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903章

天下豪商-第903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废科举,必先均田,再广设学堂,使寒门子弟皆可入学……”

    “周之均田并非良法,因为一国田土皆授予二十几万骑士、府兵之户,其余生民,多无寸土可依,或操工商末业,或沦为客户。此非久安之法……”

    “久安之法,乃是计口授田,同时另设授田军户,寻常小民授予落干田亩,军户可多授田亩。军户授田当兵,小民授田纳租……”

    “授田之土从何而来?此事易尔,可遂行检地搜田之法。总括天下隐没之田,当不下一万万两千万亩。取半数计口授田,半数授予军户。按照每个军户授田30亩计,六千余万亩可授二百余万军户,分为四番,每番有五十万人!还不够平金御周吗?”

    何栗果然是深思熟虑过的,还真寻到了一个貌似可行的均田之法。对于登记在册的私田先不去触及,而是通过检地清田把民间的隐田都挖出来。

    挖出的隐田统统都算官产,属于可授之田。其中半数授予无田、少田的农户。半数授予原因当兵打仗的军户——根据何栗自己的估计,一个军户有30亩田应该够了,如周国那样动辄100亩、150亩其实是过厚了,根本用不着。因为据何栗观察,周国的农田都是草田轮作,而且通常只种一季。

    种一季是因为劳动力不足,种植两季作物必须抢种抢收,人手不足就会误农时,一季作物就省力多了,可以慢慢收割和播种。

    所以周国的9000万亩耕地利用率不高,之所以能有不错的粮食产量,主要是因为这9000万亩中有6000万亩是辽东的黑土地。一亩黑土地的收获抵得上中原几亩。哪怕每年只有3000万黑土地亩播种一季,哪怕不那么风调雨顺,也足够产出上亿石的小麦。

    对于不足1000万人口的周国,根本吃不完那么多麦子,还有足够的余力出口和建立战略储备。

    所以在周国的9000余万亩耕地中,每年播种粮食的也就3000万亩黑土地,可能还没那么多。辽东之外的土地,大部分都种经济作物,也是草田轮作。

    而种草的一半土地,还有属于东辽的两个大草原,每年还可以提供数以千万头的大牲畜和不计其数的奶制品。可以为周国人民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

    所以何栗在周国的土地上基本看不到吃不饱饭的人,哪怕是佃户、奴仆,也能填饱肚皮。

    而宋国肯定不能这么浪费土地,宋国有一亿人口,扣除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土地,能有4。5亿亩用于生产粮食就不错了。而且水灾、旱灾轮番上演,大部分的土地都不怎么肥沃,根本不能和辽东的黑土相比。如果也采取轮作和只种一季的办法,恐怕得饿死不少人了。

    而要充分利用土地,那么一家一户耕种30亩就很不错了。周国那边的府兵、骑士种地都用马拉犁耕田的!宋国哪有这条件?一匹马的胃口抵得上几个人,不是草田轮作,怎么可能喂饱拉犁的马?

    所以在何栗看来,一户30亩授田,就可以支撑起一家府兵。

    有6000万亩土地,就能养出200万军户。有200万军户,就可以支撑50万人的军队。

    另外,再有6000万亩土地,就能让上千万户无田之民得到土地——一户给个五亩、六亩的,也能让这部分穷苦人安稳下来。

    “文缜兄,”出身名门的张浚有些不解,问何栗道,“军户授田即可,何须再惠及贫户?”

    何栗道:“吾在天津府时,常见中原流民,或沦为客户,或从事工商。近日武好古欲图高丽,又在大肆招诱中原无田贫户前往高丽落籍。开出的条件就是计口授田,一人授十亩,五口之家便授五十亩高丽国良田。而且授田后两年免税,三年减半,高丽农民银行还会提供低息贷款……吾国若不体恤贫户,只怕两年之内就会十万户中原之民往迁高丽了!”

    北高丽大约有800万亩可授耕地,另外马植统治的延边府还拥有200多万亩可授耕地。两者相加超过1000万亩(马植在得到南高丽地盘后会交出延边府,他的军队也会迁往南高丽,土地自然上交)。武好古打算拿出一半土地授予新的骑士、府兵,剩下一半用来招募中原移民。差不多能招诱十万户,五十万口。

    有了这五十万移民,再加上授在高丽半岛的府兵、军户,以及还自认为汉人的半岛居民。高丽半岛上很快就会有100万以上的汉人……这块地盘可就不难消化了。

    在消化了高丽之后,周国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了!不仅土地增加了两三千里,人口也多了几百万。而且还从海上形成了多宋国东部的包抄!

