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84章

定居唐朝-第84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拜之后,可让百姓推选出几个代表,圣人与之一叙,以倾听百姓心声,表我圣人仁爱亲民之形象。”

    秦王当先附和:“薛咨议之言,言之有理,臣附议,请圣人移驾!”

    大臣们多数也附议:“请圣人移驾!”

    李渊脸上露出个淡淡的笑容,颔首。太子隐晦的看薛朗一眼,神情看不出喜怒,躬身道:“禀圣人,外面百姓聚集,为安危计,请先派南衙诸卫维持秩序,并通告百姓推选代表一事。”

    李渊点头颔首:“可。”

    当即写下手令,着人传令调集南衙诸卫,出宫维护秩序。北衙元从禁军当然是跟随在圣人身边,护佑圣人的安全。

    李渊满意的看薛朗一眼,问道:“薛卿所上之疏奏于明日日朝时再议。平阳我儿识人、用人之能,一如既往之精准,薛卿有胆有识,博学多才,栋梁之才也。”

    薛朗连忙谢恩:“臣才疏学浅,才学简陋,不敢担圣人此言。”

    李渊道:“昨日李卿进宫奏报时曾向我举荐薛卿,言道薛卿通农事、懂四时,精于数算之道不说,还通兵事,乃是品德兼备之士。我今日观之,薛卿于政事一道也不弱于人,如此人才,何忍放过?即便朕身为阿耶,也只能厚着面皮向平阳要人也!”

    薛朗正待推拒,小黄门来回报,南衙诸卫已经到岗,在内城门口维持秩序。忙不得再说留不留在长安的话题,薛朗奏请道:“请圣人移驾!”

    李渊朗声笑道:“准了!薛卿一再陈明利害,我自当移驾,不然,岂不是成了糊涂皇帝耶?来人,摆架内城城门。”

    “喏!”

    一身衮冕之服的李渊走在前头,一众大臣跟在其后,鱼贯而出。殿外,披甲执戟的元从禁军已然队列整齐、军容整肃的侯在门外。

    待李渊出来,立即有身强力壮之内侍抬来肩辇,抬着李渊去内城门口。不止圣人李渊,还有那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臣们,李渊也让人抬了肩辇来,抬上他们一起去内城门。

    至于年轻的臣子们除了太子、秦王地位尊贵,可以乘肩辇,其他人不好意思,大家跑步前进吧。

    还好,只需要跑到下马桥。到了下马桥,圣人与太子、秦王换乘马车,大臣们武官骑马,文官坐轿,一起向内城门去。

    薛朗跨上马背都还在喘气,只跑到下马桥就已经气喘如牛,如果再跑到内城门口卧槽,马拉松都没这么远的!画面简直太美,只是想一下都觉得阔怕。

    薛朗骑的马是特意挑选的温顺母马,就算薛朗骑术不咋滴,慢慢的小跑着跟上队伍还是没问题的。

    一路跑马到内城门口,圣人还未下车辇,两个做将军打扮的中年男子上前来:“拜见圣人,圣人万福。”

    圣人掀开车辇布帘,问道:“顺德,弘基,事态如何?”

    薛朗一听名字就知道了,原来这两位就是长孙顺德与刘弘基,两人这时一人领着左骁卫,一人领着右骁卫,领将军职。

    长孙顺德道:“禀圣人,经过两卫士卒维持秩序,民众已有序许多,只是仍在央求朝见圣人,末将已让人传讯,命百姓推选代表出来圣人接见。”

    李渊赞了一句“善”,下得御辇,等待着百姓代表来觐见。门外聚集的百姓,嘈杂声突然大起来,似是知道了圣人的到来。隐隐约约中,似乎听到有人在喊圣人万岁、圣人万福之类的话。

    不止薛朗听到,李渊与众臣都听见了。李渊面上神色不定,连声问:“众卿家可听见否?门外百姓在喊什么?”

    众臣对望一眼,门外的喊声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整齐,也越来越清楚——

    “圣人万岁!圣人万岁!圣人万岁!”

    这下,大家都听清楚了。群臣面上皆有不敢置信之色,与圣人面上的表情基本一致,李渊又惊又喜,又带着点儿不敢置信的意思:“来人!速去查探,可是门外百姓在喊朕万岁!”

    “喏!”

    卫兵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来回话:“禀圣人,城外百姓知圣人莅临,感于圣人恩德,齐齐朝拜圣人,三呼万岁!”

