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苏联英雄 >

第339章

苏联英雄-第339章

小说: 苏联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等游击队同志到了。我想见见。”

    给莫斯科发了一份个人给***的电报,叙述了前线部队对美国罐头的急需,要外‘交’人民委员同志到了美国后多‘弄’个几十船的“土豆烧牛‘肉’”和“灵‘肉’”来!那该死的斯帕姆午餐‘肉’味道实在不怎么样,但严寒地苏联需要那该死的“灵‘肉’”。

    电文发出才半个小时,林俊办公室的电话机响了,一接电话之后足足聊了半个小时,三人电话会议斯大林、林俊和***。

    关于要援助地问题,电话会议里不仅仅再次讨论农产品的问题,还有工业。

    林俊说了这么一段:“***同志。就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可以减少获得武器***的数量,但高质量成品油和工业设备的数量是能要多少就要多少!”

    斯大林和林俊这会可看不上美英的坦克、大炮和步枪,卡车、机械车‘床’倒是有多少要多少后方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

    车‘床’不足,但这会又有部分工厂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操’做而无法进行全力生产,不得不把大量的‘妇’‘女’、老人、少年甚至是残疾军人都送进工厂来充当技工。不过即便如此,苏联在这会地在职工人总数也仅有1000万人左右,只相当于1940年时的水平。而现在德国大概控制着大约近1000万人(其中德国人大约为837万人)的能够全力生产的技工,但这不包括占领区内的工厂人员。而且这会很多情况下是拼凑起来的苏联技工在人员素质上平均水平上。比那些体格强壮且技能熟练的德国技工普遍都一定距离。

    德国人在明斯克吃了亏,但这会不论在战略资源还是在劳动力上甚至都要比苏联更具优势!

    不过苏联也有自己的办法………把兔子‘逼’急了都能咬人!自己的工人技术差水平低了些,那就简化武器地生产工艺,让武器的结构简单到连傻瓜都会生产的地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转盘机枪”;而ak47的生产工艺就是个学徒工都能很快掌握。

    自己的工人效率低人数少,那就大幅延长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德国人一天干8小时苏联人就干14个小时!

    “劳动量”上去了,还要解决工业产量的问题。

    林俊眼前的朱可夫同志在历史上指挥“柏林战役”时,在奥得河畔用42000‘门’火炮在3小时内向德军阵倾泻45万发炮弹,德军地抵抗意志正是被这股强大地苏联火力给彻底瓦解!

    红‘色’大炮兵主义的终极体现,这需要机‘床’和钢铁做后盾………苏联能够有如此强大地火力配置。必然会消耗掉大量的***。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成为历史上二战中***耗费量最高地国家:大约用掉了整整1000万吨。比德国高220万吨。比美国更是高了340万吨!

    这就出现个问题,要让红军保持让美国人都汗颜的“大炮兵主义”那恐怖的火力,这优质钢钢产量就必须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在通常的情况下***的实际生产量一般都会比实际使用量高出部分,这是因为在实战中谁都不会把自己地***彻底打光,总会保留一部分作为备份,所以苏联的***实际用量如果是100万吨的话。那后方就要生产出比1000万吨更多的***才行!

    保守推推算,苏联仅***生产这一项就耗费了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钢铁!都赶上装甲部队建设的钢铁消耗量!

    还有林俊需要高质量汽油:苏联不缺石油,可是缺高质量汽油!更不可思议的是:红军这会能够得到的成品燃油数量不比自己的对手多多少!这乍一看简直不可思议!

    为什么?

    最简单地解释就是煤不够!

    拥有庞大机械化部队的苏联,历史上卫国战争中战时的年均油耗量也只有400500万吨,在最高峰地1944年也只达到了560万吨(这里包括了飞机,汽车……等装备的用油量),而德国在1943年获得的液态燃料包括煤制油在内总共就有1000万吨,如果不是遭到盟军轰炸的话,其煤制油部分还有继续增产的潜力!

