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88章

残明-第388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陵关外,和后方的当涂保持着联系。

    战局发展到这里,一切都在张天禄的掌控之中,但是接下来,却出现了出乎意料的转折……楚军主力钻进陷阱之后,连着吞掉了几只肥鸡,就仿佛心满意足般的不再理会南京城,而是把兵力在宁镇山区里摊开,分守句容县、溧水县和涥化镇等地,一副长期据守的模样。

    “搞什么鬼名堂?!”张天禄莫名其妙。

    楚军主力现在所处的位置。北边和西边是长江天险(前文说过,长江在南京拐了一个弯,所以北和西两个方向都是长江)。南边是遍布丘陵密林的宁镇山区,往东走又会过于孤军深入,无法保证后方补给线的安全……但凡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地形是兵家死地,像汪克凡这样威名赫赫的良将,为什么会突然停在这里?

    打仗的时候各种地形都会碰到,楚军进入宁镇山区并没什么奇怪的。而是应该尽快抢占有利态势,不应该一直停在这里……他们要么向北攻打南京。要么向东流窜江南,哪怕从秣陵关退回当涂,都是可以让人理解的选择,现在却偏偏好整以暇的停在宁镇山区里。让张天禄百思不得其解。

    这就像猛兽钻进狭窄的陷阱后,不但没有一点危机感和紧迫感,还居然四仰八叉地就地躺倒,惬意地打起呼噜,就像在老窝里一样自在和放松……张天禄可以对天发誓,全天下所有的猎人里,肯定都没有遇到过这种古怪的情况,他绝对是古往今来的头一个。

    事出反常即为妖,张天禄在搞清汪克凡的意图之前。并没有轻举妄动。楚军现在身处兵家死地,他们愿意一直呆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就呆在那里好了……如果他们留在宁镇山区里一直不动。等到各路援兵赶到之后,在这里进行决战,肯定对清军大大有利。

    静观待变!

    后发制人!

    他再次从大胜关赶回南京城,请马国柱以江南总督的名义,催促各路兵马向南京附近靠拢,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准备。

    江北的安徽。安庆巡抚刘弘遇所部沿江北上;东南方向,徽州总兵胡茂祯所部向溧水县逼近;东北方向。镇江府派来的三千援兵,直接赶来南京;正东方向,苏州府和松江府(上海)也派来了一支援兵,向常州府集结……他们都是马国柱的部下,江南省自己的兵马,只凭他们还不是楚军的对手,马国柱又和刘弘遇、张天禄联名,向北京和其他各路友军求援。

    北京方面,自从听说明军发起东征,清廷就极为重视,多尔衮为此不惜放缓对山西的攻势,任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调集兵马准备南下支援。他本来以为清军的反应已经够快了,但没想到的是,随着楚军攻占仙霞岭后,江南战局急剧恶化,速度之快,太太出乎他的意料。

    尤其是楚军攻入南直隶后,几乎每过一两天,他都会收到马国柱送来的急报,某座府县再次失守,清军某部再次战败,毫无例外的坏消息接踵而至,最后竟然被楚军攻入了应天府,兵锋直指南京城!

    多尔衮这下再也沉不住气了。

    现在的满清,已经不是刚刚进关的满清,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制度都延续了明朝旧例,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没有多少负担,靠抢劫就能维持生计的强盗政权……而且正相反,随着八旗兵变成职业军人,随着几十万绿营兵的组建,随着层叠架构的政权机构不断膨胀,随着清军的战线越拉越长,大半个中国都被卷入战争,满清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对江南粮仓和钱袋子的依赖性,比当初的大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命令山西方面停止进攻,直接从前线抽调一部分兵马,交给济尔哈朗,准备支援江南……至于山西方面,仍由阿济格和尼堪负责,不要求他们立刻攻克大同,只要维持现有态势,切断大同和山西其他地方的联系就算完成任务,等到济尔哈朗稳定南方,或者陕西方面能够抽出援兵,再回头进攻大同不迟。

