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83章

定居唐朝-第83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平阳我儿有心,平阳与薛卿皆有功也!”

    李渊的声音,掩饰不住的兴奋,语气颇为高昂。薛朗连忙道:“微臣不敢居功,此乃天命在唐,圣人万福之兆也。”

    太子建成立即大声道:“圣人万福!”

    群臣见状,也跟着恭贺:“圣人万福!”

    “好好好,众卿家免礼。值此盛事,薛朗,红薯、土豆何在?呈上来让众卿家与朕同观,共享盛事。”

    薛朗道:“装运红薯之车队,即停在宫门外,请圣人敕令,着士卒们抬进来。”

    李渊颔首,命小黄门出去宣召。不一会儿,就有军士两人抬一筐,一筐接一筐的把红薯抬进来——

    含元殿是举行大朝和重要仪式的地方,地方颇为宽广,就是这么宽广的地方,二十余石的红薯,也摆满了殿中好大一块地方。

    土豆因为种子少,只有一筐,不过,机智如薛朗,特意留了一颗土豆苗,根上结着的土豆,不管大小都没摘掉,连植株带根茎一起,装在一个木盒子里,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颗植株的产量——

    一颗已然如此多,如果栽种一亩产量几乎一目了然。虽略逊色于几乎堆成山的红薯,不过,也不差多少就是。

    薛朗道:“禀圣人,这些就是红薯,一亩地所产之数。土豆因种子少之缘故,只种了半分土地,所得八十多斤,苇泽关留了十五斤做来年的种子,其余皆在此,请圣人过目。”

    脚步声响起,圣人李渊直接从御座上下来,快步走过来,先看了小黄门手中的装着土豆的盒子,再去看筐里的红薯,也不管红薯上还沾着的泥土,直接拿起来观看。

    这时,薛朗仗着身高才看清楚李渊的长相。李渊陛下穿着帝王的衮冕,一身庄重,与时下所有的中老年男性一样,李渊也留着一把美髯,胡须黝黑,唯有冠冕下露出的发根才可见灰白之色,浓眉虎目,相貌堂堂,神态没有薛朗想象中的气势过人,反而颇为和蔼。

    群臣也围了过来。一身冕服的太子李建成与已在朝中任职的秦王李世民也围了过来,皆目光灼灼的望着被围在正中的红薯——

    土豆种子稀少,今年推广肯定指望不上,红薯这么多,或许能分到些种子。不知群臣打的是不是这个主意,有人出声问道:“薛咨议,敢问这红薯,一亩地需要多少斤做种?”

    薛朗看问话的人穿着朱紫色的礼服,答道:“禀上官,红薯与土豆不同。第一年种植时,需用块茎做种,一亩地约需要十五斤左右的红薯做种子,第二年就可从当年的植株中截取强健、长得好的藤茎育苗做种,无需红薯块茎了。而土豆就只能用块茎育种育苗栽种。”

    李渊问道:“薛卿,平阳之上疏上曾言道,红薯、土豆易于保存,置于地窖中,可保存至来年。李卿昨日奏报称薛卿知有一法,加工之后,能让红薯、土豆保存数年之久,可属实否?”

    平阳公主的疏奏只重点奏报了发现高产新作物,新作物产量有多少,详细的资料并未言明。李纲昨天回来连夜进宫向圣人做汇报,也不知怎么汇报的,不过,圣人发问,薛朗照实回答就行!

    于是,薛朗道:“禀圣人,关于此事,微臣已写就疏奏,正要呈于圣人,请圣人过目。只是”

    “只是何事?”

    薛朗不好意思的道:“微臣长于异国,惯用白话写作,于我朝之文言写作并不精通,虽有公主指点,但无奈习惯已经养成,所写疏奏过于白话,恐伤圣人龙目不如,微臣口头汇报一番可好?”

    “哈哈哈!”

    李渊笑起来,笑得薛朗脸都红了,站在一群古人中间,感觉自己就像个文盲,羞于见人啊。

    李渊道:“卿家成长环境不同于我大唐,此乃情有可原之事,无妨,且把疏奏呈上就是。”

    “多谢圣人担待,微臣惭愧。”

    薛朗从大袖的袖笼中取出那份写了一整天的疏奏,想递出又有些心虚,看看李渊,有些迟疑。

    李渊一笑,朝身旁的小黄门看了一眼,小黄门立即会意过去,朝薛朗伸出手:“薛咨议,请把疏奏给奴婢,奴婢呈予圣人。”