    苏联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又是吃苦耐劳,可是钢铁产量就是追不上德国还是缺煤!其实缺煤这个问题早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苏联每年为了弥补煤炭上的不足都要以石油做‘交’换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煤。

    还好现在苏联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顿巴斯在自己手里,不然情况会更糟!不然苏联许多的炼钢厂、发电惩化工厂都会因为缺煤而不得不停工或停产!

    这缺煤地问题在战争结束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苏联煤炭的缺口实在太大,要是想靠进口来缓解供需矛盾,按照煤炭部‘门’的最新统计,每年至少需要进口4000万吨左右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进口靠不上,苏联要是真的靠进口煤炭来弥补缺口的话,那苏联的铁路和港口就甭干别的事,天天就拉煤算了!

    现在是美国人一听说苏联缺煤。就立即提出要给苏联援助,可苏联只能说:“谢谢!不用了,因为我这里的铁路和港口根本就负担不起这么大地运输量。”

    美国又说:“那我就给你钢材吧,运钢可比运煤要容易多了”。

    苏联又说:“太谢谢了!可是也不必了,因为你就算是把钢材运来了我也没有那么多的电力来加工它。”

    电力的不足严重限制了苏联工厂的加工能力,还是因为缺煤!这使苏联就是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料也无法迅速将其加工成为所需要的武器。苏联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除了靠自己努力以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唯一能够替代煤炭用于发电的东西就只剩下石油!

    可是,用石油来发电的成本太高,与煤炭相比。差不多发出去地每一度电都是“高价”电,但是这会苏联***。

    林俊前世就知道“顿巴斯”地大名,“顿涅茨煤田(顿巴斯的全称)”可谓大名鼎鼎,但没想到苏联在还控制它地情况下还缺煤!这简直难以置信!

    但缺煤就是缺煤,现在出现了二战中有点黑‘色’幽默的一幕:德国为了弥补自己在油料上的不足把许多的煤化成了“油”来用,而苏联为了弥补自己在煤炭上的不足又不得不把许多的油当成了“煤”来烧!

    一边是高价换来的“油”,一边又是高价发出来的“电”,苏德两边的能源状况这会差不多是“半斤对八两”!

    朱可夫听了部分林俊“电话会议”的内容,而林俊打完电话之后又用十分钟时间发了顿牢‘骚’。把苏联工业这会的家底捅了一圈!

    现在朱可夫是知道这统帅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得有几个将军元帅会去了解那一环套一环的麻烦!

    不过就是困难重重。苏联将军们这会还是能得到自己所要的绝大部分装备和物资,因为苏联已经上演了全世界最快的国家转型速度这“转型速度”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国家由和平机制转入战时体制所需要的时间。

    当一个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时。一般都不会立刻就发挥出自己十成的力量,往往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准备期滞后期,才能把全部的实力都发挥出来。

    苏联在40年就已经为将来可能爆发的大战做准备,这“滞后期”等于是在和平时期就准备了一大半。在战争一开始后,苏联整个国家机器就全部动员起来,进入完全的战时体制,生产能力瞬间就进入最高峰!

    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很难想象的,因为这个时间(滞后期)有长有短,比如历史上像德国1943年初转入战时体制(有点不可思议,这会的德国还没有实行战时体制!),1944年末才达到她工业生产的峰值,中间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

    而美国1941年进入了战时体制,直到1944年他的工业生产能力才达到接近饱和的水平,中间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英国1940年就转入战时体制,可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英国都没有真正进入状态。

    苏联转型速度之快世界第一,当德国人还在懒洋洋地执行着一天8小时工作制度的时候,苏联的兵工厂早已经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

    而有一点非常重要:苏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工厂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再到产品最终如何分配,都由国家一手决定,企业完全用不着‘操’心,只需要按照计划把生产任务完成即可。

    而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苏联又把从大到一辆坦克,小到一颗子弹,一个轴承所用的材料、工时都详细地记录在案,凡是计划以内的东西国家绝对保证供应,凡是计划以外的东西你就是一根铁钉也甭想得到!

