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28章

天下豪商-第228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丹人和北阻卜的战争韩忠彦也有所耳闻,谁胜谁负他不怎么清楚,可是堂堂大辽和一群阻卜游牧之民打了八年还没分胜负,这已经说明不少问题了。

    如果不是契丹人的武力衰弱,恐怕就是北阻卜人特别能打了!

    “阻卜人会代辽而起?”韩忠彦问。

    “也许吧。”武好古装出忧虑的模样,“若真如此,恐怕来日新兴之阻卜,要比如今衰弱之契丹更加危险,实乃我朝之大患啊!”

    韩忠彦轻轻点头,接着又问:“可这和界河商市有何关系?”

    听到这个问题,武好古原本稍微有点悬着的心,已经完全放了下来。韩忠彦现在追着界河商市问个不停其实是好事,这说明韩忠彦是真的想了解商市因何而设,而非只因为它是新党搞出来的就视之为仇寇。

    如今的朝中和后世都有人用“庸懦”来评价韩忠彦其人,不过在武好古看来,“庸懦”也许就是比较讲道理不会乱咬人的意思。

    所以武好古就想趁着这次北上途径大名府的机会和韩忠彦拉拉关系,向他解释一下界河商市存在的意义,有可能的话再把自己的弟弟“推销”给韩忠彦做女婿。

    这样,即便将来韩忠彦代替章惇做了首相(历史上韩忠彦就当了一段时间的首相),界河商市也有可能继续得到朝廷的支持。至于自己蔡氏忠党的身份,应该也不会由于亲近韩忠彦而丢失的。

    毕竟蔡京自己也会因为哲宗的驾崩而倒霉,历史上还是靠着童贯的推荐而受到徽宗重用的,这个时空恐怕要靠自己了……

    “大府,”武好古道,“界河商市可以让界河南北之地商贸民生之上混为一体啊。”

    什么意思?

    韩忠彦愣愣地看着武好古。武好古解释道:“且不论其余,单论民以食为天之事。假若燕云之地明日便归顺我朝,大府以为我朝能拿得住吗?”

    会拿不住?

    韩忠彦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武好古已经接着往下说了:“下官以为是拿不住的!因为燕云之地在辽国,乃是工商繁盛,万民汇聚之所。单是燕京一城,便有黎民三十万!龙烟铁山,又汇聚矿徒铁工及其家眷不下数万。其余各城,也皆有工商之民和僧徒军兵聚集,此等皆不耕不种之人。而辽国南京道可供耕种之地却是有限的,根本不足以供养这数十万众。因而辽国每年都需从辽东运粮百万石以供燕云诸城食用。若燕云之地归我大宋,朝廷上何处去寻百万石米粮以养数十万燕人?”

 第339章 何来百万石

    (全本小说网,HTTPS://。)

    听到武好古的一番分析,别说是“庸懦”的韩忠彦了,就连张商英和张叔夜这两个能人,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全本小说网,https://。)

    之前大家只想到复燕或者不复燕,却从来没想过复燕成功之后拿什么去喂饱几十万甚至更多的燕云城民。

    燕云之地入辽都快二百年了!那里早就是辽国国内经济分工的一部分了。用后世的话说,燕云之地是辽国的工商业中心,燕云出品的手工业产品和通过燕云进口的宋朝商品,大多要销往辽国其他地方乃至西域。而土地肥沃的辽国东京道则是辽国的粮食主产区和皮货、药材等出口原料的采集地。而燕云,特别是燕京用手工业品同辽国东京道交换粮食、皮货、药材等物。

    也就是说,燕云之地和辽国的其他地方在经济上是互相依存的!甚至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

    大宋如果想收复燕云,别的不说,至少要有足够的粮食去喂饱燕云地区的汉人百姓?要不然饭都没得吃,谁还跟你讲民族大义什么的?

    而要喂饱燕云百姓,夺取辽国东京道是不敢想的……既然东京道拿不下,那么就只有用宋朝自己的粮食去填补这个空缺了。

    可是宋朝有能力每年调集上百万石粮食去燕云吗?现在光是给陕西诸军和开封府运粮食,就已经让朝廷头疼死了,再要给燕云一百万石……恐怕宰相都没人敢做了。

    武好古扫视了三人的脸孔,然后笑道:“若无一年百万石米粮输燕,那朝廷得到的就不是燕云之地,而是随时会动地而来的渔阳鼙鼓了!”

