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双鹰旗下 >

第42章

双鹰旗下-第42章

小说: 双鹰旗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大围困!瓦莱塔被奥匈大军包围!”新年之前,伦敦的各大报纸上这则消息成了重镑炸弹,注定了白金汉宫里的主人们根本无法安然过好一个新年。
  李海顿在维也纳则显得很轻松,被吞并的罗马尼亚政府终于同意加入到同盟国的行列,他在构思着在俄国革命发生后肢解这头巨熊的方案。
  圣布伦宫的新年晚会依旧奢靡,仿佛远离了战争,纸醉金迷的帝国继续在**。
  蓝色的多瑙河啊,都快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想到这,他又觉得愤恨不已,若不是法尔肯海因执意要削弱东方战线的力量,而去发动一场毫无意义却损失巨大的凡尔赛攻势,他甚至有把握在1916年就压垮俄国。
  得想办法尽快除掉这个障碍。


七九、的黎波里

  俄国人就象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在1915年夏天,它几乎面临着崩溃,剩余不多的兵力已经不足以维持战线,只能一路后退,以空间换取时间。
  但俄国冬季的严寒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他们,每当冬天来临之时,他们又一次得到了喘息之机。将近半年的“冬歇期”,来自美、日、英、法等国的军火和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俄国,经过半年的重整装备和人员补充,他们再次恢复了军力。
  在1915年连续遭受了一系列惨重失败的俄国,经过自己动员再加上协约国提供的物资,
  在春天来临之时,他们又在东线组织起了近二百七十万的大军。而法尔肯海因为了发动一场毫无意义的凡尔登战役,从东线抽调了第4、第9和第10三个集团军返回西线,德国现在在东线又只剩下了三个集团军。
  南侧的马肯森集团被抽调到了斯卢奇河一线,用来填补因第9和第10集团军被抽走所留下来的空档。现在整个南布格河到罗马尼亚一线,就只剩下了奥匈军队在独立对抗俄军的进攻。勃鲁希洛夫指挥的俄军南线集团一百多万大军正在敖德萨集中,看来他很快就会发起新的反攻。
  李海顿很无奈,他本来是计划在北非和土耳其方向投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以便把英国人赶出北非和小亚细亚半岛。那样的话,他就打开了通往印度洋的通路,而在那里,现在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奥匈海军的驰骋。
  现在一切都报废了,他不得不在巴尔干和亚平宁一线抽调三个集团军填补到东线,甚至还加上了保加利亚第一集团军。罗马尼亚军队绝对不可靠,只能在二线充当后勤部队,而且他们现在也只剩下了二十万人。李海顿解散了大部分因动员而组建起来的罗马尼亚军队,他需要这些人回去给自己种粮食。
  奥匈军第3、5、6集团军又被迫返回了东线,现在东线的奥军组成了两大作战集团:艾尔莫利上将指挥的西线集团和博洛耶维奇上将指挥的东线集团。
  现在李海顿手上能用的机动部队只剩下第7集团军的一部分,他们还要留下部分部队守卫马耳他和继续围困瓦莱塔。当然,他还有海军。
  出身于海军陆战队的霍瓦尔德中将奉命率领由第7集团军中的一部分部队和一些补充部队组成的第13集团军进入北非。这支部队包括蒂罗尔第2射手师,克罗地亚第7、第11步兵师和达尔马提亚第5师,另外还有第21步兵师。除了第21步兵师之外,其它都是由地方守备部队升级而来的杂牌部队。
  先期进入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海军陆战队第1和第4师也将归到在他的指挥之下。
