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255章

大宋工程师-第255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给你一份灿烂的光茫出来,而他们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最终名扬天下。

    此时不是想这个的时候,而且在他们面前高峰出不敢托大,忙还礼道:“三位大人文治武功,都是大宋的良臣,下一步更是京东两路发展的重要支柱,今日相聚,高某也是慕名相邀,彼此也就不要客气了。”

    说到这儿,他还用心打量着三人。

    王师心年轻有为,朝气蓬勃,却也不失稳重,往那一站带着一份坚定,确实是成大事的人才。

    张叔夜两鬓已白,却是脸现红润,气色看上去不错,看来他心中倒是坦荡,并没有为自己的前程忧心。

    唯有宗泽一头花白头发,神色也显憔悴,好似过得并不怎么好。也难怪,他从登州通判告老还乡后,本想结庐山谷间,拟著书自适以度晚年,却被人诬告蔑视道教,从而发配镇江“编管”,而在这时其夫人陈氏又病逝,作为一名的抱负的人物岂能平静?可想而知他的心理受到了多大的打击。只是他一脸刚毅,说话声如雷鸣,显然并没有被击垮。

    “哈哈,这话说的好,我老人家可是最讨厌那些俗礼怪节,别看你是我的上宪,在年龄上你可是我的后辈,我老宗也就不客了啦。嵇仲,噢,还有与道,你们也别拘束了,现在不是正式场合,大家与子川虽是第一次见面,慕名还是久的,他可不是小心眼的人,你说是吧,子川。”

    宗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高峰只给了他半个梯子,便爬了上来。惹得高峰直嘀咕,怪不得他在殿试时敢万言上术,力陈时弊,批评朝廷听信谗言,这才有了“末科”的壮举,原来是个直性子。

    直性子更好,高峰最喜欢这种人,他实在懒得揣摩人心。

    对于宗泽的投脾气,高峰心头大快,爽朗地笑道:“宗前辈说的是,来到此间就不要客气。”

    “还说我们客气,你自己倒是客气得不行,喊什么前辈,直接喊老宗好了。”宗泽粗声粗气地说道。

    这样也行,高峰又犯了一声嘀咕,便毫不客气地喊道:“老宗此话有理,看来是我矫情了,来,三位屋里请。”

正文 第515章 北方局势

    三人落座,又简单的寒喧一番,便上酒上菜,边吃边聊了起来。

    当然,他们聊的话题离不开两路的发展,这也是三人受高峰相邀立马前来的主要原因。两路之地是按高峰的思路发展的,能否跟上这个节奏,不听听高峰的意见自然是不行的。

    王师心为官时短,资历尝浅,其意就是来请教的,因而他愿意当小学生。宗泽和张叔夜却是在各地为官多年,不说资历多老,仅经验就非同一般,虽说他们年岁已高,但同样也像个小学生一般倾听他的意见。

    许是他们不同于一般迂腐的文人样吧,高峰这样想着,却也没有藏私,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和盘托出,直听得三人情绪高昂,惊叹连连。

    主要事情扯完,几人又数杯泥池酒下肚,带着淡淡酒意,又扯起了闲篇。

    说是闲篇倒也不全是,只是事情不关乎他们的本质工作,只当是忧国忧民的壮举。

    张叔夜首先开了个引子:“朝廷邸报传来,童枢密使引兵征辽,诸位可否判知此举胜负若何?”

    这说的是北方战事,此事高峰早已知之,因而并不意外。

    确实,要说当前大宋最大的事情,就是北方战事了。

    宣和二年,宋金两国签署海上之盟,盟中约定,两国各自兵出兵共同伐辽,战后,大宋收取失地,而金国攻取代辽国上京和中京大定府,同时,宋还答应灭辽后,将原来于澶渊之盟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国。

    若说真要达成这种协议,对大宋来说并无不妥,毕竟交给金国的只有区区的三十万缗银绢,而它能得到北方最重要的门户燕云十六州。

    可是问题恰恰出在屡出昏招的赵佶身上。当时两国联合还是机密,因此并没有使用国书,赵佶是通过写亲笔信的方式与金人联络,其御笔里写道:“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