    看来这燕云之地,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恢复的!

    韩忠彦和张商英甚至张叔夜脑海中都冒出了同一个答案!因为每年向燕云之地输送一百万石粮食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该死的“三易回河”还好说。至少河北东路那是沃野千里,府库充盈。但是现在河北东路的大平原年年被水淹,府库里面空的都可以跑马了,自己都要别的地方救济,还这么供养燕云?

    至于河北西路和河东路,那里都是多山的地形,出产炭石和瓷器,不怎么产粮食的,根本不可能一年拿出百万石余粮。

    再向南过了黄河就更别指望了,有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这些大城市在,还有陕西的西军,中原地区每年要输入几百万石粮食才够吃,已经让运河系统不堪负重了。

    别说从中原调出粮食,就是利用疲敝的运河体系一年输送百万石米粮去燕云也是不可能的。

    武好古叹了口气,“可这燕云之地是否恢复却也由不得我朝啊!假若作为大辽柱石的宫分诸军在漠北为阻卜所溃,那大辽分崩离析就是数年间的事情。到时候,我朝能不复燕云之地,而眼睁睁看着那里落入强虏之手吗?

    若燕云入了新崛起之强虏之手,那我大宋还能有安泰之日吗?辽国的铁器可是大半出自燕云的!而且燕云还有数百万人口,其中丁壮不下数十万人啊!

    大府,我大宋和辽国之间的百年和平,可不仅仅是用五十万岁币换来的,而是我大宋百万禁军累次血战打出来的!”

    没错,宋辽之间的和平是双方经过几次血战,都发现没有力量征服对方后采取的不得已路线。

    这个和平路线是不可能被代辽而起的强虏轻易继承的——你一个富得流油的大宋摆在那里,人家会不咬上几口就答应五十万的岁币了?哪有那么好说话的胡虏?

    想要屈辱的和平,也得重新打过!

    也就是说,辽国一旦崩溃,大宋就必有一战。

    既然一战难免,那么在辽国崩溃之际收复燕云就没什么不对的了,问题只是怎么收复,以及收复之后怎么将燕云融入大宋。

    历史上的宣和北伐前,大宋朝廷压根就没想过这些问题。最后虽然靠花钱收买女真人勉强收复了燕云之。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力解决燕云之地的吃饭问题和融合问题,结果造成了可怕的灾难。

    而武好古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奸商脏官,考虑问题当然比较全面了……所以在了解到辽国南京道的工商业和需要从辽东输入米粮的情况之后,马上就想到了几十万燕云城民的吃饭和工作问题。

    几十万燕人没饭吃没工作,不乱起来才怪呢!历史上就算是女真不被盟入侵,郭药师那个坑货多半也会变成个安禄山。

    “可界河商市也产不出百万石米粮啊?”韩忠彦问。

    武好古笑道:“大府,界河商市是一个海港商市啊!

    现在辽东运往燕京的百万石米粮都是从界河入海,再往燕京而去的。不过由于内河水浅,辽人只能用小船海运辽东米粮,常常会翻船的。如果界河商市起来,那界河商市一定会变成辽粮入燕的转运中枢。

    虽然界河商市依旧不会产出米粮,但是运粮的船只,装卸的码头,存粮的仓库都会搞起来,到时候就能从海州运送淮粮入燕了。”

    粮食其实还是有的,只是有能力输出大量米粮的产粮区在淮南和江南,而要将数以百万石的米粮从江淮运往燕京只能走水路。要走陆路的话,在路上消耗损失的粮食会比运到燕京的数量还要多,而且还要征调大量的民伕,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而水路运输只能依靠海运,因为现在的运河体系光是应付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和西军的消耗就不堪负重了,根本无力再为燕云供粮。

    而航海是一种需要长期积累和投入才能拥有的能力,不是哪天心血来潮造点大木船就能有海军和远洋船队了。百年海军什么的肯定是夸张,不过大宋如果想要在二十年后拥有一支可以向燕云运送粮食的船队——可以运粮去燕云的船队一样可以运兵去辽东——那么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而且最好还要拿下为辽国运粮的买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船队,并且让队伍得到锻炼。

    在将来的抗金斗争中,这样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可是最宝贵的力量啊!

