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剩女的随身庄园 >

第103章

重生之剩女的随身庄园-第103章

小说: 重生之剩女的随身庄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叹口气,就不该听那些人胡说八道。

    算了算了,他收起钓竿,拎着自己的小板凳,朝林建设那靠拢,而后面那些钓鱼高手们,现在一言不发了。

    还是用林家后院出产的红蚯蚓吧,大张说了,这都是好货色!跟林家的菜一样,是鱼儿们难得的美食。

    美食无国界,还不许这里的土鳖鱼爱好点美食?林家种的菜,他可是也爱吃的很。

    ------题外话------

    成都的火锅好好吃啊,什么都好吃!就是太辣。

111、最美味() 
似乎,小水库的土鳖鱼就认准了林思泉家的东西,张老爷子坐到林建设这边来,放弃了自己的高级鱼饵,穿上了他们从后院挖来的红蚯蚓,鱼钩刚甩下去,没一会儿,就有鱼开始咬钩了。

    他本身钓鱼的技术不错,提钩的时机把握的好,过了一会,就拎了一条大鱼上来。

    这鱼很大,足足有七八斤,被他甩上岸边,一下子,周围的人都兴奋的围了过来。

    钓鱼的人最喜欢看到大鱼,更喜欢看到大鱼咬钩被钓上来。这个小水库里有大鱼,更是让他们眼馋不已。

    这条大鱼很快被放到准备好的水桶里,鱼太大,水桶里的空间不够它折腾的,大概是在里面太憋屈,它用力挣扎着,居然,一下子跳了出来,啪的摔到了地上。

    这还是鱼吗?好大劲啊。

    围观的人啧啧称奇,议论纷纷。

    “这鱼太有活力了,怪不得好吃呢,运动量足够啊。”有人这么开玩笑。

    旁边就有人问了,“你吃过这里的鱼?真的有那么好吃?”

    “绝对的,非常的美味,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鱼。”他比较好运,之前林思泉家进屋酒的时候,他刚好在村里待着,就跟着去蹭了一顿饭,满桌子的美食,那道鱼更是让他印象深刻。

    他是个喜欢钓鱼的,以前也喜欢吃鱼,后来钓的多了,对吃鱼就没那么大兴趣了,实在是吃多了,吃腻了。不过林家的鱼,那天他先只是尝试一口,确实是不同凡响的美味,现在回想起那味道,他都忍不住要流口水。

    这位游客把那天鱼的味道又描述了一遍,周围的几个人听的都一起流口水了。然后,再盯着水桶里那条大鱼的眼神,就格外的热切起来:好想尝尝啊。

    “唉,我也吃过林家的鱼,确实美味。”又有一个人肯定的回答了。他家生活条件不错,也注重健康,经常在绿园买有机食品吃,自从“泉水农庄”的菜在绿园上架后,他们家就成了忠实顾客,水库鱼他们也侥幸买到过两次,那味道简直绝了,吃的全家人都赞叹不已。

    只是,这鱼太少,不是每天都能买到,只能看运气了,偶尔有上架的,也是瞬间秒光!

    现在,“泉水农庄”的菜已经在绿园打出了名气,很多顾客都认准了这个牌子,根本不用推销。

    “好想尝尝啊。”有人开始对着小水库叹气了。

    “是啊,好想试试身手,你们发现没,论坛的帖子是真的,这里的鱼真的太精了,还认饵料,就吃林家人带来的。”

    “刚才老张试了那么多高级饵料,好几种都是我经常用的,平时钓鱼效果很好,在这怎么就没鱼咬钩呢?”

    “人家看不上那种饵料呗,你们仔细看看老林那的饵料,是在后院挖的红蚯蚓,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怎么说?”

    “这种杂鱼就喜欢吃蚯蚓,一种是臭蚯蚓,一种是这种细小的红蚯蚓,农村人祖祖辈辈都用这个钓鱼,可比合成的饵料好多了。”

    “咱们城里可怜啊,钓鱼想挖个蚯蚓都没有,只能用饵料。”

    “可不是嘛,我那天试了试这种红蚯蚓,特别好钓。”

    “哎,你们说,咱们去找林思泉商量下,多给点钱,她能让我们在小水库钓钓鱼吗?这里没钓过,总觉得很遗憾啊。”

    “我也一直想试试,大家都说这里钓鱼有难度,到底怎么样,别人钓的不算,必须得自己亲自试试。”

