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994章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994章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坏虏涣耍庵质卤煌背隼粗螅墙胍搴颇阒涞墓叵狄不岜涞梅浅=粽拧K栽谡飧鍪焙颍锶前镒尤说酶辖舻淖龅闶裁蠢椿航庖幌掠胍搴颇阒涞墓叵怠R搴疲阋不炝苏饷炊嗄炅耍飧龅览碛Ω枚桑俊

    “哦……”

    陆仁这时才表示恍然的点了点头。其实说句实在话,陆仁之前主要还是没能反应过来,而被荀彧现在这么一点拔之后,陆仁的思绪马上就活络了许多,跟着也就联想起了许多的事情。

    这边的荀彧见陆仁有了沉思之态,也就没有跟着再说些什么。因为荀彧知道很多事情得让陆仁自己去想,然后看陆仁自己怎么去决断。另外嘛,荀彧之前是睡了一半被叫起来的,精神头还没有恢复过来,所以就向陆仁打了个招呼,回休息室补觉去了。

    就这样过了好一阵子,荀彧才优哉游哉的晃悠到了陆仁的办公室中。陆仁在处理文件之余抽空打晾了荀彧几眼,光看荀彧那怡然自得的样子,就不难看出荀彧这些年在夷州过得很是滋润。

    话说曹操称公一事虽然是荀彧心底的痛,在原有的历史上也不过是落得个“空盒”而服毒自尽的下场,但随着陆仁的出现与夷州的崛起,却使现在的荀彧的命运颇有那么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这么说吧,曹操在意欲称公时,其权与势都已盛极,而且曹操一直是在采取扶一家、打一家的成长策略,当时对荀氏一族早已是日渐疏远。在这种局势之下,荀彧很清楚自己已经无力去扼止住曹操与曹氏宗族的野心,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荀彧似乎也用不着自杀吧?就因为自己看错了人而饮恨自尽?这与荀彧的才智似乎也太不相符合了点。

    有关这个问题,陆仁其实在二荀叔侄投奔夷州之后有在暗中认真的讨论过。根据陆仁在汉末三国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经验,再连同上现代穿越者的见地与思想观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原有的历史上,荀彧是为了荀氏宗族的存亡而不得不死。

    简单点说,曹操这个人既爱才却又忌才,尤其是对于不能为曹操所用的出色人才,曹操宁可是亲手将其埋葬掉也不愿这样的人才不为己用。曹操称公一事是触及了荀彧对汉室的底线,但反过来说荀彧的态度又何尝不是触及了曹操的底线?再者荀彧那是什么样的人才?曹操手底下的头号大管家兼总参谋长!这样的人要是有心去下几个绊子,别说是曹操,就算是其他的老大恐怕都无法能够承受得了!

    此外荀氏宗族的影响力可不是开玩笑的,曹操能够成事,在初期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荀氏宗族的这种力量,反过来荀氏宗族的好处也绝没少捞。这样到了曹操的中、后期,曹操对荀氏宗族的掌控也难免会有些尾大不掉,这可是曹操深深忌讳的事(当然尾大不掉这个毛病也是终曹魏王朝都没能摆脱掉的事),也因此曹操对荀氏宗族的打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仔细的看一下史料不难看出,自赤壁之战以后,二荀在曹操的面前似乎就再没有过什么出场献策的事件,这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明曹操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疏远二荀以及荀氏宗族。之后再以曹操称公一事为导火索,荀彧公然的反对曹操,曹、荀之间的矛盾好像就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化解的阶段。

    接下来就好解释了。荀彧的才干太出色,荀氏的影响力又比较大,荀彧在曹操称公一事公然表明了不支持的态度,想让曹操不对荀彧与荀氏宗族痛下杀手恐怕是不现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荀彧作为荀氏的领头人,只有用自己的死来减轻曹操对荀氏的敌视,不让荀氏宗族成为自己信念的牺牲品。而在这一点上,荀攸在曹操准备称王时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对荀彧自尽时的想法的一个佐证。

    (ps一下,演义中荀攸是怒斥老曹,正史中荀攸则是声都不吭,这里模糊一下带过去就行了,太较真没什么意义。)

    不过当时在分析到这里时,陆仁也有些犯迷糊,就是以荀彧的那种态度,最应该改投的人应该是刘备才对,而并不是他陆仁。虽然说当时是陆仁亲自跑过去接的荀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吧,荀彧也不像是那种那么容易就被陆仁给说服的人才对。

