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224章

大宋工程师-第224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一步夜鹰的工作更为重要,高峰不得不提前进行筹划,否则,他真不知道将来夜鹰还能不能起到作用。

    “胜负关键在于信息。”高峰首先要打好的就是信息战。

正文 第450章 宣和不和

    “怪事年年有,宣和特别多”,这是后世评价赵佶在位26年,使用了六个年号,而对最后一个年号“宣和”进行的定位。

    宣和,始于1119年2月,终于1125年秋,历时七年,随着赵佶让位给赵恒,改年号为靖康,北宋旋即进入死亡倒计时。

    赵佶是一位“诸事皆能,但是独独不能做君王”的皇帝,他一生爱好广泛,诗、书、画、园艺、美女和迷信等等诸般都爱。从这些爱好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喜爱享乐,而又把这些享乐寄托在天意上。

    确实是天意,作为宋神宗的第十一子,本来就不该是他的皇帝,可转了一圈,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若说没有冥冥之意,谁也不信。

    因而,在经过起初的一腔热血受挫后,他开始按自己的想法经营朝廷。

    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一月初三日,赵佶在圆丘祭祀天地,鉴于连续出现旱灾、彗星等,于是宣布次年改元“政和”,意为“政事和顺稳定”。

    《尚书》云:“庶政惟和,万国咸宁。”这就是“政和”的出处。

    政和历时八年,是赵佶所用六个年号中最长的一个,而在这一时期也确实如他所愿,政事和顺稳定,无天灾、无叛民、无外侵,他也是在这一时期真正享受到做皇帝的美妙滋味。

    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一个年号便让他心想事成,赵佶在享乐之余十分得意,于是在政和七年,自称是神宵帝君下凡,令道箓院册封为“教主道君皇帝”。

    政和时期的辉煌,赵佶十分满意,而这个年号也令他极为得意,如今更是教主道君皇帝,他的愿望岂能不容易实现?

    到了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十一月初一日,这日恰逢朔旦与冬至重合,这是“得天之纪”的喜事,而次年又是赵佶即位20年,也是喜事,于是宣布改元“重和”,意为“天下双重和顺”。

    只是这个年号只用了三个月便取消了,因为“重和”与先前辽兴宗的“重熙”有些雷同,所以赵佶决定再换一个更有深意的年号,那便是“宣和”。

    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宣和”便是“天下疏通调和”的意思。

    实际上,赵佶的这个愿望并不高,他只期望天下平平和和的就行了,不要有纷乱,不要有天灾,更不要有外侵。

    为了保证宣和的顺畅,赵佶甚至还把专门收藏字画的宣和殿改为了保和殿,以防二者相冲。

    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愿望,赵佶还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身份来祈佑,结果却仍然是宣和不和。

    宣和年号落成,一开始便令“教主道君皇帝”吃了个大苍蝇。

    此事首先从一个叫林灵素的人说起。林灵素,中国道教名人,字岁昌,温州永嘉人。家世寒微,少曾为苏东坡书僮。

    有一次,苏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于是“发愤弃去为道士”。

    从道教后,志慕远游,后得其书《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政和末年辗转来到京城,恰巧此时教主道君皇帝得封,正是弘扬道教的最好时候。

    道君皇帝接见了林灵素,问他有何道法。林灵素答道:“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这是无所不能的意思了。于是道君皇帝欣喜,把他留了下来并给予重用。

    林灵素得势,其权势可与宰相执政相比,被京师人称为“道家两府”,出入前呼后拥,甚至与诸王争道,对百姓更是作威作福,任意欺凌,京师人民对其深恶痛绝。

    为了压制佛教,林灵素还向赵佶建言,改称佛为大觉金仙,和尚为德士。赵佶居然准奏了,并于宣和元年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京城发大水,赵佶便命林灵素施法退水。

