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唐 >

第26章

权唐-第26章

小说: 权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征召各方大军勤王。

  灵武城四四方方,城池不大,但城防坚固,这是李亨及其心腹大臣选择临时驻跸灵武的关键因素。

  李亨如今也只是占据了原先的灵武都督府衙门来作为皇帝临时的行宫,同时也是朝廷的暂代发号施令之地。

  因为国难当头、危机时刻,李亨也打破了例行的每日上朝、退朝规则,除了休息之外,他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坐镇都督府的大堂,与杜鸿渐等人听取奏报、商讨国事。

  杜鸿渐出身于濮阳杜氏,进士及第,历任王府参军、大理司直、朔方留后。安史叛军进逼长安,李隆基西逃入蜀,杜鸿渐起草表章,陈述朔方军的军资力量,李亨决定前往朔方。李亨到达灵武后,杜鸿渐与裴冕等人上表劝进,请李亨称帝,以顺应民心。李亨起初不肯,但杜鸿渐五次上表,最终只得应允。

  由此可见,杜鸿渐在拥立李亨称帝上,是有大功的,而此刻他在新皇心目中的位置,怕是不在郭子仪这些当世名将之下。

  因此,在接到郭子仪的举荐奏表和相关文书呈报时,李亨首先想起的就是杜鸿渐。

  杜鸿渐刚离开都督府回府吃了简单的午饭,不过是少许的肉糜和一张冰冷的胡饼,乱世当头,哪怕是他这种重臣也没有条件享受物质生活了。

  “臣杜鸿渐拜见陛下!”杜鸿渐没有因为拥立大功就自恃倨傲,反而变得更加谦卑,李亨最欣赏他的就是这个。

  “之巽,免礼平身。”李亨略有些苍白的脸上浮起一抹微笑来,他摆了摆手,示意杜鸿渐归坐。

  杜鸿渐起身抬头望着皇帝发白的鬓角已经未老先衰的忧心忡忡的面孔,心头暗叹,嘴上却平静道:“陛下召臣来,可有要事?”

  李亨轻叹一声,沉默了一下。

  这些日子以来,李亨的内心是复杂的,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早已命丧马嵬,灵武登基称帝,终于可以一展愁眉、一吐怨气。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靖乱仍任重道远。

  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是李亨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前提。

  “之巽,郭子仪送来举荐的奏表呈报,你先看看。”李亨回头示意贴身太监将郭子仪奏呈的匣子给杜鸿渐送过去。

  这名面目奇丑的中年太监笑吟吟地端着匣子走下台阶,向杜鸿渐走过去:“杜大人,这就是郭汾阳的奏报匣子,请看吧。”

  杜鸿渐扫了太监一眼,眼眸中一丝憎恶一闪而逝,但却还是起身拱手笑道:“多谢,劳动李总管,愧不敢当!”

  这人便是新皇李亨身边最得宠的两名大太监之一的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后被李亨赐名辅国。另外一人便是臭名卓著的鱼朝恩,此刻被李亨派遣在郭子仪军中充任监军,身边就只留下李辅国打理行宫内务,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哪怕是杜鸿渐这些拥立大臣,都不敢轻视。

  李辅国轻笑一声,声音尖细阴沉:“杜大人客气,杂家不过是陛下身边一奴才,岂敢当大人如此大礼?当不得,当不得哟!”

  杜鸿渐嘴角一抽,却没有继续跟李辅国扯下去,低头伏案看起了郭子仪的奏表呈报。

  让杜鸿渐意外的是,郭子仪此次奏呈的不是军报政务,而是一封举荐表,同时还附着几首诗文。

  杜鸿渐越看越是面色惊讶,沉吟半天才抬头道:“陛下,郭汾阳举荐江南士子孔晟,此子的诗文倒也出彩,只是……”

  a

  a

  

第四十四章 举荐册封


  李亨微微一笑:“只是什么?之巽,你且坦诚直言,朕听着。”

  “陛下,这士子孔晟年方少年,能有如此才学,倒也不俗。只是这长恨歌妄言太上皇宫闱之事,不论才情如何,都大为狂悖。而且,请都金陵表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在臣看来,完全是少年狂妄,不足为道。”杜鸿渐凝声道:“陛下,当前,朝廷最重要的是平息叛乱,至于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士子,暂时不必放在心上。他若是有才,日后朝廷恢复科举取士,必能脱颖而出。”

  若是孔晟能听见杜鸿渐的这番话,保准要被气死。他煞费苦心、机缘巧合之下才换来了司马承祯和郭子仪的举荐,若是要坏在了杜鸿渐的手里……岂不可叹?

