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掌武唐 >

第118章

执掌武唐-第118章

小说: 执掌武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赞同,唯有陆瑾默默无语,似乎陷入了沉思。

  

    以为陆瑾又想反驳自己的意见,郭元振顿觉一股怒火冲上脑袋,嘴唇微微抽搐不止,脸色更是非常难看。

  

    看见陆瑾良久没有表态,上官婉儿出言询问道:“怎么,陆待诏莫非还有其他想法么?是否认为这样分工撰书并不合理?”

  

    陆瑾恍然回过神来,笑道:“非也,郭教书说得不错,分工协作正当其所。”

  

    单单一句话,顿让郭元振暗地里松了一口气,然而很快,郭元振又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这般害怕陆瑾提出不同意见,想着想着,心内浑然不是滋味。

  

    话音刚落,陆瑾又笑言道:“不瞒侍诏,刚才在下突然想到了一个不错的方法,似乎对编撰新书大有裨益。”

  

    听到他又有很好的建议,上官婉儿心头不禁一振,问道:“不知陆待诏有何建议,说来听听吧。”

  

    陆瑾点点头,娓娓开口道:“在下觉得,倘若新撰写的这本也如古书这般以讲述议论为主,似乎缺少了一点新意,在下之见,不如在书内适当穿插一些孝顺故事,这样道理讲授与故事阅读相结合,说不定能够收到奇效。”

  

    一席话落点,上官婉儿顿时露出了思索之色,葱段般的玉指轻轻敲击着案面,良久未言。

  

    “侍诏,在下以为陆待诏建议不妥。”郭元振再也忍不住了,硬梆梆的一句话打破了房内沉静,“乃是一本教授孝顺为主的书籍,理应严肃认真,条理分明,何能在书中穿插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陆瑾不以为杵,据理力争道:“郭教书似乎并未听明在下之意,穿插故事的出发点,乃是让学子们在捧读之余,也能够学习瞻仰先贤孝顺故事,达到学问和故事相结合。”

  

    “陆待诏此言大缪!”郭元振陡然站了起来,“若按照你所说进行编撰,我们这本与那些传奇小说又有什么区别?倘若一经面世,岂不是要笑掉别人的大牙!”

  

    眼见气氛有些剑拔弩张,上官婉儿只得沉声言道:“郭教书稍安勿躁,此事婉儿自然会有决断。

  

    ”

  

    郭元振对着陆瑾冷冷一哼,甩袖重新落座,脸色却是一片铁青。


第二四二章 贺礼准备

 待到商议完毕,郭元振和解琬告辞离去后,上官婉儿这才半是好笑半是埋怨地开口道:“陆待诏,倘若咱们一直以这样的风格议事,只怕每次都会大起争执呢!”

  

    陆瑾双手一摊,甚为无奈地言道:“在下一片公心,对事不对人,郭元振如此心胸听不得不同意见,何怨他人?”

  

    上官婉儿以手扶额,作出一个大感头痛的神情,沉吟半响,出言道:“在书中穿插孝顺故事的建议的确非常不错,相信天后也一定会允诺同意,我看要不这样,目录纲领由你我两人来负责确定,而郭元振和解琬则专注于史书资料收集,这样分工合作应是不错,另外孝顺故事也由陆待诏你来撰写确定,不知你意下如何?”

  

    上官婉儿如此安排,可以说是将撰书的重担交到了陆瑾的手上,要知道一本书最为困难之处,便是确定目录纲领,而目录纲领也可以说成是一本书的骨架骨骼,只有先确定了“骨架骨骼”,才能“滋生出血肉”。

  

    上官婉儿身为内廷侍诏,负有制书草诏之职,而且每日还要分类处理各式奏折,可谓事务繁忙,断然不能时时刻刻守在翰林院内,她这个总撰官,说到底也是居中协调指挥的作用,撰书的重任,自然须得陆瑾、郭元振、解琬三人完成。

  

    如此分工,几乎是让陆瑾独立承担起目录纲领之职,陆瑾相信上官婉儿并非推诿事务之人,如此安排,是因为她放心将撰书最为重要的部分,交给他独立完成。

  

    心念及此,陆瑾慨然拱手道:“好,在下必定不会辜负侍诏厚望。”

  

    上官婉儿微笑颔首,心里面止不住对他大是赞赏。

  

