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36章

天下豪商-第236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萧保先自己也搞不大清楚了……那好像是他喝醉后的意思!反正俏金娘和杜文玉是这么说的,应该错不了。

    而且“共和制”仿佛也不错——这是马人望说的!

    以后的25年里,商市就由商会股东“共和”了,既不是大宋官家金口玉言,也不是大辽天子的谕旨钦命,大小事务都由商会股东们商量着拟定规章,商市里面的吏人也都由商会来任命。

    宋辽两家,坐着收钱就是……当然了,管还是要管的,商市的保甲、警巡、堤防等大事,都必须由两朝商议。

    另外,若是有两国所通缉的贼人进入商市,也必须由两国共同派员进入缉拿——就是由南京警巡院和河北东路提刑点狱司一起派人去抓!

    还有,辽宋两国还可以在界河商市设立“常驻使馆”。这个“常驻使馆”和现在的那些实际上是迎宾馆的使馆可完全不一样。这种使馆不是对方管理的,而是由使臣的派出一方自己管理,而且一年到头都有使臣常驻。

    以后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就方便了,有什么事情在界河商市中马上就可以谈了,不必万里迢迢派出使团了。

    那么好的办法,居然是在喝醉的时候提出来的……萧保先都有点佩服自己了,看起来以后应该多喝点酒,误不了事情的!

    当然了,对大宋而言,这个共和制仿佛也是极好的。因为界河商会的股东大多都是开封将门!大宋官家可是把性命都交付给开封将门的,当然不会对他们的忠诚存有任何疑问。

    所以界河商市的“商会共和”,实际上还是大宋官家说了算……共和什么的,只是骗骗辽人的。

 第350章 范之进下山

    (全本小说网,HTTPS://。)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跪心如捣……

    在这个秋雨阴寒之日,自是有人欢喜有人发愁的。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就在武好古包揽把持的“清州之会”进展顺利的同时,他的那位被逼上梁山的情敌范之进已经下定决心要下山投案了。

    他是被逼从贼的,并非出于本意,所以是可以说清楚的……至少在他想来是可以说清楚的。

    因此自打上梁山的第一天起,他就准备一有机会就开溜,去阳谷县城找张克公,把自己逼上梁山的事情说清楚,好销了案底去考进士。

    只要他考上了进士,武好古和西门青这对奸夫yin妇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而要下梁山,却也不大容易。虽然他现在并不在“山上”,而是住在孝义黑三郎宋江的庄园里面。可是却被宋江的手下牢牢看管着,哪里容得他“下山投案”?

    有没有搞错,梁山好汉怎么可以投案?

    没有这个先例啊!京东东路江湖上恁般多的好汉,谁他娘的投过案?

    你丫要是被朝廷招安去当鹰犬也就罢了,“梁山上”不少人都做过招安梦,可是投案自首……这说出去梁山好汉的脸儿往哪搁?

    再说了,你都投了案还会有好下场吗?人家官府正愁抓不到梁山好汉呢,你要是自己送上去,那还不什么罪名都往你身上安!

    还说清楚,还被逼从好汉……什么话!官老爷要这么讲道理,天下就没冤死鬼了!

    所以黑宋江一听说范之进要“下山投案”,一颗黑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似也,说什么都不肯答应。

    不过宋江也是个讲道理的强盗,也没因为范进之想投案就请他吃板刀面,还是把他留在庄园里好吃好喝好招待……这可是“举人上山”啊!是梁山欣欣向荣的标志,京东东路那么多山头,谁家有举人?

    这可是梁山的招牌,怎么舍得一刀剁了呢?

