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111章

残明-第111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面也有汪克凡一份功劳,何腾蛟授予他南昌副将的职务,他却敲山震虎,暗示自己要去迎驾隆武帝,何腾蛟不愿和隆武帝搞得太僵,就勉强派曹志建来赣州充数。

    湖广现在没有太大的战斗,何腾蛟养着十几万大军,只派了三千人来支援赣州,完全就是应付差事,不过郝摇旗还在袁州府,对金声桓多少是个牵制。

    在各路援军中,以滇将赵印选的云南兵最为精锐,他们的部下有很多彪悍的土司兵,比大明官军要厉害得多,和金声桓的部队基本上是一个档次的。

    能把这支部队调到南雄,是傅冠的功劳。

    当年多铎大军南下,弘光朝廷从云南抽调兵马救驾,赵印选带着三千人马离开云南,刚刚走到广西弘光朝廷就完蛋了,这支部队被翟式耜收留,一直留在广西,但赵印选是傅冠的老部下,有提携再造之恩,接到傅冠的亲笔信后,就带着这支云南兵来到了南雄。

    除了这些部队之外,南雄还有几支江西的部队,他们原来是吉安府、抚州府,甚至南昌府的驻军,随着金声桓大军南下,他们抵挡不住就退到了广东,也被召集到南雄,其素质良莠不齐,总的来说战斗力不强。

    再往下数,就是一些被招安的义军或者土匪,以抚州的阎罗总为代表。阎罗总原来是土匪出身,清军南下的时候竖旗抗清,受江西巡抚揭重熙节制,后来揭重熙被清军打败,阎罗总的义军还比较完整,撤到了江西南部,这支部队因为和清军打过仗,战斗力比苏观生的义兵要强一些。

    加上恭义营,南雄一共有四万明军,但怎么看都像一群乌合之众。(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六十六章 一触即发

    江西袁州府,郝摇旗驻地。

    不知不觉,郝摇旗来袁州府已经小半年了。

    金声桓忙于对付各地的抗清义兵,又要攻打赣州,不愿招惹兵力强劲的郝摇旗,就任由他占领了半个袁州府,只派了六七千清军守在袁州府的府城一带。

    郝摇旗的驻地本来在湖广东部,占领了半个袁州府之后,等于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几个月下来,他和袁州府的清军已经形成了默契,基本上相安无事。

    但是最近几天,郝摇旗的军营里突然忙碌起来,各部频繁调动,准备粮饷物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要打仗了。

    军营里有一名何腾蛟派来的文官监军,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刻责问郝摇旗,劝阻他不要轻易向清军挑衅,却意外地碰了个软钉子。

    “没办法呀!皇上要御驾亲征,解赣州之围,我这里有一道皇上的密旨……”郝摇旗拿出一道刚刚收到的旨意,递给那个文官监军。

    “哦,这旨意是真是假,郝帅可确定么?”一听皇帝有旨意,那监军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意识到问题复杂了,都是大明的臣子,总不好劝郝摇旗抗旨不尊。

    他把旨意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几遍,都没有找到任何破绽,这份旨意不但盖着玉玺,而且还是隆武帝亲笔书写,从汀州脱险说到赣州战役,一看就不是伪造的。

    “没问题,钦差大人就在我军营里,你要不要见他一面?”郝摇旗早就盘问过来传旨的钦差,那是一名隆武帝的贴身侍卫,对皇帝脱险的过程非常清楚。

    “就算如此,皇上也该先给长沙下旨!”那监军话里有话,别忘了你是何腾蛟的人,皇帝也不能越级指挥。

    “唉,军情紧急。钦差大人再去长沙还来得及么?”郝摇旗一副委屈模样:“怎么?我堂堂南安伯,都不能收皇上的旨意么?”