    其本意是说收回燕云十六州故地的,可在信中却只提燕京所管州城,算是自缚手脚,因而尽管大宋使臣多方努力,欲扩大燕京的辖区,可金人不是傻子,他们明言其余并非燕京管辖而断然拒绝,因而这份盟约签得十分窝囊。

    当然,无论窝不窝囊,既然签定了盟约就应该执行,可是就在两国约定出兵之时,方腊起义发生了,大宋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镇压方腊上。

    虽然方腊很快平定,甚至连小打小闹的宋江也招降了,大宋国内算是一片太平,只是这两个起义所造成的后果远远却不止如此,他们把几个重要的产粮区给予重大破坏,使得大宋根本无力出兵,这才一拖再拖。

    这时,金国看到大宋出兵的诚意不足,只得点起本朝兵马攻破辽国的中京,使得天祚帝逃亡。

    大宋这才如梦方醒,原认为金人不过是一蛮夷小国,用不了多久必被辽国打趴下,现在看来金国是有实力攻辽的。

    从惊讶到羡慕,大宋国内议论纷纷,最终还是拿定主意出兵辽国,再不出兵估计连一杯羹都喝不到了。

    此时大宋上下,除了认定金人并非弱小外,也看出来辽国的纸老虎本性。

    也是,辽国天祚帝整日沉湎酒色、荒于游猎、任用奸佞、迫害忠良,使得众叛亲离,国内可谓是乌烟瘴气,要说它还有战力已没人相信。

    不但如此,被打跑了的天祚帝如赵佶一样还在频频出昏招,这种作死的做法就是不想死也不行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死晋王。原来这次金国进军辽国用的先锋官竟是投靠了金国的辽宗族降将耶律余睹,而耶律余睹的外甥就是晋王,天祚帝身边的崇臣萧奉先与晋王有仇,便想借此除掉晋王,于是在天祚帝面前说耶律余睹之所以猛追猛打,就是想立晋王为帝,只有除死了晋王才能罢了耶律余睹的心思,使他不战而退。

    于是天祚帝便将晋王处死了,只是晋王素有威望,百官将士们闻知他冤死的消息,十分悲伤,从此辽军人心更加离散。

    晋王之死不但没有阻住金兵的步伐,反而令其更加疯狂的追击,天祚帝无奈之下只得在萧奉先的建议下败走夹山。只是这样仍然停止不了金兵的追击,天祚帝此时才明白上了萧奉先的当了,只得把他处死,可惜一切都晚了。

    天祚帝逃走,只留下南府宰相张琳、参知政事李处温与秦晋国王耶律淳留守燕京,当他失去联系后,李处温等人便拥立耶律淳做了皇帝,后人称其为天锡帝,也就是所谓的北辽。

    北辽实际上占地并不大,主要有燕、云之地和平、上京、辽西,也就是说这些地皮大部分都是大宋想得到的。

    只是就算这样也很难保全,金兵很快攻打过来,不久便攻陷了辽西京大同,西京失守,天祚帝继续朝西北逃窜,天锡帝无奈,只得向大宋求援。

    大宋君臣却认为如果再不出兵,燕京必将为金所得。于是,不准北辽使臣入境,以拒绝耶律淳求和,并派兵攻辽。

    此次领兵的就是童贯,他以太师领枢密院事充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另有蔡攸为副使,种师道为统制官,率十五万大军以巡视边界、响应金军、招谕幽燕地区的名义攻辽燕京。

    此次攻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大宋上下对之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是呀,辽国已经溃不成军,只留一口气在,只要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攻伐,他们定然不战而败,甚至直接投降也不一定。而张叔夜所说的事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表面上看,事情当然完全有利于大宋,因而持乐观态度的在大宋君臣中不是全部也占九成多,就是张叔夜、宗泽、王师心三人也是倾向于大宋胜。

    不胜不行呀,别人都苟延残喘了你都不能胜,那还不如拿块豆腐撞死。

    当然,其中就有一个奇葩人不这么认为,这个人就是高峰。

正文 第516章 三个不利

    高峰通晓历史,自然知道结果,只是他并没有马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他想听听那三位的意见。

    “童大人携精兵十五万,而北辽只有区区的万人,而且他们已成惊弓之鸟,两相对比之下,此行必然大胜。”王师心率先开口,却也说出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张叔夜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又看向宗泽。

    宗泽也没有犹豫,声如洪钟地说道:“此行还有老种在,岂有不胜之理?”