    好吧,也不用挣扎了,不会文言文这个缺点,迟早也会暴露的,早死早超生。薛朗这么安慰了自己一番,把疏奏递给小黄门,便不再管了。

    李渊接过小黄门递上来的疏奏,翻开第一页看到的就是薛朗的标点符号含义的解释,轻轻“咦”了一声,看了一遍后,把这张单独成页的纸张递给一旁的太子,自己接着看薛朗的疏奏。

    李建成接过圣人父亲递过来的纸张,还有些莫名之色,待看到上面的内容,看薛朗一眼,目光似乎有些遗憾。接着有把纸张递给一旁明显等着看的秦王。

    秦王接过一看,目光一亮,细细观看一遍,若有所思。一旁一位穿着朱紫礼服的大臣道:“秦王可否让老臣一观?”

    李世民回神,连忙把纸张递过去:“内史令请看。”

    纸传到萧瑀手里,一众大臣立即围过来,一起观看。薛朗写得简明扼要,这些大臣们都是博学之人,自然一看就明白,一看就看出了其中的好处。

    萧瑀道:“这标点符号颇妙,不管用来启蒙还是写作,皆便利许多。奈何刻印书籍,花费颇靡,若要把这标点符号利用起来,需费时日。”

    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薛朗佩服的拱手道:“内史令高见。”

第159章 万民请命() 
“报!”

    众臣正传阅薛朗所写的标点符号的含义一则,低声议论纷纷,突有侍卫急报。本有些议论声的含元殿,立即安静下来,圣人从薛朗的疏奏中抬头:“何事惊慌?”

    小黄门越众而出,立即出去查看,不一会儿,脚步迅捷的进来:“禀报圣人,外有元从禁军统领奏报称外城百姓正向内城聚集,万民请命,求见圣人!人已然越聚越多,如何处置,请圣人示下!”

    李渊脸上明显一愣:“万民向内城聚集,何以如此?”

    太子建成立即道:“臣奏请圣人避于宫内,遣元从禁军护佑之。另遣南衙诸卫护于宫外,待查清民众为何聚集,是否逼宫后再议不迟。”

    秦王李世民看太子一眼,躬身奏请道:“禀圣人,臣以为无须避让,圣人广发敕命于天下,向百姓宣扬薛朗进献祥瑞一事。适才进献祥瑞之队伍,从驿馆直到宫门,百姓皆争相围观,想是红薯之高产已然传开,故而聚集于宫门之外,求见圣人,恭贺圣人大喜。”

    李纲立即道:“秦王之言有理,臣附议。”

    萧瑀也举着笏板道:“臣亦附议。”

    薛朗也道:“微臣亦附议秦王。”

    李渊扫几人一眼,略一沉吟,吩咐身旁的小黄门:“速速命人去查清楚!”

    “喏!”

    小黄门疾奔而去。李渊大步走回御座,表情肃然,看不出喜怒,偌大的含元殿,安静至极,落针可闻。

    “世民。”

    “臣在。”

    李渊问道:“何以认为百姓乃是恭贺于我,而非逼宫?”

    李世民道:“禀圣人,臣以为天下大乱经年,连年兵乱,民不聊生,自我大唐立国,平定四方,百姓方有安稳日子过活。城外之百姓皆是遭过灾荒而存活下来之人,当知和平不易,岂会做逼宫那等大逆不道之事?”

    秦王好有战略眼光!薛朗默默在心里给他点赞,顺便默默的同情太子李建成,又被秦王比下去了,不知道太子的脸疼不疼,刚说出去的话就被人这么打脸啧,太子好面皮!

    李渊又问:“萧卿,李卿,你二人亦如此认为?”

    萧瑀恭敬地应道:“禀圣人,正是。”

    李纲道:“连年兵乱,鬻儿卖女之事时有发生,大唐立国,方有安生日子过,百姓也是人,岂会与自己过不去!”

    李渊点点头,望向薛朗:“薛卿也如此想?”

    薛朗见点到他,不好意思的道:“禀圣人微臣没有秦王与内史令、李尚书之高瞻远瞩,微臣只知道民以食为天。近年虽风调雨顺,然连年兵乱,想来普通百姓能饱腹者无几,定然民生多艰。大唐立国,虽让百姓有了安稳日子过,但短短几年就要让百姓恢复基本是不可能的,于普通百姓来说,如何填饱肚子仍然是悬在头上的第一个难题。”

    说完,薛朗顿了顿,偷偷看众人一眼,见大家都是一副所有所思的样子,接着续道:“进献祥瑞一事已被圣人敕告天下,百姓闻之,自是关心。微臣率队进城时,场面颇为盛大,自然更加吸引百姓关注。眼见红薯高产,却不知圣人何时敕令推广,事关生死,心情自然是一边高兴,一边焦急。高兴者填饱肚子有望,焦急者不知能耕种。于是,聚集于宫门之外,求见圣人也不奇怪了。”

    “好一句民以食为天。”

    李渊赞道:“薛卿家一语道尽个中因由,在我看来,薛卿家之言,比之秦王更为切中事物本质。百姓所关心者,不就是这饱腹之事吗?”

