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

第113章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113章

小说: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三个步兵连之外,营下还有一个机枪连和迫炮排。

    这一点倒是以往的****部队所没有的……****部队营下有一个机枪连就相不错了,迫炮排那是想都不用想,这玩意都属于团级以上的重装备了。

    但远征军在营一级就拥有八门81MM口径及十二门60MM口径的迫击炮。

    这个火力其实是加强了,因为张弛记得从孙布拉蚌训练营出来的时候,营属迫击炮才只有这火力的一半,也就是分别是四门81炮和六门60炮。

    这也许是史迪威认为在面对日军时这样的火力还不够所以加强了吧,张弛是这么想的。

    后来张弛才知道自己其实猜错了。

    加强火力并非史迪威的初衷,而是中**队从上到下对装备的胃口都很大……中国的部队是缺装备缺怕了,这跟饿疯了或是穷疯了的人一样。饿疯了的人是怎么都不觉得自己吃饱,穷疯的人就算是拿到再多的钱也觉得不够。

    同样的,当有许多装备摆在向来都缺装备的中**队面前时,他们就千方百计的想多蹭点。而且永远都不够。

    而美国佬对装备方面又比较宽松,再加上从美国运来的几个师的装备早就到位了,而重庆那边的兵源却还没来,于是新一师就以打仗要加强火力为由把另一个师的装备蹭到手。

    也就是说,新一师的炮火其实要比原来预想的要多上一倍,师属榴炮营甚至都多了三倍成了一个榴炮团。

    中**队对装备的这种“吃”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有些不理智。因为装备这东西需要后勤的支持,更多的火炮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炮弹。但偏偏美国佬在后勤方面又十分强大而且又有的是炮弹,所以这不仅没有问题反而还很好的增强了新一师的火力。

    史迪威也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不仅没有阻止中**队这么做,反而还有些得意:他是想告诉其它的中国部队,美国佬的装备有的是,而且对于能打胜仗的部队毫不吝啬。

    应该说史迪威的这一招很有用,中**队很快就知道史迪威的这个潜规则: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那么就不用担心装备的损耗,它不但不会越打越少反而会越打越多,而且还是成倍的增加。

    这就成功的激励了远征军战士们的作战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士们那种装备比生命还重要的思想。
………………………………

第六十九章 训练

这段时间部队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训练,而且这个训练还是与美军部队的联合训练。

    对于这一点张弛倒是可以理解,在未来战场上中美两支军队,那自然就需要联合训练,同时史迪威也是想借着这个时间再强化一下中**队的美式战术。

    但其实,所谓的美式战术其实就是教中**队平推和怎么奢侈的使用弹药,因为他们教的就是:两军一旦交汇就是先用大炮轰上一遍,轰完后观察下有没人,如果有人的话就继续轰,没人就派坦克和步兵往前平推。

    这种战术如果是在开阔地区进行的堑壕战那无可厚非,但是在丛林战中似乎并不适用,因为丛林战里总是会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隐藏着几个兵,于是炮轰后就会以为人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但部队一上去发现还有敌人,于是退回来再轰……这么折腾几回,只怕阵地还没打下来敌人的援军都已经到了。

    而且对于这种美式的火海攻击日军似乎已经有了对策。

    这对策就是一线只放少量的兵力,主力则布署在隐蔽部等着,美军一片火海攻击炸伤了前线几个人就添上几个……毫无疑问,这种添油战术可以尽可能减少美军火海的杀伤。

    于是美军火海战术就成一种大投入而少杀伤的“鸡肋”战术,日军似乎是怎么打都打不完,而美军的后勤却有可能因此而崩溃。

    然而包括张弛在内的所有中**队的军官都不说话。

    这一来是因为说了也没用,此时的美军还迷恋着的他们的美式战术,就连史迪威也相信上一场战斗的胜利有很大一部份的功劳就是使用美式战术……当然,这的确是,上一场战役的中**队在某些战斗中因为使用了火海战术使得没有适应这种强大的火力的日军吃了许多亏,但总体上中**官们还是按照中式打法。

