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赝品 >

第161章

赝品-第161章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籍,还要印制时下流行的诗词歌赋,时政策论,以达到整个天下都有我们印制的书籍流行的目标。”
  “教化为先,大人的举动利国利民。”骆冰儿看着我的目光格外有神采。
  笑了笑后,我却没有同她分辨什么,随着她一同去观看印刷机的整个构造情况。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如何不明白舆论的重要性?以大量廉价甚至是半赠送的启蒙书籍来显示自己的仁义道德,从而在中下层民众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高大英雄形象,再用符合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书籍文章来为自己的各种行动造势,争取舆论上的制高点,以获得民间舆论的支持,这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作为先期的调入,一百套活字至少要花费四万两白银,从这个规模上来看,的确没有多少人肯花这么大的资金来同我们相抗衡,确切的说,是没有人从中发现这个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江山社稷。
  我正是看准了宋初的皇帝们对于舆论放得比较开的空子,准备一举将整个出版市场拿下,从而达到控制话语权的目的,只要处置得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地对大宋进行渗透,相信不久之后,全国上下所用的启蒙书籍都将是我们所印制的,而随之到来的,也必然是按照我的意识形态所流通起来的舆论宣传。
  古时候的书籍数量,可以用可怜这两个字来形容,尤其是经历了唐末的战乱之后,民生凋敝,无以聊生,北方很多地方都是十室九空,文化设施尽数付之一炬,书籍也荡然无存,民间的识字启蒙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在地上划沙为文,书籍,是多少人所渴求的。
  大宋建国以后,虽然情况好了许多,可是毕竟雕版印刷的书籍造价贵了许多,大部分的人是消费不起的,一部经书,往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部论语,也要雕工花费几年的时间来完成,论起人工,论起雕版的保存和维护,再论起纸张的消耗,确实是一字千金啊!一部四书五经的完整本,算下来总得花费数十两白银,顶得上小户人家几年的收入了!
  我加大了投资力度,在绥德城东部的临近无定河边的一处高地上建起了大宋第一座大型水力印刷厂,占地超过了三百亩地,周围以高墙环绕,四周建设有高高的了望塔,可以驻扎少量的军队,通过埋在地下暗河的水流来驱动连接着水力印刷机的传动装置,使外人难以猜透其中的奥秘。
  整个工厂就是一个巨大的流水线,包括了运纸,裁剪,排版,校对,印刷,整理,装订,包装及外运等多个分工项目,使得人力物力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雇用了超过上千人的贫民来拉动全城的消费。
  有钱好办事,我向骆冰儿要求印制的全套书籍宣布完工之时,也就是新的工厂落成机器高度成功之日,可谓是双喜临门,令我喜不自胜。
  “请大人为印刷工厂命名!”被我任命为印刷厂全权负责人的骆冰儿在开业之际,向我讨要墨宝,准备制作成匾额,挂在印刷厂的大门之上。
  我兴致勃勃地挥毫在纸上题下了“翰墨凝香”四个大字,然后对骆冰儿说道,“我们出品的书籍,一律在封底上印上这四个字吧!另外,一定要留下我们工厂的详细联系方式,并写上可以代为印刷书籍文集诗集等等,什么量大从优,百部起印等等都给我写上去!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们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在西北有我们这么一家规模空前质量最佳的印刷厂!”
  骆冰儿有些发呆地看着意兴盎然的我在那里挥动手臂向她演说,在她看来,我们这家印刷厂的确有着先天的优势,可是,真的能够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们就是大宋唯一的文坛神话么?她的心里面不是那么确定。
  “看着吧——”我非常认真地对骆冰儿断言道,“太阳照过的地方,都将会有我们印制的书籍!”