    宗泽说的老种就是西北种家军的统领种师道,此时已七十有余,比宗泽还要大上近十岁,因其功劳卓著,被人尊称为“老种”。

    张叔夜听了同样点了点头,说道:“是呀,天时、地利、人和全占,若说不胜确实说不过去。”

    说完之后,他与宗泽和王师心三人都把眼光瞄向了高峰,当然,他们并不认为高峰能给出一个不同的观点来,向他看去也只是出于一种尊重。

    高峰出手就把宋江剿灭,可见其能不仅仅在地方的发展上,在军事上应该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就是要听听这番见解。

    高峰淡淡的举杯喝了一口,笑笑说道:“看来各位都是认同此行顺利了?”

    三人点头,高峰却道:“我却有不同的观点。”

    听到这里,三人大吃一惊,张叔夜不由得问道:“难道子川认为大军此行不顺?”

    岂止是不顺,简直是败得一塌糊涂,当然,这种话高峰是不会说出来的,他依然淡淡地说道:“大军顺不顺我不知道,但有些事情罗列出来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

    “难道还有不可预测的情况存在?还请子川明言。”张叔夜再次问道。

    高峰巡视了三人一眼,明白他们对北方情况的掌握也仅仅限于朝廷的邸报,哪有自己既知晓历史,又早就派人秘密侦察情况来的细致。

    高峰毫不犹豫地讲道:“大军此行有三不利。”

    “三不利?”三人齐齐惊呼出声,似乎对高峰的说话不可置信。

    “有哪三不利?”宗泽急切地问道。

    高峰并不隐瞒,应道:“其一,大军声势浩大,且认定吃定了辽军,因而有怠慢之心,此为轻敌矣。”

    “此话有理!”听到这里,张叔夜三人立马点头认可,连大宋朝臣都认为此行必胜,大军又岂能没有如此想法?他们轻敌自不在话下。

    “那其二呢?”一贯稳重的张叔夜也忍不住急切地问起来,高峰一张嘴就说到点子上,看来事情远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

    高峰接着应道:“其二在辽方。”

    “在辽方?”不等高峰说完,宗泽便打断道,“难道辽方还有保留不成?”

    辽军的主要兵力让金兵消灭的差不多了,守卫燕京的不过万人,这还是天锡帝召募了一些饥民组成的“怨军”,然后又改成为“常胜军”的全部,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可高峰说的在辽方又是什么意思?

    高峰接着解释道:“自从儿皇帝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以来,此处一直在契丹手中,至今快有两百年了,当地是有不少汉人百姓,可他们长期生活在那里,如今更是有了归属感,大宋军过去,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却是千难万难,这是利辽而不利宋的重要原因;再者说,辽人即将覆国,上下必然同心,他们虽然内外交困,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底蕴还是在的,若想战胜他们还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话更是有理,直说得张叔夜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是呀,若真如高峰所说,这次大军北征确实危险了。

    过了片刻,宗泽终于又问道:“那其三呢?”

    前两条已经骇人听闻,真不知道第三条会有多吓人。

    “其三就出在北征军内部,而且在统帅身上,更是和种老将军脱离不了干系,你们说是不是有问题?”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再次抛出一磅重型炸弹,直炸三人又不知所谓。

    “怎么?老种他还敢不识时务?”宗泽似乎和种师道关系不错,听到这里自然有一些愤愤之意。

    “据我所知,老种和童枢密使是有些宿怨,而且俩人经常闹出分歧,使得他们并不和睦。只是种家军忠心为国,老种更是明晓事理,这种重要时机相信不会乱来的。”张叔夜对情况似乎了解一些,因而说话还算中肯,只是从他的话意中还是向着种师道的。

    看俩人对自己误解了,高峰只得再次解释道:“我并没有说种老将军不识时务,相反若没有他,大军或许还要吃更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