    何栗眉头深皱着言道:“如今中原民生艰难,离乡背井,四处奔走的流民渐多,如果朝廷不安置他们,便是不出乱子,也会流入周国,为武好古所得啊!”

    中原地区的自然经济正在遭受周国和东南沿海的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产生了不少破产丧家的流民。

    而且现在朝廷也不招流民入伍当兵,所以许多流民没有生路,就很容易被周国划拉过去了。

    毕竟周国人少地多,工商业也发达,谋生真是容易太多了。

    所以这几年,每年都有至少十几万中原百姓流入周国!

    现在武好古开出了授田的诱饵,很显然是想加大吸引中原流民的力度。

    陈东摸着胡须,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文缜兄言之有理!以往朝廷可以不抑兼并,因为天下并无二家。可如今情况不同。天下流民确实有了个安乐去处了!”

    张浚也道:“周国得民越多,其国力就愈强。对于朝廷的威胁也就越大!文缜兄,少阳兄,咱们都是读书人,可不能坐视天下陷入纷乱啊!”

    “对!咱们不如再上一疏于天听吧!”这次提出再进行上疏的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太学生,名叫欧阳澈,是来自江西的才子。和张浚同一年入太学。在上书言事这方面,也颇为积极。

    “不妥,不妥,”何栗摇摇头道,“此事涉及检地清田,便是四学生中,也多有非议。”

    “文缜兄所言甚是,均田之事,不宜发动学生上疏。”又有一名二十来岁的白面儒生接过话题,“咱们不如成立一个学会来推动均田吧。”

    “长昱兄的提议不错,在下附议。”另外一名上了点年纪,微微有点驼背的儒生接过话题,“学会的名称不如就叫复古学会。”

    提议好像不错!何栗冲那人望去,有点眼生。

    陈东笑着说:“这两位都是太学中的才子。”他一直年轻的那位,“这位姓左名钺,字长昱。”他又指着另一人,“这位姓刘名余,字余之。”

 第1272章 复古六君子

    (全本小说网,HTTPS://。)

    “好!”何栗拍了一下巴掌,笑道,“既如此,咱们就成立一个复古学会!”

    他目光中斗室之中一扫,诸君可愿入会否?”

    今天来和何栗相见的,本来就是他的支持者。/全本小说网/https://。/不过他刚刚提出了“抑兼并、均田地”的设想,使得一些人打了退堂鼓。

    均田抑兼并这事儿……还是颇有争议的!

    对于加入复古学会,也就有了顾虑,不是人人争先了。

    “我陈东入会!”陈东第一个开口道,“诸位还有谁愿意加入?”

    “算某一个。”张浚自然入会。

    “我欧阳澈入会。”

    “在下左钺愿附尾翼。”

    “在下刘余愿追随文缜兄、少阳兄和德远兄(张浚)!”

    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入会的!何栗数了数,自己一个,陈东一个,张浚一个,再加上欧阳澈、左钺、刘余,凑了一个六君子——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复古六君子啦!

    “好!”何栗笑道,“吾等六人,今日便在此成立复古学会。为我大宋复古而强,奋发不息!”

    众人齐声应道:“愿为大宋复古而奋发!”

    屋内的众人七嘴八舌的还要说话,却听见门口传来了一个声音:“何栗可在,鸿胪寺主簿,承务郎何栗可在?”

    何栗脸色微变,连忙起身,走过去推开房门。在宋国这边,直呼官员的名讳是不礼貌的。一般不会有人这么喊,除非是身负皇命之人。

    推门出去,就看见院子里面果然站在一个内侍,那内侍见了何栗又问:“可是鸿胪寺主簿,承务郎何栗?”

