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仓库到大明 >

第484章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484章

小说: 带着仓库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贵妃幽幽叹道:“都是可怜人,陛下,深宫孤寂,那胡氏生性和气,不会动怒,心肠又软,难啊!”

    ……

    胡善祥觉得自己过的挺好的,特别是到了北平后,没有朱瞻基的太孙府就是她在做主,那些莺莺燕燕们都沉寂了。

    看着灰蒙蒙的天空,胡善祥放下针线吩咐道:“那些礼物可送到了兴和伯家?”

    宫女躬身道:“太孙妃,送到了,兴和伯家的回礼正在外间查验。”

    胡善祥皱眉,想阻拦这种神经质的举动,可最后想起了父亲在出嫁前频繁说的规矩,只得长叹一声,重新拿起了针线。

    这是一个完成了大半的荷包,外面正在绣着一对鸳鸯……

    ……

    方醒一到北平就呆在家里不出门,为此朝中不少人说他是怕了拥有主场之利的赵王。

    朱高燧在北平多年,连朱高炽都没他熟。

    这日散朝后,一位官员出城办事,可在顺承门却看到了一张告示,周围许多人在看,有人在读。

    “……知行书院课时以实用之学为主,数学,物理,化学……,本书院将于三日后招收学生,入学考试以数学为主,凡有意者均可前往方家庄报名,三日后截止!”

    “知行书院?是不是兴和伯的那个?”

    “对,三日后考试,录取了就是书院的学生。”

    “那我得赶紧回家去,家里的小子可是学了那个什么数学许久了。”

    “对对对!那书院听说包吃住,什么钱都不用花,就是招收的人少了些。”

    “能进去的都是文曲星,当然不能多!”

    “……”

    那官员听到这些话就勒住马,然后回马进城,事情也不办了。

    随即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朝中。

    杨士奇捂额道:“又来了呀!本官本以为他收手了,可……”

    金幼孜冷笑道:“方德华看似和气,可认准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最了解你的还是你的对手!

    杨荣淡淡的道:“几十名学生,难道能让儒学不得翻身不成?”

    金幼孜把茶杯放下,讥笑道:“可方醒却刊印了许多科学的书册,北平的书院一开,要多卖多少书?有多少人从此要改弦易辙?”

    杨荣皱眉道:“书院的学生不能参加科举,这是方德华自己说的,难道还不够吗?”

    ……

    “哈哈哈哈!有趣!居然把知行书院开到了北平,真是有趣!”

    朱高燧刚从宫中回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笑的让人发蒙。

    “不能参加科举,这就是误人子弟,而且他用刊印书册的法子来推行科学,这是在挖儒家的根基。”

    朱高燧舒坦的坐下道:“金陵便罢了,可他居然还弄到了北平,这就是不让步啊!你说说,从前汉开始,对儒家不让步的最终如何?”

    谢忱抚须笑道:“他靠着太孙和陛下可以一时得意,可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一旦他犯下大错,那就是死期到了。”

    朱高燧嗬嗬的笑道:“本王就看着他作死,最好慢些,太快了少了好些乐趣啊!”

    ……

    可方醒却没感受到这些恶意,他把那些编写好的教材拿给了马苏。

    “大明现在需要的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我们需要用更高的效率来生产出别人没有的东西,而这一切儒学无法提供答案,所以你要好生的去学!”

    这话听着像是在传衣钵,马苏也是恭恭敬敬的,可坐在方醒脖子上的土豆却让气氛变得有些古怪。

    “铛铛铛!铛铛铛!爹!铛铛铛!”

    土豆揪着方醒的头发叫嚷着,铃铛就卧在门口,懒洋洋的在打盹。

    马苏接过这几本书,珍而重之的躬身道:“老师,弟子必不负您的期望,把方学发扬光大。”

    “是科学!”

    方醒有些违心的道,他的内心是想把这门学识叫做方学,可形势如此,他不想顶着炮火被朱棣猜忌。

    “德华,你们好了没有?有人来报名了!”

    方醒起身道:“好了。”

    “爹!出去!出去!”

    土豆说话越来越顺了,就是时不时的要尿床。

    走到前院时,方醒看到外面围了好多人,不禁就笑了。

    不管你们怎么忌惮,怎么打压,可种子我已经播下去了,除非是学蛮清的作法,否则科学将根植于大明,任谁都无法撼动!