  半个月后,西北所有的地方,都出现了我们第一批大规模印制的书籍,就是那套从儿童启蒙到少年进学青年科考的全套教材。其中一千套是以每套十两纹银低价出售,另一千套,则是免费赠送到了各地的书塾中。


第三章 喜出望外
  也许是因为我在西北赠书的活动声势搞得太大了一些,波及的范围太广了一些,惠及的人数太多了一些,结果连远在京师的太宗皇帝也风闻了此事,当然他并不可能了解我大肆置办印刷厂的最终目的,只是单纯的以为我就是为了解决西北民众的读书识字问题。
  “刊印书籍,教化民众,这是义举啊!”太宗皇帝在上早朝的时候,跟几位大臣们谈及此事,脸上尽是欢愉之色。
  与杨家关系良好的几位重臣都纷纷赞扬,说皇帝有识人之明。
  王钦若在一旁听了,心中有些不太高兴,与身旁的丁谓对视了一眼,丁谓立刻会意地走上前去,对着皇帝行了礼,然后给各位宰辅逐一行了礼,这才抑扬顿挫地说了起来,“陛下,各位大人,下官有句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王钦若和丁谓都是韩王府中提拨起来的新宠,才学倒是很有一些,就是为人气度狭小,嫉贤妒能,专善结党营私打压同僚,仗着有韩王赵恒给撑腰,在朝中每每向太宗皇帝献媚取宠,因此官职上升得很快,此时见到别人建功立业,他们的心中就有些不爽快了。
  丁谓此人,机敏有智谋,狡黠过人,善于揣摩人意,通晓诗、画、棋、音律,才学为太宗皇帝所喜爱,因此进士及第之后就被太宗皇帝任命为铙州通判,很快便提升到工部员外郎的位置上。
  “哦?”太宗皇帝一愣,看了看丁谓道,“谓之有何话说,尽管道来?”
  丁谓又拜了一拜,满面笑容的说道,“方才听了杨枢密副使在西北义赠书籍的壮举,微臣的心中着实仰慕得很,再想起杨大人智退契丹,西逐党项的事情,更是佩服的不得了啊!我大宋有如此良臣,实在是国家之幸,陛下之福!”说着脸上露出一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表情。
  众人包括太宗皇帝都以为丁谓只是老毛病犯了,想要恭顺圣意,拍拍皇帝的马屁,只有王钦若在一旁心中冷笑不已,两个人早就有十分的默契,怎么可能看不出丁谓打的什么算盘,眼下只是默然不语,等着丁谓继续说下文。
  果然丁谓发扬了自己专于计算的特长,慢条斯理的说道,“微臣方才算了一笔帐,感觉很不对头啊!只觉得此事有些蹊跷,所以才斗胆说出来,期望陛下与各位大人能给下官找出一个答案来。”
  站在上首的参知政事吕端微微笑了笑,怎么不知道丁谓的秉性。“丁大人倒是太谦虚了,若论起算计来,能够及得上谓之的人可寥寥无几啊!”
  “有什么话,直接说就好了,朕可不喜欢你这种婆婆妈妈的作法。”太宗皇帝皱着眉头说道。他还惦记着下朝之后去看看新进的那几位美人,哪里有闲工夫听丁谓在这里闲扯?
  丁谓察言观色,立刻发现自己有违逆圣意的危险,便立刻简单明了的板着指头计算道,“微臣想了,在京师之中,如果要印制杨大人所赠的一整套书籍,成本就要四十两银子之多,还不计算书商所赚取的利润,以及贩卖书籍之人的运输保养差价,几项花销加起来,怕没有八十两银子之多?各位喜爱买书的大人,自然是知道下官所言不虚的!”
  众臣子听了以后,自己也在心中盘算了一番,果然觉得丁谓所言甚是有理。
  太宗皇帝见众人对丁谓的计算没有提出异议,便问道,“谓之对书市倒是非常了解,不过这与你要说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丁谓有些迷惑不解地问道,“杨大人卖出了一千套书,赠送了一千套书,即便算成本,也要花费八万两银子,若是记取通常的利润,就越过了十六万两银子!可是所说杨大人售出的一千套书,也仅仅是按照一套书籍十两银子的越低价格,收入不过一万两而已!那岂不是说,杨大人仅此一项,就亏了少则七万两白银,多则十五万两白银吗?前些日子臣在户部当差,也知道杨大人进军西北时,仅仅领取了五万两白银的军饷,难道说这些书籍,都是杨大人用私产来垫付的不成?微臣虽然十分敬佩杨大人的义举,可是却觉得单靠散发私产来救助西北民众,似乎也不是正道啊!”
