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112章

残明-第112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吾驺和吕大器留在南雄组织后勤,傅冠和郭维经跟随隆武帝出征,向北行军五十里进入江西境内,从章江上游的南安府出发,明军水陆并进,正式发起赣州战役。

    水师的大型战船没有运到,但明军征集了三十几艘大型的运输船,挑选了最大最坚固的一艘艨艟巨舰供隆武帝乘坐。

    船头上插着黄色的龙旗,还临时安装了两门火炮,隆武帝既然是御驾亲征,这艘船就成了明军的帅舟。

    这条帅舟虽然很帅,但到底不是真正的战船,水师的主力部队是中小型的战船,包括八十条广东快蟹,八十条长舟,还有二百多条舢板,几十条竹筏。

    水师顺流直下,步兵沿着章江两岸前进,行军一百多里之后,进入了清军的控制范围。

    摆在明军面前的第一道关卡,是章江西岸的南康县。

    南康县是清军控制区最南端的要塞,为了防止广东明军北上救援赣州,金声桓早就在这里布有重兵,虽然只是一座小小的县城,里面却有六千多人的守军,章江岸边还有一座水师营寨。

    隆武帝在汪克凡的陪同下,亲自查看南康县的城防,随即下达命令,绕过南康县城,直接攻打清军的水师营寨。

    “陛下,南康县不打了么?”广东将领梁志仁很不理解,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其他的几名将领。

    “南康县不好打,跳过去,把他的水师打掉就行了……”隆武帝的回答非常干脆。

    “是!”梁志仁不敢多说什么,心里却在暗暗嘀咕——这是要玩命啊!

    打掉南康县的水师,清军就没有能力拦截明军的运输船,明军可以通过章江进行后勤运输,但是,章江县城还在清军的控制下,明军的运输船就无法使用这附近的码头渡口,运输能力会大受影响。

    这还是次要的。

    南康县城卡在明军的后路上,把这么一大坨清军扔在这里不管,随时都是个危险,如果明军打了败仗,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不打南康县城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清军的反复修筑,这座县城的城防非常坚固,里面又有好几千清军把守,三五天之内很难破城,在这里耽误的时间太多,后面的仗就不好打了。

    总而言之,隆武帝是在弄险,根本没有考虑退路。

    “梁将军,你是不是有些担心呀?”隆武帝突然发问。

    “哦,微臣不敢,但置南康不顾,的确不合兵法常理……”梁志仁是武将性格,心里有话藏不住,打仗不是闹着玩的,看到问题就必须提出来,哪怕对方是皇帝。

    “朕也知道这里面的风险,但不得不如此。”隆武帝对梁志仁谆谆教导:“我军以弱对强,只能出奇制胜,集中全力攻敌之要害,才是唯一的胜机。”

    “愿闻陛下高见!”梁志仁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在心里也暗暗点了点头,隆武帝这几句话说得有些道理。

    但这还不够,出奇制胜什么的太虚,到底要怎么出奇制胜,怎么攻打敌人的要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朕的老家有句俗话,宰牛要宰喉咙,我这套战法,就叫牛刀子战术,要知道,五个指头按跳蚤,一个也按不住的……”

    隆武帝一本正经地解释着,语气压不住有些兴奋,梁志仁等将领则目瞪口呆,不明白堂堂大明皇帝为什么对宰牛这么在行,为什么又对跳蚤这么熟悉。

    分路合击,钳形攻势,都不适合明军的现状,力分则弱,明军本来就是弱势一方,再分成几路发起进攻,就成了刘伯承所说的五个指头按跳蚤,一个也按不住。

    牛刀子战术,是解放军的宝贵军事财富,是许世友一生最辉煌的战绩,非常适合赣州战役的情况。

    在蛮牛面前,人是弱小的,要想把牛杀死,就要一刀刺中它的要害。

    金声桓长枪围困赣州,在赣州周围修筑了大量的营寨据点,工事坚固,防御纵深很长,如果按部就班地展开阵地战,会被清军的优势兵力拖住,打成一场对明军不利的消耗战。

    所以明军要集中所有的力量,从清军的包围圈里杀开一条血路,钻进去打,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清军的哽嗓咽喉。

