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63章

永乐大帝-第63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十五年1417,内官交趾采办,大索境内珍宝,弄得”人情骚动“。第二年正月甲寅,交址黎利反。黎利造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他九岁的女儿被马骐携归明廷以充宫婢然后病死在内地肯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月,中官马骐激交址刈安土知府潘僚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内官马骐伪传旨谕翰林院出敕,再次往交趾闸办金银珠香。明成祖得知后,怒曰:”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趾荼毒生民乎?交趾自此人归,人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

  可以说交趾的独立,马骐”功“不可没。

  这个家伙显然死有余辜,然而朱棣并没有提前杀掉马骐。而是将之任命为东厂提督。因为朱棣知道,东厂这种机构将来必然会惹得儒生们极度反感,而景秀地策论通过后,东厂提督大约会成为这个政策的第一个祭品反正马骐迟早是要被杀掉的,那么让他的死亡变得有意义岂不是更好?

  要说呢,马骐一而再、再而三地惹出那么大的麻烦却没有被明成祖杀掉,其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家伙确实很会讨人欢心。

  马骐此人办事精干,口齿伶俐。真正的评书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但朱棣却命令马骐表演”说话“必须围绕东厂地调查结果而展开,其本意是为了让长着深宫的太子、太孙更了解民间的疾苦。马骐也没有辜负朱棣地期望。太子、太孙听马骐讲起民间的日常琐事时,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当然,尽管生长于皇宫内院地太子和太孙对外界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对民间的日常生活很感兴趣,可是如果天天讲这些,任谁也会听腻。所以,马骐只是将民间日常琐事作为书帽子,正式的”说话“节目却是另外的题目。现阶段,马骐一共有三个”说话“主题:一是《吕宋建国记》。二是《东北拓荒传》,三是《御史柯南破案传奇》。

  《吕宋建国记》和《东北拓荒传》其实内容差不多,真正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地主角是宗室和官员,地点是海外;而后者的主角是平民,故事发生地点在东北。至于说《御吏柯南破案传奇》,主角和福尔摩斯一样是个虚幻地人物,而故事内容则是民间传说再加上近阶段反贪风暴的成果。

  获得了”说话“地任务后,马骐口齿伶俐的特长更是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马骐如今说评书的水平已经很高了,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听众们地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入。而且。他的口技也是一绝,什么风声雨声、鸟鸣兽吼,真是学什么象什么。

  想想,另一个历史空间里马骐捅出了那么大的篓子,但明成祖也没把他怎么样。可见其受宠之深。现在呢,尽管对马骐有着很深的成见。但朱棣也不得不承认:仅就”说话“表演而言,马骐的水平确实已经炉火纯青了。将来东厂惹得天怒人怨。大家肯定会把矛头指向东厂的提督。那时再将马骐为某个官员殉葬,皇后、太子、太孙肯定会非常舍不得。不过这样也好。依照规定将马骐处死,朱高炽和朱瞻基便能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只要后世的皇帝认真执行这项规定,那么将来太监拥有再大的权力,也只能夹着尾巴作人。

  正想着将来处死马骐地事情,却见马骐神气活现地从宫殿外面走了进来,于是”说话“节目继续。

  朱棣正准备静下心来听故事,却听见一旁的皇后悄悄问道:”皇上,你对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地婚事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棣一愣,想着大约是刚才他发愣的时候两位公主悄悄向母后告状了,于是无所谓地答道:”朕给了她们两个选择:要么下嫁给新科进士,要么下嫁到大明的属国去做王下嫁给新科进士,那自然只能到大明的属国去做王后

  徐贞静微微颦眉。

  “和亲好象有损于大明地威严吧?”