  太宗皇帝听了以后一愣,显然他从来没有过这个成本问题,此时听了丁谓的解说,倒有些迷惑了。
  “陛下,丁大人所言,很有道理!”一旁的王钦若知道自己上场的时机到了,便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说道,“杨大人此举,颇有市恩于西北百姓的嫌疑,不符合自己一个封疆大吏的身份!或是各地大员们纷纷效仿,岂不是说朝廷的恩赏不够,陛下的恩泽不深?”
  太宗皇帝又是一愣,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丁谓却又接口说道,“况且,杨大人对外赠书固然是好事,倒也罢了,可是以低于市场价格几倍的方式向外售书,未免会冲击到现有的书市,令人误以为他是挟朝廷之威,打压印制书籍的商人们,造成书市恐慌的负面影响,这与我朝不与民争利的国策严重不符啊!因此微臣以为,此事值得商榷!还望陛下与各位大人能够重视此事,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国体,则微臣的担忧也就是杞人忧天了,如此则社稷幸甚,万民幸甚!”说罢又深深施了一礼,方才退入班中。
  一番分析下来,大臣们都在议论纷纷,而太宗皇帝也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了,不由得将征询的目光转向了几个重臣,想听一听他们的建议。
  几位身在中枢的重臣们都谨慎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基本上是不赞成与民争利,可是对于赠书的事情却也支持,这就很难下一个决断了。因为事情明摆着的,这件事情说起来算不了什么,可是要细究起来,的确有些不妥当的嫌疑,就看皇帝的意见是什么了,身为大臣,直接抒发自己的见解是必要的,可是替皇帝决断就是僭越了。
  “陛下,既然各位大人对此事存有疑虑,不如叫杨大人将事情的始末写一个详细的呈文,命快马递上来,其中的曲折,众人自知,到时候再下结论也为时不晚啊!此时我们不了解详情,骤下结论,未免有些草率,毕竟,事情的发生地点是在千里之外——”最后还是吕端总结了一下大臣们的意见,对太宗皇帝建议道。
  太宗皇帝点了点头,认可了吕端的建议,立刻下旨,命人以快马解递到西北。
  赠书活动结束以后,我在西北士林中的声望和地位立刻提升了很大一截子。基本上除了几个先贤外,无人可以企及,一千套的免费赠书与十两银子一套的低价销书,使得经典书籍在西北得到了初步的普及,起码每隔几个村庄里面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正版书籍套装。以此为蓝本,他们可以抄写出许多的手抄本,对于西北的文化事业绝对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而今,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情,正在新建的印刷厂里同骆冰儿一起研究关于新型的简易印刷技术的可行性与实用价值。
  所谓的新型印刷技术,就是那种利用铁笔在蜡纸上面刻字,然后用油墨滚筒印刷的简单技术,之所以会想到这个,就是因为当年我在上学的时候,曾经被老师叫去印制复习资料,所用的正是这种简单设备,出于好奇,我曾经拆开那东西看过,具体的构造虽然已经模糊了,但是大致原理还是记得的,此时与骆冰儿商量,只不过是为了将那东西重现出来而已,因为我知道,这东西虽然简易,可是要印制一些急用但不是很讲究的东西却很实用,而且,它的印刷成本更加低廉。
  隐约之间记得,那东西应该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个进纸系统,可以将纸张自动卷起来,然后是一个由几个滚筒构成的印刷系统,然后是出纸系统。
  经过几天的试验之后,我们已经做出了可以由两个人配合使用的油印机,所使用的油墨正是利用我的秘方特制的油墨,两人使用熟练的情况下,一个时辰中可以印制出近千页的资料来。
  起初试验的时候,滚筒之间渗漏出来的油墨经常会将纸张的背面弄得污染成一片,后来我在下面加了一个金属片来将残墨刮入搜集盒之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收集下来的玒墨经过简单处理之后,还可以重复使用,算是一项节约的措施。
  “这样大致可以投入量产了,如果使用你的水利设备,只要将速度调节好,就可以成为全自动的印刷设备了。”我非常欣喜的看到又一项划时代的研究成果诞生了。
  骆冰儿笑着说道,“大人的想法真是奇妙,想不到用上这个机器,我们只需要定时添加纸张就可以印刷出成品来,可是省却了不少的工夫,况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