    何栗上前一步:“正是何栗。”

    “奉监国口谕,诏何栗抵京后即刻入宫觐见。”

    何栗并不讶异,因为他在襄阳府上呈给官家的两份奏章,已经用600里加急送到开封府了。监国的定王殿下和两府宰执,应该早就已经看过了。

    他就在院子里行过礼:“臣遵旨。”

    起身后,何栗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衣服,对内侍道:“黄门权且少待,等何栗沐浴更衣后,便去宫中觐见。”

    见驾得穿官服,身体不净也是不行的,要不然就是大不敬。虽然定王赵桓还不是天子,但他是监国,可以代表天子。传过口谕,内侍的态度变得谦卑了不少:“承务请便,小底就在门外等候。”

    赵佶已经下旨给何栗转官,不过吏部还没有给何栗办好手续,换发官照。所以这位小黄门让人称呼他做“承务”。

    何栗还了一礼,就招来一名仆役,吩咐他去准备洗澡水和公服。屋子里面的几个君子也都到了院子里面,围在何栗身边。

    张浚也有了官身,不过他还不满20岁,又非科举出身,所以不能领受差遣,仅仅有个从九品下的将仕郎官身。看到何栗连连升官,现在刚一回京就被定王殿下召见,心中自是无比羡慕。但是面子上却没有丝毫流露,只是上前对何栗道:“文缜兄,这位定王殿下虽然年少,却颇欲有所作为,对于我等的上疏言战之事,也极是赞同。”

    何栗点点头,对张浚的提醒表示感谢。不过同时也有点担心,如今这位官家虽然有点一时清醒一时糊涂的,但是看他的身子骨却是和几位先帝不一样。

    虽然老说生病不上朝,但是官场谁不知道这位官家体壮如牛,从来不得病。上回在襄阳府见到官时,何栗只想到了“膀大腰圆”四个字。在襄阳府时,何栗还听说官家时常亲自教导宗子亲军武艺!弓马刀枪可是样样精通啊!

    就他这身子骨,起码还能再当三十年天子……定王殿下在担任监国的时候表现太过,只怕不是什么好事儿啊!

    何栗很快换好了衣袍,然后就在内侍的引领下,上马前往宫中。

    一路进了宫中,两府宰执正在崇政殿内集议。赵佶在京的时候,两府宰执都在政事堂集议,商量好了才由左相和知枢密院事一同上奏天子。

    定王赵桓的风格和父亲不同,他从小就是被当成储君培养的,自然要比本该当个才艺出众的安乐王爷的赵佶勤勉许多。所以就让两府宰执在崇政殿上,当着他的面集议。他也好从中学习一些政治上的经验。

    何栗被宣入崇政殿的时候,宰执们正在议论“四路伐金”的事情。蔡京得了赵佶的希旨,自是反对介入的。

    和他唱对台的是童贯,童贯也不是力主开战。而是提出了“屯兵河朔,蓄势待发”的方案——屯兵河东和朔方的目的是为了在战争形势明朗的情况下加入。

    如果战事对金国有力,那么屯驻河东的兵马就要前出雁门,对大金西京大同府施加压力。而屯于朔方的兵马,则要趁机入主凉国的兴州,就是原先西夏兴庆府一带,控制贺兰山和黄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以阻止大金攻入河西。

    在驻兵雁门山和贺兰山,并且加强朔方城(统万城)防御的同时,大宋还可以用“市赏”(指天价牛羊马匹)之利同金国结盟,形成宋、金、周三足鼎立之势。

    蔡京和童贯各执一词,在崇政殿上争执了起来,年幼的赵桓也不知所措。何栗就在此时赶到,被宣入了崇政殿。

    随着何栗趋步入殿,原本吵得面红耳赤的蔡京、童贯忽然停止了争论,都用相当不善的眼神看着何栗——他们二位都看过何栗所上的《乞抑兼并行均田疏》了!

    但赵桓完全不知道这本《乞抑兼并行均田疏》捅了多大的马蜂窝,见了何栗就问道:“何卿,你的《乞抑兼并行均田疏》两府昨日就议过了,一致反对,都说是荒谬误国之论!你有什么话说?”

    两府宰执,十个特大地主讨论分田地、打土豪的事儿,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如果不是本朝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何栗这会儿都要被押进御史台狱大牢了。

    何栗倒是不慌不忙,向定王施了一礼,“大王,臣家在仙井监亦是大户,世代采盐耕读,积累无数,有仙井一何所称。仙井监瑞云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