    可是到了入深秋之后,范之进就有点急了眼了,天天到宋江住的院子外面长跪绝食请愿——秋天是考发解试的时候了,要是误了发解试,那么元符三年的春闱大比就没戏了。

    元符三年要中不了进士,那下一波就又得等三年!一想到奸夫yin妇又可以多逍遥三年,范之进就恨得茶不思饭不想,干脆绝食得了。

    今天是个雨天,又阴冷得很,不过决心已定的范之进还是风雨无阻,早上吃了四个肉包子,把孩子交给他娘亲照看后,就打着伞去宋江那个院子门口长跪绝食了……这一跪一绝食,就是一整个白天,粒米不吃,滴水不进,还是很有决心的。

    刚刚跪下,宋江的院子就来客人了,来的是梁山上排行三十六的好汉,“笑面三黑子”赵铁牛——他在开封府的时候本不怎么笑,不过上了梁山后就整日笑脸迎人,于是就人送绰号笑面三黑子了。

    “哎哟,三十七哥,”赵铁牛看见打着个雨伞跪在地上的范之进,连忙笑着上去招呼,“今儿下雨你也来跪啊。”

    范之进的身份可不是喽罗,那是梁山排行三十七的好汉!而且还有了个江湖匪号,大名鼎鼎的“半截举人”是也!

    为什么是“半截”?他不老跪着嘛,就矮半截了呗……

    “三十六哥,”范之进苦苦一叹,“你也知道的,马上就是发解试了,若是误了日期,那可就又要荒废三年了。”

    “你真能考上?”赵铁牛问。

    “一定能!”范之进咬咬牙道,“吾读书二十余年,就是为了能在科场扬名,然后报效国家,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虽然如今受了一点挫折,但是志向绝无半点改变。若是宋二哥不许我下山,那我便饿死在他的宅门之外!”

    “饿死?”赵铁牛一惊,“三十七哥,你想要绝食?”

    “当然!”范之进道,“我已经绝食一月有余了!”

    绝食一月?居然没有饿死?难道是神仙吗?

    赵铁牛打量了一下范之进,果然发现他瘦了一些,但远不像是饿了一个月的人。他心想:难道“书中自有白米饭”的传说是真的?

    “也罢。”赵铁牛道,“我这就去和宋江哥哥说说,求他许你下山去考进士。”

    “那就多谢三十六哥了。”范之进好一阵感动,他不顾读书人的体面,向赵铁牛行了个躬身之礼。

    “行行行,你莫拜了,某可生受不起。”赵铁牛一摆手,然后就迈步进了院子去见宋江了。

    宋江这个时候正在书房里面看账本,是梁山在这个秋天收到的保护费的账。因为之前攻打范家庄在江湖上立了威,梁山眼下的形势相当不错啊,看来今年的年关,兄弟们又能大称分金银了。

    正琢磨着要怎么分钱的时候,书房外面传来了赵铁牛的声音:“宋江哥哥在么?”

    “三十六哥啊,进来吧。”宋江继续低着头看账本,听见赵铁牛的脚步声后又说了个“坐”字儿。

    “宋江哥哥,”赵铁牛坐下后说,“小弟方才进来的时候看见范秀才正在门口跪着,还说已经绝食一个多月了……”

    “嗯。”宋江应了一声,不置可否。

    “宋江哥哥,我看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那怎么办?”宋江反问,“总不能让他去投案吧?”

    “宋江哥哥,”赵铁牛笑道,“他其实不是要去投案,而是要去考进士。”

    “考个甚?他现在还被通缉呢!”宋江冷笑,“真个要下山投案了,他一条性命也就没了。”

    “不至于吧?”赵铁牛说,“他又没做甚底。”

    “怎么不至于?”宋江哼了一声,“现在阳谷范家垮了,阳谷县就是西门家的天下。三十六哥,你还不知道吧,阳谷西门家最近出了两个武官!这西门大姐还真没跟错人!”

    宋朝地方官通常是靠吏员控制地方局面的,而吏员又被地方豪强大族控制。原本阳谷县是西门家、范家分庭抗礼。现在义门范家瓦解,西门家一下又出了两个官人,已然是一家独大了。

    所以阳谷县衙中的胥吏,现在都以西门家马首是瞻。范之进要是去阳谷县投案,性命自然就送掉了。

    “不能叫他投案去。”赵铁牛最清楚这胥吏黑起来有多可怕,摇摇头道,“不过这进士还是该叫他去考则个……万一中了,我们梁山在官场上可就有人了,若是再有兄弟失了风,也好有个搭救的门路。”

    宋江闻言噗哧一笑:“三十六哥,你真不知道规矩?你以为发解试只要是个人就能去考?”