  其实站在杜鸿渐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番判断也不是没有道理,当前乱世,更重要的是平叛收复中原,这种巧言令色投机取巧的少年士子,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啊。

  李亨轻叹一声。

  郭子仪的奏表他都看了,引起他关注的不是请都金陵表,也不是孔晟的诗才,而是那首长恨歌。对于老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那点烂事,他一向心怀非议,民间士子这种嘲弄戏说李隆基感情的诗歌,读来让他的心态非常复杂。

  可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在李亨看来,若是这样的诗歌能传遍天下,极容易占领舆论导向,给自己的自立为帝正名——既然老皇帝要美人不要江山,导致了国破家亡,作为当朝太子临危而起拯救家国天下,岂不是无比的正义凛然?!

  但他这样的小心思又不能公开说出口来,否则必遭朝臣、百姓嗤笑,败坏新皇伟光正的良好形象。

  还有一点,在李亨看来比较重要。他要平叛,必须要倚重郭子仪这些乱世名将,不管孔晟此人如何,郭子仪既然亲自举荐上表,他觉得都有必要给郭子仪一个面子。

  只是杜鸿渐也是拥立大臣,他的意见李亨又不能不听。他现在帝位不稳,若是寒了这些大臣的心,将来又何以问鼎天下、返回他做梦都想回去的长安城呢?

  李亨本就是优柔寡断的人,心里就算有了决定,但听了杜鸿渐的反对之声,又开始拿不定主意了。

  李辅国丑陋不堪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作为近臣,尤其是当红受宠的近臣,大太监李辅国对杜鸿渐这些外臣打心眼里看不起,认为这些人空谈误国,整日里就是喋喋不休、卖弄口舌之利、营运政治权力,远不如郭子仪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有靠头。

  一念及此,李辅国突然一抱拳:“陛下,奴婢的看法倒是与杜大人不同。”

  李亨皱眉扫了李辅国一眼:“辅国啊,你有何看法?”

  李辅国微笑道:“陛下,奴婢也听说过这个江南士子孔晟,他是孔门大儒嫡传,其祖、父都曾在朝为官,也算是名门之后。奴婢听闻他还是白云子道长的外门弟子,能文能武,据说还天生一身神力,颇有当年卫怀王玄霸之风。”

  李亨讶然:“辅国,你这些消息是打哪来的?白云子?可是当年那出入长安的上清掌门司马承祯?”

  “陛下,正是。奴婢这些消息从军中得来,司马承祯已到郭汾阳军中助朝廷平叛。士子孔晟的诗文和请都金陵表,就是司马承祯向郭汾阳转呈的。”李辅国躬身一礼:“陛下,目前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既然有江南士子心怀家国天下,朝廷岂能漠视待之?此其一。”

  “司马承祯乃是道行深不可测的高人,他的弟子不会是等闲之辈。另外,郭汾阳的举荐更不可小视,朝廷应重视和相信郭汾阳的识人之明。此其二。”

  “两相权衡,奴婢窃以为,朝廷应该大张旗鼓下诏册封孔晟官职,同时诏令天下,褒扬他赶赴国难为朝廷效力的壮士风骨。”

  杜鸿渐在台下听着李辅国侃侃而谈,眉头紧蹙,嘴角上挑,他有心要反驳,又担心会跟这名新皇跟前的当红大太监结上仇怨——为了一个不知名的江南少年郎,跟皇帝身边的人生出嫌隙来,殊为不智。

  李辅国这番话真是说到李亨心坎里去了,很得他的心意。国难当头,用人之际,封个微不足道的官职让人为小朝廷卖命,还能感召天下人纷至沓来为李唐皇室赴汤蹈火,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不亏的。

  只是李亨还是顾及到杜鸿渐的面子,转头望向了杜鸿渐,温和道:“之巽,朕倒是觉得辅国的话还有几分道理,你意下如何?”

  杜鸿渐很不以为然,但他是一个心机深沉之人,见皇帝和李辅国似乎早就“串通一气”、达成了共识,他若是当面坚持反对,不仅要得罪李辅国还要惹得皇帝不快。可杜鸿渐是清高之人,要让他作违心而论,又过不去自己心里这道坎。

  他斟酌着自己的言辞,正在这时,黄门小太监来报:“启禀陛下,李先生求见。”

  李亨挥挥手,笑道:“请!”