    但是再稍迟一些,陆仁又经历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之后才明白过来自己这是当局者迷,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而有关于二荀会投奔到陆仁的夷州这里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的首先,曹操与刘备的敌对程度是不能忽视的。这样的一对对手,其边境之类的封锁之严也是可以想像的。而二荀与其荀氏宗族基本上都是呆在曹境的腹地,想从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偷渡到刘备的地盘里去,一、两个人可能还好说,一个庞大的宗族那就有些无异于痴人说梦了。再者曹操会不防着荀彧?不盯紧着点荀氏?

    其次,荀彧既然是为了宗族在作打算,那么宗族实力的发展也是个大问题。你去了新的地盘却没有立足之地,那不是去了没用?而很遗憾的,就是刘备当时拥有的荆襄、蜀中,亦或是孙权拥有的江东,只怕都没有给荀氏插足与发展的空间。

    相比之下,反到是陆仁的夷州虽然富庶得让其他的诸候口水直流,但宗族势力却不像其他的地方那么多。严格的来说,时至今日夷州也仅仅是有徐州糜氏、中山甄氏、吴郡陆氏这三个主体的宗族势力的存在而已。而且这三个家族都偏近于以商持家,在其他方面远不及荀氏这样的宗族家底雄厚。换言之就是荀氏在夷州,其宗族实力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曹操与陆仁之间的关系一向良好,通商往来比较密切,相应的封锁也就远不及对孙刘两家那么严,这对比较庞大的荀氏宗族来说,跑路也会方便许多、安全许多。

    当然了,如果只是这些,荀彧在夷州还不会过得怎么快活,毕竟曹操称公的事太伤荀彧的心了,可问题就在于陆仁在对汉室的态度上很令荀彧满意。

    陆仁一直是在坚持一种对汉室尊重但绝不盲从的态度,这就与荀彧的理念很相近。确切的说,陆仁发觉荀彧的治政理念,竟然有些接近于后世的君主立宪制,既皇室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言人、招牌,理应受到相应的尊重与供奉,但权力却不能让皇室握在手中。

    其实荀彧的理念是来自于春秋时期,也就是诸候虽然争霸,但对周王室却很尊重的那种情况,只不过现在是把周王室换成了刘姓皇室,春秋诸候则是换成了天下的世家。换句话说荀彧这是站在世家的利益角度上,希望出现一种有能力的世家共同理政,从而振兴汉王朝的想法。这也就解释了荀彧当初为什么会那么支持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诸候”,但是对刘姓皇室又会那么在意的那种情况。而曹操的称公一事,却使荀彧彻底的看到了曹操想独霸天下的野心,这与荀彧想贯彻的理念相差甚远,因而也就促成了曹、荀的破裂局面。

    再到陆仁这里,陆仁其实是根本就不把皇权当回事,自己既自知没有能力也不想当皇帝。只是由于自己的地盘是夷州,其愤青情节使他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分裂国土的x奸,再就政治利益而言,陆仁也需要汉室的存在,所以陆仁一直坚称自己是汉室臣子,维持着国土大局上的统一。这就使陆仁既对汉皇室尊重且供奉不断,但却又不是事事都听从皇室命令的局面,结果这就正好和荀彧的理念碰到一块儿去了。

    荀彧知道自己无力制止曹操,但在有生之年,还能辅佐一个有着相近理念的诸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尤其是陆仁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制约住曹操的进一步越上,以及之后的为汉伐胡,都令荀彧感到无比的欣慰。故此今时今日的荀彧在夷州尽管没有正式任职,但作为一个客卿、一个高级顾问,荀彧还是很尽心力的。只不过人性本惰,荀彧在夷州又没有正职,再加上夷州的生活富足自在,荀彧这多年下来也就难免会变得有些懒散,毕竟年纪也大了嘛。要换在现代,早都可以退休了。

    闲话到此为止,只说荀彧睡醒一觉,并且出门散了一圈步之后再回到陆仁的面前时,陆仁这里也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了一个设想。见荀彧回来,陆仁就向荀彧道:“荀公,我想了很久了,最后决定对孙郡主想赴北境助战一事全力支持。毕竟江东那边被尚香这么一闹,孙权再想对我们夷州干点什么,恐怕会激起江东民愤,以孙权的才智,他也不会做这种蠢事。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该给他个台阶好下台。只是我有些吃不准周瑜是什么想法,万一周瑜夹杂了点什么别的想法在里面,我们夷州只怕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荀彧在散步的时候也想了很多,现在见陆仁提起来就笑道:“义浩过虑了。老夫以为周瑜不会有什么诈谋夹在其中。”

    陆仁奇道:“荀公为何如此肯定?”

