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902章

天下豪商-第902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襄阳外城和内城之间,则是多达两万亩的肥沃水田!

    如果得到充分的开发,每年可以收获六七万石稻米,足够养活一万到一万五千名守军。

    这个数目的守军,已经足够守住两座棱堡、一座山城和沿江外城的24个马面炮台——如果大宋朝廷能为守军配备足够的火炮、火药和神臂弓以及甲胄。

    换句话说,这座襄阳府坚城在面对敌人围攻时所能坚城的极限时间,将是以世纪,而非以年为单位的!

    在视察了襄阳府城(包括襄阳城、樊城、沿江外城、虎头山城)各处之后,大宋道宗皇帝赵佶自是龙颜大悦。

    立即就下诏设立了襄阳宗正寺和宗正寺军,将所有跟随他南下的宗子全部归入襄阳宗正寺管辖,并且从中选出丁壮编入宗正寺军,作为未来襄阳守军的核心。

    同时赵佶还从封桩库中拔出上千万缗,用于在襄樊两城中建造房屋和在城外购置土地,以安置南迁宗子。

    而且赵佶还亲自滞留襄阳,监督南宗正寺和宗正寺军的设立。

    就在赵佶滞留襄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北返的时候,状元公何栗亲自带着奏章,终于赶到了已经变成天下第一雄城的襄阳府城。

 第1270章 复古党人——疯状元

    (全本小说网,HTTPS://。)

    大宋南京襄阳府。(全本小说网,https://。)

    状元公何栗跟着一名小黄门,行走在红色的城池之中。因为大量使用了红砖,襄阳城内外的建筑,几乎都是红色的。城内的建筑,也都比较高大,动辄都是三层的“高楼大厦”。街道则是宽阔笔直,地面上铺着条石。

    行走在没有什么居民,不少地方还在施工的襄阳城内,何栗就忍不住想起了天津。这两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真的很接近。只是天津市区面积更大,工商业非常繁荣,也就显得有些杂乱了。

    而襄阳内城面积比较小,一切都井然有序。虽然小,但也处处透着雄浑的气息,自有一种天子居停的威严气度。

    何栗虽然不大懂军事,但是也能感觉到这座红色城池的坚固。高大坚固的城墙,仿佛锋矢一样的三角马面,宽阔得不像话的护城河,还有沿江筑起的外城。无一处不显示这座城池会让所有的敌人望而却步。

    和襄阳府城的防御相比,开封府城简直就是个不设防的城市。攻占开封府城的方法,多的可以写一整本《攻城兵法》了。

    而这座襄阳雄城,至少在何栗这个只在嵩阳书院中看过几本新式兵法的状元公看来,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看来天子欲以襄阳为家,也还是有点道理的……

    “立……正,向前……看!”

    忽然响起的嘹亮口令声音,打断了何状元的思绪。他扭头循声看去,只见在襄阳宫城外的一片空地上,赫然就是一大片穿着红色战袄的士卒,正在军官的口令声中进行队列操练,看上去非常整齐。

    “大官,这些人是……”何栗低声问走在自己身前的小黄门。

    “他们都是宗子,”小黄门回答道,“原本以为跟着官家南下襄阳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却被揪住操练,真是苦了。”

    把宗子当成军将操练?何栗有点不敢置信了。

    “他们也肯?”

    那小黄门笑了一声,用幸灾乐祸的口吻说:“不好好训练是要杀头的!您到襄阳府前的几日就杀了几个……”

    “杀头!?”何栗抖了一下,“他们是宗子啊!”

    “宗子又如何?”小黄门道,“官家让杀,还有杀不了的?”

    说着话,小黄门就向着襄阳宫城的宣德楼上望了一眼,“官家现在就在就在宣德楼上瞧着,哪个不好好练,就算不杀头,一顿军棍可跑不了……那可是真打,棍棍见血啊!”

    原来赵佶亲自在督练宗子军啊!

    何栗心想:谁道官家昏庸?筑襄阳雄城,练宗子精兵,分明是一代雄主啊!

    雄主本人这个时候正眉头紧皱,立在宣德门城楼上,看着下面的几千宗子军操练——个个都有气无力,比起当年的御前猛士差远了,将来怎么保卫大宋江山?看来还得严加训练啊!