    薛朗连忙道:“圣人过誉,薛朗不过是以己度人,人生所需,不过衣食住行,衣住行皆可马虎敷衍应对,唯有这肚子却是敷衍不了。所以,才会有刚才的想法。”

    李渊含笑点头,显然已不再担心百姓聚集于宫门之外的事情。萧瑀道:“先秦之时,曾有击壤歌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即食,帝力于我有何哉!与薛咨议之言,真真不谋而合。”

    薛朗躬身拱手:“内史令过奖。”

    话音刚落,出去查看情况的小黄门已疾步进来:“启奏圣人,百姓之所以聚集于宫门之外,乃是因为祥瑞一事。百姓听闻今有高产粮种进献于圣人,皆欣喜之。自发聚集于宫门之外,向圣人致贺。并齐心向圣人恳请早日推广红薯,以泽被万民,让百姓可广沐圣恩。”

    “好!”

    李渊的语气,藏不住的兴奋与欢喜,直接从御座上站了起来。这会儿太子倒是机灵了,当先向圣人行礼致贺:“恭喜圣人,贺喜圣人,圣人仁德,天地有感,故降祥瑞,祥瑞现世,普泽万众,故有百姓齐聚宫门之外,齐贺圣人大喜之一幕。”

    李渊笑吟吟的摸着胡须,道:“此乃是众卿家齐心尽力辅佐于我,方有今日之盛事也。”

    “恭喜圣人,贺喜圣人!”

    众臣联袂致贺。待大家都致贺完,薛朗道:“微臣奏请圣人移步宫门,接见百姓。”

    太子立即大声斥责:“大胆!薛朗,你可知你此话乃是何意,会有何等后果?”

    薛朗怡然不惧,昂然道:“太子此言差矣!薛朗此言乃是出自一片公心与忠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值此祥瑞降世之良机,正是凝聚民望民心,众望所归,向世人宣扬我大唐皇帝之仁德之时,见与不见,优劣之处,一目了然!”

    薛朗不再看太子,而是转向李渊,躬身行礼道:“再说,祥瑞将世,不止是圣人之喜,也是是我大唐之喜,大唐百姓之喜。圣人身为我大唐帝国之圣人,百姓之君主,在此众望所归之际,与万民同喜,有何不可?何况,聚集于宫门之外的,非是别国子民,乃是我大唐帝国之子民,圣人乃我大唐子民之君主,所谓视君如父,圣人即为子民之父,为何害怕儿女?为何害怕您治下之子民?圣人乃真命天子,有仁德于天地间,故有祥瑞降世,如此君父,万民敬爱还来不及,岂会有加害之心!圣人何以忍心把衷心敬爱您,诚心向您致贺,一心与圣人同喜之子民,拒于宫门之外,吝于一见呢?”

    “好,诚哉斯言!”

    秦王双目熠熠生辉,以笏板击掌道。

第160章 三呼万岁() 
“啪啪啪!”

    除了秦王,李纲、萧瑀等也以笏板击掌以表赞同之态。薛朗没动,而是继续向圣人劝谏:“请圣人移驾!”

    太子看薛朗一眼,躬身举起笏板道:“圣人一身安危,身系国家社稷,凝聚民心民望何时不能,何必以身犯险?如果有那居心叵测之徒混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薛朗,敢问是圣人的安危重要还是凝聚民望民心重要?”

    薛朗道:“世间事哪里有万无一失的?就是喝水睡觉都有呛到、闷到、冷到的危险!只是,大丈夫行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因噎废食,难道圣人当初自太原起兵反抗前隋暴政就没有危险吗?不过是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啪啪啪”——

    “好!”

    又是一阵笏板击掌的声音,断断续续的有人喝彩。薛朗继续道:“民众聚集,人事繁杂,为免发生踩踏事故,好事变坏事,还请圣人派出南衙诸卫兵维持秩序,登上内城城门,让百姓朝拜之后,可让百姓推选出几个代表,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