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89章

残明-第89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滕双林行礼退下,汪克凡又向傅冠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请问大伯,刘宗周这个人,你又怎么看?”

    “这个,刘宗周士林领袖,品行高洁,至于其他的么……,人死为大,就不多说了。”

    刘宗周,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王阳明心学领袖,东林党的偶像级人物,黄宗羲的老师。

    满清多罗贝勒博洛南下,击败在江浙抗清的鲁王政权,鲁王朱以海逃往舟山群岛,刘宗周绝食而死,就是一个月前的事情。

    如果单看刘宗周的学术成就,不愧儒学大师这个称号,但是,这个人的政治能力和品性都有一定的问题。

    弘光朝廷建立之初,刘宗周身居要职,听说清军进入山海关,欣喜若狂,主张立刻联络吴三桂和多尔衮,“檄燕中父老,起塞上夷王”,要借助清军打败李自成。

    从崇祯年间开始,刘宗周每逢朝廷任命,必定要走完三辞三谢的程序,甚至四辞四谢来显示自己的高洁。

    这边大明王朝马上要完蛋了,那边刘宗周却从容不迫,崇祯皇帝从北京派来使者,走了一两个月才到浙江,刘宗周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使者再花一两个月回到北京,然后再拿着皇帝的任命来浙江……,来来回回一年多,刘宗周才赶到北京赴任。

    矫情!

    弘光政权建立以后,刘宗周入朝担任要职,但拒不接受弘光帝给他的官衔,自称“草莽孤臣”,对文官武将指指点点,说这个当斩,那个当斩,除了东林一脉之外,所有人都误国奸臣,所有人都当斩,后来被大家联合赶出了朝廷。

    清军南下之后,浙江各地士绅起兵抗清,刘宗周决定绝食自尽,有弟子劝他不要轻生,为国效劳,刘宗周说自己年纪太大,不能胜任抗清这么艰巨的工作,还是死了干净。

    绝食几天后,刘宗周大发感慨,已经看破了红尘,天下兴亡,黎民涂炭,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然后坚持绝食,从容的把自己饿死,达到了仗义死节的目的。

    这种人,汪克凡实在看不惯!

    “请问大伯,你避居邵武府,是要学刘宗周邀名么?”

    这个问题直诛本心,异常犀利,傅冠的脸色一变,就要发怒。(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三十章 心太软,只好杀了他

    在明代官场上,做官做到傅冠这个高度,起起伏伏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傅冠只有五十多岁,对宰辅这一级别的官员来说还属于中青年干部,虽然赋闲在家,又何尝没有抱着再次出仕的期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过是一句掩饰罢了。

    傅冠被免职之后,在心态上还是以宰相自居,清军侵入江西,别人都是向南跑,他却偏偏向东跑到福建的邵武府,就在隆武帝的眼皮子底下晃悠。

    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都会偏高,在傅冠看来,他在小节上虽然马虎,却是大明朝廷的中流砥柱。他被免去江西督师之后,继任者万元吉搞得一塌糊涂,短短几个月就丢了大半个江西,充分说明离开他傅冠之后,隆武帝就玩不转了。

    随着隆武帝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傅冠心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就等着隆武帝幡然悔悟,充分意识到自毁长城的错误,然后派天使再三登门,请他去力挽狂澜……但令他失望的是,在邵武府呆了三个月,隆武帝一直都没有理他,似乎把他忘了。

    傅冠自视栋梁之才,满怀报国之心,却遭隆武帝如此冷遇,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被汪克凡一句话捅到痛处,再没了云淡风轻的宰相气度,面皮立刻憋得通红。

    “放肆!些许虚名,老夫从不在意……”

    “小侄一时妄言,还请大伯恕罪!”

    汪克凡连忙施礼,截住了他的话头:“大伯为大明孤忠之臣,岂会坐看山河破碎,社稷颠覆,小侄以刘宗周、马士英、史可法与大伯相比,实在不妥……”

    傅冠不由得一愣。刘、马、史三人风马牛不相及,搁到一起和他傅冠相比,更是不伦不类。

    这是什么意思?

