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175章

定居唐朝-第175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否则什么,一个字都没有说,但威胁的意味却十足十。

    薛朗心里偷偷抹汗,从没哪本史书记载过如今的秦王殿下,未来的太宗皇帝二凤君是恋姐狂啊!薛朗只能忍着脚掌和肩膀的疼痛,真诚的保证:“我定会待公主比待我自己还好!”

    “哼!”

    秦王哼了一声,也不知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不过,倒是没再踩他。薛朗偷偷的抹汗,娶个兄弟多的媳妇儿,压力还是蛮大的。

    正一片其乐融融的时候,平阳公主看看圣人,突然行礼道:“儿多日不进宫,不知万姨如何,儿想去看看万姨。”

    圣人的笑容一僵,看了平阳公主平静的面容一眼,斟酌道:“你万姨一切安好,我儿便不用去了吧?”

    平阳公主道:“万姨身负掌凤印、执宫规之责,身体康健,至关重要。阿耶政务繁忙,如何让阿耶无有后顾之忧,万姨至关重要。”

    说完,眼睛一瞬不顺的望着圣人。圣人面上现出一丝尴尬:“平阳啊,张婕妤”

    圣人斟酌着词句,一时间,似乎有点儿词拙。平阳公主迎着圣人的目光,从容问道:“儿在与阿耶说万姨,关张婕妤何事?”

    “”

    圣人说不出话了!

    要是说张婕妤刚才冒犯宫规,擅闯前宫的事情,肯定要被罚;要说不说,他的宝贝女儿就一直提掌管后宫的万贵妃。平阳公主的意思很明白,是何人给了张婕妤擅闯前宫的胆量与底气!

    无有一字指责圣人,却字字都在说圣人偏心,为上上梁不正,导致下面的人,飞扬跋扈,目中法纪。

    薛朗帮圣人想着,都觉得头疼。可是看看淡定从容的平阳公主,又忍不住有些自豪。这就是他的公主殿下,最擅长的便是冠冕堂皇之道的阳谋,让人避无可避。张婕妤居然敢在平阳公主觐见的时候闯进来薛朗默默地为她点根蜡。

    话说,历史记载上,张婕妤这一状是告得十分成功的,李渊听得大怒,斥责秦王一顿不说,过后都还气呼呼的跟裴寂说,儿久典兵,为儒生所误,非复我昔日子。

    意思是说,这小子长期在外带兵,专制惯了,又被那些读书的教唆,不再是我以前的儿子了。

    虽说秦王扫了他的面子,但是,你一个皇帝,不赏功臣却赏内宠之父,这般行事说到哪里都没道理!最后挨骂的居然还是秦王,想想都觉得同情秦王。

    不过,今日薛朗恰逢其会,因为活字印刷术的事情,正好跟平阳公主一起入宫,不然,这件事还不好处理。有平阳公主在其中缓和,又有裴寂见机行事,方才有今日还算皆大欢喜的结果。

    就是不知圣人会如何责罚张婕妤!看平阳公主一直在说万贵妃,想来刚才圣人那个轻飘飘的、有等于无的罚抄宫规二十遍是应付不过去了。

    果然——

    圣人看看一派气定神闲之态的平阳公主,先是板着脸,板了一阵,看平阳公主不为所动,不禁苦笑一声,朗声道:“张婕妤身为后宫,擅闯前宫,视为大过,罚禁足三月,抄写宫规百遍。另,张婕妤之父,恃宠生娇,目无法纪,杖责三十。”

    平阳公主躬身行礼:“圣人法不徇私,重礼守矩,实乃天下臣民之楷模也!儿佩服之至!”

    圣人打个哈哈,一时间竟无言语。

第334章 筹谋功成() 
薛朗看看圣人,莫名的觉得他有点可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薛朗把先前要呈上的疏奏拿出来,呈给圣人:“启禀圣人,臣有疏奏呈上!”

    突兀的一句话,把众人都惊了一下,平阳公主似是看透了他的用心,瞟了薛朗一眼,倒是没再揪着圣人不放,默默后退一步。

    圣人似乎松了一口气,看薛朗的眼神,那是要多慈祥就有慈祥,神情和蔼:“国事为要,吾便先看卿家之疏奏。另外,裴卿家,平阳之事便拜托你矣!”