    秦王立即道:“臣请圣人登城门,让百姓以瞻圣颜。”

    “请圣人登城门!”

    众臣立即附议。李渊也不是纯粹的草包,自然明白其中好处,笑意盈盈的颔首:“准。今日盛事,非是朕一人之荣耀,当与众卿共享,众卿家,与朕一起登城门,让我大唐之百姓看看诸位英杰。”

    “喏!”

    众人皆一副喜气洋洋、与有荣焉的样子,跟随在圣人李渊身后,一起登临城门——

    这年代虽然没有高音喇叭、扩音机这样的设备,却有古代自有的方式。圣人李渊刚一登临城门,立即有士卒拉弓射出响箭,一连射了九箭!

    九声箭啸响彻天空,引得城下聚集的民众皆抬头观看——

    一身帝王衮冕服饰的李渊现身于城墙之上,十分显眼。抬头的民众马上就看到了,嘈杂片刻后,竟自发的跪拜于地,用更大、更响亮,更恭敬的声音一起齐声呼喊:

    “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声接一声,一声大过一声,连连喊了三声!

    “好!好!好!”

    圣人激动得满面红光,连胡须都遮不住的红光,笑得皱纹都出来了,下意识的就喊了一声:“平身!诸位子民们平身,免礼!”

第161章 普天同庆() 
李渊的声音,下面自然听不到。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刘弘基立即让传令兵用挥舞旗子,用旗语把圣人的命令传递给城墙之下的卫兵们。

    卫兵们看到旗语,立即高喊:“圣人令平身,免礼!”

    民众齐声高喊:“谢圣人。”

    倒是陆陆续续的站起身来,有那懂礼的,知道低头,有那不识礼数,胆子又大的,还在仰头看城墙,不过,倒是没人敢用手指指点点。

    李渊激动地在挥手,群臣也是满面荣光——

    今日这一幕,必定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这一段,任何史官都不会再轻易贬低李渊的文治武功。而李渊身为帝王能作出成绩,自然离不开诸位大臣们的辅佐。大臣们自然与有荣焉,满面荣光。

    可谓皆大欢喜,普天同庆。

    裴寂激动地道:“亚圣云,天时地利人和。祥瑞现世乃是天时,我大唐能栽种丰产乃是地利,如今万民齐聚,自发三呼万岁以酬圣恩,乃是人和。三者俱全,何愁我大唐不昌盛耶?臣恭喜圣人。”

    群臣这会儿也反应过来:“恭喜圣人!”

    李渊笑得志得意满,道:“朕有今日,乃是众卿尽心辅佐之果。此盛事,朕当与众卿同享之。”

    “先有圣人虚心纳谏,方有臣等尽心辅佐之果。圣人英明!”

    “圣人英明!”

    李渊与他的臣子们,心有灵犀、默契十足的互相捧着。不过这种喜气洋洋、志得意满的时候,君臣互相捧一下也不奇怪。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禀圣人,百姓代表已到。”

    李渊这才意犹未尽的收回挥舞的手,转身离开城头,下城墙去。城下的百姓,有那胆大好事的,兀自大喊:“恭送圣人,圣人万安!”

    李渊听了,简直笑得合不拢嘴,下城墙的路上,皆是笑容满面,一派喜色。跟李渊一样表情的大臣们也多,大家都显得喜气洋洋,开心不已。

    下得城墙,城门之内,有三个百姓公推出的代表觐见——

    有已然须发皆白、拄着拐杖的老者,也有一身儒生打扮的中年人,还有一身农人打扮的庄稼汉。

    “草民拜见圣人,圣人万福。”

    三人一见李渊下来,都不敢看一眼,直接拜倒。李渊道:“免礼,平身。来呀,快去搀扶长者起身。”

    “喏。”

    立即有小黄门上前,把老者搀扶起来。儒生与农人也顺势起身,垂首恭敬站立一旁。

    李渊和颜悦色的问道:“请问长者高寿几何?”

    白发老者道:“圣人面前,不敢称高寿,草民今年已然七十有三,垂垂老矣。”

    李渊笑道:“长者高寿,名副其实,尚能饭否?”

    白发老者道:“回圣人,草民虽已老朽,然每顿仍能食饼两个,耳聪目明,尚算康健。”

    “好!长者好福气。”

    李渊笑吟吟的与老者闲话家常。问完老者,又问儒生:“这位儒家子弟,可有功名?”