 第896章 好大喜功的皇帝,朱棣的反击

    来报名的人出乎预料的多,多到连庄户们都自发赶来主宅前维持秩序。

    解缙很头痛,也不顾什么忌讳,直接冲进内院,一把将平安从方醒的怀里抱过来,恶狠狠的道:“外面全是报名的,老夫看了看,最少有七百人。德华,你低估了北平人对科学的兴趣,现在怎么办?若是只取五十人,老夫马上就进城,等方家庄被愤怒的北平人砸成齑粉再回来看看你的下场。”

    方醒觉得怀里空荡荡的,就想把平安抢回来,可看到解缙要吃人的模样,只得尴尬的道:“十取一,这个比例我觉着不错,再说书院的教授就这些,要是招几百人进来,不说外间的忌惮,先生从哪请呢?”

    解缙轻轻的颠着怀中的平安,叹息道:“怎么就要独尊呢?流水不腐啊!”

    “我也想百家争鸣,可这并不现实。”

    方醒看到平安正用乌溜溜的眼睛看着自己,就把语气缓和了些。

    “外间看似热闹,可有多少是诚心求学的?有多少是奔着皇太孙和兴和伯的招牌来的?”

    就在解缙在想着该怎么筛选出诚心求学的学生时,方醒却说道:“诚心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服从,解先生,这头几批的学生都是种子,轻忽不起啊!”

    “让马苏去吧。”

    方醒饱含深意的道。

    解缙一惊:“马苏还是太年轻了吧!”

    这就想传衣钵了?

    方醒摇头道:“马苏稳重,不年轻了,我俗事缠身,只可兼顾。”

    该给的教科书方醒也给了,该教的也教了,方醒觉得自己还是掌总比较好。

    马苏的出场很普通,可说的话却很扎实。

    “进了书院,就别想着再去科举,去了你也考不上。”

    马苏看看那些神色各异的人,沉声道:“进了书院并非万事大吉,学习是根本,若有愚笨的还好说,那等偷奸耍滑,只想着走捷径的学生,就趁早不要来了,书院也会劝退,劝退不成就赶出去!”

    “千万别想着侥幸,几年的时间足够看清一个人的本性,以其耽误时日,不如趁早另寻他门!”

    刚才还在喧嚷的大门外马上安静了下来,不少人的眼中多了些茫然。

    “那人是谁?他说话管用?”

    一个带着孩子来报名的男子找到庄户问道。

    庄户骄傲的道:“那是我家老爷的大弟子马苏,早几年就中了举人,如今书院就是他和解先生做主。”

    马苏的话说完后,最终只走了一人,可见侥幸心理人人都有。

    “不碍事,晚些时候直接用考试就能区分出那些投机者。”

    马苏也在外面帮忙登记,而解缙已经要疯了,正把那些家丁们都抓来当苦力。

    “凳子不够,桌子更是奢望,怎么考试?”

    试卷倒是早就印出来了,可方家却没有足够的桌子板凳供给报名的人用。

    “拿木板来,都去锯,把木板锯成试卷大小,要快!”

    ……

    今日知行书院报名考试,朝中出奇的无人干涉,这其中包括了正想找一位勋戚来开刀,好让东厂声名大振的孙祥,他只是派了几人去查看,还叮嘱不可露面。

    “陛下,臣以为北平城小,待日后人口繁衍,城内必拥挤不堪,何不如趁着工匠们都在,户部钱粮趁手之际,再修一座外城呢?”

    说这话的官员马上被杀人的眼神聚焦,不过他一点儿都不怕。

    朱棣这些年干了多少大工程?

    哪个皇帝不好大喜功?

    臣子之道千变万化,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你想升官,你想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就一定要揣摩皇帝的心思。

    夏元吉首先就不干了:“陛下,户部的钱粮臣已经分摊到了今后十年,若是一朝取出,那臣请乞骸骨。”

    这是威胁还是负气?

    看夏元吉的模样,多半是负气。

    想想也是,大明的财政全靠着他在周旋,好容易从瀛洲弄回来几十万两银子,这口一张就想全拿出来,而且还不够。

    朱棣本是面无表情,听到这话后就怒道:“动不动就乞骸骨,你以为自己是魏征吗?”

