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瓷王 >

第30章

瓷王-第30章

小说: 瓷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哥,真的不错呀。”柳若梅一边环顾四周,一边喜道。

  “有劳兄长了。”林沐风微笑着拱了拱手,向柳若梅使了一个眼色。

  柳若梅会心一笑,从老林头手中接过50两银子,递了过去,“哥,林家的宅院不能让柳家出钱,这是50两银子,请你收好。”

  柳若长笑容一收,急急摆手,“妹子,妹夫,何必这么见外呢?我们是一家人,你们远道迁移而来,柳家买座宅院给你们居住有何不可?再者说了,才区区50两银子,赶紧收起来。”

  柳若梅犹豫了一下,望向了林沐风。林沐风呵呵一笑,“兄长,银子还是请你收起来。不管怎么说,林家的宅院还是要林家出银子购买的。否则,我们也住得不踏实。”

  柳若长暗叹一声,心道,这妹夫确实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他派人厚着脸皮来借银子被自己轰了出去,如今柳家送宅子给他,他居然不要。想到这里,他无奈之下将银子接过来,“既然妹夫如此坚持,我也就不客气了。妹夫,你们先歇息一晚,明日一早,我再来找你我们一起去窑上看看。”

  ……

  第二天一早,柳若长带着林沐风去了城外新建的瓷窑。瓷窑建在城外北郊的一座山脚下,低矮的土坯围墙圈占了足足有十亩地,原来是柳家的田产。

  站在门口,林沐风向内望去,一座浩大的北方拱形瓷窑赫然出现在眼前,起码是颜神镇林家老窑的3倍。瓷窑前面,是一个宽大无比的空场,空场左边是一间间各自独立的土坯房,可以充作不同制瓷琉璃工艺环节上的“加工车间”,右边是一个简易的防雨防风茅草棚子,用来晾制等待进窑的瓷器半成品。空场的一个角落里,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储存原料和燃料的地儿。

  瓷窑的整体设计是由林沐风制定提出来的,而具体的细节,则是柳家雇佣工匠完成了。

  柳若长指着眼前的瓷窑,笑道,“妹夫,怎么样,可否满意?如果哪里不满意,我可以再派人改建。”

  “不错不错,兄长辛苦,不用改建了,我很满意。对了,我不是跟兄长说过,要在瓷窑院中建几间工匠们居住的房子吗?”林沐风确实很满意,柳家的财力果然不是盖的,这种规模庞大的瓷窑说建就建起来了。

  柳若长笑了笑,“妹夫,这里条件简陋靠近山谷不适合住人,柳家在城中还有一处小宅院,可以让你那些工匠们住进去,呵呵。”

  “兄长费心了。”林沐风本想客气一番,但后又一想,两家合作做生意,有钱大家赚,柳家出力也是应该的,也就没再说什么。

  “妹夫,你知道我为何要将瓷窑建在此处吗?妹夫,此山中不仅盛产瓷土,还有大量的黑煤可以充作瓷窑的燃料。这样的话,瓷窑的原料就不需长途跋涉到颜神镇上拉取了,就地取材省时省力啊!”柳若长有些得意地指了指低矮围墙外的层峦叠嶂的大山。

  林沐风点了点头,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益都一县以及临近周边地区,瓷土和陶土资源蕴藏丰富,否则这里的民窑制瓷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了。他本来就想在县城附近寻找原料资源,毕竟远道去颜神镇外取材,太过费时费力。

  林沐风走到瓷窑跟前,伸手摸了摸瓷窑外表的一层石灰,笑了笑,“兄长,等我的工匠们到了,我们即刻进行烘炉,只要通过了三天的烘炉关,这座瓷窑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了。”

  瓷窑建起以后,在正式烧制瓷器之前,必须要进行烘炉。一来,是要通过高温让瓷窑坚固成型,二来是要利用烘炉让瓷窑的密闭性更好。

  这座瓷窑与益都一带的民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林沐风特别跟柳若长交代过,要将烧制的火床建在料器摆放区的一侧,采用侧面升温。这一点,区别于其他瓷窑。一般的瓷窑,都是将火床建在底部,上面铺设厚厚一层夯土,火温从底部上升进行烤制。之所以如此,林沐风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个时代没有控制火温的耐火温度计,烧制的时间和窑温都要靠匠人的经验来判断控制,出残率很高。而为了降低出残,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采取侧面缓慢升温的方法。这样,即便是时间稍长和火候稍大一点,都不会对料器产生不利的影响。