    看似古板的纯计划体制,但适合战争!

    正因为如此,苏联现在在战略资源什么都显得短缺的情况下,始终能把物资供应稳定在一个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上,并在这个平衡的状态下把有限的战略资源集中分配到工业生产最急需的地方,从而让宝贵的战略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利用率!

    苏联能够用相同的资源造出超过任何国家生产能力的武器装备,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性’决定的!

    在战争时期,计划经济要比市场经济更具优越‘性’!

    下午两点,林俊接到莫斯科转来的一份电文,通过亚历山大转过来的,飞机空运。

    “看来南斯拉夫的情况有些糟糕。”林俊看完第一份电文后同古谢夫说,而自己手里还有第二份电文,参谋已经看过了,很有意思的一份电文。

    派往南斯拉夫的那两队联络员可不仅仅是联络员,还肩负着更机密的工作。

    。。。

第五百二十二章 “工人“铁托?

    !要不是铁托不容许动用酷刑。游击队员们会让那些崇尚法西斯主义的乌斯塔沙份子尝尝上千年来流传在巴尔干的各种酷刑!

    不过虽然乌斯塔沙份子危害非常大,但乌斯塔沙地恐怖却还是给对德意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带来了好处:‘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乡村,成千上万的人逃离家乡加入游击队。

    人民地热情如此高昂。以致对于游击队占领区的居民来说,回避加入或保持中立都是困难地谁要不站在这个运动地一边。就会被看成是反对它!

    这下德国人是决心要斩草除根。德国、意大利、乌斯塔沙共35000人的部队展开对斯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围剿。

    游击队吸取了第一次反“围剿”的教训,不再进行正面对决,而是采用战略转移避开敌军的主要攻击。严寒中他们绕过萨拉热窝市郊,翻越伊格曼雪山,转移过程中单单冻伤离队的游击队员就有150多名。

    南斯拉夫游击队和碰到了大沼泽地区红军游击队一样的麻烦,补给不足,幸好有上次同苏联联络员一同空投的‘药’品,不然那些冻伤地同志要尝尝没有麻‘药’做截肢手术的滋味了!

    游击队希望再次得到一些来自苏联的空中支援。第一份电文就是“胜利转移”之后的情况介绍加上求援内容,这是南共中央发出的。

    而林俊手中的第二份电文用的是不同地密码,是联络员直接发出,汇报了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实际情况估计这会斯大林正在为那个南斯拉夫游击队总司令大动肝火!

    或许大动肝火还说不上,有所不满或是有点看法那是一定的了。

    古谢夫进来问林俊要几点用中餐,在哪?

    林俊看了下自己那只基辅产的手表,停了。

    “几点了?”

    “差两分钟下午一点。”古谢夫不看表就直接回答。看来他刚刚看过时间。军队使用“24小时制”,但从俄罗斯人口中是很难听到“13点”这样的字眼的林俊也不喜欢这个数字,但原因和古谢夫不一样

    如果有哪位报出那个时间,大部分人会不高兴,而林俊倒是会放松一下,觉得好笑。

    “再过会。”不是在莫斯科,用不上吃个饭都一板一眼,而且自己也是有什么吃什么,食堂那边知道自己好伺候。

    林俊褪下手表敲了敲,似乎还没动静。也不是发条松了。就把表往办公桌上一放继续看地图。

    古谢夫走到‘门’口,对站岗的士兵‘交’代了两句。过了一会一身哥萨克穿着的兰德斯科奇快步来到副统帅办公室‘门’口。

    一见兰德斯科奇。古谢夫就低声问:“拿来了?”

    “就挑了几只,上午后勤部那都快堆成山了!”中校军衔的副统帅卫队长竟然一脸的神神秘秘,手里拿着个装糖果地纸盒子,“你说元帅会不会不高

    “应该不会。”

    两人似乎做了个决定,敲了敲‘门’走了进去。

    林俊一抬头看到两个随员一起进来,也没问,就一个眼神………有什么事?

    “元帅,看您表坏了,我们去后勤部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