  朱棣一哂。

  “这怎么算得上是和亲?打不赢人家被迫送公主并且陪上一大笔嫁妆才算是和亲!朕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属国与大明之间的联系以及亲密程度。要知道,元朝地皇帝总是将公主嫁给高丽国王,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结果当太祖恢复了华夏衣冠后,高丽国王仍然首鼠两端,与北元使节往来不断。直到高丽大将李成桂造反建立了朝鲜王国,朝鲜这才正式与北元决裂。可见,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国王有助于双方和睦友善、守望互助的友好关系。”

  事实上另一个历史时空里虽然明朝从来不曾将公主下嫁,但明朝与朝鲜等属国地关系仍然不错。满清堀起时,朝鲜仍然一如既往地忠于明朝,直到满清大军攻入朝鲜后,朝鲜不得已才投降。而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逃往安南,安南地国王也曾试图保护那位穷途末路的宗主国皇帝可惜吴三桂太不象话,居然率军杀入安南,亲自用弓弦绞死了南明皇帝。

  属国并不需要公主下嫁也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忠诚,那主下嫁给属国国王呢?

  原因很简单:由不相干人的作属国的国王,总不如让外孙去作属国的国王更令他舒心。将来若条件允许,成立大东亚邦联帝国时,亲戚之间也好说话一些。况且,朝鲜国的王后经常会因为母族力量强大等原因而掌握很大的权力朱棣是有点儿大男子主义,但是如果明朝公主能够在朝鲜垂帘听政甚至干脆成为女王的话,他却丝毫不会介意。

  普通人家嫁女儿自然只是家事,但是涉及到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却也算得上是国事了。徐贞静不是那种不识大体的女人,听了朱棣的解释后,便沉默不语了。朱棣也不会继续就此事继续罗嗦。在朱棣看来,女儿去当王后总比下嫁普通的附马更体面,更何况她们的儿子将来还可以当国王,想来这种结果对公主的吸引力更大些。至于说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一样之类的问题,朱棣根本不作任何考虑他本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水土不服、生活最不习惯的人,怎么可能会产生多余的同情心去同情别人?

  见说服了皇后,朱棣便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马骐表演的“说话”上。不以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去看,马骐表演的“说话”倒也确实挺有吸引力,朱棣的心神慢慢溶入了故

  第二卷 第二十三章 家园(上)

  在接到征召令之前,周武的生活可以算得上是称心如意。

  移民屯地广人稀,一开始,周武想尽了办法却连一亩地都没佃出去。

  这也很正常,抵达目的地后,自费移民每户都免费获得了一百五十亩田。得到官府所颁发的地契时,好些移民当场便泪如雨下。在这些移民的家乡,拥有一百五十亩田便是实实在在的地主了,需要雇佣长短工或是将田地佃出去。移民们既然连自家的地都种不完,又怎么可能去佃别家的地附近不远处就是朵颜三卫的牧场。关内的牲畜较贵,但是在这一片地区,牲畜的价格却便宜得惊人。所以,周武便花了五百多贯钱一口气买了一公八母共九匹马、十二头牛、一百二十只羊外加三名牧奴在蒙古部落,奴隶买卖是很正常的现象。

  每次想起这笔买卖,周武都会忍不住咧开嘴傻笑。

  完全移民的任务后,周武手头上还剩下将近八百贯现钱。辽东这鬼地方荒僻得要命,有钱都买不到东西。因此,听说有个隶属于朵颜三卫的游牧部落正在北边不远处放牧的消息后,他便毫不迟疑地带上刚认识的小猴子等人去那儿买牲畜。

  周武确实是个傻大胆儿,话,竟然敢就这么傻愣愣地闯过去。幸好那个游牧部落的首领勉强听懂得官话,周武等人才没被当作奸细抓起来。误会解开之后,双方开始商谈买卖。

  蒙古人更希望以物易物,许诺说,若周武能够带来粮食、布匹、茶叶、服饰、铁锅等各种生活物资,那便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换取更多的牲畜。可周武哪有这些东西啊?茶叶、铁器属于专卖物资,不经官府同意贩卖会掉脑袋的!贩卖粮食给已经臣服的朵颜三卫牧民倒是可以,但问题是周武自己都缺粮。他们刚刚移民到辽东,手头上除了种子粮和最基本的口粮之外。再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不过幸好大明在辽东的开原、广宁两处开设了马市注1),牧民可以在马市里使用大明宝钞购买货物,因此周武手头上地纸钞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当周武带着牲畜和牧奴回到领地后,消息慢慢传来,于是周围的邻居们纷纷前来打探消息。当他们听说买这些牲畜和三名牧奴居然只需要五百多贯时,一个个都羡慕得要命。附近的邻居比周武还穷,他们都只是恩骑尉,家底更薄。不过,秉承着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精神,邻居们便约起来凑了份子。然后一同去那个游牧部落购买牲畜。还没回来这是从移民屯到那个部落所在地来回所需要消耗的时间。