    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离开了北京,在徐州集结大军,准备乘船顺大运河南下,但是由于山西等地的援兵尚未赶到,而且大军千里远征,需要的各种粮食物资非常多,筹集运输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他的主力还得再等半个月才能出发……远水不解近渴,为了及时救援南京,济尔哈朗派出大将穆里玛,率领五千兵马充任先锋,先行乘船赶往南京。

    穆里玛,满洲镶黄旗勋贵,鳌拜的亲弟弟,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战绩,就是在康熙二年和图海一起攻破了茅麓山,李来亨兵败*……等到鳌拜垮台之后,他也跟着一起完蛋了,被康熙处死。

    多尔衮又连下几道急令,调集江南省附近的清军,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南京,一定要把楚军赶回江西,甚至消灭在南京城下。

    各地的清军主将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纷纷派出援兵。

    武昌的孔有德派出一万余兵马,乘船前往九江和安庆府,接替屯布儿和刘弘遇的部分防务,让他们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汪克凡的楚军。

    谭泰分兵一万五千,由大将朱马喇率领,掉头返回江南省。

    漕运总督王文奎也离得不远,他派出六千“漕标”和绿营兵,从江苏淮安南下,救援南京。

    大运河的漕运对满清非常重要,所以专门设置了一个漕运总督衙门,主管漕运相关事务,和地方总督平级,一样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顺治初年的漕运总督还兼管淮安府、扬州府、徐州、滁州等州府的地方事务,所以南直隶北部地区归漕运总督王文奎管辖,并不是马国柱的地盘。

    (在具体的地方军政管理上,漕运总督和江南总督之间,也有一些地方会产生权力重叠,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还不停的变来变去,大致了解就行了,不需要深究。)

    漕运总督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漕运安全,李来亨到了鲁豫皖交界的曹州一带后,榆园军声势复振,对山东境内的大运河威胁很大,江苏北部的绿营兵都被王文奎派到曹州,他拼凑这六千人马非常吃力,心里还有一些抵触,只是因为多尔衮下的是死命令,他不敢违抗罢了。

    曹州方面,李来亨和榆园军在十多天前联手突袭,重创满清沂州总兵佟养量所部,打破了清军的包围圈,然后就离开广阔的榆树林。向东攻占单县,一路杀进徐州境内,然后突然拐头向南,在砀山县附近的朱旺口渡过黄河,重新进入河南,正在商丘一带和班布尔善大兜圈子……

    李来亨的捻军既然走了,包围曹州的清军也随之撤围,榆园军又变得非常活跃。让王文奎头疼的是,榆园军好像改变了战略,不再死守着榆树林,而是试图向外发展,不断四面试探出击,尤其对山东中部的沂蒙山一带最感兴趣,因为离大运河太近,他们对漕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如果只考虑漕运的安全,当然要先行剿灭榆园军,但是多尔衮的命令非常严厉,他只好把手中的机动兵力都派往南京,只在大运河两岸留下了必要的守军,却无法对榆园军发起进攻。

    仗打到这个地步,在南京城下展开一场决战看来已经不可避免,这一仗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关系到江南地区的得失,还会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

    在宁镇山区的楚军主力,俨然成了各路清军的众矢之的,他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或乘船,或骑马,或步行,在地图上形成了大小两个包围圈,里面一个圈子是江南省的清军,外面一个圈子是其他各路援兵,再加上济尔哈朗的主力也在向徐州集结,气势汹汹,准备把楚军一举消灭在宁镇山区!(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七十七章 张天禄终于等到了机会

    清军忙于调兵遣将,楚军却仍在宁镇山区里按兵不动。

    楚军攻占句容县后的第三天,镇江府的三千援兵赶到南京。

    紧接着又过了两天,刘弘遇的八千安徽绿营抵达太平府慈湖港对岸,和应天府已经非常靠近,随时可以过江,对楚军的后路发起进攻。

    (慈湖港一带就是马鞍山市,后世里,马鞍山市因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一个地级市,当涂却变成了马鞍山下属的一个县,这个年代里,马鞍山只是一个普通的港口)。

    胡茂祯的徽州绿营一路北上,距离溧水县城不到百里,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其他的各路援兵也离江南省越来越近,其中朱马喇来的最快,已经到了苏州府。

