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573章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573章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隋唐时代的科举制治打破了士族地主阶级对官场仕途的垄断的话,北宋的文化知识的廉价化、普及化,则是在士族阶层的根本之处狠狠的补了一刀,因为文化知识的廉价化、普及化,使得平民阶层与寒门阶层也可以随意学习到,就意味着士族地主阶级无法再对文化知识进行垄断与独霸……

    当然这些和陆仁暂时还没多大的关系,或者说在陆仁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些什么想法,但是考虑到现在这个时代士族地主阶级那强得可怕的势力,使得陆仁明白自己其实搞不出来什么大的变革,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闹出点动静来而已。而具体的事项……以陆仁的脑细胞也很难想清楚,反正走出一步是一步。

    不过陆仁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整点什么动静出来,却也是因为陆仁有着自己的底气,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夷州这里可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士族地主阶层,换言之就是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会遭遇到士族地主阶层的阻力。

    这么说吧,最先来到夷州的是陆仁的陆氏和糜贞的糜氏,而他们的人又偏偏都只能算是原有的陆氏宗族与糜氏宗族中的支流。再说得难听点,他们本身就不是那些传统的豪门士族,跑来夷州又有着举族逃难隐居的意思,那还算个菊花的士族啊……当然陆仁这一支的陆氏宗族勉强还算得上是寒门士族,可这一支不都在陆仁的手上掌控着吗?

    陆、糜两氏是如此,后来抵达夷州的甄氏宗族的情况也差不了太多,反正和士族实在是靠不上什么边了。再加上陆仁有意的引导,夷州这三支比较大的宗族其实都已经在离传统士族越来越远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之前的夷州哪有官啊?再说得直白点,就是没有士族存在所必须的政治环境。

    再然后,夷州人口的主体构成的大部份都是各地的流民,他们的想法就是简简单单的跟着陆仁吃饱肚子、过好日子,而陆仁又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再加上夷州没有什么士族可言,没什么人跟陆仁唱反调,所以陆仁在夷州有着绝对的权威性。

    总的来说,就是陆仁如果想搞点什么动静的话,在夷州这里不会有什么阻力。特别是由于没有什么士族阶层的缘故,迟些时候陆仁想进行科举选拔人才会变得十分之顺利……基本上都是平民甚至是贫民,不会有士族来抢蛋糕。

    不过真要想搞却也没那么容易。到不是会有士族阶层跳出来阻拦,而是人口素质方面的问题。都是些普通流民,没什么文化基础,得教育好了之后才能出现人才不是吗?而这也是陆仁在此之前格外重视教育工作,甚至不惜花费血本来搞半强制性的义务制教育的原因。

    时至今日已经好几年了,当初花费的血本到现在也算是颇有成效。像四年前还目不识丁的十岁少年,经过四年的基础教育之后,至少也已经不再是文盲。而随着几批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少年、青年补充到陆仁的机构中之后,陆仁这里的办事机构其效率自然会跟着提升许多。

    陆仁当然不会就此满足,对陆仁来说这不过是另一个基础打好了而已。而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的提升人口素质,不然自己这里就会有很多东西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文基础而无法或是难以再进行下去。如果真要陆仁自己来形容的话,陆仁是想在自己这里搞出一个类似于文艺复兴的局面出来。

    另一方面,不管是于公于私……好吧,于公有点扯淡,但作为一个哪怕是曾经有过一点愤青思想的家伙来说,总会有点想对时局作出点什么影响的想法;于私就好说了,要赚钱自然是第一要务,但同时一则是要扩大一点自家的影响力,二则影响力一出来,总会有些人才会愿意跑到夷州来,单凭自身的培养那未免也太慢、太少了点。

    既然是这样,印刷业自然就是陆仁重点关注的产业之一。注意是之一而不是唯一,因为陆仁的手头上还有着别的一些东东在搞,但能最快成形并且造成较大影响的却还是印刷业。再说句不客气的话,印刷业的成本相对来说也很低廉不是吗?

    远了不说,之前那万余册《逍遥剑仙录》的热卖,陆仁可是记忆犹新的。特别是孙尚香像个小偷一般的揣着本破破烂烂的书来问陆仁有没有完整的全套的那场面,直到现在一回想起来,陆仁都忍不住要笑上一笑。要知道这还只是通俗文学,要是陆仁搞点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出来……在那个书都要抄的时代,许多的文人士子不疯掉才怪!