    也不说运送百万石米粮了,就算一年运个五十万石,也需要维持数百艘海船的庞大船队!

    韩忠彦捋着胡须,在心里反复琢磨着武好古的话。虽然他打心底里就认定武好古是个近幸,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近幸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少他给建设界河商市找到了一个非常站得住脚的理由……将来无论走灭辽还是援辽,无论是兵战还是收买,仿佛都离不开界河商市和以界河商市为基地的庞大船队啊。

    看来这界河商市,还是应该要办下去的!

    而这个武好古……虽然是近幸,但还是可以用一用的。

    ……

    在大名府城南,有一处气象万千的深宅大院,正是潘家将门的祖宅,武好古在一年前曾经到过这里,还在这里画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油画《潘素儿的微笑》,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人类绘画史上无法超越的宗师地位。

    呃,大艺术家啊!

    今天,大艺术家武好古再一次来到这座已经焕然一新的大宅门前。

    这一次故地重游是为了那个似乎不大看得上自己的弟弟武好文的终身大事——武好古现在当然是新党了,不过这不等于他的弟弟也要入新党。兄弟分属两党这种事情,在宋朝的新旧两党斗争中并不鲜见。王安石自己的两个老弟王安礼和王安国都是反对变法的旧党!

    而且武好古还知道宋徽宗上台后就改变了他哥哥哲宗专用新党并且放权给宰相章惇的政策,而是采取了新旧兼用,异论相搅的老办法——说穿了就是让朝堂上的臣子狗咬狗,他这个皇帝坐收渔人之利。

    虽然后世总评价宋徽宗不会做皇帝,可实际上他的帝王心术不比别的皇帝差,就是不会打仗罢了……其实宋朝的皇帝除了赵匡胤谁会打仗?都不会!

    在这种情况下,武好古自然也不会让弟弟武好文步自己的后尘加入蔡京门下。而且,自己是近幸吏商,而武好文是走正路的科举士大夫,东华门外的好汉,兄弟二人走不同的路线才对!

    所以武好古早就琢磨着给弟弟找个旧党背景的老婆了,因此在开封府的时候,他就找潘巧莲商量过——潘家将门其实也是亲旧党的,潘巧莲和许多旧党大佬家的闺女也都挺熟悉。因而就给武好古推了几个人选,其中最合适的就是相州韩家的闺女了。

    也就是韩琦的孙女、曾孙女一辈,人数还是很多的。韩家可是相州大族,从曾祖父韩璆开始就代代做官,到韩琦这一辈更是一门三进士。而韩琦自己有五个儿子,儿子们又都生了一大堆,因而韩家的女儿也有一大堆。

    不过武好古自己出面去替弟弟求亲也是不行的,他一近幸吏商没这面子,但是潘家将门的族长潘孝严这些日子正在大名府——他家祖坟又被大水淹了,他是看看要不要迁坟的。

    因此潘巧莲就给了武好古一封书信,叫他去找潘孝严出面做媒了。

 第340章 烧冷灶

    (全本小说网,HTTPS://。)

    武好古看到的潘孝严似乎在生病,很不景气地靠在一张铺了厚厚一层锦缎卧榻之上,头上缠着白布,卧室之内还弥漫着中药的味道,身边还有两个丫鬟在给他揉肩捶背。全本小说网;HTTPS://。m;

    这是怎么了?武好古见到一副病中模样的潘孝严就是一惊,这是要不行了还是怎么着?早知道这样今天就该叫杜文玉带着画具过来,自己顺便帮潘孝严把遗像给画了……

    “刺史,您这是……”武好古关切地问。

    潘孝严看了眼武好古,苦苦一笑道:“大郎,叫甚底刺史?叫三哥吧。”

    原来潘孝严并不是潘家这一辈的长子,而是排行第三,只因为是嫡出,所以才当了一族之长。潘巧莲则是他的十八妹,他们是同辈的,所以娶了潘巧莲的武好古也就和潘孝严同辈了。

    “三哥,您这是怎么了?”武好古一边在一把玫瑰椅上坐下,一边发问道。

    “别提了!”潘孝严一摆手道,“我家老祖宗的坟给大水淹了!这可如何是好啊?那个坟可是祖坟呐!风水好的不得了,怎么就给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