  这样,他的手上就有了近14万部队。
  可是,这么一点兵力要在北非广阔的土地上进行两面作战,还远远不够。
  自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起,奥匈帝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4师分别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登陆,驻扎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意大利军队并没有抵抗,奥匈军队轻易地就在北非获得了一大片控制地。
  清晨的北非海岸依旧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雾之中,在雾气迷蒙的海面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艘军舰灰色的身影随着海浪微微起伏着。的黎波里塔尼亚的码头上,数千睡意朦胧的阿拉伯劳工在懒洋洋地从货轮上往下搬运着物资,一些很显然是监工的人员在大声呵斥着那些偷懒的劳工,但实际状况证明,他们的效果几乎等于零。
  梅尔津中校从“射手星”号驱逐舰上换乘一艘土黄色的交通艇,向码头驶来。他是名陆军军官,乘坐“射手星”号在海上颠簸了一夜,这才赶到昔兰尼加,到现在都还感到头脑发晕。
  他不明白为什么帝国的军队非要到非洲来打仗。
  对于一个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奥匈帝国的军人而言,非洲的土地显得十分陌生。奥匈帝国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德国人倒还有一些。他对非洲的映象都是从书本上看来的,南非有黄金和钻石,这会令人心动,而中非给人的概念就是热带草原、非洲土著的黑人和狮子、大象。但北非有什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哦,还有一些骑着骆驼的柏柏尔人,他看不出来帝国的军队将要占领的这一大片炎热和贫瘠的沙漠有什么用处。
  的黎波里港是从突出的海岸上向海中伸出一条狭长的岬角而形成的天然半封闭状的港湾,港口面积不小,但却很落后。意大利人在占领这里之后,曾设想着把港口扩大,但只修建了一座混凝土码头后,战争就爆发了。
  现在,这里归奥匈帝国所有。
  港口里挤着不少来自帝国的运输船,也有几艘挂着意大利旗帜的货船。意大利虽然投降,但它的国家还保留着,伊斯特里亚皇储宣称哈布斯堡家族无意恢复旧日对意大利的统治,也无意侵占意大利的领土,但殖民地除外。
  意大利人为数不多的殖民地被当作战争赔偿完整地移交给了维也纳,除了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兰。
  现在它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尽管被解除了武装。
  目前港口正在加紧扩建当中,再加上往北非运送的战争物资,整个港口人声喧闹,起重机在嘎嘎作响,一派繁忙。
  交通艇停靠在了一座木质的码头旁,缆绳被系在了码头上的木桩上,梅尔津中校和二十多个军官顺着刚搭好的跳板上了码头。
  两辆伊斯莱亚小汽车和一辆斯太尔卡车停在码头,拉着这些人前往的黎波里市内的奥匈北非军团司令部。沿途的风光充满了一种异国情调,黄土垒成了房子,偶尔会有一些用大理石或是石灰岩砌成的建筑,教堂或是清真寺,它们的风格与维也纳、的里雅斯特或是萨格勒布迥然不同。黄土的街道两旁种植着一些高大的棕榈树和橄榄树,还有一些棕色皮肤的柏柏尔土著,一切都带给人一种莫名的新鲜感。
  这里就是非洲,而且他们将会为了这里去战斗!


