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

第4章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第4章

小说: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少游就同意了。

    当三人见面时,佛印禅师就说:“依我看,虱子的头是从人体的垢秽中生出来的,虱子的脚是从衣服的棉絮中长出来的。”佛印禅师做了一回和事佬,他不仅是为着三人的交情,同时也是希望大家能明白“物我合一”的道理。

    外在的大千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世界。我的小徒弟曾经问我:“师父您说,这世界上的现象各有不同,人心是不是也如此呢?”

    我回复他:“别瞎说,人心总是纯美、和善的,你心中装着什么,看到的外界就会怎样。抱怨外境纷乱的人呀,先检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才好。”

    skbshge

第二十四章 如此传承() 
宝光寺的方丈德阳大师年岁已高,渐渐感觉体力不支,于是他放出话,说寺里的弟子,不管是谁,只要能脚踏木板在寺前的湖里走上一圈,就可以继任方丈。

    这个消息一传开,寺中弟子们万分喜悦。那天一早,众弟子就纷纷拿上木板到寺前的湖里行走。然而,当众弟子将木板绑在鞋底,一踏进湖水中,便都沉入了湖里。大家挣扎着爬上来,继续练习,可是他们依旧是一踏进水中就迅速沉到湖里。

    有个叫道明的武僧,他觉得自己练过轻功,在湖面上行走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才走了十来步就跌落水中,弄得很是狼狈。众位弟子不由得埋怨方丈,大家都说,世上就没有能脚踏木板在湖水上行走的人,方丈这是强人所难。

    大家返回寺院时,发现一个叫道心的僧人正打扫院中落叶,道明就说:“你怎么不去湖里练习啊?怎么,你不想当方丈啊?”

    道心说:“我当然想当方丈,可是师兄们都去练习了,院子就没人打扫,我只好留下来打扫落叶了。”众弟子大笑,都说道心太傻了,大家都去练习,正好可以偷偷懒,他却偏要留下来干活,简直是蠢到极点。

    这几天,众弟子在湖里练习走路就没有成功过,可大家不甘心,还是每天到湖里练习,特别是道明,他本来就有轻功,经过一段时日的练习,竟然能在湖水上走上半圈了,大家都说,方丈的位置非道明莫属。

    每天大家都去练习。道心仍留在寺院里打扫落叶。众弟子练习回来,都会取笑他一番。道心却毫不在乎,依旧天天打扫寺内的落叶。

    选方丈的日子终于到了。这天一早,宝光寺的众位僧人将宝光寺前的湖团团围住,参加竞选的弟子有三位,分别是道明、道破和道心。

    可是,不管是会轻功的道明,还是整天苦苦练习的道破,都没有成功在湖上行走,围观的僧人大叹“可惜”。

    轮到道心了,只见他稳稳当当地在湖面上走,慢悠悠地竟然走完了一圈。当然,宝光寺的新任方丈是道心了。众位僧人纷纷向道心讨教成功秘诀,道心说:“我想的就是走完一圈后回寺院打扫落叶。”

    德阳方丈说:“道明和道破,他们想的是自己如何,而道心想的是为了别人如何。把心放在别人身上,自己就已超脱了尘世。而心中只有自己,无疑是给自己背上重负,不要说在水上行走,就是平常走路,也会觉得沉重吧。”

    心中有别人,那么你经历的寒冬也会是春天,末日已经过去,我们是不是也该重生了呢?什么自私自利,统统走你,把心放在别人身上,是提醒我们要用无私之心对待他人,可不要错用了心思,专门盯着别人的私事看。

    skbshge

第二十五章 云水随缘自安然() 
从前,有位大名鼎鼎的临济禅师,他门下一位弟子名叫普化。有一天,普化在街上逢人就化缘,人们问他需要什么,他说想要一套法衣,于是大家就出钱集资,做了一套袈裟供养给他。但是普化禅师看到袈裟后又拒绝接受了。

