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310章

明末强国梦-第310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是活动的铰接。这样就保证了在不平整的土地上四支播种管同样有效地工作。

    这是一个简易的草籽播种机,机构简单,重量轻,一个人拉着它,一天就可以播种十亩的土地,并且非常轻松。每十户人家有一台就足够了。

    种草的程序简单,土地不需要深翻,播种后也没有什么管理,这台播种机就完成了所有的种草工作。

    众人围着这台播种机都是赞叹不已。

    毛九华说道:“大人,这台机械简单,并且价钱不贵,我们是用半价销售给各村使用的。本来可以赠送,不要钱,但是人心不齐,白白得来的东西就不爱惜了,容易损坏,或者人为的拆卸了,卖废铁它也值不少钱啊?所以它的价格一定要高于废铁。”

    洪承畴问道:“播种机的数量够用吗?”

    “足够了,这是安东生产的,机构简单,钢铁、木料使用都不多,第一批运来5000台,现在我手里还有存货。”

    洪承畴问那个农民:“老乡,种下去的草都能长出来吗?”

    “这就要看天了,都说过几天要下雨,我这才抢着播种,只要一场雨,小雨也行,种下去的草就都活了。草比庄稼皮实,不娇嫩,容易活。”

    “这土地是你自己的吗?”

    “官人说笑了,我哪有那个福气!这是我佃的田,这一片地佃了多年了,今年不让种地了,东家还是交给我种草。我种草的工就抵五亩地的部分租子。东家另外佃给我五亩好田,只收两成租。”

    “好田只收两成租,这里又种了草,那么东家不是亏了吗?”

    这里牵扯到地租了,就要顺便说一下,联省范围之内,各省的地租全部按三成,这是联省的律法规定的,强制执行,超过三成地租,按违法论处。

    “这个我就算不过来了,不懂!我就知道这里的草必须长出来,长不出来,还要补种,否则我佃的五亩田就都归东家了。”

    农民能够耕种的田地按人口计算,每人一亩地。佃户因为要交租,每口人按一亩二分地计算。这个佃户佃了五亩地就说明他家有四口人。土地种的多了是要受罚的。所以很多地主也要亲自种上几亩地,即便雇佣短工也要种,他不能白费了自己家里按人口分配耕地的指标。

    毛九华说道:“这一次种草,吃亏最大的就是地主了,土地越多吃亏越大。不过这个帐也要看怎么算,如果遇到大灾年,土地基本绝收,地主当然也收不到地租。现在的种草补贴,就看地里的草成活多少了。草是容易生长的,所以现在基本上旱涝保收,比灾荒年可是强多了。可是人心不足啊!地主们在心里就与正常年景比,所以他们总是觉得吃了大亏。”

    那个农民又插话了,他说:“这位老爷说的对,东家现在可是看得紧,隔几天就要到地里转一遭,那里的草长得不好,他可是心里有数,即刻就会找我们算账。”

    洪承畴说道:“地主的土地出产少了,就会卖地。我们还可以筹集一些银子,收购地主出卖的土地。土地在官府手里更容易管理。”

    这些官员都知道,地主们有怨言,但是,收益还勉强,他们还能维持,不至于闹事甚至造反。国防军的存在也是巨大的震慑,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敢闹事。植树、种草有很大的强制性,没有奖惩、没有高压是不行的。

    林日瑞在旁边又插了一句话,他问道:“毛巡抚,田地里种草明显的节省了人力,人力就会多余了。无地的农户,又佃不到土地的怎么办呢?”

    “林巡抚,无主之地、官府手中的土地还很多,也需要植树、种草。河道护坡的工程也需要不少人力。还有我们将开办一些手工作坊、商铺、货物转运也都需要人力,他们可以在这些地方获得收入。实在多余的还可以移民,总之出路是有的。”

    从田地上反映的情况上看,新官员新气象,也就说明各级官吏基本尽到了职责,否则,为数众多的监督机构会随时查处他们。

    联省的官员是高薪养廉,薪水比传统的大明官员可是高多了,就拿知县来说,年薪都在二百两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业绩的补贴。在大明的环境下绝对是大财主了,所以官员们极看重自己的官位,渎职被罢免,对于他们就是一场灾难。