    裴寂笑眯眯的道:“请圣人放心,臣定当尽心尽力。臣先告退。”

    裴寂先走人了。紫宸殿里,便只剩下李渊父子仨儿和薛朗。李渊接过薛朗的疏奏,凝目看了一遍,本来平常的神情立即一肃,又看了一遍,扭头把疏奏递给秦王:“二郎,你来看看。”

    “喏。”

    秦王上前接过疏奏,低头看了起来。圣人端坐御座之上,阖目沉思。

    “好策!好策!薛侍郎大才,世民服矣!”

    秦王看完,便毫不吝啬的对薛朗大夸特夸。薛朗谦虚的拱拱手,笑着没说话。

    秦王兴高采烈的道:“父亲,薛侍郎此策,施行容易,唯一可虑者便是书籍数量。若无有足够的藏书数量,这图书馆只怕建不起来。此外,若要吸引广大士子去图书馆读书,经学大家、儒学大家的著作必不可少!”

    圣人点点头。薛朗已然胸有成竹的道:“大王所虑者,已有解决之法。大王请看圣人御案之上的那几本书!”

    “本?”

    秦王略有些疑惑,看向圣人。圣人把桌上放着的千字文递给他一本,道:“薛卿家与你阿姐进宫便是向我进献活字印刷术,此书便是活字印刷成之。”

    说着,还给秦王解释乐意了一下什么叫活字印刷术。秦王翻阅起来,一眼便看出其中好处来:“字体工整清秀,印刷成本低廉,如此这般装订成册,既方便保存,又方便运输,既有此术,则图书馆成矣。”

    圣人兴致勃勃的道:“是极。大内藏有许多典籍孤本,用活字印刷重新印刷之后,可充入图书馆,丰富馆藏。”

    薛朗补充道:“还可向当世大家约稿,比如给论语、四书作注之类的。若是有足够的银钱,还可悬赏向民间征集典籍孤本,借来走样品,重新排版印刷!”

    李渊、李世民父子一听,脸上的表情都隐约带着兴奋,秦王道:“父亲,若此事能成,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也!”

    李渊点点头,目光闪烁,吩咐内侍道:“传太子来!”

    “喏。”

    内侍领命而去。

    秦王隐约有点儿遗憾,却也莫可奈何。

    不一会儿,太子建成疾步而来,进了紫宸殿,见平阳公主、秦王、薛朗都在,眼睛微微一缩,不过还是从容不迫的上前,行礼道:“儿见过父亲。阿妹,二郎。”

    平阳公主与秦王一起行礼:“见过大兄。”

    薛朗也行礼:“臣见过太子。”

    各自见礼完毕,圣人道:“建成过来,且先看了再说。”

    “喏。”

    太子建成上前一步,接过圣人递来的疏奏,低头细细看了一遍,眼睛一亮,急忙道:“恳请父亲把此事交予儿办理。”

    秦王也道:“儿愿为父分忧,自荐主理筹备图书馆一事。”

    这两人竟然争上了!

    不过,这也是能理解的事情。筹建图书馆,无疑是一件能刷声望的好事。即便是累世官宦的世家,也不敢说自家藏书天下无人可比。但有了图书馆则不一样。

    薛朗的疏奏里,提出筹建国家公立图书馆的疏议后,又写了许多的细则来完善,目标只有一个!以向当世大家约稿,以征集奖励的方式,向民间广泛的征集典籍孤本,借用做印刷的样品,假以时日,建成最大、最全的书库,不是问题。

    这样的一座书库,可以想象对读书人的吸引力。今后的图书馆,必然是读书人云集的地方。读书人代表着人才,人才,不管是对圣人还是太子,或是秦王,都至关重要。

    圣人高居首位,看着座下的两个儿子,不置可否,反而问薛朗:“此策乃是薛卿家所奏,对于主事之人选,卿家可有腹案?”

    卧槽!圣人不想夹在两个儿子间为难,居然把难题丢给薛朗!还好哥们儿有准备——

    在写疏奏的时候,薛朗就顺便考虑过这个问题,心中已然有了准备,心里吐槽完圣人,面上肃容道:“既然圣人动问,那臣便举贤不避亲,此事臣举荐平阳公主主理!”

    太子一听,连忙道:“阿妹身为女子,不参朝政,此事如何能让阿妹主理!儿反对!”

    秦王看薛朗举荐的人是平阳公主,便没再说话。

    薛朗道:“回太子,臣之所以举荐平阳公主主理,正因为公主乃是女子之身,主理此事,比之太子与秦王任何一人都方便。”

    太子皱眉问道:“此话何出?请薛侍郎解惑。”

    薛朗道:“敢问太子,天下间藏书最丰者除了大内,其余皆是世家吧?”