    所以包括史迪威在内的美军教官根本就不会理会中国教官的建议。

    二来,则是因为中**官也乐见这样训练。

    这样训练的好处就是可以大量使用弹药……远征军里的炮兵因为紧急投入战斗,所以往往训练周期很短,最快的训练还不到一个月就派上战场了。

    仅仅只用一个月的时候就训练出炮兵这在国内几乎就可以说是不可想像的,但在这里却是现实……原因是他们除了前一周是学习理论知识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用汽车或是吉普车拉着大炮在丛林中满山跑。当然,在跑的过程中就是练习开炮。

    那打的都是实弹,而且还可以说是打不完的实弹。这样打上一个月,就算是新手也会将指哪打哪……这种用炮弹喂出来的本领绝对是令国内炮兵艳羡的。

    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新38师和新22师相继在孙布拉蚌补充完兵员并换装完毕,于是新一军也就跟着成立,军长为郑洞国兼任,实际则由加拉哈德部队的指挥官戴维思统一指挥。

    这使得远征军能够投入反攻的部队实力大增,而且雨季也快要结束了。另一方面。史迪威穿插计划的各种准备工作也进行的差不多了,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想当初只一个新一师就打得日军十八师团两个联队大败而回,现在远征军足足有三个师,而且都还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三个师,那对付起当面的日军十八师团应该不在话下。

    但反攻的时间却被一推再推,最后直到旱季来了也不见上头有什么动静。

    这就让张弛感到有些奇怪,尤其是他还知道史迪威有一个穿插计划……穿插计划可是越保密越好,而如果时间再往下拖延只怕就夜长梦多。

    张弛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史迪威也是急得跳脚,

    “去******花生米(指******)!”史迪威破口大骂:“竟然一次又一次的推托准备不足……他的准备只怕要等到下个世纪吧!”

    原来。史迪威的这个反攻计划的声势有点大,他是希望远征军能够从缅甸打往中国,同时中国方面又能配合着从里往外打,这样就可以对日军造成两面夹击之势使其首尾不能两顾。

    这个计划虽说看起来很完美,但在实战中却并不尽然,原因是日军在滇西一带构筑了十分坚固的保垒型高地,而从里往外打的中**队又无法像缅甸的远征军那样用火海战术,于是从里往外打的中国部队进攻得尤其困难,几乎就无法与从外往里打的远征军形成呼应。

    至于******对这一场仗积极性不高则是因为他想保存实力……与其将部队派上去与日军拼掉,不如坐等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打胜仗。然后日军自然就会将部队从中国调出去。

    “将军!”戴维思建议道:“我们为什么不减少中国的美援以迫使其出兵?”

    史迪威摇了摇头:“花生米拖延出兵的借口就是美援太少,这使他无法组织足够的兵力发动反攻,如果我们再减少美援,那就正好给他找到了借口!”

    “原来是这样!”戴维思点了点头:“那么。或许我们可以改变一种方法?”

    “什么方法?”史迪威问。

    “比如……”戴维思想了想就说道:“我听说中**队有很多派系,我们为什么不放出消息告诉中国人,不管是哪支部队愿意参与这次反攻,我们都会为其提供装备!”

    “好主意!”史迪威不由赞道:“这样一来……花生米为了不制造出更大的敌人,就只能听我们的话出兵了!”