    朝廷的知县月俸七石米,折银十两五钱(按一两五钱一石米计算),年薪126两。除此之外,迎送往来,出差办事,日常办公,雇佣师爷、轿夫,这些都要县太爷自己掏腰包。他们如果没有火耗、孝敬、克扣、贪污这些灰色收入,自己吃饭的钱都困难。

    不同的制度,官员的工作方式就不同。

    他们也查看了河道的护坡工程,今年这一期的工程已经接近了尾声,因为,雨季就要到了。

    天旱当然河里没有水,可是一旦下雨,河水就会暴涨,半截子工程就会被冲垮,做工程不能靠天旱侥幸。

    他们视察的是泾河的一个弯道处。

    河水转弯,水的惯性就会冲击河岸,弯道半径越小,冲击力就越大,这是简单的力学原理。

    他们查看的这个弯道几乎是个直角的弯,两岸的黄土坡几乎是90度的直角悬崖,有二三十米高(相当于十层楼)。这一段的护坡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做收尾,在护坡周围种草、植树是后续的主要工作,这里可以提河水灌溉是种植植被的一大优势。

    这个工程是接近两千人用了四个月干完的工程。

    护坡的倾斜角有45度,因此它的地基就达到了河床中心,有的地点都超越了河道中心。护坡垒砌加高的过程中,不断的削平悬崖顶部,落下来的黄土就填充了护坡背后的地基,并且需要夯实。护坡的绝对高度有十米,已经超出了最大水量的高度,原来的直角悬崖变成了比较缓的山坡。护坡的长度大约三里地,两端渐渐地矮下去。这个工程量真的不小,这是今年的第一大工程,这样的工程在接下来的四五年中将会修建二十多处。

    一般来说,这种护坡应该用石头砌筑,但是在黄土高原找石料就太难了,长途运输石料太不划算。于是就地取材,运来煤炭烧砖窑,用砖和水泥来砌筑。陕北的煤矿已经开始生产了,运输过来即可。水泥厂则寻找就近的有石灰石的地址建厂供应水泥。

    整个工程决算下来用了两万五千两白银,是今年治理泾河的最大的一笔支出。

    ………第357章完………

第358章:神木煤矿() 
朝廷已经明文规定了各省支持泾河治理应出银两的数字,洪承畴离开开封时,绝大部分的省份还没有实际的交出银两,但是多数都已经表明了态度,愿意出银子。个中缘由情况各异,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他们身边有没有国防军的势力,如果国防军就在身边,则想来想去也得拿出来。

    不管怎么说,总之拿了银子就好。

    没有表态的省有六个,他们是:直隶、山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

    洪承畴离开开封也有一个多月了,因此他就问毛九华:“毛巡抚,各个行省支援的银两到账情况如何?”

    毛九华答道:“执政官大人,这次调拨银两的情况比较好,已经答应的都陆续到账了,包括朝廷的十万两都已经到账。四川已经传来了公函,表示尽快调拨。目前没有消息的还有:直隶、山西、福建、云南、贵州五个省。督军大人说了,以四月底为限,对于没有到账的,联省要实行经济制裁,要联省衙门拿出一个制裁的章程。”

    四川的变化估计就是与国防军有关,国防军已经占了少半个四川省,四川省府如果不拿银子,国防军就会扣赋税,再说还有长江航运在国防军的手中,这个帐他们应该算的清楚,所以四川虽然不愿意,也不得不把银子掏出来。

    余下那五个省看来是无望了。经济制裁是怎么一回事,洪承畴还是头一回听说,但是细想一想还是有道理,使用经济的办法逼迫他们就范,这就应该是经济制裁了。这件事情还等着洪承畴回开封时亲自去办。

    视察了泾河流域,了却了洪承畴的一桩心事,按原计划洪承畴就要返回开封了。跟随而来的林日瑞却没有尽兴,他说道:“看了这里的变化我也是感触良多呀!听说陕北开了煤矿,泾河工程所用的煤炭就出产于神木,就是兰州也有了神木的煤炭,那煤炭质地很好,我倒是极想过去看看,彦演兄若不误事,可否陪兄弟我走一遭,开一开眼界?”