  柳若长点了点头,“我也不太懂这个,妹夫你自己做主吧,需要什么尽管跟我说,爹说了,让我给你当管家,随时听候你的招呼,呵呵。”

  林沐风拱了拱手,“岂敢,岂敢,兄长客气了。这样吧,瓷窑以我为主,等日后柳林瓷行开张,这经营之事就全依仗兄长了。”说完,林沐风顿了顿,又道,“这两日兄长不妨雇一些人去这山中运一些原料和煤来,等我的工匠们到了,我们立即进行烘炉。” 




第四十四章烘炉(二)

  在瓷窑又转了转,给柳若长“安排”了一些细节性的准备事项之后,林沐风便回了城中的宅院。

  刚进家里,林虎就跑了过来,伏在他耳边小声道,“少爷,孙公子到访。此刻他在客厅里,由张风陪着说话呢。”

  林沐风楞了一下,才刚搬进城中,孙玉溪居然就上门来了?这个县令家的公子还真是神通广大的。不过,他也没有多想,急匆匆走进客厅,向正在与张风有一搭无一搭聊天的孙玉溪拱手道,“孙公子!”

  孙玉溪本来微微眯缝着眼睛,闻声立即睁开眼睛,霍然站了起来,喜道,“林兄,祝贺乔迁之喜啊!”

  “呵呵,孙公子客气了。”

  孙玉溪几步走到林沐风身边,扫了一旁的张风一眼,“林兄,玉溪听家父说,林兄之前替家父烧制的一对给齐王祝寿的三尺彩绘花瓶,让齐王殿下赞叹不已,有意让林家瓷窑专供齐王府的瓷器使用,林兄意下如何?”

  林沐风淡淡一笑,齐王府专供?既然是齐王下令,自己恐怕没有什么拒绝的余地吧——当然,这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坏处,披上了这么一层“半官窑”的外衣,也有利于柳林瓷行的发展。一念及此,他故作受宠若惊状,“能为齐王殿下效劳,这是林家瓷窑的荣幸。”

  孙玉溪深深地望了他一眼,突然岔开话道,“不知林兄日后有何打算?难道,要专心制瓷和琉璃,做一个跟令岳一般的大商贾吗?玉溪观兄文武双全,胸有大才学,何不脱身开去,科考以图功名也好保国安民,也好立那大丈夫青史留名之不朽功业。”

  “保国安民,匹夫有责。沐风也是堂堂七尺男儿,饱读圣贤之书,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不过,目前沐风暂时还是想先立业——”说到这里,林沐风看了一脸期冀之色的孙玉溪一眼,这才又缓缓道,“孙公子,其实报国安民未必一定要步入庙堂,在乡里坊间一样也可为国出力。发家致富可以让一个人锦衣玉食,同样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孙公子,沐风虽然不才,但他日若是手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愿意尽一己之力,让财富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济困扶危,让穷苦百姓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倘若沐风能做到这些,我想,即便是不入朝为官,也不会浪费此生。至于那些虚名,于我如浮云耳。”

  孙玉溪面上浮起一种极其震撼的表情。林沐风的这种“奇异理论”他还是初次听说,一时间感到非常茫然。在他看来,只有读书做官治国平天下,才是保国安民,商贾趋利乃是市井小民所为——但林沐风却将这不入流的商贾之事上升到了“兼济天下”的高度。是啊,诚如他所言,如果他手里有了银子,他可以做很多救济穷困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比做官还要令人敬仰!

  林沐风这番话其实只是有感而发,顺口而出。他在现代社会见多了为富不仁的有钱人,为了自己享乐可以挥霍万金,但在慈善公益事业上却是吝啬无比,一毛不拔。富人寡善,让现代社会的他常常感慨不已,曾经无数次的幻想,倘若自己变成了有钱人,一定要多多接济穷人……

  半响的功夫,孙玉溪才渐渐回过神来,清朗的眼神中透射出淡淡的神光。他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一个思想上的“另类”了,要不然,以他一个官宦子弟,何以会经常混迹于市井之间呢。故而,他很快便理解了林沐风这番话的意思,深深一揖,“林兄如此悲悯万民之心,实是一种大智慧,大觉悟,大境界,玉溪所不及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林兄以大才愿舍庙堂而置身于滚滚红尘,这是在效仿佛祖舍生取义的大彻大悟啊!”