    正午方过,陆瑾早早走出洛阳宫,寻思琢磨替裴行俭选购寿礼之事。

  

    苏味道一片好意,陆瑾自然不能凉了他的心,该有的礼数还是应该尽到。

  

    况且裴行俭还是裴道子的小叔,与陆瑾也算有着渊源,选购一件不错的寿礼便成为当务之急。

  

    沿着宽阔的青砖大道缓行片刻,终于到得位于洛阳城北的北市,与长安东西市相同,洛阳北市也是非常繁华的商贸坊市,金银玉器、布帛丝绸、书卷文墨、农具粮种多不胜数,几乎可以称之为包罗万象,汇聚万物。

  

    陆瑾边走边看,金银玉器店的寿礼较多,然却价格惊人,区区一件便可以抵他大半年的俸禄,虽说礼多人不怪,然而送礼之事也须得量力而行,用不着非得购买一些价值不菲的物品,打肿脸充胖子作为贺礼。

  

    走得半响,陆瑾终是打定了注意,购买了一盒包装精美的寿面,一盒面粉蒸制的寿桃,方才兴冲冲地返回上林坊。

  

    由于尚未找到合适居处,陆瑾暂时住在上林坊一间客寓之内,房费不高每月只需半贯铜钱,不过只有一个房间,只能勉强容身。

  

    进入房内,陆瑾将贺礼挂在了墙上,思来想去总觉得贺礼略显单薄,听闻裴行俭也是风雅名士,要不再送上一幅诗画,聊表心意?

  

    心念到此,陆瑾微微颔首,找来文房四宝提笔研磨,其后将一张长长的宣纸铺在案几上,挥动画笔全神贯注地作画,足足过了两个时辰,一幅方才顺利完成。

  

    此际天色早就已经黑透了,陆瑾额头冒汗饥肠辘辘,直觉大是疲惫,稍事沉吟,他又重新提起毛笔,斟酌一番在画卷右面题上一篇贺寿文词,方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夕阳衔山,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在一片喜庆的爆竹声中,大唐礼部尚书裴行俭迎来了六十岁的寿诞。

  

    裴行俭出生坎坷少年多磨,尚未出生父兄便被王世充杀死,唯有他这遗腹子侥幸逃脱,继承了裴家血脉。

  

    及至少年,裴行俭凭借先辈功勋被委任为弘文生。

  

    贞观中叶,参加明经科考中选,被朝廷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

  

    就在此时,裴行俭遇到了自己生平贵人,时任左屯卫大将军的苏定方。

  

    苏定方非常欣赏裴行俭的才华,言及“我用兵的谋略,世上没有可传授的人,现在你很合适。”就将生平所学全部传授给裴行俭。

  

    因此而已,裴行俭上马能够治军,如收复西域,下马能够治国,如改革吏制,乃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深受高宗皇帝信任,这次更以礼部尚书之身担任知贡举,为朝廷遴选人才,可谓风光无限。

  

    时至他六十大寿,前来庆寿之人自然多不胜数,朝廷同僚、下官属吏、门人故旧、亲朋好友,以及许多乘机前来拜揭知贡举的新科士子,足足将裴府大门围得是水泄不通。

  

    裴行俭府邸位于尚善坊内,这也是洛阳城达官贵族集居之地,流淌着富贵,彰显着权势,高车骏马穿梭不止,来往路人皆为锦服,即便是坊内维护治安的武后坊丁,也是一派与有荣焉趾高气扬的模样,加之今日乃是裴公寿宴,武后坊丁全都自发担负起维持秩序之职,毕竟裴府的赏钱可是不菲,有此外快也算非常不错。

  

    高大而又阔气的乌头门前,一名满脸横肉的管事正在接客纳客,另有几名家丁专门负责清点来客贺礼,再由肥脸管事高声宣呼贺礼名称种类,每每遇到绝世名品,高亢的宣呼声总会让站满宾客的前院涌出阵阵惊讶喧哗,而送出礼物之人自然大觉颜面有光,连前进的步伐都要得意洋洋许多。

  

    “兵部侍郎岑长倩送玉马一只,前来道贺,恭祝裴尚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尚书左丞裴居道送琉璃雕花碗一对,前来道贺,恭祝裴尚书六六大顺,百岁人生。”

  