    儒生恭敬答道:“回禀圣人,学生已有秀才功名,正发奋读书,以期将来可考取进士功名。”

    “好,甚好!”

    李渊赞了一句,调侃道:“汝如欲考进士,须得好好记住今日在场之诸位卿家,待将来投卷时,方能心中有数。特别是这位,李卿,来,让这位儒生认认,此乃朕之礼部尚书李纲李尚书,将来儒生投公卷时可要李卿过目之后方可。”

    儒生也是个趣人,闻言居然还真的朝李纲施礼。

    “圣人!”

    李纲苦笑着朝圣人拱手,惹来群臣的大笑。

    李渊昂首大笑,笑毕,方才转向农人,问道:“今年庄稼可收完否?收成如何?”

    农人恭敬地答道:“回禀圣人,今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圣人治下,轻徭薄赋,交了赋税,尚有余粮可医肚饿。”

    “好!”

    李渊欣慰的点头,续道:“今有异人薛朗进献高产粮种,天降如此祥瑞,乃是我大唐之幸。又闻百姓尚有余粮可医肚饿,朕心安矣。”

    秦王道:“圣人,风调雨顺既有余粮,如若把薛咨议进献之新粮推广普及,如若风调雨顺,岂不是可有存粮也?”

    李渊点点头,觐见的长者看李渊和诸位大臣皆和颜悦色,亲切和蔼,壮着胆子道:“禀圣人,门外之百姓公推草民等为代表,即是为此事。听闻圣人敕告,说有高产新粮,大家皆关心此事,一则乃是高兴,又有高产新粮种,或许今后就能过上饱腹的日子,二则乃是心急,不知圣人何时敕令推广新粮种?草民等代表城外众位乡亲,恳请圣人体恤额,早日推广新粮种!”

    “请圣人体恤!”

    三人一起跪了下来,显然是商量好的。

    李渊道:“汝等关切之心,我已知晓。不过,此事我却回答不了,须得专人方能答复。薛朗薛卿何在?”

    一直默默跟着围观的薛朗这才越众而出,应道:“微臣在。”

    李渊道:“来,你给这三位代表一个准话。”

    这下,不止三位代表,但凡家中有田地的,不拘文臣武将,全都关切的望着薛朗,等着他的准确消息。

    薛朗道:“三位,今年新粮种试种一亩,收得红薯一亩二十余石,择优做种,能做种子的,初略估计应该有十五石以上,种植一亩需要粮种十五斤左右,初略估算,今年要在全国推广只怕不行,不过,只在长安城区推广,每一户做不到,每村限种几亩却是能做到的,待到明年,长安城范围之内推广开应该不成问题。”

    三人听得又惊又喜,长者急喘了几口气,薛朗生怕他就这么喘不上气了,刚要喊太医,老者自己缓过来了,兴奋道:“多谢这位官人答复,只需等到明年即可耕种新粮,真真是再好不过的消息,多谢官人,多谢圣人。”

    薛朗客气的道:“长者客气。”

    薛朗答复完,圣人命人赐了东西给三人。赐给长者衣食布匹,赐给儒生笔墨纸砚,赐给农人粮种农具,之后方才命人把三人送出去。

    三人送出去后没一会儿,聚集于外的人群立即爆发出一阵兴高采烈的喝彩声,齐齐对着城门之内皇宫的方向施礼叩拜:“叩谢圣恩,祈圣人万安!”

    听得城门之内刚刚乘上御辇,准备回宫的李渊心怀激荡,对薛朗道:“薛晴,朕庆幸今日采纳了你之良言。”

    薛朗道:“此乃圣人英明睿智,虚怀纳谏之果也,微臣不敢居功。”

    李渊笑起来:“如此,我与卿家皆有功劳么?”

    薛朗正色道:“回禀圣人,正是如此。”

    李渊仰头哈哈大笑,坐回车内,起驾回宫。

第162章 加官进爵() 
圣人摆架回宫,含元殿内,君臣重新列座。于今日之盛况,还有些意犹未尽,犹在津津乐道。

    薛朗倒是能理解这些人的激动。今天的盛况,必定会有记载。咱们中国人,忙一辈子,苦一辈子,既为祖宗,又为子孙。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而在古代,封妻荫子,如若将来儿子没出息,老子有本事的,可以靠老子荫封个小官做做,别的且不说,起码不会饿死不是。如果儿子有本事,被朝廷荫封启用之后,也算有了进身之阶。总之怎么算都是大好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