  林沐风汗颜地笑了笑,“孙公子过奖了,沐风信口胡说,信口胡说而已!”

  ……

  3日后。老孟带着王二等原先林家瓷窑的工匠,还有新近雇来的几个工匠,一共30人来到了县城之外的新瓷窑上。柳若长已经雇人从山中采运来了数量庞大的原料和燃煤,都堆积在瓷窑院墙之外。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林沐风主持烘炉了。

  上午,红日高照。老孟带着王二等工匠们拜完了窑神,将30个工匠召集在一起,静静地站在院子里,等待着林沐风的“训示”。

  “诸位兄弟!”林沐风炯炯有神的目光一一从工匠们的脸上划过,在那几个新人面上多停留了几秒,才又缓缓道,“今儿个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柳林瓷窑开窑的第一天,沐风希望今后咱们可以同心协力把这座瓷窑经营好。请大家相信,我林某人绝不会亏待大家,大家相信我吗?”

  “少爷仁德,恩义无双,小的们晓得怎么做的!”王二带头高举双手喊道,众工匠们也都激动地纷纷附和。林沐风开出的工钱是本地市场行情的两倍,而且还保管一日三餐和住宿,这样仁义的东家他们上哪里找去?自然是感激涕零。尤其是那些老工匠,当日老孟将从老林头那里拿到的几两银子分给他们之后,他们一个个都感动地冲着林家大院的方向跪下磕了几个响头。

  底层百姓多是淳朴的,尤其是这古代社会的穷人,你对他有一分好,他便会回报你十分。

  林沐风微笑着摆了摆手,突然笑容一敛,沉声道,“感谢诸位的信任。但沐风也有一句丑话不得不说在前面:柳林瓷窑的制瓷工艺与其他瓷窑不同,日后沐风当逐渐将各种新工艺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能谨守秘密,不得对外泄露。否则,休怪沐风翻脸无情。”

  一股子凛冽的威势瞬间散发出来,阳光下,林沐风冷森森的笑脸闪烁着一层淡淡的寒光,工匠们心头情不自禁的一颤。老孟带着众人一起轰然跪倒在地,“请少爷放心,小的们绝不会做这忘恩负义之事!” 




第四十五章烘炉(三)

  只有恩威并重才能收拢人心。林沐风从来都没有想过,他居然也会有使用这种驾驭下属的手段的时候。当然,这种“威”要起到好处,过犹则不及了。

  他笑了笑,面上又换上了那副温和的神情,轻轻扶起老孟,“好了,诸位请起,我们准备烘炉。老孟,你且说说看,以前你们是怎样烘炉的。”

  “回少爷的话,以前老孟也为其他瓷窑烘过炉。无非是先将木柴点燃,然后放入煤块,置于火床之上。等火势着旺,将煤块加满然后封闭窑门,待其自动燃烧直至熄灭冷却。”老孟躬身答道。

  林沐风摇了摇头,“老孟,这样的烘炉方法不成。我们这瓷窑的烘炉要烘四次,逐渐提高温度,每次的时间——这样,你带几个人去将那边的瓷土取过一些来。”

  老孟领着几个工匠过去用木桶取过一些瓷土,放在林沐风眼前。林沐风俯身捏起一把瓷土,土质精细且微有粘性,发散着淡红色,心头先是一震继而狂喜,大声呼道,“老孟,这山中所产之瓷土都是这般微泛淡红色吗?”

  老孟低头一看,又跑到瓷土堆跟前看了看,这才跑回来小声道,“少爷,不是的,我倒是没有注意到,只有外围这一片如此泛起淡红色,其他的均跟颜神镇所产瓷土没有区别。”

  林沐风哦了一声,心里琢磨开了。瓷土土质泛红,定然是含有大量的铜元素,这种瓷土是不是可以烧制现代社会尹彦征大师发明创造出的中国红高温大红瓷器呢?要知道,普通的瓷土烧制出的原胎呈现出淡青色,即便是上了朱砂红色之釉料,经过了高温煅烧也会逐渐显现出内底的青色来。而如果用含有铜红色的瓷土烧制,会不会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他决定利用烘炉的当口,实验一番。

  中国红烧制工艺复杂,通常要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所谓素烧,就是将料器胚胎进行低温烧制,时间不能太长。所谓釉烧,就是将素烧后的料器胚胎上釉后再进窑烧制。而红烧,则是将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