八十、装甲师

  霍瓦尔德中将的北非军团司令部设在了原来的利比亚总督府,这里的黎波里最气派的建筑之一。梅尔津中校跟在中将的副官谢特中校身后,进了司令部的作战室里。霍瓦尔德将军正与几位将军站在地图桌前面聊天,听到副官的报告,他站了起来,并向一位身材矮粗的将军招了一下手。
  两位将军走了过来,“报告将军,帝国陆军第3师第一装甲旅第5坦克营营长梅尔津奉命向您报到!”梅尔津向两位将军行着军礼。
  “这位是斯泰特将军,克罗地亚第7师的师长。”他向身边那位身材矮壮的少将示意了一下,介绍说,“好吧,先到这里坐下!”霍瓦你德将军指了指靠着墙边的一排沙发,三人就坐到了沙发上,勤务兵给端上了三杯红茶。
  “路上怎么样?”将军开口问道。
  “很顺利,就是有点不太习惯坐船。”梅尔津回答。
  “嗯,第一次谁都不太习惯。”霍瓦尔德将军说道,“你的人员都到了吗?”
  “还没有,我和十几个军官是在接到命令后先坐驱逐舰赶过来的,全营人员大约会在明天才能抵达,但却没有装备。”梅尔津说道。
  “很好,我想你可能也听说了,克罗地亚第7步兵师将会改编成装甲师。”霍瓦尔德将军说道,“我需要你们尽快协助斯泰特将军把第7装甲师给训练出来。”
  “没有问题。”梅尔津站起来回答。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斯泰特将军问道。
  “可能需要半年。”梅尔津说道,他看到霍瓦尔德将军不经意地皱了皱眉头,于是又解释说:“装甲兵是个技术兵种,也许士兵们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熟悉车辆,但战术配合和操作没有半年的时间绝不可能形成战斗力,将军。”
  “嗯,好吧,只能这样,看来我们需要把进攻计划向后推迟。”霍瓦尔德将军摊开了双手,有些无奈地向斯泰特将军说道。
  梅尔津跟着斯泰特将军来到了设在城外的克罗地亚第7师的驻地,目前已经有一些坦克和装甲车从港口那边被运了过来。训练场里正躲在车后乘凉的士兵们见到斯泰特将军从外面走了过来,连忙一个个站起身,跑到站车身旁,站得笔直。
  斯泰特见梅尔津的眼神停留在几辆坦克车上,于是手插着腰,半转身面朝着向他们立正的坦克兵,带着有些自豪的口气说道:“怎么,没见过吧?这些就是帝国最新研制的伊斯莱亚三型坦克,根据皇储的命令,非洲军团将会首先装备这种新式坦克。”
  “嗯,确实很不错。”梅尔津中校一边仔细观察着这些坦克的结构,一面说道。从外观上看,这些坦克比他之前所驾驶过的伊斯莱亚1913式坦克要大上一圈,而且履带也加宽了许多。它装备的坦克炮依然还是37毫米炮,但是肯定又加长了身管。根据他的估计,这样的车体全重应该会超过了10吨。
  “能把说明书给我看看吗?”他向一位手里拿着作战手册的坦克兵说道。
  “是,长官。”那名坦克兵慌慌张张将手里有些揉皱了的作战手册递了过来。
  梅尔津从那士兵手里接过说明书,打开后找到技术参数那一页仔细看了一下:车长4。86米,车宽2。42米,整车重量(不含弹药)11。2吨,乘员4人。发动机:斯太尔1915型v12柴油机,146马力,时速42公里(公路)/25公里(越野),行程140公里。武器:伊斯莱亚1914型37毫米42倍口径加农炮,一挺同步机枪,一挺车顶机枪。装甲厚度:正面15毫米,侧面10毫米,后部8毫米。
  “我们会有多少这种坦克?”梅尔津向斯泰特将军问道。
  “哦,让我看看。”斯泰特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张编制表,在上面看着:“我们师一共是182辆坦克,118辆装甲车,24辆自走炮……这是什么东西?”
  “那是装在履带车上的火炮。”梅尔津说道,“这些火炮的口径是多少?”
  “唔……是75毫米。”斯泰特说道,“另外还有用卡车拖拽的重型火炮,编制是36门,其中有12门150毫米重炮。”
  “很强大的火力,这样的火力配置足以突破一个军把守的防线。”梅尔津说道,“我想步兵团也是用汽车来运输的吧?”
  “嗯,我们总共配属了626辆卡车,还有一些小型汽车,两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装甲团,还有师属炮兵团,总人员编制是18670人,似乎比目前的人数要少?”斯泰特稍微皱了皱眉头。
  “可是它的火力配备却几乎强了三倍,将军,这些坦克上都装备有火炮,而且每辆装甲车上还有两手挺机枪。”梅尔津说道,“它的攻击力应该是目前步兵师的三倍。”
  “这么说很令人吃惊,我现在很期待看到它的第一次表演了。”斯泰特笑了起来,“至少我们跑得比步兵师要快得多。”
  坦克对于步兵阵地的冲击性已经得到了验证,实际上北非开阔的沙漠地带才是发挥这种新式兵器特点的最佳场所。西线战场上密布的沟壕以以及众多的河流、沼泽和森林地带并不适合这种装甲武器的发挥。
  此时,英国和法国人制造的坦克已经投入到了西线战场上,但并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德国人由于得到了李海顿提供的坦克样品,在改进这此坦克的同时,也研制出了克制这种装甲兵器的新武器:12。7毫米机枪和20毫米机关炮,并在前线进行了少量装备。
  英法两国第一次的坦克运用并不是很成功,但是还是展现了一定的前途。至少步兵没办法抵挡它的进攻,按照英国人的设想坦克是作为对伏地铁丝网和机枪阵地的破坏者投入战场的,虽然由于机械传动装置和发动机的不足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它们还是能够胜任一些任务。
  而在奥匈帝国,坦克是作为主要突击力量而使用的,虽然奥匈坦克的装甲厚度和重量远不如英国坦克,但在机动性上却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也是李海顿要在北非成立试验性的装甲师的目的。
  实际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