    太子想了想,颔首:“确实如此。”

    薛朗道:“我朝的人才选拨制度循前朝实行的是科举制。此制选才,论才论德,不论血统出身,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世家士族以天然的优势,把持着大多数的书籍知识。太子请试想,同样是两个士子,一人出自世家,一人出自寒门,两人科举,谁考中的胜算大些?”

    太子道:“自然是世家子。”

    薛朗道:“对,就是世家子。世家子家中长辈,代代读书,世代为官,在科举上,这些长辈便是名师,若是考中为官,这些长辈既可为奥援,又可为参谋指点一二。这些优势,寒门士子都没有,久而久之,朝堂之上,放眼望去,皆是世家士族之人,寒门士子几乎没有。敢问如此局面之下,圣人政令如何施行?”

    不止太子,李渊父子皆悚然一惊。

    薛朗这才道:“图书馆的建立,正是打破和避免这种局面形成的第一步!让垄断在世家士族手中的知识,面向广大民众,广开民智之举!但是,世家之中,人才济济,智者云集,不会看不出此举所带来的后果,未免世家反弹,此事,臣以为交由平阳公主为好。”

    平阳公主是女的,又不可能继承皇位,声望再大也不会对皇位造成威胁,还免得你们兄弟两个抢来抢去,让圣人为难。

    这句话薛朗没说出口,想来以圣人的明智,自然能想到。

    果然,圣人道:“此议朕准了!此事便交由平阳主理。”

    平阳公主这才出声:“喏。”

    薛朗悄悄的松了口气,还好,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好处,最后还是在平阳公主手里,不枉费他耗尽心思筹划。

第335章 太子仁厚() 
平阳公主是女子,声望高了,确实于皇位来说,没什么威胁,但是,能增加自身的筹码就行。

    薛朗希望他的公主殿下,既有钱,又有名,那么,地位就能无比的稳固。不论是谁,想动她都要考虑一下。这也是薛朗的目的所在。所以才想着把公主殿下的声望往高了堆。

    事情议定,圣人让薛朗写个详细的计划书给他老人家过目,眼看天下将晚,怕再说下去,宫门下钥出不去,圣人便让大家散了。

    “薛侍郎!”

    刚出紫宸殿,薛朗被太子叫住:“见过太子,不知太子叫住臣有何吩咐?”

    太子面目沉凝的看着薛朗,道:“前些日子,听到一个传闻。据说,薛侍郎之义弟江临与卢氏的卢靖有仇怨,为此曾惊动过薛侍郎,闹上公堂?”

    薛朗心中一动,坦然道:“确有此事。”

    太子目带深意的望着薛朗,道:“世家士族,枝繁叶茂,家族庞大,人口繁杂,其中有那么一两个败类,也情有可原。世家士族,家学渊源,根基厚重,多是一州一郡之望,郡望之家,乃是当地民心所向。我先前途经苇泽关时,为的便是去安抚因刘黑闼作乱而造祸的山东豪门士族。”

    说到这里,顿了顿,问薛朗道:“说了如此多,你可明白?”

    薛朗面容整肃:“多谢太子指点,臣明白。”

    太子欣慰的点头,道:“幼阳,你之才干,圣人赞赏,我也赞赏,然则,有些政策,在我看来却过于激进。治国之道,不该如此,望你三思,切记,切记。”

    “喏。”

    见薛朗应了,太子才满意的点点头,转身回他的东宫去。薛朗默默叹气——

    太子建成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有他的优点。刚才那些话,他其实是在点薛朗。应该是太子觉得薛朗提出的政策、疏奏,太过针对世家,他觉得策略虽好,但是,太子认为并不是合适。显然,太子的施政理念是与世家合作,而不是与世家对抗。

    可是,以薛朗从后世穿越过来的眼光来看,世家士族的势力是必须打压的,乡贤郡望的存在就是分薄中央的权力,阻碍中央政令的施行。明显与太子联合世家的施政理念不合。

    太子刚才说得不算明确,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却点明了。显然,太子是顾忌到紫宸殿外的人,怕人多口杂,把薛朗的理念泄露出去,若是让世家知道以薛朗现在的势力,简直毫无抵挡之力。

    太子仁厚果然如此!可是,施政理念不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