    “我估计够呛,林思泉不会同意的,她早就说过,不靠这里的鱼赚钱。”

    “哎——”

    “要不,我们问问建设?建设好说话。”

    “对对,我们问问,大家一起钓嘛,更有意思。”

    一群老头对着小水库抓耳挠腮的,想尽各种办法。

    最后,真的有人过来跟林建设商量,让他们也在小水库跟着一起钓鱼,钱的话,一个人出100,钓到的鱼额外按斤算钱。

    林建设是想拒绝的,思泉说过,小水库不开展垂钓业务,但是,他一个人一张嘴,嘴巴又笨不会说话,哪里比的过周围的一群老头,被围攻的无话可说,最后,只能无奈的点点头答应了。

    不过,他也没有松口很久,只说现在距离午饭还有两个小时,就这两个小时了,大家可以一起钓鱼,之后,就不允许了。

    两个小时也行啊,一群老头都高兴了,兴致勃勃的回去取了钓竿,挖了蚯蚓,带着鱼饵过来试试身手。为了赶时间,一个个走的飞快。还有那没有带钓竿过来的,更是捶胸顿足的后悔不已,纷纷找那带的多的人商量着借用。

    很快,小水库旁边就围了一群钓鱼的人,长竿短竿的,足足有十几个人。

    撒鱼饵,甩竿,然后聚精会神的盯着鱼浮子。

    10分钟过去了,没有动静——

    半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

    不停的有人换鱼饵,有人大规模的撒鱼食,就想将水里的鱼吸引过来,却收效甚微。

    与这边的冷清恰恰相反的是,张老爷子那边的火爆,他们这的鱼竿一丢下去,马上就有鱼咬钩,眼明手快一点,拎竿快一点,马上就能甩上来一条鱼。

    有人眼红他们这边的风水宝地,拎着鱼竿也厚脸皮的凑过来了,就在他们旁边甩钩,鱼钩距离鱼钩才几十厘米。可就是这样,结果还是泾渭分明,水底下的鱼似乎能分辨到底谁是谁,就咬张老爷子、林建设和何院长的鱼钩,其他人的,一点都不光顾……

    于是,两个小时过去了,林家三人组收获了满满一桶鱼,其他人,全都空手而归,顶多钓了几条小杂鱼,超过两斤的,一条都没有。

    这差距也太大了。

    不过,大家也对这水库里的鱼心服口服了,就吃林家的鱼饵,挑食成这样,也太少见了。

    从此,在广大钓友的心目中,林家小水库简直成了圣地,一*的人来了,又走了,大家都喜欢聚在小水库周围,走走看看仔细观察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就盼着能在这里大展身手,一举成名。

    可惜,林思泉把这里看的紧,就是不放开让他们钓鱼。

    中午饭的时候,张老爷子跟何外公溜溜达达的回来了,后面跟着的林建设,还拎着一大桶鱼,把林思泉吓了一条。

    “爸,怎么钓了这么多鱼?现在天气热,家里也吃不了这么多啊。”林思泉迎了上去,看见他放下的水桶,上前翻看了一下,七八斤的大鱼有一条,三四斤的小鱼也有四五条,还有那一两斤的,也有不少呢。

    然后,她就开始犯愁了,这么多鱼,怎么吃啊。

    林建设呵呵的笑:“今天没注意,一不小心钓多了。”

    “你们今天手气真不错啊。”林思泉笑道,又跟何外公张老爷子打招呼:“外公、张叔叔,今天你们钓了几条啊?”

    张老爷子很得意:“这里一半都是我钓的。”

    何外公就谦虚多了,“我这是第一次钓鱼,就钓到了一条。”

    事实是这样的,这三个人当中,林建设对钓鱼没兴趣,钓了几条就不怎么下钩了,而何外公呢,他倒是有兴趣,无奈技术不行,经常拎上来的是空钩,就只有张老爷子,从头到尾都兴致勃勃。最后一看,可不是他钓的最多嘛。

    林思泉笑着夸赞了几句,又拿出大盆来,接满水,把活蹦乱跳的鱼倒了进去。

    不得不说,小水库的鱼生命力比较顽强,被钓上来的,嘴巴多多少少都受伤了,但是一个个都鲜活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应该还能养个几天,不着急吃,林思泉看了心里下了决心。

    她招呼林建设,“爸,你帮我挑一条两三斤的鱼杀了吧,中午加个菜。”