    真心说,赵大雄主也是被逼无奈。上回耶律延禧差一点就打进开封府了,不把襄阳府建好,将来也许就没地方躲了!

    而练宗子军也是被逼的……禁军靠不住,新军也靠不住,完全依靠昭义军也不行。赵佶想来想去,也只有依靠宗子了。

    都是赵宋一脉,与国同休的兄弟。总归可靠了吧?赵佶当然也没想过让宗正军去野战,只要他们能充当襄阳守军就行了。

    有个一万几千宗子军,再加上同样数量的淮西、关中兵募,用新式军官来练,应该能保住襄阳坚城的……

    “陛下,”梁师成的声音在赵佶耳边响起,“承务郎、鸿胪寺主簿何栗请见。”

    “哦,宣。”赵佶眉头一皱,“朕就在宣德楼上召见他”

    “喏。”

    梁师成行了一礼,转身而去,一路往宣德楼下而去。

    赵佶其实是很讨厌何栗的,就等着何栗土头灰脸从天津回来后治罪。杀头是不可以的,不过逮进御史台狱喝鸡汤却是不违反祖制的……

    可是谁能想到,御史台狱的鸡汤居然用不上了!

    何栗虽然没有说动武好古,但是却和依附周国的东辽国搭上了。还和东辽宰相大公鼎定了约,由东辽首先出兵六万攻打临潢府,大宋和西辽、凉国在金兵主力离开大同后,再出兵攻打大同。

    这个方案怎么看都对大宋有利,而且成功的把握颇大。所以赵佶也就没有理由送何栗去御史台狱喝汤了……不仅不能让他去御史台喝汤,还得给他升官。

    而且这厮因为是状元,所以起步价就高,一开始就给了选人四阶中的儒林郎。上回上书有功,又转了京官中的承务郎。现在又得升从八品上的承奉郎了……接下去就算混资历,没几年也能到朝官!

    用屁股对着何栗的赵佶听完这位状元郎的话,脸色看上去是相当吓人啊!

    就在赵佶琢磨着要给何栗派个容易犯事儿的差遣的时候,何栗又掏出个奏本,高高举过头顶:“陛下,承务郎、鸿胪寺主簿臣何栗,有本上奏。”

    还有本?

    “拿来。”赵佶道。

    梁师臣取过何栗的奏本,双手递给了赵佶。

    赵佶接过奏本,展开一看题目,脸色就是一变。

    因为这本奏章的题目是《乞抑兼并行均田疏》!

    这事儿闹得……赵佶心说:自己那么英明的皇帝,怎么就一时走眼,点了个疯子当状元呢?

    抑兼并、行均田啊!这种事情不是文章写得好就能办到的。一个丈量土地,清查隐田的方田均税法就曾经三试三罢,连拗相公王安石都推不动!何况是均田?

    赵佶已经给何栗气乐了,转过身看着一脸正色的何栗,“何卿,你可知道《方田均税条约》吗?”

    “臣知道,”何栗回答,“这是王舒王在熙宁五年所制定的新法。”

    “你的《乞抑兼并行均田疏》比《方田均税条约》如何?”

    “不可比,”何栗道,“《方田均税条约》乃是为了聚敛民财,多收税赋。而抑兼并,行均田并非为了多收田赋,而是为了寓兵于民,实行府兵之制。”

    赵佶哭笑不得,“方田均税都不成,抑兼并行均田岂不是更难?”

    “陛下,方田均税并无成功的先例,而抑兼并行均田之法,却是有例可循。不仅前朝多有先例,便是当今之世,也有成功的例子。”

    “哦?什么地方成功了?”

    “北周、东辽、西凉者,皆可抑兼并、行均田,我大宋如何不能?”

    啊?

    赵佶一愣,北周、东辽、西凉三国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一国之地都分给了武夫,寻常小农半亩土地都捞不找……

    “陛下,”何栗道,“北周、东辽、西凉三国所行土地之法,皆出同源,乃是土地国有,授田从军,以举国之田的八成九成养兵。虽然不是计口授田,但也算是均田之法,对于土地兼并,则是严格禁止,使之几无可能。

    此等均田之法虽有不公之处,但也在北周、东辽、西凉国中成功推行,并没有听说激起变乱。”

    没有激起变乱?赵佶心说:变乱大着呢!只是你这个疯状元不知道而已!