  李辅国注意到皇帝用了一个请字而不是宣,眉头一簇,却默默垂下头去。

  杜鸿渐大喜,这所谓的“李先生”就是李泌了。这李泌可是这个时代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频繁出没朝堂与山野之间的著名隐士和政治家。早在玄宗皇帝年间,他就被召入宫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后为杨国忠所忌,才归隐名山。

  安禄山叛乱,李亨灵武登基再次召李泌为官,但李泌坚决不受,只同意以客卿身份参谋军事。李亨由此非常敬重他,便以“先生”称之。

  李泌与杜鸿渐私交甚笃,杜鸿渐心道,这事还是由刚正不阿、置身官场之外的李泌出头说话比较妥当,自己为人臣子,不宜得罪皇帝和皇帝身边的红人。

  李泌一身白衣,颌下长须飘飘,竟然有几分仙风道骨之气。他缓步而入,望着李亨深拜了下去:“山人李泌,拜见吾皇陛下!”

  李亨微微一笑,起身来虚虚一扶:“先生无需多礼,来人,看座。”

  李泌这才扭头走到一侧,向杜鸿渐微微拱手:“杜兄!”

  “先生!”杜鸿渐深深还礼。皇帝都叫先生,他怎敢直呼其名。

  李泌趺坐在下,抱拳拱手道:“陛下,山人此来,是受人之托,为陛下举荐人才来了。”

  李亨哦了一声:“先生请讲。”

  “山人半月前在郭汾阳军中遇上上清司马宗师,司马言之,他在江南收一俗门弟子,诗才绝世,又天生一身神力,允文允武,是天下间罕见的英雄少年郎……更难能可贵者,此子心怀大志、忧国忧民,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山人以为,陛下当下诏册封此子为官,以号召天下士子慷慨奔赴国难,为朝廷效力、匡扶社稷江山。”

  李泌的话让杜鸿渐听了眉头暗皱。李泌此来,竟然是为了举荐江南士子孔晟的!看来,司马承祯为了此子的前途不遗余力啊,不惜说动郭子仪和李泌两人连番举荐,由此看来,这小厮莫非还真有些本事?

  李亨微微一笑:“先生举荐者,莫非是江南孔门之后孔晟?”

  李泌嗯了一声:“正是。陛下,此子的诗文,山人一一读过,文采横溢、胸有块垒、见识过人,对于此等人才,朝廷不可错过。”

  李亨点了点头,有李泌支持,他就没有必要再矫情什么了,就顺势挥挥手:“方才朕与之巽也在讨论此事,既然先生也举荐,说明此子必有过人之处。朕有意册封此子为官,但不知何等职位妥当,之巽,你且说说看。”

  杜鸿渐长出了一口气,他眼见的余光从沉静从容的李泌身上划过,又慢慢落在一脸阴鸷的太监李辅国脸上,他起身来向皇帝深拜了下去。

  a

  a

  

第四十五章 优柔寡断


  有李泌支持举荐,杜鸿渐就明白,无论自己怎么反对都无济于事了。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当这个恶人?

  想到这里,杜鸿渐拱手肃然道:“陛下,既然先生都认可此子为不可多得之人才,又有郭汾阳和司马承祯的举荐,臣就不再多言了。如今国难当头,叛军当道,阻塞通道,朝廷也无法当面考校此子的才学,只能暂时搁置朝廷礼制,通权达变了。”

  见杜鸿渐如是说,李泌便扫了他一眼。李泌心里比谁都清楚,杜鸿渐本质上是刚正清高之人,他既然带头拥立李亨,就对李亨没有贰心,只是杜鸿渐是心机深沉的文臣领袖,忧患意识很强。当前平叛高于一切,武将的地位空前暴涨,已经有牢牢压住文臣一头的迹象。

  以郭子仪为首的武将派系势头正旺,将来若是平叛功成,武将群体就会真正起势,将文臣死死踩在脚底下。在杜鸿渐看来,治理天下文臣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朝廷之中,武将派系过于坐大,天下终将还是会埋下大乱的祸端。

  因此,在杜鸿渐的深层次考量当中,压制武将、削弱武将势力是不可或缺的。当然,现在这个平叛的节骨眼上,他只能暂时隐忍。但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