    人们觉得奇怪,这件袈裟制作得很好,没有任何不妥,于是大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临济禅师,临济禅师对大家说:“我懂得普化的心意。”于是他就命弟子们买来一口棺材送给普化。

    普化回到寺院里看到这口棺材十分欢喜,他指着棺材说:“我师父临济禅师为我准备了上好的法衣,明天我就穿着它,到城东门去死。”

    人们听完普化的说法觉得好笑,一个大活人怎么说死就死呢,到了第二天,大家都跑到城东门,希望一睹究竟。普化在人们的包围下从容躺进棺材,过一会儿他又起来说:“人太多了,太过嘈杂了,我怎么能在如此杂乱的环境中死去呢?我还是等明天去城南门再死吧。”

    等隔天的正午时分,人们又来到城南门,看到几个僧人围着一口棺材在痛哭,大家议论说一定是普化禅师圆寂了。大家正说着,只见普化晃晃悠悠地坐起来,他说:“没办法啊,现在阎王不肯收我,我只能和大家说说话,然后再死咯。”

    有人就问:“普化禅师,您还有什么话对我们说吗?”

    普化笑着说:“生死由他,云水随缘,你们能悟到我的这句话,你们也能像我一样活得这么逍遥自在。”话音刚落,普化禅师当即坐化了。人们觉得惊异,就说普化禅师临终前这八个字的教诲,体现出他的慈悲和智慧。

    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就是要我们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如果我们能做到不怨怒,不躁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便是真正的自在了。云水随缘可不是要大家听天由命,而是应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如此你才能轻松、快乐!

    skbshge

第二十六章 自然之心() 
在日本有位禅师,名叫珠光,曾在一休禅师门下修行。他的悟性很高,而且进步非常快。只是他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在坐禅时打瞌睡,这使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于是就找医生看病,看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看你可以每天喝茶,试试看能不能治好这个毛病。”一名医生这样建议道。珠光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每天早晚各饮一杯茶,时隔不久,果然治好了这个打瞌睡的坏毛病。由于天天喝茶,珠光禅师养成了习惯,在细细品味时,他开始创制各种喝茶的规矩,不知茶道是不是由此兴起。

    这天,珠光禅师正在制定茶规,一休走进来问他:“人应当以何种心情喝茶?”

    珠光答:“荣西禅师曾说,应当为了健康而喝茶,平心静气才好。”

    一休又问:“有一位修行僧向赵州请教佛法,赵州回答‘吃茶去’,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珠光不说话。一休让弟子拿来一碗茶,递给珠光,当珠光刚把茶接到手上,一休就破口大骂,同时将茶杯打落在地。

    珠光继续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他起身向一休行礼,转身向禅房走去。一休大声喊:“珠光!”

    珠光应答:“是!”

    “刚才我问你,应当以何种心情喝茶,如果不管心情如何,只是无心喝茶,又会怎样?”一休大师继续问。

    珠光不紧不慢地答道:“花红柳绿一片。”

    一休微笑点头,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珠光已开悟了。

    这便是“无心喝茶,花红柳绿”的典故,这也反映出珠光禅师的自然心态。所以说,苦什么恼,烦什么心呢?顺其自然多好。虽然咱做不到事事都超然物外,但可以减少一些目的性,多加一些利他心,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恬淡而自然啊。

    skbshge

第二十七章 以平和得来的胜利() 
昔日佛陀在世时,他以慈悲的教法、平和喜悦的内心,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和无上的智慧,当时很多人都投身于佛陀门下,跟随他学习佛法。自然,一些婆罗门教的信徒便不高兴了。

    想想以前何等风光,而如今却江河日下、风光不再,一名婆罗门教的信徒气急败坏,带着人来到佛陀的竹林精舍破口大骂,这人在佛陀面前又是跺着脚骂人,又是用各种污言秽语叫喊。可是,佛陀却一动不动,也不说话,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个人。

    可是这个婆罗门教的信徒非但没有感到难堪,反而觉得佛陀太过软弱可欺,骂得更起劲儿了。过了一会儿,也许是骂累了,婆罗门教的信徒的声音渐渐低了下来,终于他彻底不说话了。

    这时,佛陀才开口,问道:“你好像很气愤,你是在骂谁呢?”