    郝摇旗有勋爵在身,和普通的军将比起来,地位要高得多,皇帝直接给他下旨,似乎也没什么错。

    “皇上为宵小蒙蔽,贸然御驾亲征,此乃误国之举!我等岂能错上加错?”那监军是何腾蛟的亲信,见郝摇旗竟然不听话,口气也强硬了起来——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御驾亲征。全军覆没。这是有过惨痛教训滴。

    “放心吧,我又不去赣州,就是在旁边摇旗呐喊……”郝摇旗的口气突然软下来了,嬉皮笑脸的。这监军是何腾蛟的心腹,郝摇旗不敢和他翻脸。

    “郝帅虽是一片忠贞,但不得将令就贸然出兵,万一坏了何军门的大事,将来如何自处?还是先等长沙的消息吧……”那监军的口气也软了下来,好言相劝,郝摇旗手握重兵,他也不敢和郝摇旗翻脸。

    但他这番话里又隐隐带着威胁,你是何腾蛟的部将。就只能服从何腾蛟的命令,隆武帝和何腾蛟之间的事情,不是你能掺和的。

    “知道,知道,我就是小打小闹。吓唬一下金声桓,给皇上敲敲边鼓,何军门那里我已经派人去送信了……”

    郝摇旗连哄带骗,承诺只是虚张声势,总算把这个监军应付了过去,等到他走了之后,郝摇旗的脸色突然变得铁青,向着地上狠狠啐了一口。

    “呸,贼你妈的!”

    他在屋子里转了几圈,突然叫道:“传我的将令,大军明早出发,把袁州府给老子拿下来!”

    何腾蛟早就吩咐过,不许他真的去福建迎驾,但出兵攻占袁州府,和何腾蛟的命令并不抵触。这个空子不钻白不钻,郝摇旗越想越得意,越想越觉得自己聪明……

    前后差不多的时间,抚州义兵、吉安义兵都收到了隆武帝的密旨。

    赣州城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中,但包围圈中间还有一些狭窄的缝隙。

    夜色之中,离赣州城不远的地方,一队清军沿着章江的江岸正在巡逻。(章江,赣江的上游)

    远远地突然看到一条黑影,清军大声吆喝着追了上去,那黑影撒腿就跑,被清军追得急了,扑通一声跳入了章江。

    “奶奶的,淹死了没有?”

    清军打着灯笼在岸边寻找,近处还能看清,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江水就好像是黑黝黝的,看不出有什么异常。

    也许是个逃兵吧,清军并没有在意。赣州城被包围了好几个月,经常有逃兵从城里摸出来,试图从清军的包围圈中间溜走,这种情况很常见。

    这个家伙哪怕会游泳,但早晚还得上岸,早晚还得被抓住,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清军走远之后,江水里突然冒出一个人,他左右看了看,又一个猛子扎进江水,向着远处的赣州城游去……

    ……

    隆武帝到达南雄之后,接连向南明各地颁发了几道诏书。

    在这几道诏书中,隆武帝把丢失福建的错误揽到自己的头上,大致通报了损失情况,并给予郑芝龙世袭镇守福建的待遇,鼓励他坚持抵抗清军。

    除此之外,又通报了朝廷的下一步的安排,以何吾驺为首辅、吕大器为次辅的内阁成员全部亮相,傅冠排在第三位。

    隆武帝和傅冠私下进行了沟通,由他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但有些具体的事情还没有挑明,还要等待时机成熟。

    这是隆武帝反复考虑的结果,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要对付桀骜不驯的封疆大吏,就必须有军队的支持,软硬兼施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傅冠不当这个左都御史,换其他几个人都干不好。

    他又专门给桂王下了一道诏书,把他狠狠夸奖了一番,对广西私底下的小动作视而不见,装糊涂稳定人心。

    对唐王的诏书口气却严厉得多,就差指着鼻子骂了,隆武帝虽然镇不住其他人,但在福建派系中还是颇有威望的,他既然没死,唐王肯定就不会有非分之想。

    最后一份诏书,是给两广总督丁魁楚的,诏书写的很客气,让他再派一支部队来南雄,支援赣州战役。

    在隆武帝稳定朝局的同时,明军也在积极准备中,赣州战役一触即发。

正文 第六十七章 牛刀子战术

    百舟竞发,投鞭断流,四万明军水陆并进,向赣州进兵!

    这是生死攸关的一仗,关系到大明还能不能撑下去,这四万明军是隆武帝最后的本钱,关系到他还能不能坐稳皇帝宝座,这也是恭义营第一次和清军展开正面会战,关系到汪克凡的通盘计划能不能贯彻实施。

    胜则满盘皆活,败则大势已去。

    隆武帝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在誓师出兵的时候,当着数万将士亲口立下誓言,以天子之尊与赣州共存亡,绝不会再后退逃回广东!