    “吏部尚书骞味道送青釉贴花葫芦瓶一只,遣长子骞昊天前来道贺,恭祝裴尚书日月长明,松柏常青。

  

    ”

  

    高亢的嗓音落点,稍事沉默后,一阵更为尖锐的嗓音突然从乌头门下传了出来,直贯云霄:“七宗堂河南道掌事崔若颜送邢窑胭脂红釉瓶一对、青瓷对书佣一个、黄金雕花香炉一个,恭祝裴尚书八月秋高仰仙桂,六旬人健比乔松。”

  

    尖锐的尾音尚在余音袅袅,前院陡然就沸腾了。


第二四三章 “寒碜”贺礼

 七宗堂河南道掌事崔若颜?

  

    呵!那可是博陵崔氏大房直系血脉,七宗五姓年轻一代最为优秀的世家子弟,崔若颜之名不仅在洛阳城闻名遐迩,名声卓著,就连长安城内也颇有雅名,如今这位崔十七郎竟亲自前来参加裴行俭的寿宴,如何不令院内的人们颇觉不可思议和无比兴奋。

  

    霎那间,人们一拥而上,纷纷前来招呼:

  

    “十七郎,在下明哲安,上次有幸在长安城与郎君见过一面,郎君安好。”

  

    “十七郎君,在下河东薛氏薛王平,郎君有礼。”

  

    “十七郎君,在下兰台校书郎谢平,与郎君神交久矣,幸会幸会。”

  

    ……

  

    一时之间,问好之声此起彼伏,泯灭了一切的声音。

  

    一领洁白如雪的圆领袍衫,一顶黑色纱罗镶玉幞头,外加手中一把象牙风流折扇,便是今日崔若颜衣饰行头。

  

    面对着蜂拥而至的人群,崔若颜见怪不怪,俏脸上维持着矜持而又高贵的微笑,不停抱拳对周边拉关系,套近乎的人们问好,直如那步入鸡群的天鹅,显赫而又独立。

  

    “十七郎。”随着一声高呼,一名英姿勃发的青年挤开人群大步走来,笑微微地一礼,言道:“长安一别,许久不见,刘昂甚为挂念也!”

  

    “噢呀,是刘郎君,你也来参加裴公寿宴么?”崔若颜折扇轻轻地敲击着掌心,颇为意外地一笑。

  

    这英姿勃发的青年正是尚书左仆射、长安留守刘仁轨之孙刘昂,闻言,刘昂微笑颔首道,“不错,裴公与我的祖父乃是世交,祖父身在长安不能亲自前来道贺,作为晚辈,在下自当前来聊表存心。”

  

    “刘郎有心了。

  

    ”崔若颜有些敷衍地点点头,心内却是一阵思索。

  

    这次裴行俭的寿宴之所以会如此轰动,盖因今科知贡举或将由裴行俭来担任,这也是科举考试从吏部负责到礼部负责的首次过渡,自然吸引了朝野内外的目光。

  

    每科进士寥寥二三十人,每个名额历来都是世家豪门争夺的对象,有许多世家子弟,都等着这么一个机会成为进士,步入官场,而作为负责举子科举考试成绩划分的知贡举,自然成为世家笼络的重要对象,因此,崔若颜才奉博陵崔氏宗长之令,亲自前来拜会裴行俭,看看能否替博陵崔氏争得一两个进士名额。

  

    然而来到院内举目一看,崔若颜才惊然发觉有不少人都是熟悉面孔,这些人的家族虽然赶不上七宗五姓,不过在洛阳城也有不菲的名声。

  

    就如眼前这位刘昂,靠其祖父刘仁轨以门荫入仕成为翰林院直学士,却不满足于在直学士仕途上止步,这次亲自前来,不用问也是想猎取进士之身,以此作为官场进阶条件,毕竟进士可是大唐官场的娇娇子,有进士之身擢升速度都会快上许多。

  

    此刻,寿宴还没有开始,宾客们全都聚在宽阔的前院内说笑闲聊,场面一片热络。

  

    崔若颜长袖善舞,应付此等场面自然是轻松自如,衣袂飘飘犹如白色蝴蝶穿梭在人群之中,不停与认识之人招呼闲聊。

  

    人们摄于七宗堂富可敌国的财富和无以伦比的官场人脉,也对崔若颜颇为巴结,特别是刘昂,跟着崔若颜几乎可以说是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