正文 第六十八章 兵和将

    隆武帝和汪克凡返回帅舟,一条条传下命令。

    广东兵童以振和梁振仁所部首先进入战斗位置,在南康县东门外五里处列阵,两支部队成掎角之势,掐断县城和水寨之间的联系,防止清军支援水寨。

    云南兵赵印选所部拖后五里,负责掩护广东兵的侧翼,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对南康县城拉出完整的警戒线。

    恭义营的步兵放在中间,作为明军的总预备队。

    八千多名江西兵分成两股,一股负责攻打清军水寨,另一股在章江岸边设寨,保护运送粮草的明军运输船。

    江西义兵阎罗总,在章江东岸担任外围警戒。

    恭义营的骑兵负责章江西岸的外围警戒。

    三百名葡萄牙兵,和苏观生募集的三千名广东义兵,都留在隆武帝的帅舟附近,作为中军卫戍部队……

    一条条命令传达下来,每一条都清清楚楚,对战斗位置,战斗任务和战术要求都描述得非常具体,只要照着执行就是了,在隆武帝的指挥下,几万明军的调度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明军将领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童以振和梁志仁最先到位,两支部队八千多人马严阵以待,把清军出城袭击的通道封住了,回头看着,后面的明军正在一拨拨地进入战斗位置,整个的部署非常流畅。

    “老梁,皇上怎么会用兵啊!真是天佑我大明!”童以振喜不自胜,统帅是全军的灵魂,隆武帝竟然会打仗,打赢赣州战役的可能就大得多了。

    调度这么一支数万人的大军。尤其各支部队的素质良莠不齐,最考验主帅的统驭能力。明军的布阵中规中矩,只完成这个目标的话,童以振是军中宿将,自信也可以做到。但大概要多花大半个时辰。

    少花大半个时辰,只是一个最直观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明军的调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漏洞,南康县城里的清军出城袭击的话,随时会遭到明军的迎头痛击。

    这是为帅之才。可遇不可求!

    “嗯,皇上身边有高人呐,八成是那个汪克凡!”梁志仁可以确定,这不是隆武帝在指挥。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那是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而且韩信刚刚领兵的时候,也未必有那么高的统帅能力。

    隆武帝的指挥最惊艳之处,在于整个节奏的把握,这不是看几本兵书就能學会的,必须要有大量的实战经验,而且对全军各支部队的素质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这一点。

    就算隆武帝懂军事。但没有真正打过仗,不可能完成这么漂亮的调动部署,肯定另有高人指点。

    “汪克凡么?他倒是善战,但没有指挥过大军作战呀?”童以振有些不相信,他和梁志仁虽然偏处广东,这一年来也听说过汪克凡的名字,击杀博尔辉这样辉煌的战绩,在明军中早就引起了轰动。

    但那一仗的细节大家都听说了,恭义营几千人对清军几千人,利用地形把八旗兵憋死了。只能算一场伏击战,和大规模的会战完全是两回事……汪克凡的恭义营只有七八千人,从没有指挥过大规模战役,他有这么高的统帅能力?

    “我也很奇怪,但不会是别人了。”梁志仁用的是排除法。无论是隆武帝本人,还是傅冠和郭维经,都没有这种能力,剩下的只能是汪克凡。

    “他是将门世家么?”童以振想到另一种可能,如果汪克凡是将门世家,从小受到系统的军事教育,再经过几年实战锻炼,的确可能达到这种水平。

    “不知道啊,反正他手下的兵很强,陛下能击杀都尔德,恐怕也是汪克凡借花献佛……”梁志仁正在观察恭义营,和紧张的广东兵不同,恭义营列阵完毕之后,全都就地坐下休息,除了将领、传令兵和斥候等等外,几千名士兵都默默地坐着,偶尔有人瞟过来一眼,眼神中却带着一股冷漠和杀气。

    这是百战老兵才有的眼神,他们虽然都是普通的士兵,但一旦上了战场,就是这里的王者和主人!