    当林灵素领令率领徒弟们刚登上城,百姓闻讯便举着木棍蜂拥而来,争着要打死他。林灵素只得仓惶逃走,才免得一祸。

    赵佶此时方知林灵素为百姓所痛恨,因而心中不快。又几日,林灵素在路上遇到太子赵恒,因其傲慢,根本不加回避。赵恒气不过,找赵佶告了他一状。

    赵佶终于大怒,贬林灵素为太虚大夫,斥回温州故里。又命江端本通判温州,监督于他。不久,江端本上奏揭发林灵素居处超越制度,赵佶终于诏令徙其楚州安置。只是不等诏书到达,林灵素已死,赵佶只得命人以侍从礼葬之。

    此事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影响极大。因为自将林灵素放归温州后,道士们也逐渐失宠。不但如此,朝野上下对林灵素等道家鼓吹的那套道学理论纷纷提出怀疑与批评。赵佶也感到所谓道学已难自圆其说,于是在宣和二年正月,下诏罢道学,将儒道合而为一,不再别置道学。自此,道教及道士的地位日渐下降。

    道学废了,道教地位也不行了,作为教主道君皇帝的赵佶,信念一下子崩塌,他已经预感到流年不利。

    实际上,他的预感没错,不但没错,还因在宣和元年秋天即兴写过一首诗而被后世评为预言家。

    “道德方今喜造兴,万邦从化本天成,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果然,女真建立金国,以宣和七年冬犯京师,以十二月二十五日城陷,太史预备立春,出土牛以迎新岁,竟无助于事。

    第一个苍蝇还未吃完,宣和不和的事件继续上演,仅在元年就又发生了三件决定大宋命运的大事,从而把大宋推向不归路。

    第一件是金国派使来大宋,商议宋金联合抗辽的事。

    第二件是宋夏之战,童贯求功心切,强令进攻,,结果被西夏偷袭,损兵十万,大败而归,可他却隐瞒战况,向朝廷报告打了胜仗。

    第三件便是宋江起义,从而掀起了人民反抗朝廷压迫的大旗。

正文 第451章 乱世荐臣

    仅仅宣和元年就发生了这么多让人不省心的事,宣和不和已露出表像。

    第二年,大宋的噩梦继续。

    废道学、逐道友成了赵佶心头的一道伤痕,他久久难以放下。

    宋江起义影响越来越大,已有难以遏制的趋势。他们转战于京东各地,出没于青、济、濮、郓一带,各地官府闻之丧胆,对朝廷的威望是一大打击。

    宋金联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终于签订了把大宋推向深渊的《海上之盟》。

    最后一件,也是最令朝廷惊慌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声势浩大的方腊造反。

    这年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起义军很快攻陷睦州,杀官兵千人,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年末,又挥师向西,再次攻克歙州,此时,已成势不可挡之势。

    点点件件,可谓流年不利,祸不单行。整个大宋朝廷就如无头的苍蝇,忙乱起来。

    宋金联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宋江、方腊起义造反不知道何时才能终了,再加上这时黄淮地区出现了灾荒,一时间饿殍遍野,死者相藉,百姓陷入了严酷的水深火热之中,朝廷更是不知如何相处。

    赵佶手忙脚乱,无奈间只得把蔡京请到殿内,问道:“太师,如今天下乱象,朕将作何计?”

    然而,几年前还在鼓吹国家“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的蔡京,此时却有些恹恹之态,他颤微微地上前道:“陛下,臣已是古稀之年,实是老迈无力,本想为陛下多办些事情,可力不从心,只能推荐他人了。”

    赵佶听闻,倒不觉得突兀。蔡京七十有四,还能为朝廷办差已属不易,哪能还对他做更高的要求?