    心如电转。他已经隐有所悟。

    “贤侄,你是劝我出仕么?”听话听音。他立刻抓住了汪克凡话里的重点——孤忠之臣,不求他人体会理解的节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史可法和刘宗周都做的不好,马士英牺牲之前,却有孤忠报国的意味。

    “国事糜烂如此。无论布衣公卿,都应以社稷为先……”

    大明朝马上就要亡国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应该放在一边,有一份力尽一份力。你傅冠的身份在这搁着,隆武帝不给你官做,你就躺倒不干了,不合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大家都是明白人。汪克凡点到为止,不再多说,傅冠低头不语,若有所思……

    “咚咚咚咚……!”

    急促的战鼓突然擂响,对东乡县的总攻开始了!

    恭义营和抚州义兵两万多人。从四个方向同时发起总攻,在汪克凡这一面是主攻方向,近万人一起冲动,场面异常壮观。

    刀枪如林,旗帜如海,明军仿佛铺满了整个田野,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城墙压了过去。在他们中间,有几辆高大的巢车,几辆缓慢的桥车,和几十辆木驴车,士兵们抬着云梯和飞桥,跟在木驴车的后面。

    “哐当!哐当!”

    一架又一架飞桥搭上了护城河的对岸,木驴车倒下麻包,填平壕沟,恭义营和抚州义兵一个冲锋,就轻易冲到了城墙下,城上有零星的弓箭射了下来,却根本无法阻止像潮水一样的明军。

    白旗!

    城楼上突然竖起了一面白旗,城墙上的抵抗也彻底停止,紧接着,城门从里面被打开了。

    城破!

    在巨大的压力下,城中的青壮纷纷逃跑,仅有的二百名绿营兵分散在四面城墙,根本控制不住形势,眼看东乡县就要被明军攻破,东乡县令终于竖起白旗,开门投降。

    不一会,东乡县令被五花大绑,押了过来。

    “将军饶命!将军饶命!小人献城有功,请将军饶我一命!”

    “太晚了。”汪克凡摇了摇头:“我围城五天,多次射书招降,你若有反正之意,为何直到大军攻城才降?”

    按照恭义营的规矩,招降都有规定时限,一旦超过最后通牒时间,就被视为抵抗到底,格杀勿论。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心存侥幸,就像东乡县令一样,看到恭义营围而不打,就想等待清军援兵,看到动了真格的,才在最后关头献城投降。

    “小人家中还有老母妻儿,畏惧城中的绿营兵,因此不敢投降……”那县令为自己百般辩解,但理由非常牵强,城中的绿营兵只有二百人,他身为县令总有几个心腹手下,找机会投降并不难。

    汪克凡一摆手,恭义营士兵上前拖起他,就要拉下去斩首,那县令大呼小叫,拼命求饶。

    “将军饶命,将军饶命,小人愿去招降进贤县,戴罪立功!”

    随着他的喊叫,揭重熙等人都有些意动,这东乡县令贱命一条,杀不杀无所谓,如果他真能招降进贤县,倒是个意外之喜。

    那县令看到一线生机,又连连赌咒发誓,自称和进贤县令是同窗好友,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能成功招降。

    “真的吗?”汪克凡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若你此时伏法,我保你家人平安,若是你不能招降进贤,就没这么简单了。”

    那东乡县令一愣,脸上神色扭曲,纠结不定。

    “算了,把他砍了吧。”

    汪克凡不再多说,命恭义营士兵把东乡县令拖了下去,斩首示众。

    “云台,想不到你心肠这么软,一定要杀了他。”揭重熙看着汪克凡,眼神中有些说不清的味道。

    汪克凡点了点头:“揭军门应该也明白,他为求活命才夸口的,我今天放了他一个,日后就得杀他一家,有些下不去手。”

    “明白,明白,哎……”揭重熙叹了口气,不再多说。

    恭义营进入东乡县城,张榜安民,暂作休整,吃中午饭的时候,傅冠又找到了汪克凡。

    “云台,我想过了,宁做马士英,不做刘宗周……我想去一趟福建,向圣上讨个差事,哪怕做个县令也行。”

    “大伯言重了,县令是不必做的,不如请命来救援赣州!”