    眼看包围圈渐渐成型,张天禄几次有发起进攻的冲动,最后却强自忍住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汪克凡用兵诡诈,暗中一定有什么阴谋。

    “故意卖个破绽么?哼哼,我就是不理你,看你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援兵来的越多,取胜的把握越大,汪克凡既然不动,张天禄也乐意奉陪……但是他也知道,凡事越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越危险,汪克凡如果不是傻瓜的话,很快就会有所动作。

    张天禄知道,汪克凡当然不是傻瓜,他不会在宁镇山区里坐以待毙,但楚军下一步到底会选择去哪里。张天禄反复推测,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现在来攻打南京城,明显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向东窜入江南平原地区。在失去粮饷补给的情况下,面对清军的重兵合围,分明是自寻死路。

    退回当涂,看来是最合理的选择,把诱饵吃掉就缩回去,狡猾的汪克凡也许就是这么打算的……这对清军来说,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只要等到各路援兵赶到。摆成一字长蛇阵的楚军还得继续南撤,一直退回江西,否则被清军切断安庆走廊,他们就会陷入重围。

    但是张天禄凭本能隐隐感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就在这个时候,楚军动了。

    汪克凡调集楚军主力,兵分三路,向东突然发起猛攻!北路平江营攻打丹阳县,中路东莞营攻打金坛县,南路恭义营攻打溧阳县。

    经过休整和蓄力,楚军突然发动攻势,锐不可当。平江营的兵力最多,恭义营的战力最强。丹阳县和溧阳县的清军守军都一触即溃,两县相继失守。金坛县坚守了一天两夜后,随着已经结束战斗的恭义营和平江营从南北两个方向夹攻而来。城中守军弃城而逃。

    短短两天时间,楚军一口气攻占了丹阳、金坛、溧阳三座县城,兵锋东指宜兴,北望长江,已经威胁到镇江府和常州府的安全。

    “汪贼果然胆大包天,原来打的是东窜的主意!”张天禄又惊又怒。匆匆赶到南京,向马国柱请罪。

    见到马国柱后。他跪倒在地,满面羞愧,口中连称有罪,一直不好意思抬头。从楚军攻入宁镇山区后,张天禄几次信誓旦旦地宣称,楚军主力绝对不敢东窜,但现在汪克凡偏偏向东发起猛攻,简直是*裸的打脸。

    马国柱连忙上前相扶,好言安慰劝勉,正是大敌当前的时候,张天禄是他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当然不能为了这点小事就责备他。

    刘弘遇站在旁边,也笑着劝道:“这倒不奇怪,汪贼以往用兵,最爱行奇诡之计,虽然每每出人意料,却终归不是兵家正路……孙子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汪贼却偏爱一味弄险,有违正奇相辅之道,虽可侥幸成功于一时,早晚一战兵败而全军尽殁,以学生看来,他此次东窜就是自取败亡,必为督抚擒于长江岸边……”

    刘弘遇赶到马鞍山对岸后,就一直原地待命,军情突然发生重大变化,接到马国柱的命令,特意渡江来参加军事会议……他本来是个文官,却自诩为一代儒将,看到张天禄这样的沙场老将吃瘪,忍不住滔滔不绝地大掉书袋,满口都是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的名句,不停的卖弄,顺便还拍了马国柱一记马屁。

    张天禄行伍出身,原来是大明的总兵,最受不了这些文官在打仗的时候指手画脚,不懂装懂的瞎指挥。如果在平时,他肯定不会给刘弘遇好脸,但是今天却完全不同……刘弘遇刚才的那番话,却正好说到他的心里去了!

    “刘抚台所言极是!”

    张天禄向他重重点了点,又对马国柱兴奋地说道:“在秣陵关以东,汪贼所部共计不到三万兵马,原本龟缩在句容、溧水两县,我军急切间难以将其剿灭,但他轻敌冒进,又分兵夺取丹阳、金坛、溧阳三县,就像一个巴掌摊开五个手指头,我军就可以将他各个击破……”

    他转身来到地图前面,指指点点为马国柱讲解,提出了一个犀利的作战计划,南京清军可以兵分两路,城中的清军对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