    这个主意是不错,历史上的史迪威也正是这么做的。而且也正如史迪威所料,最后******不得不出兵滇西。

    但问题是……******终归是一国总统,而且他最恨的就是受人胁迫,于是史迪威这种生硬的手段虽然达成了目的,但却造成了史迪威与******之间的矛盾。

    而史迪威却又不买******的帐,于是两人的矛盾俞演俞烈最后简直是势同水火。
………………………………

第七十章 穿插

等了两周的时间,反攻的命令终于下达了。

    打头阵的是新一师和新22师,两个师一左一右的朝日军的防线压去。

    开打的当然是炮兵,一顿猛烈的火炮轰过去后战士们就端着步枪朝敌人的阵地攻去。

    新一团走在最前头,但出乎意料同时也是意料之中的,新一团遭到了日军强有力的抵挡,就算是新一团有坦克的掩护也同样如此。

    说是出乎意料,那是因为新一团上下所有官兵还沉浸在不久前追着日军两个联队满山跑的胜利之中,所以许多战士想当然的就以为这一仗过去不说能像上一场仗那么顺利,但在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至少也会突破日军防线把日军往后压吧。

    但这一仗打下来却像是踢到铁板似的纹丝不动。

    说是意料之中,则是因为日军在上一场仗的失败之后,是不可能不人会总结失败的经验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的。

    但日军的顽固有时让人有些无法想像,他们的确是做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比如知道远征军的火力优势和火海战术后,就知道用添油战术来应对。

    然而,他们始终不相信远征军会有那么强悍的战斗力,就算是师团指挥部都被中**队给抄了,田中新一还是认为中**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其战斗力是因为装备了美式装备中看不中用,而日军会失败则是因为补给不足。

    在这样的想法下,田中新一对这场战略的规划就是准备充足的补给后再制定以进攻为主的战略……那可是鼎鼎大名的日军十八师团,面对中**队时怎么可能一味的防守?日本军队的作战风格一向都是以进攻代替防守的。

    于是田中新一在战斗开始前就准备了一个步兵大队做好穿插的准备,在战斗打响时他们按计划从隐蔽处一跃而起就朝远征军防线的薄弱的左翼穿插进去。

    这是日军惯用的战术,正面战斗如果打成胶着状态那就意味着不会有太大的战果,甚至很有可能会打成僵持战……这一点倒是田中新一预料中的。

    当然,日军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就派出一支部队穿插至中**队的侧后以期打乱远征军的布署。

    这个战术原本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原因是美式打法的优点是火力凶猛正面十分强悍,缺点就是侧后要是被偷袭的那几乎就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但日军没想到的是。这支军队可不是一支纯粹的美式军队,它用的战术也不是纯粹的美式战术,中国人在战场上也同样喜欢穿插。

    而且十分巧合的是,中**队几乎与日军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个位置进行穿插……这其实也不是巧合。而是这个位置林深草密十分适合进行穿插,于是两支部队就撞在一起了。

    这次遭遇战有点像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打的潘塘之战。

    在潘塘之战中,杜聿明的部队与解放军展开激战,混战中,双方同时选择了向对方背后迂回穿插的战术。而且迂回穿插的部队碰巧也撞上了,两军都以为对方是小股游击部队,都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击溃并达成预定的战略目的,结果这两支穿插部队打得比正面战场要惨烈得多,其伤亡人数甚至都是正面战场的三倍。

    但是在这一回,日军的穿插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原因是这支穿插部队正是张弛所带领的一营……这一点是由王麻子决定的,王麻子说:“穿插部队嘛,就是要快、准、狠,符合这种作风的就是一营!”

    当然,王麻子这里所说的其实是张弛。因为张弛曾经有过带领部队穿插至盘迈打下田中新一师团指挥部的经历,于是这个穿插任务自然就是落到他身上。

    如果仅仅只是一营的话,那么这场战斗鹿死谁手那还未可知,原因是双方是在没有预见的情况下一头就撞在一起,而日军更擅长肉搏,于是这仗打起来很有可能还会是日军占上风。

    问题就是一营还带着一个坦克连,虽然这些坦克都是清一色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带的丛林地形更适合轻型坦克作战。但一个连却有十二辆,而且远征军还派出了一架L3联络飞机在空中协调坦克部队的进攻,装甲推土机在地面为坦克在丛林中开路。这个阵容就不是日军只带机枪、迫击炮的日军可以比的了。

    L3联络飞机首先发现了日军的穿插部队,这个情况很快就报告给了张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