    “太师有话请直说,不知推荐的是何人?”赵佶忙问道。

    蔡京讲道:“与金人合作之事一时还看不明白,只能先请赵使与之周旋,当务之急应是方腊和宋江的反叛。童宣抚使领军已去南方,相信不久就有好消息传来,现在倒是河北剧贼宋江难以节制,需派个稳妥之人。”

    与金人谈判,一直偏向的是赵良嗣的意见:联金攻辽,收复燕云失地。因而赵良嗣是作为大宋的主使与金人交涉。

    赵良嗣原名马植,是燕云十六州的汉族居民,为辽国大族。他在辽国看见辽皇帝昏庸暴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加女真族的崛起给辽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觉得辽国前途灰暗,危在旦夕,便投靠了宋朝。他与先与童贯接触,改名为李良嗣,后来赵佶赞赏他的投靠,赐以国姓,更名为赵良嗣。

    他先后七次赴金谈判,一手促成了海上之盟的签订,因此被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加官光禄大夫。蔡京口中的赵使就是他。

    方腊造反的警报上奏到京师时,王黼藏起来没有报告赵佶,使得义军力量得以日益发展壮大。后来发运使陈亨伯请求朝廷调禁兵时,赵佶才得知消息而惊慌,他赶紧派了童贯和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军前往镇压。蔡京说的童宣抚使便是指童贯。

    听到蔡京的说法,赵佶倒点了点头,给予了认可,他讲道:“前番调歙州知州曾孝蕴为青州知州,令其专事镇压宋江的造反。可两浙路方腊造反迅猛,只得令其改任睦州知州,参与镇压方腊一事。如今青州知州还是空缺,不知太师推荐何人?”

    蔡京笑笑,没有立马作答,而是提醒了一句:“陛下可曾记得某次和老臣说的一件事?”

    赵佶疑惑,不解地问道:“什么事?”

    “刘道师卜卦将有煞星和福星出世。”

    “啊!”听到这里,赵佶猛然间醒悟过来,虽然事隔几年,这件事他确实还记得,只因天下一时太平,他给搁置了,此时,蔡京旧话重提,他自然明白过来:煞星已经出世,也该福星显威了。

    “对、对、对,太师提醒的对。”赵佶心中大爽,对蔡京赞誉一番后问道:“难道太师推荐的是高知县?”

    在赵佶心中,一直把高峰作为福星看,因而,一说到煞星和福星,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高峰。

    蔡京自然滑头,他不可能对这种无厘头的事做出定性,接口说道:“高知县是不是福星暂且不说,但他任知县已有四个年头,这四年来,县城收入逐年递增,如今更是占到整个大宋财源的一成,可见其之前的保证不是虚话。”

    大宋年入五千万缗,一个丰’县就有五百多万缗,占了整个大宋的十分之一,其实力已接近应天府的水平,若再任其发展下去,就是超过应天府也不在话下。

    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要不是丰’县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高峰早就被调到其它更重要的岗位上去了,哪里还会让他在这种小地方呆着。

    只是打造出来这么一块宝地不容易,众人都知道,如果不把它彻底巩固下来,很可能过几年就会衰败下去,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朝廷只能为功臣高峰升官,却不能把他调离岗位。

    如今却又不同,丰’县的整体形势已稳定下来,同时大宋又处于乱世之秋,作为能人,此时若不加以利用,岂不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再者说,赵佶一直把高峰作为福星看待,拯救大宋的重任或许真的应该落到高峰的头上。蔡京讲出此番话来,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听完蔡京的话,赵佶频频点头,他对高峰几年来的功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而与蔡京有同感,只是在启用高峰上他还有顾虑,于是问道:“高爱卿治县有方,生财有道,这点在大宋都是无可比拟的,可是他能否对付剧贼?”

    这种顾虑也是有的,有人能文,有人能武,大家各有千秋,你不能要求文人会武,武人会文,那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赵佶就是担心高峰只会治县、赚钱,却不能惩治贼匪,因而才有此疑问。

    哪知蔡京却笑笑道:“陛下不用担心,高知县对付匪患可是很有一套。”

正文 第452章 谁来顶缸

    赵佶惊异地问道:“太师此言何意?”

    蔡京答道:“几年前,微山湖中有一帮匪徒,他们占据湖中岛屿为患,当地官府不但不管,而且与匪徒勾结,导致匪患猖獗,丰’县离微山湖不远,匪患自然影响到了丰’县的发展之策,于是高知县气愤不过,带领乡兵就把匪徒给剿杀了。”

    “还有这种事?”赵佶头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