    洪承畴想了一想,除了那个经济制裁之事,还有一个修铁路,事情不多,也没有太大的事。神木的煤矿现在可是陕西省官府的聚宝盆,现在的陕西可是富得流油,大半的财源都来源于神木煤矿,他还是真的想去看一看。从这里去陕北都有官道,洪承畴的队伍就是一个车队,新式马车的速度很快。

    另外他也想到,教育一下林日瑞也有好处,政治上的事情就是要扩大影响,火候到了才能出成果。西北的事情还要借甘肃的力,做好林日瑞的工作也是有益处的。

    于是这一个马车队就奔了陕北。

    神木这个地方洪承畴以前来过,不过是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次他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景象可是大变样了,纵然洪承畴有所心里准备还是吃惊不小。

    县城外观变化不大,还是那个小城,城内的繁华可是令人吃惊。街道上人来人往异常的繁忙,茶楼酒肆栉次鳞比,西安、开封那种大城市的商业区也未必有这里热闹。

    其实矿区并不在县城附近,离这里还远。这里的繁荣也就反映出矿区的兴旺,因为这里是距离矿区的最近的一个城市,必然会跟着繁华。起码官府中有关煤矿的机构都在这里了。

    第二天,毛九华找来官府的官员和神木煤业公司的雇员引路,向最近的一个矿走去。神木煤业公司在这里有十二个大煤矿,今天去看的仅属于中型煤矿。

    到达矿区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集镇,其规模、人口不亚于县城,只是没有城墙而已。除了街道上充满了运输煤炭的车辆、骆驼队的景象之外,其繁华绝不次于县城。同样是商铺林立,人口众多。像样的建筑、大宅子也不少,贫民的窝棚式的建筑更多。

    神木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没有高大的山脉,挖煤就要向地下开掘矿洞。这一处煤矿就是这种采掘方式。

    到了煤矿前面就看到一个很大的矿洞大门,是砖石砌筑的。大门正中一条轨道从矿洞中出来,伸延到煤炭堆积场。轨道下井是倾斜的,矿车很小,用缆绳拖曳,放下去,拖出来,动力是蒸汽机。矿工下井从两侧步行。

    官员们都换上工装,带一个柳条编制的安全帽,带着口罩,手提一个带安全罩子的油灯随着引领的人下井观看。他们行走不足百步就进了一个岔道,这里就是采煤的地方了。用手中的灯照一照,脚下、头顶、左右、前方,都是煤炭。工人们用铁凿子、铁锤、十字镐开凿,用铁锹装到筐里,担过去,倾倒在矿车中。这就是他们的采掘方式了。简单看了看,他们就退了出来,里面的环境不好,粉尘很大。难得洪承畴他们感到新鲜,要下去看一看,否则这么大的官员难得到这个最恶劣的环境中来。

    就这么走一趟,上来就都成了黑人,他们相视一笑,露出了满口的白牙,特别的醒目。他们要赶紧到浴室洗一洗,否则衣服都没法穿了,井口就有大浴室。

    煤矿的采掘是很危险的行业,危机四伏,致命的危险随时可能降临。无论人们做的多么好,设备多么先进,危险一样是难免的,不同的是事故的频率。有一个专用的事故指标,就是百万吨的死亡率。

    朱家开的煤矿,工人可以从巷道走进去,这在明代是很了不起的,那时一般的煤矿都是工人爬着进出矿井,背上背着筐,筐的着力点是矿工的额头。进入一次,挖出一筐煤。因此朱家的煤矿在当时已经是超时代的先进了。

    巷道高、宽阔,就需要支撑。这里的巷道是用木材支撑的,这也是现代的做法。后世现代的煤矿是使用钢材构件支撑的。如果支撑的不好,或者开采破坏了地下的力学结构,巷道上面的煤炭就会塌下来,这个事故就叫做“冒顶”,是造成伤亡的主要事故之一,所以朱万化规定了矿井最大一里的深度。

    这里的煤矿属于开采的初期,这种一里深的浅层开采也足够用了。

    煤炭中有大量的可燃气体,术语叫做“瓦斯”是个进口名词。矿中的瓦斯无处不在,但是,最危险的是:像气囊一样被封闭的瓦斯,由于采掘作业,被释放出来,这种事故的术语叫做“瓦斯突出”。即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