    “好。”林建设答应了。

    中午的菜做的差不多了,林思泉想着大家既然钓了鱼回来肯定是希望马上能吃到,干脆一起做了吧。

    家里有早上买的新鲜豆腐,来个鲜鱼炖豆腐吧。这个菜做起来简单,先把大鱼剁成三段,小火煎了,再加水加调料下去炖个十几分钟,再加入切大块的豆腐,小火咕嘟个20分钟,不一会儿,鱼汤奶白,香气扑鼻的鲜鱼汤就做好了,出锅的时候再撒一把切碎的小葱,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在他们村里,这道鲜鱼炖豆腐是每家都吃的家常菜,吃鱼吃豆腐,再喝汤,非常的美味。

    林思泉做菜的手艺不错,加上这鱼又是品质超好的,这道菜更是做的非常的香。

    这不,鱼汤刚一出锅,门口就想起了刘春燕的大嗓门:“思泉啊,我们回来了,你在做什么菜?好香啊。”

    “妈,我在炖鱼汤呢。”林思泉应了一声,“你们回来吃饭了。”

    “春燕,思泉这手艺真厉害,这鱼汤闻着就好吃。”一个细细柔柔的声音,正是张阿姨。

    正坐在客厅里跟林建设聊钓鱼经的张老爷子一下子就愣住了,完了完了,他怎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好像家里的老婆子。

    一想到家里的老婆子,他不由的心虚了,他偷偷跑到桃源村来,又赖着不回去,可是没跟家里交代呢。

112、你要干嘛?() 
张老爷子当初离家到桃源村来可是偷偷跑来的,就给家里人留了张纸条,后来大张好不容易找到他了,他却赖在林家不肯回去。

    他也是个吃货,林家好吃的那么多,又有一群老头天天一起下棋钓鱼什么的,简直让他乐不思蜀。他家那大院没什么意思,都住了那么多年,也就能跟老王老李俩人天天下棋斗气,哪里比这里有意思?所以大张来接他,他坚决不肯回去。

    没想到,现在是家里的老婆子也来了?她不是一向讲究,不喜欢出门吗?怎么现在自己也跑到农村来了?

    想到老婆的脾气,张老爷子心里发慌,四处张望着,恨不得夺门而出。

    可惜,这里就一个门,外面听着声音已经进门了,他现在出去,估计要被撞上了……

    最后,他迫于无奈,没地方躲了,只能嘿嘿的站在那里,试图装出一个最无辜的表情,企图蒙混过关。

    张阿姨和刘春燕扶着何外婆进屋来,范祁急忙迎了过去,谢过两位,自己扶着外婆坐下。

    林思泉饭菜做好了,也从厨房走出来,迎接家人的回来。

    “外婆,你还好吗?看戏怎么样?累不累?”她先给外婆送上一杯温热的蜂蜜水,再给老妈和张阿姨来了一杯,这里面何外婆年纪最大,又是在外面待了一上午,天气太热,她有点怕她受不了。

    何外婆笑的很开心:“没想到这里还有正宗的黄梅戏,跟我以前听过的一模一样,太怀念了。”

    在她年轻的时候,物质条件匮乏,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晚上组织唱戏,也许是唯一的娱乐活动了,全民都为之疯狂。

    这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也是她们这些老去的人最怀念的。

    刘春燕笑着说,“大梁村的黄梅戏唱了几十年,尤其是那些老人,都很厉害。”

    “是,唱的很好,比我在剧院听的都好。”

    当然这个话不用认真听,正襟危坐的在剧院里听戏是感官的最好享受,而在乡村的大戏台下面吹着风听戏,则是回忆的最完美体现,现在何外婆觉得乡下戏台唱的好,不过是心理作用罢了。

    事实上,大梁村的这台黄梅戏,虽然紧急培训了一个月,但是登台的老人太老,嗓子身姿早就不如以前了,而年轻人则缺乏经验,太生涩,表现的并不好,有许多的小失误小瑕疵。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喜欢来这里看戏,就是喜欢这份热闹,记忆中的那种热闹,大家欢聚一堂,晒着太阳吹着风吃着小吃零食,听着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偶尔跟身边的朋友家人议论几句,不比窝在剧院里舒服?

    老实说,大家就是冲着这份野趣,这份热闹来的。唱的好不好不重要,吃的好不好,热不热闹才重要。

    都说我们是个喜欢凑热闹的民族,也正体现在这里。

    所以,虽然才听了一上午,但是大梁村的这台黄梅戏,在几个人的嘴里,都评价甚高。

    不止她们,其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