    三军将士热血沸腾,士气大振。

    凡是当兵卖命的,都考虑过自己会不会被杀死,对死亡的恐惧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普通的士兵都是最卑微的,当皇帝表示要和大家一起死战,所有人都愿意拼命了。

    能打败清军吗?大家心里还是没底,但死就死吧,和皇帝一起死,值了!

    对于隆武帝亲征,并没有太多的人提出反对意见。

    现在跟在隆武帝身边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忠诚的臣子,没有那种专门和皇帝唱对台戏的邀名之徒,凡是有资格提意见的都明白,朝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隆武帝必须打赢这一仗,必须亲自打赢这一仗。

    但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明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最后还是靠隆武帝的权威才实现了统一指挥。

    隆武帝到达南雄后的第四天,就誓师出兵,带领大军向赣州进发,这遭到了所有文官的一致反对,傅冠、郭维经、吕大器和何吾驺都激烈表示,决不能这样仓促发起赣州战役。

    恭义营离开江西之后,金声桓又加强了对赣州的攻势,包围赣州的兵力有六万多人,这些清军原来都是大顺军和左良玉的精锐,整体素质比明军明显高出一截。而南昌府、吉安府、袁州府一带还有两万多清军,随时可以支援赣州前线。

    明军只有四万人,加上赣州城里万元吉的部队,也不过区区五万来人,以少打多,以弱击强,明显没有胜算,不如在南雄继续等待援兵,再调集更多的部队。

    广西的援兵还在半路上,给何腾蛟施加压力。可以从湖广再调一些部队。唐王从福州逃出来的时候。也带了一些人马,而广东方面多少还有些潜力,到处凑一凑的话,应该还能凑出来两三万人。

    除此之外。水师方面也没有准备好。

    明军的水师是刚刚招抚的潮州海盗,他们的中小型船只都运到了前线,随时可以通过支流进入赣江,但还有几十艘大型战船无法进入赣江流域,正在通过陆路辛苦转运,最少要等半个月才能赶到……

    没有准备好,怎么能打仗?

    但是隆武只用了一句话,就把他们堵了回去——乌合之众,利在速战!

    广西方面对赣州战役最不热心。翟式耜用各种理由推脱延误,才会造成广西的部队迟迟不到,到底哪一天能赶到南雄,甚至最后会不会赶到南雄,都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湖广、广东和唐王的援兵。都是远水不解近渴。

    至于水师方面的问题,少了大型战船,一样能打仗。

    这四万明军都是拼凑而成,素质良莠不齐,如果在南雄停的时间太长,粮饷、军纪、士气……都会出问题,互相之间也会闹矛盾,到最后不用和清军交手,自己就先跨了。

    况且再搞来两三万杂牌部队,效果也好不到哪去,一加一,有时候是小于二的。

    在南雄停的时间越长,给清军的反应时间就越长,等明军这边调来几万人马,清军那边也会再调来几万人马,最后的结果反而更加不利……

    所有的文官都无话可说。

    隆武帝接着教诲大家——打仗的事情不能一厢情愿,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出发,以弱对强的时候要敢于放手一搏……

    文官们不再乱提意见了,武将们却仍然心有疑虑。

    按照隆武帝给出的作战计划,明军将沿着章江一路推进,直抵赣州。

    这个计划有点太简单了吧?

    凡是打仗,都要讲究一个兵力的有效发挥,互相配合,什么钳形攻势,分路合击,齐头并进,四面包围,声东击西……,隆武帝给出的这个计划,完全就像一个外行在指挥,一锤子买卖,成不成就是他了。

    这么直接打进去,开始的时候因为兵力集中,肯定势如破竹,但清军也可以轻易判断明军的动向,以主力部队来迎击,到最后完全就是拼实力,明军肯定不是对手。

    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搞不好的话,明军就会陷入清军的包围圈,整个被包了饺子,连隆武帝本人都跑不了。

    但是隆武帝的态度非常坚决,没有对他们多做解释,直接下令出征。

    和文官不一样,武将们习惯服从命令,虽然满心不解,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出兵了。

    何吾驺和吕大器留在南雄组织后勤,傅冠和郭维经跟随隆武帝出征,向北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