    发解试对应试者有“七不准”之规定,其中就有曾犯刑责者不准应试的规矩。现在范之进还被通缉,当然不可能去郓州应试了。

    “不去郓州,叫他去大名府考。”

    “去大名府?”宋江笑了起来,“你不知道籍非本土,假名冒户者不得应试吗?”

    赵铁牛一笑:“抓到了才是假名冒户,抓不到不就可以考了吗?”

    “本贯文解怎么弄?”

    “有办法的,”赵铁牛道,“前一阵子大名府不是被水淹吗?有不少难民到了郓州,只要能寻到一家死了儿子的,花点钱就能让三十七哥假名冒户了。”

    宋江摇摇头道:“不行吧?他还得去大名府下属的县衙开具本贯解文……”

    “可以试试看,”赵铁牛道,“三十哥不是和阳谷县尉张克公关系很好吗?也可以求他帮忙,若是能让张县尉送他去大名府,拿到本贯解文是没有问题的。”

    “姓张的肯帮忙?他就不怕惹火烧身?”

    “不怕,”赵铁牛摇摇头,“他怕甚底?他是将门子,又是进士。”

    张克公的确是不怕的,他可是开封将门的骄子,就算包庇了梁山贼寇范之进,也不会有谁吃饱了撑的去揭发调查。

    宋江这下有点动心了,其实范之进留在梁山也没啥用,不会杀人,也不会放火,让他去打个劫肯定也不行的。他的一身本事,不就是在科举上面吗?若是真的能中个进士,对梁山肯定也是有好处的。

    毕竟范之进是上过山的,又是假名冒户去考科举……这就等于有个把柄在梁山好汉手中了。

    另外,范之进还有老娘和儿子呢!

    他可以下山,老娘和儿子可还得在山上做客!

    ……

    范之进终于下山了!

    梁山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

    就在宋江同意范之进下山的次日,“半截进士”就拜别了老娘和梁山众兄弟,跟着赵铁牛一块儿离开了梁山泊周遭,打扮成了个商人,一路赶往阳谷县而去了。

    对于范之进而言,这一去可真是破釜沉舟了!若是不中,也就没有三年以后了……道德文章这种事情,也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不可能三天做贼两天读书,这只会荒废了学问。

    若是不中,那就只有一死了!骑着一头驴子,走在前往阳谷县的路上,范之进暗下了决心。

    这一次赶考,是不成功,则成仁!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回梁山从贼了。

 第351章 赶考去也

    (全本小说网,HTTPS://。)

    深秋时节,寒风萧萧,书生在路,长剑在怀。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阳谷范家的十三秀才范之文此时也踏上了赶考之路,他也不是第一次考发解试了,不过和之前的两次应举不同,现在他已经不是阳谷义门范的少族长了。

    因为阳谷义门范不存在了!

    家分了,也要败了。

    本来聚族而居的义门,现在分出了几百户,本来可以遮掩起来的丁口、土地,现在全都暴露出来。而且除了其中的三户,其余的范家人都从官户沦为了普通的民户。

    不仅田赋一文少交不得,连丁税、免役钱,也休想少交,还有各种杂税和摊派,也必须要交了。

    在这种情况下,几百户范家人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渐渐败落,由自耕之农沦为佃客之户。而且,范氏家族现在也没有能力再供着所有的年轻子弟读书上进了。

    考进士这种事情,对于个人而言是努力加上天才的问题。而对于一个宗族而言,其实是个概率问题……只要这个宗族有足够多的财力去培养足够多的子弟,也就是基数够大了,再低的概率,也是有可以出成果的。

    这就是科举义门的模式为什么能在两宋流行的原因——真正皇封过的义门不多,但是类似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很流行的——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宗族抱团,以达到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目的,同时也因为在族内实行平均主义,可以让更多的子弟得到良好的应试教育。

    呃,当然是应试教育了!不管宋朝科举考试的题目看上去有多么“精英”,实际上都是用知识面相当狭窄的儒家伦理道德去选拔人才。

    所以选拔出来的人,并不都是真正高素质的精英。当然不排除有真正的精英通过应举步入官场,因为接受精英教育的人也可以考中进士。

    比如章惇的侄子章衡就是个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