    扯了一大通闲话,只说陆仁他们三个在酒足饭饱且扯够了闲谈之后,陆仁就领着刘晔来到了算是目前机密性产业的印刷工厂。

    最先到的当然是正在进行最后装订与包装的成品部,入眼的就是一册册、一套套已经是可以扔出去卖的成品本。陆仁随手抽出一套再取出一本,翻了翻之后递给目瞪口呆的刘晔,笑道:“这套书子阳之前看过没有?”

    以刘晔的身家,之前当然有接触过纸质的书籍,但要说这种成一堆堆,目测一下起码几千本纸质书籍的场面,刘晔却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别看刘晔已经在夷州呆了几个月,但印刷工厂这种在目前来说还相对保密的部门,刘晔却是来不了的。而突然一下见到这样的场面……好吧,这会儿的刘晔只怕和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都没啥分别,其心情可能用一个词就能形容,那就是“震撼”。

    有些犯傻的接过陆仁递过来的书,刘晔的眉头也是一扬:“《逍遥剑仙录》?这卷杂文也有不少流行到了许都与邺城一带,不过数量不多。”

    陆仁点头:“正常,这套书我还没有在老曹那边正式的贩卖,许都和邺城那里的那些应该是从江东或是荆州一带被人带过去的。”

    刘晔又环视了一下周围,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这里的书……全是《逍遥剑仙录》?”

    陆仁点点头,就是笑得稍有些尴尬。别的就先不说了,自己这里的东西搞出来当然是要考虑一下回本和赚钱的事,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最好卖的当然是这种通俗性的读物。至于其他的那些算是正儿八经的书……十本字典和十本故事书,最先卖完的肯定是故事书,字典没准要放个老长时间才能卖完。而且真论起来,荆州和江东那边的铺子都总是在问《逍遥剑仙录》还会有不会有货,这个钱不赚白不赚!

    再看刘晔在征得陆仁的同意之后又取过几套,仔细的看了一下之后惊讶道:“这、这是怎么弄出来的?几乎全都一模一样!而且这不像是抄出来的……我一直以为将军你是雇佣了大批的人丁抄写。”

    “抄?”

    陆仁闻言哂笑,如果是抄的话鬼才抄得出来啊!一个人给他几个月的时间都不见得能抄完一套的说。

    刘晔又看了一下,轻叹道:“将军,我总算是明白老曹当初为何会对你那般重视了。且不说你以前的屯田诸事,就说单单你的这一手,就足以……”

    一下子刘晔都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了。噎了好一会儿之后刘晔才道:“将军你可能还不知道,在下这次来夷州,老曹就吩咐过若有可能的话,无论如何也得从你这里弄几套完整的《逍遥剑仙录》回去。”

    陆仁乐了:“老曹也对我这破书感兴趣?”

    刘晔笑道:“感兴趣的人多了去了,可惜流通到许都和邺城的太少,以至于老曹手上好不容易收来的几本多有残破之处,这读着读着就少了一块的感觉自然是极差。另外老曹认为你会写下这本书,多半与你当初的际遇有关,想多了解你一点,多读点你写出来的东西或有帮助。”

    陆仁心说我勒了个去!李逍遥的故事和自己有根毛线的关系啊?你老曹想从这本书里搞清楚一点自己的事这不是扯淡吗?不过要是能误导一点老曹,貌似也很不错?

    瞎扯了一通之后,陆仁就领着刘晔和徐庶离开了这个厂房,来到了另一间成品包装地。而在来到这里的时候,最先让陆仁留意到的到并不是那一堆堆的书,而是正在厂房中检阅书籍的……郑玄郑老爷子。

    看见郑老爷子在这里,陆仁也是吓了一跳,赶紧上前见礼再给刘晔作了一下介绍。你说郑老爷子的名头多响?刘晔也自然是大吃一惊,连忙对郑老爷子行以晚辈弟子之礼……之前刘晔当然早就知道郑老爷子在夷州定居的事,但是刘晔因为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敢去打扰人郑老爷子的隐居生活,却没想到会在这里碰上。

    各自礼罢,陆仁便问道:“郑先生为何会到这里来?”