    荀彧再笑道:“义浩你不妨想想,这周瑜近数年来,在江东却是何种处境?据你我所知,近年来他被削去的兵权可不是一点半点,如果孙权真的是对周瑜完全信任,又怎么会削去周瑜不少的兵权?或许可以这么说吧,现在的周瑜,其实未到夷州之前的老夫很是相像,所以彧与瑜实可说是同病相怜。他如此行事的一些想法,彧也是能够猜得到的。”

    陆仁来了兴趣:“还请荀公细说一二。”

    荀彧抚须微笑道:“空有一身才智,空有胸中报负,却因忌讳功高盖主而不得不作出诸多的退让;虽有意进取荆州,以图实现江东的天下二分之谋,却又因为有个诸葛孔明卡在了荆州,让他的胸中大计无法施展。岁月不饶人,现在的周瑜也已经是四十余岁的人了,转眼便会至半百之年而垂垂老矣,却又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无法去建功立业,甚至是将一身的本事就此埋没终生,以周瑜的脾气又哪里会甘心如此?现在忽有一个良机就在眼前,既能够不背主负友,甚至是帮主君做些什么,同时还能一展长才、青史留名,换作是彧,彧或许也绝不会轻易放过。”

    陆仁马上就听懂了荀彧话里的意思,想了想就笑道:“看来荀公与我的想法也很相近,不过为了周全起见,我打算请周瑜来夷州小住几天,荀公以为如何?”

    荀彧笑道:“看来义浩你心中已有定夺,只不过是因为心有顾虑而其心未坚,所以才会向老夫问出这样的话。嗯,如此也好,彧却也很想见见这个当初一把火烧退曹孟德的人物。”

    陆仁道:“荀公这么肯定周瑜会来?”

    荀彧又是一笑:“如有诈谋,他必不敢来。但他无有诈谋,为显己诚,又怎会不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卷三 第两百二十四回 鱼香肉丝(四)

    (昨天有事出门,没能赶回来码字,望见谅!)

    ————————————————————

    江东吴郡,陆氏宗族的某块地头。

    天方平明,但这里已经有了还算整齐的喝喊之声,却是一身戎装的孙尚香正在对最近召募来的数百江东子弟进行着初步的训练。而这所谓初步的训练……好吧,孙尚香是把她在夷州学来的那一套给整到了这些江东子弟们的身上。

    另一头有数间大棚子,棚外旗杆上招募士卒的标旗正迎风飘扬,周瑜带了几个人就在棚中亲自主理着招募工作。当然了,具体的事务可用不着周瑜去管,忙着这些事情的都是周瑜手下的人而已,周瑜不过就是偶尔看看。更多的时候,周瑜的目光主要还是集中在孙尚香那边正在进行的训练之上。

    看着看着,周瑜还会不住的点一点头,神情之中都是赞许之意,不过隐藏在赞许背后的却是几许的忌惮。陆仁不怎么会打仗,但这不妨碍陆仁会照本宣科的用现代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对部队进行训练。而像周瑜这种会打仗的人,却又能够从训练方式中看出潜在的战斗力。

    然后再在周瑜看来,孙尚香可能还只是在夷州学了个大概而已,这要是换成陆仁手底下那些真正主事的将帅,带着一群接受过这种训练的士卒去打仗……呵呵,周瑜有点不敢多想了。

    孙尚香和周瑜在那里忙着,却还有一双眼睛死死的盯住了孙尚香与周瑜,而且这双眼睛之中也满是忧虑之意。至于这双眼睛的主人,却是吴郡陆氏目前的主事长老陆安。

    再说清楚一下,吴郡陆氏和陆仁不是一回事,哪怕陆逊和陆绩都去了陆仁的身边,吴郡陆氏与陆仁之间仍然不能完全的扯到一起,所以现在这个陆平才是吴郡陆氏实际的大家长,而吴郡陆氏也仍然有一些族中子弟在孙权的麾下当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