    婆罗门差点儿气得晕过去,他费了半天口舌,佛陀非但没有恼怒,似乎一句都没听进去,更可恨的是,他还能这么心平气和地说话。这个婆罗门教的信徒恶狠狠地说:“当然是骂你啊!”

    佛陀笑笑,平静地问:“你在喜庆的日子里,是不是经常与家人相聚?”

    “当然了,不过,自从你来到王舍城,我们欢乐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

    佛陀似乎没听到他说什么,只是问道:“在亲友相聚时,你准备了水果和点心,但如果家人没吃,你怎么办?”

    “当然留下来自己吃呀。”婆罗门教的信徒暗笑佛陀很傻。

    佛陀依然笑眯眯地说:“看得出,你是个重情意的人,一定经常给亲友送东西。倘若是人家不要,你的礼品如何处理?”

    婆罗门说:“这还不简单吗?带回来我自己享用呀!”

    佛陀这才正色说:“若是有人在我面前恶言谩骂,我是不会接受的。那么,这骂声,就请你自己收回去吧。”

    直到这时,婆罗门才红着脸说:“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反正我骂出口的话,是收不回来的。”

    佛陀微笑着说:“你可以试一试,仰面吐口水,看看结果是怎样的。”

    不用试他也知道,仰面吐口水,口水只能落到自己的脸上。只要人家不接受,只能自作自受。

    佛陀用一颗平和的心取得了胜利,这也是智慧的胜利。

    前不久,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说同事如何欺负他,上司怎样轻视他,他的办公室生活可不好过了,还问我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我告诉他:“一个人只有真正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才不会被他人的无礼行为所伤害。如果你实在忍不住了,就卖卖萌吧,比如看到同事就给他们唱个佛歌之类的,绝对能改善同事关系。”

    skbshge

第二十八章 撒下爱的种子() 
在一个黎明,佛陀在去王舍城讲法的路上,看见一个男子,他分别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拜,佛陀就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那个男子说:“这是我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每天都向各方礼拜,这样做会得到幸福的。”

    佛陀说:“我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你要不要听听呢?”这个人点头说好。于是,佛陀慈祥地说出获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顺父母,令父母欢喜、欣慰;第二,敬重师长,接受师长的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夫妻之间要互相敬爱;第四,爱护朋友,对朋友要诚实相待;第五,尊敬僧众,对僧人布施、恭敬;第六,善待仆人,对仆人宽大、包容。这六种方法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只有这样做,人们才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否则,你只是礼拜四方,又有何用?”

    这个年轻人听后十分高兴,他从此跟随佛陀修习佛法,一刻也不敢怠惰,心中的幸福感果然与日俱增。而佛陀所传的言教,其实不过是告诉他,要随时播撒爱的种子。

    做个快乐的生活控,不是要你被生活控制,而是用你的爱心去创造生活,享受生命,不然,岂不是辜负了生命原本的精彩?

    skbshge

第二十九章 坦然面对选择() 
几个年轻学僧参禅多年仍未开悟,于是他们就向老禅师请教人生的真谛,希望能得到开悟的法门。

    老禅师听完他们的抱怨,不发一言地把他们带到果树林边,此时正是果实成熟之季,树枝上全是熟透了的果子。

    “现在,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走到林子的尽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好的果子。谁也不许走回头路,更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老禅师吩咐道。

    这些学僧面面相觑,但还是听从了老禅师的吩咐,他们在穿过果林的过程中十分认真地做着选择,生怕自己会选择错误。等他们到达果林尽头时,老禅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我来问问你们,你们是否都选择好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老禅师问。

    学僧们谁也没有回答,只是低头不语。

    “怎么了?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老禅师再次问。

    有个学僧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发现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到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个果子才是最大最好的。真后悔!”

    另一个学僧说:“我和师兄刚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