    魏征敢谏,和唐太宗君臣一起流芳千古。

    朱棣这话是讥讽夏元吉想学魏征,可却心思不纯。

    那官员趁机说道:“陛下,瀛洲那头的金银也该送到了吧,到时候拿些出来,正好让外邦看看我大明的煌煌京城。”

    这话很有蛊惑力,夏元吉看到不少官员都面露赞同之色,就说道:“陛下,大明各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者依然比比皆是,难道修一座富丽堂皇的京城就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了吗?”

    这厮怎地化身为方德华了?

    这次连杨荣都有些麻爪,夏元吉以前虽然时常进谏,可从未这般的直言过。

    刚才的话堪称是批龙鳞!

    群臣寂静,朱棣冷眼看着下面,突然说道:“此事搁置。”

    搁置了好啊!

    杨荣心中念佛,要是朱棣脑子一热,他的麻烦就大了。

    “英国公已经押解着那批金银到了,你等且去迎迎。”

    这是朱棣的另类反击。

    你们不是说朕好大喜功吗?那就去看看吧,去看看这个好大喜功的帝王给大明带来了什么!

    什么?

    群臣瞬间傻眼,虽然上次朱瞻基说在瀛洲弄到了几百万两金银,可在没见到实物之前,大家还没啥概念。

    几百万两金银啊!

    那是什么?

    ……

    当张辅率领骑兵到达城外时,百官已经恭候多时了。

    双方见礼之后,张辅就当先进城,随即那浩荡的车队缓缓而来。

    上次的银子是送到了金陵,所以这是北平人第一次看到这等规模的……

    “银山银海呐!”

    一眼看不到头的马车和牛车上全是贴着封条的箱子,不用猜测里面是什么,看那些牛马费力的样子就知道了。

    “都是金银!”

    每辆车都有一个木箱子被打开,不是黄金就是白银,引得那些百姓眼热不已。

    沈阳觉得自己就是个命苦的,在为朱棣办了那事之后,他的未来就将在远方,远远的离开朱瞻基。

    可在临走之前,他还得完成一项任务。

    “知道吗?这些金银都是从瀛洲得来的,那里多金山银山,以前倭国空坐宝山而不知,如今都是我大明的了。”

    “大明的百姓去了那边就是人上人,土豆知道吧,那边现在就种的这玩意儿,轻松的很!”

    “没媳妇的去了就发女人,瀛洲的女人柔顺,而且……你懂的。”

    散播了这些话之后,沈阳就带着几个手下,回身看了看皇城,然后就消失在了北方。

 第897章 什么是大明

    浩浩荡荡的车队一直在进城,两边的百姓已经从开始的震惊变成了麻木,只是有一种情绪在胸中酝酿着。

    “这就是大明啊!”

    一个儒衫中年男子眼圈发红的感慨道。

    边上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年轻人兴奋的道:“可不是吗,大明大明,啥叫大?地盘大,人大,钱大,这才是大明!”

    一个抱着孩子来看热闹的妇人不屑的道:“看你们说的,那是军队厉害,咱大明的军队把异族都打怕了,这才是大明!不然你看看前宋,那些读书人不是哼哼唧唧的说前宋如何的好,钱如何如何的多,可前宋在哪呢?”

    那儒衫中年人不悦的道:“你懂什么?此一时彼一时,那时的异族凶蛮,能扛那么久,你可知是谁的功劳?”

    那妇人把孩子抱紧,嗤笑道:“咱不知道什么功劳,只知道家里的老人说了以前事,说蒙元人就是当年灭了前宋的蛮族,可蒙元人现在在哪?都被咱大明给打跑了!咱们比一比,前宋和大明谁厉害?”

    那穿补丁衣服的年轻人点头道:“大嫂这话不假,听祖辈说过,以前蒙元人在的时候,咱汉人就是下等人,直到太祖高皇帝把他们打跑了才安生些,如今陛下又经常出塞去打,也算是为前宋报仇了吧。”

    “无知之辈!”

    儒衫中年人拂袖准备离去,可一个老头却从他的身后挤了出来,差点把他撞了个踉跄。

    正准备喝骂时,儒衫中年人却看到那老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