正文 第三十一章 大将

    汪克凡费尽心思,鼓动傅冠出山,除了国家利益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布局。

    大明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汪克凡就算得到隆武帝的赏识,在内阁里没有一个自己人,行事还是难免束手束脚,傅冠和自己有亲戚关系,不是一派也成了一派,文主内,武主外,相得益彰。

    傅冠的才能略有欠缺,倒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南明现在奄奄一息,各地封疆大吏有军阀化的倾向,皇帝的权威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内阁过于强势并不是什么好事,比起那些迂阔的道学先生来,没事爱喝上两杯的傅冠反而更加灵活。

    在汪克凡的计划里,一定要帮助傅冠上位,哪怕不能得到首辅的位置,最少也要进入内阁。

    要达到这个目标,带着傅冠去救驾是最简单的办法,但这么做太偷懒了,势必会影响到汪克凡自己的发展。

    他有意和湖广越闹越僵,自己在江西单打独斗,不惜火并张先壁,和何腾蛟就差公开翻脸,还把樊文钦推出来做幌子,都是为了独得勤王救驾的功劳,这么辛辛苦苦的布局,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孤忠之臣的形象……简单一句话,这份功劳不容他人染指,哪怕傅冠也不行。

    帮助傅冠上位,需要另找一条途径。

    救援赣州是现成的功劳。

    在江西的各个州府中,以南昌、九江和赣州最为重要,赣州是广东的屏障,东连福建,西接湖广,南明只要撑住赣州,就还是一块完整的地盘。对整个战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赣州战役中,清军出动的都是伪军,除了金声桓的江西绿营之外,只有少量增援的江浙绿营,一支八旗兵也没有,总兵力不到十万人,南明如果团结一致,完全有守住赣州的可能。

    对节节败退的南明来说,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民心士气,隆武帝如果成功脱困。取得赣州战役的胜利,对朝廷的威信也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稳定南明政局。

    恭义营的兵力不到一万,还要去救驾隆武帝,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为赣州解围。傅冠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小侄以为,大伯当请命为朝廷钦差。从两广等地抽调精兵救援赣州。唇亡齿寒之际,丁魁楚不至于见死不救……”

    两广总督丁魁楚是支持隆武帝的,守住赣州也有利于广东的安全,肯定会同意出兵,至于广西巡抚瞿式耜,湖广总督何腾蛟那里。就看傅冠的活动能力了。如果傅冠能召集一支援军,再加上赣州守军和恭义营等,不求消灭金声桓,只求守住赣州。把清军赶回江西中部,完全有可能实现。

    随着汪克凡的解说,傅冠的眼睛亮了。

    隆武帝处境窘迫,又不是心胸狭隘之人,他以布衣宰相的身份请求效命,不求官位,不求权柄,应该能得到隆武帝的支持,如果能抓住机会挽回赣州战局,再入内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于文官来说,协调各方面关系本来就是强项,傅冠的资格老,地位高,很多南明的地方官员都是他的老下级,真要是把能量发挥出来,何腾蛟、瞿式耜这种后进的少壮派也得给他几分面子,运作成功的话,凑了两三万人马也是有可能的。

    “嗯,贤侄此计大妙!”

    傅冠掰着指头算了起来:“广州苏观生是老夫同门,总能调三四千兵,广西赵印选原为老夫下属,手下也有三千人马,丁魁楚那里再凑了四五千……”

    想到带着大军杀回赣州之后,走投无路的万元吉突然获救,只好向自己赔罪拜谢,傅冠心里就是一阵暗爽——哼,让天下人也看一看,万元吉督师江西一事无成,还得靠老督师救命!

    正在得意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脸色立刻变了。

    “云台,你这法子虽然好,但还有一件麻烦事,恐怕功败垂成。”傅冠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道:“那个,老夫不擅兵事,贸然统领大军,若是败于金声桓之手,可是百死莫赎呀……”

    傅冠被免去江西督师,酒醉误事只是一个导火索,他虽然自己不承认,但实际上干的比万元吉也强不了多少。万元吉丢了江西中部,傅冠却丢了江西北部,因为军事上的失误,他和揭重熙等人还产生了矛盾。

    在家里赋闲这些天,傅冠做了一定的反思,最后终于认识到,带兵打仗并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