  第五天,其中一个邻居满脸沮丧的回来了。原来,回家的路上周武曾经到一个有邑贵族家中借宿过。因此,已经有其他人早已知道了能够以极便宜的价格买到牲畜的消息。结果,当邻居们赶到那个全部人口还不到两百人的小部落时,没等邻居们表达来意,部落首领就直接表示无法和他们进行交易。因为,部落里能够进行交易地牲畜早已被闻讯而来的有邑贵族买光弃。而是劝说蒙古人将剩下的牲畜买掉,然后拿着钱去其他部落买更多的牲畜。为了打动蒙古人,邻居们甚至表示愿意提高五成的购买价格。

  听了这个价格,部落首领把嘴一撇,不屑地摇着头。

  “朋友。昨天就有和你们一样地汉人把价格提高了一倍。但我同样拒绝了。我真地不能把剩下地牲畜卖掉。牲畜对于我们蒙古人来说就是部落地根本。万一别地部落不卖牲畜给我们。那我地部落就会消失掉。”

  邻居们觉得这个首领固执得不可思议。但如果换位思考他们就能够理解了:蒙古人对牲畜地感情。正如他们对土地地感情一样。首领。邻居们磨破了嘴皮子也没办法。最后。邻居们只好派了一个代表回去通知各家。然后继续往北走。想要碰碰运气看能不能遇到别地部落。

  第十天。风尘仆仆、垂头丧气地邻居们终于回来了。他们地身后确实跟着牲畜和牧奴。但数量比预计得要少得多。

  一问才知道。他们确实遇到了别地部落。而且还是一个全族人口将近千人地大部落。然而可惜地是。他们遇到这个部落地时间太迟。之前早已有好几拔怀着同样目地地汉人抢先将这个部落大部分地牲畜都买走了。

  这个部落还剩有少量牲畜可供交易。但问题在于。商品地价格受供求关系地影响很大。蒙古人相对纯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却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对牲畜价格进行调整。结果。邻居们一共花了六百多贯。买到地牲畜却只有周武地一半多一点儿尽管这个价格仍然要比内地便宜好多倍。而且从质量上讲。周武所买地马均为上马或中马。而邻居们买地却都是下马和驹注2)。

  每次想到自己只不过抢先了几天。竟然占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周武简直笑得几乎连嘴都合不拢。

  周武地好运气还不止如此。

  春耕之前大约一个月的时领地上来了一个叫做孙大寿的家伙。抵达周武的领地时,孙大寿衣衫褴褛、满脸菜色,看起来纯粹就是一个难民。然而令众人意外的是,这个貌似乞丐的孙大寿却最终导致周武的领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一个月前孙大寿还是一名在京城服役的匠户。永乐元年正月初一献宝大会召开后,看到有人凭借独家技艺获得了官身甚至爵位,他也不由动了心,于是拾掇哥哥孙大福用自家祖传的手艺去献宝大会上碰碰运气。

  孙氏两兄弟的祖先从东汉时就是工匠,那时孙家的祖先掌握着一整套马耕农具的制法。无奈养马一匹,要耗去“中家六口之食”,成本实在太高,结果马耕逐渐被牛耕所取代。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孙家地祖先只得改行制作其他的农具。但孙家的那位祖先固执地认为马耕比牛耕更好,因此传下遗嘱,要求后世子孙必须掌握全套马耕农具的制作方法,否则不得入祖坟。中国人对先祖遗命的重视态度是外国人不可想象的。因此,虽然几百年来马耕农具一直都没有用武之地,可孙大福、孙大寿两兄弟却仍然掌握着整套马耕农具的制作方法。

  在弟弟孙大寿的鼓动下,孙大福便鼓起勇气参加了献宝大会,在专门的场地上演示了套名为孙氏马耕耧锄的农具。

  这是一种类似于元代发明地耧锄的农具,是从耧车发展而来的。马耕耧锄同耧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