    对于广东兵来说,上过两三次战场,感受过战场的气氛就不算新兵,亲手和敌人搏杀过的,肯定都算老兵……梁志仁最为得意的,就是他手下的四千人马都是老兵,都真刀真枪地打过仗,但和恭义营这些兵比起来,他手下的广东兵就像一群新兵蛋子。

    “老童啊,咱们回头盘盘汪克凡的底,别在他的面前摆老资格,要是我猜得不错的话,赣州这一仗还得看他的恭义营……”

    梁志仁准备打听一下,恭义营这几个月在江西和福建都干了什么,大家都是武将,对彼此的实力最为敏感,如果汪克凡的确有将帅之才,恭义营也的确是百胜强军,那就值得和他结交了。

    年轻不要紧,年轻才前途远大,莫欺少年穷么……

    南康县的城墙上,清军守将盯着帅舟上的龙旗,嘴里嘶嘶地倒抽着凉气。

    大明的皇帝来了!

    御驾亲征!

    这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清军守将非常清楚,自己没有那个牙口吞下去。

    大明的皇帝来了,对他并不是一件好事。

    既然御驾亲征,肯定精锐全出,看看明军娴熟的调动部署,明显都是精锐部队,大明把最后的血本都拿出来了!

    南康城危险了!

    明军来得太快,他反应的时间有限,对敌情没有彻底搞清,斥候只说明军水陆并进,总兵力大概在五万人左右,却没有发现大明皇帝竟然御驾亲征!

    “幸好我反应快,及时收缩防御……”清军守将暗自庆幸,他听说明军兵力雄厚,就放弃了南康县附近的小型据点,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县城里,仗着城池坚固,可以固守待援,要是能过了这一关,还有立个大功的可能。

    别的据点都可以轻易放弃,清军将领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水寨里的清军水师,明军步兵的兵力太强,水寨肯定守不住,清军水师只能自己顾自己。

    好在这支水师的实力不弱,如果能打败明军的水师,这一仗就赢了一半。

    一场激烈的水战即将爆发!

正文 第六十九章 水战

    江西大部分都属于长江流域,赣江等河流通过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网系统,水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支援赣州战役,江西的清军水师大部分都调到了赣南地区,主要分成四支水师。

    第一支水师在赣州城下,协助步兵攻城,第二支水师在赣州以北,保护从南昌到赣州前线的补给线,第三支水师在赣州东南一带的水网地区,第四支就是南康县的这支水师,以防明军从广东派来援兵。

    由于没有太多的运输任务,这支水师大部分都是战船,在四支清军水师里,章江水师的总吨位不是最大的,战斗力却一点都不差。

    明军的帅舟上,隆武帝、汪克凡和施琅轮流传递着一架单筒望远镜,观察着清军水师的动静。

    和明军水师比起来,清军水师的船只种类要复杂得多,大大小小七八种,有些比明军的舢板还小,有些属于中型船只,和明军的长舟快蟹类似,但最显眼的却是三艘大型战船,其中有一艘五百料的楼船,和两艘大型的福船。

    这三艘大型的战船好像巨无霸一样,被二三百艘其他的战船簇拥在中间,看上去就威风凛凛。明军的大型战船没有运到,似乎一群士兵少了元帅和将军。

    “施将军,这一仗能打赢么?”隆武帝有些担心。

    “陛下放心,章江水浅江窄,这大船绕不开的。”施琅却信心十足。

    和汇集了多条支流,宽阔的赣江比起来,章江的水量偏小,大型战船要时刻小心礁石和浅滩。行动受到了很多限制,就算这些清军水师熟悉这里的水文条件,比明军的快蟹长舟还是笨拙得多。

    汪克凡举起望远镜看去,明军的步兵做好了各种准备,马上就要对水寨发起进攻,清军的水师仍然呆在水寨附近,大小船只都没有移动。

    “杀!杀呀!”

    岸上的江西兵突然爆发出一阵喊杀声,呐喊着冲向水寨,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从水寨大门一路冲到章江岸边,都没有碰到一名清军。

    清军已经放弃了水寨,所有水师官兵全部上船,准备与明军进行水上决战,他们就停在水寨附近。眼看着明军冲进了水寨,却一枪不放。一炮不开。就像事不关己一样。

    “他们在干什么,是怯战了吗?”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