    周国遇上了渤海大元国之乱,西凉国则是天理教、佛教、天方教的多年混战。至于东辽,这两年也发生了多次佛徒之乱!

    这些变乱虽然打着各种不同的招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争夺土地。

    只是这三国的骑士、府兵太能打,各种不服都给镇压下去了……

    而且周国、东辽、西凉的骑士和府兵,同作乱反抗的力量基本不属于一个派别,只有东辽作乱的佛徒稍有例外。但是东辽萧太后有武好古的强力支持,几个和尚根本不是对手。

    而大宋要行均田的话,强烈反对的地主都在朝堂上站着!均田怎么执行得下去?

    而且周国、东辽、西凉三国人口都比较少。东辽、西凉都是人稀地广。

    人口最多的周国(不计算附属的东辽),也就是参差百万户,七八百万口。而且周国工商业发达,光是一个天津市就有不下十万户,将近五十万口了。真正需要土地的农人顶天就六百多万。而举国的耕地则多达9000余万亩,人均有十多亩。

    而大宋这边,人口过亿,包括隐田(估算)在内的耕地,最多就是五亿余亩。人均的耕地差不多是周国的三分之一……田要怎么均?

    赵佶虽然认为均田之事在大宋不可行,但是也没有马上否了何栗的上疏,而是温言道:“均田之事,兹事体大,朕在外,一时难以决断,可先交开封两府集议。待朕返京后,再视两府集议结果定论。尔转一官,任司农寺主簿,先回开封列席两府集议,以备咨询。另外,两府集议对金战和之时,尔也列席其中。”

    赵佶这是给何栗挖了个坑啊!让他去和两府宰执讨论均田——两府宰执都什么人啊?人人都是大地主啊!

    去和一帮大地主讨论均田,那和与虎谋皮有什么区别?

    你这疯状元就等着被御史言官咬死吧!看来用不了太久,你就该去御史台狱里面喝汤了……

 第1271章 复古党人——康梁

    (全本小说网,HTTPS://。)

    青城学宫,何栗所居住的小院之内,不时传出议论之声。全本小说网,HTTPS://。.COm;屋子里面坐着七八个儒服书生。其中一个就是领导五月初四上书事件的张浚,坐在中间的一把椅子上,显然是个中心人物。他身边还坐着个国字脸的白面书生,三十许岁,气度俨然,坐在那里一看就知是个人物。此人就是和张浚齐名的太学领袖,陈东陈少阳。

    屋内的光线虽然昏暗,但气氛却热烈得很,都在议论着四国伐金、《乞抑兼并行均田疏》和最近开始在开封府热起来的“废科举、兴学堂”之论。

    何栗显得有点疲惫,眼睛熬得红红的,正在一字一字看着一份《士林新报》,这是一份新党支持的报纸,就在七天之前,这份报纸上刊登出了一片署名“康梁”的文章,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而且还将宋朝的兵弱归咎于科举取士。并且提出了学堂取士和军功进途相结合的方法,以取代原有的科举制度。

    文章一出,自是都门哗然。也不是一片喊打,因为现在开封府的官场士林中也有一批学堂出身的官员,虽然不及科举出身的进士官尊贵,但也有一定的力量。

    新军的枪杆子,可都在这些学堂官手中掌握着!

    另外,辟雍学宫(太学)还是诸学堂之首!学堂取士对于太学生而言,可是个特大利好啊!

    而今天聚集到何栗这里的几位都是太学生,所以大家主要讨论的就是“废科举、兴学堂”的事儿了。状元出身的何栗则一心二用,一边看报,一边和太学生们说上几句。

    “废科举以兴军功之议或有可取,但是兹事体大,不可盲动。”

    “周国并非都是学堂取士,还有以考试取吏。周国之官分事务、政务两途,事务之官或出学校,或以考试取之。初取之事务官皆吏员也,而后以军功、事功、年功渐渐升迁……”

    “若单废科举,而不行均田,那小民焉有进途?入学堂者,非富即贵,乡间贤士也极少有啊!长此以往,国家为富家豪门所掌握,怕是要重复两晋的覆辙。”

    “是啊,现在学堂太少,贫富悬殊,寒门晋升之路唯有科举,焉能轻废?”

    “欲废科举,必先均田,再广设学堂,使寒门子弟皆可入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