    郑玄晃了晃手里的书,笑道:“老夫多年的心血就快要传之于世,怎么能不细加考究,以免误人子弟?”

    回过神来的刘晔这时也注意到了郑玄手里的书。而在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印刷品的经验的引导之下,刘晔顺手从旁边的书中取出了一本,见封面上的书名是:

    “《天文七政论》……”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八十三回 三天两头

    《天文七政论》,郑玄主要的著作之一。而郑玄作为当时举世闻名的经学大师,手里又怎么会没点货?

    其实这《天文七政论》郑玄早些年前就已经写完了,在来到夷州被陆仁打了两针续命之后,郑玄又对《天文七政论》和其他的几本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再对陆仁来说,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对当时的士子文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的东西,反过来郑玄这样的大儒,听说自己的著作可以大行于世,也自然是持以绝对支持的态度……这也算是文人阶层骨子里的一种追求?反正合作一下对双方而言都有好处,于是就一拍即合。

    然后郑老爷子出于对治学的严谨,当然要来亲自监督一下产品的质量,陆仁也不会对郑老爷子作出什么过份的阻拦,那么郑老爷子会在这里出现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这些事对陆仁来说在心理上不会有什么影响,可是对刘晔和跟在陆仁身边一直没说过什么话的徐庶而言,所造成的心理影响那可就大了去了。这二位尚且如此,等到时候陆仁把这些书卖去曹刘孙三家的地盘上……因为事出突然,刘晔和徐庶都隐约的想到了点什么,但因为脑子有些晕晕呼呼的,却又令他们有些说不清楚。

    ————————————————————

    时间已经是建安十二年的年末,而这时的孙刘双方因为突然冒出来了个夷州的原因,少不了要进行大量的情报收集与时局讨论。

    且说这天孙权、周瑜、鲁肃在府中又商议了一番,至黄昏时周瑜、鲁肃才辞别出府。周、鲁二人缓步走下阶梯,门前早有孙权为二人准备下的大车。周瑜稍稍犹豫了一下,示意车夫自行回去,他想和鲁肃一起散散步。

    走走聊聊,二人寻到了一间十分雅致酒楼。周瑜抬眼看了看这间酒楼觉得挺满意,便邀鲁肃入内要了间上等厢房,二人在房中对坐小饮,二人的侍从则在门外守护。

    各自就坐,周瑜看看近处无人,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子敬兄,今日我还以为你会建言吴候下令封锁吴郡陆氏的商旅诸事。”

    鲁肃略有些无奈的摇摇头道:“思前想后,我不敢啊!今日的吴郡陆氏已远非当年恪守吴郡祖业的那个几近败落的陆氏子弟。公瑾你驻守柴桑,很多事不及我在吴郡这里摸得那么清楚,现在的吴郡陆氏商旅几乎遍布整个江东,诸如农桑粟粮、柴米油盐,几乎只要是能赚钱的民生之物他们就没有不涉足的。这几****草草的诂算了一下,可能陆氏手中掌控的江东百姓民生之物的流通约在三成左右,很可能还不止这个数。”

    周瑜手中端着酒杯,顿在那里许久一动不动,两条俊美的长眉在眉心打了个结。

    鲁肃接着道:“适才还有很多话我根本就不敢在吴候面前提起。别的我们先不去论他,只拿布帛一事来谈谈。据我所知夷州每年最少都会有两到三只大船队与吴郡陆氏买卖互市,随船而至的夷州上等布帛品质奇佳,但价钱却仅与江东土产的劣等布帛相当,寻常的百姓之家都能买用得起,且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公瑾你不知道,现在的吴郡周边郡县,民间的衣物布帛几乎全是夷州所产,土产的布帛要么就是其价至贱得不偿失,要么就是卖都卖不出去。我那族弟对我言及,吴郡一带有很多原本种麻养蚕、自织自卖为生的百姓已经不再自织,而是专心种麻抽丝,再将这些原麻、生丝转卖给陆氏换取成品布帛或钱粮糊口,而且这样下来生活反而比原先过得还要好。

    “据说陆氏经商素以诚信待人,价格又公道,因此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