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556章

大唐马王爷-第556章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不在这一时,不在这一时。

    樊莺还想追问,见师兄以目向自己示意,便强自忍住。

    回到客房内,樊莺闷闷不乐。不论是叔叔还是褚大人、还是县里官员们在席间的神情,都预示着父亲的消息一定不是她路上所猜的任何一种。

    此时再无外人,她也不问师兄,只是默默地收拾着洗漱、躺下。驿馆中准备了两人的被褥,她也不去自己那里,寻求倚靠似地钻到高峻这里来。她眼睛直直的瞧着屋顶,不一会儿溢出了泪水。

 第957章 相互依偎

    高峻也想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劝解,只是把她搂得更紧。//全本小说网,HTTPS://。)//

    一夜后,李浚时县令便亲自来请,说要马上出发。他和话简单到无头无尾,但高峻和樊莺知道,这才是与此行的大事相关。

    他们飞快地收拾停当,驿馆外,樊大人、褚大人居然都到了,各人骑了匹马,像是要远行一般。李县令也带了两名随从一同跟着。一行一共七人出了余杭县城,往官道上驰去。褚大人说,他们是要去于潜县。

    此时樊莺就不多问,但脸上是极为期待的紧张神色。高峻心中也极为奇怪,既然早就有了樊伯江的消息,为何却是去于潜县。

    于潜县,武德八年以县置潜州,武德九年复废州为县。县外三十里,褚大人指着一条河给高峻介绍,说是紫溪河,河两岸良田无际,稻浪滚动。

    众人无话只是赶路,再沿着山道驰上一座高山,褚大人再介绍说,这便是天目山的一段,山下便是三十里长的人工凿渠可通舟楫,直通紫溪河的源头。

    于潜县县衙。

    县令郑早——知道西州大都督来意,亲自引着樊伯山、褚遂良、高峻、樊莺、李浚时往县衙外走。

    不但是樊莺,就连高峻此时也是一阵莫名的欣喜,心中猛地生出一个希望,在城内的某条巷子里、叩开一处偏僻院落的门,门内就站着樊莺的两位亲人。

    但到了之后,他就知道方才纯属妄想了。

    这是一处专属县衙的单独院落,不大、瓦屋四合,里面有仵作进出,门外有弓兵二十人把守。一走进去,就有一股陈腐之气浮散在院中的空气里。

    其他人显然先来过此处,因而郑县令打开一间靠北房屋的门,单单伸手对高峻道,“大人请。”

    他们进去,樊莺的手一直挽在师兄的臂弯里不敢松开,心中嘣嘣乱跳。

    屋中狭窄,有阴凉之气。里面靠北墙、西墙各有两架木床,北面床下摆着两只木盆,里面盛放的竟然是冰块。

    时方九月初,那么冰块就是去年的了,是一般人家有钱都买不到的东西。

    看样子两张床上都有人躺卧,青布连头带脚地蒙着。只是西边床上的显得极是枯干瘦小,床下也无冰盆。

    郑县令上前,亲自掀开北面床上的青布,有一男一女并排躺卧的两具尸身呈现在众人面前。

    除了身上的衣物看起来已经十分糟旧,女人裙边上的花饰已经看不清颜色,衣料勉强可以连缀不破之外,两人像是刚刚睡着了,互相依偎着。

    这对男女相临的两条手臂边,放置着一只三寸见方的黑木匣,匣轴、锁扣俱是赤金的,盖子紧紧扣着,但没有锁。

    男的看起来大概有三十几岁的样子,高峻只看一眼,便发觉他的相貌与樊伯山有五分相似,而且年纪还要略小于他。

    而女的只有二十八九,面目恬然,一看生前就是一位美人。

    只凭樊莺猛地紧抓了他胳膊的反应,高峻就知道她已经认出了这两个人。她的身子摇摇欲坠,几乎支持不住,浑身颤抖着靠在高峻的身上。

    樊伯山低声道,“莺儿,你还有没有印象,他们便是你的父母!!”樊莺扑到床前,定睛看着二人,未曾出声,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

    从某一天开始,她于幼年时倚门而盼、望眼欲穿,父母自外出后便音讯皆无。从此,一个女孩子便独自一人飘泊支撑。恩人带她北上寻找叔父却中途病故,她从希望到绝望。师父领她学艺终南,她从柔弱到坚强。

    周围人无不落泪,宗正少卿泣下最多,而高峻见樊莺如此也是心如刀绞。想不到十年重聚,就是阴阳两隔。

    他抚着樊莺肩膀,见她哭得断肠泣血,不得不硬将她拉起来,转而又伏在高峻的肩头啜泣不已。

    高峻拍着她的背道,“好了,我们得探究一下两位长者的死因!”她这才渐渐住了呜咽,但眼泪仍然擦也不干。

    于潜县郑县令借此机会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褚大人所倡导的屯田,在余杭所属八县同时进行,杭州刺史府本着尊重朝中重臣的想法,州内除有专员统一掌管屯田之事,一应相关的大事都同时报与褚大人知道。

    而于潜县郑县令,也日日组织本县民役们屯田。天目山下方圆三里的紫溪塘,正处于紫溪河的上游地带,在十年前还是一处碧波荡漾的潭水,而此时已经逐渐干涸成一片沼泽。

    为了疏通河道,并且将这片大面积的沼泽变为良田,县令郑早报请褚大人及州府后,动员县内民役、沿着紫溪塘南部边缘开挖人工水渠,将塘泥铺到地中为田。

    在挖渠过程中,有民役在不经意间,就在淤泥的底下发现了这二人。当时往外拉拽时,发现他们肢体柔软、容目如生,仿佛是刚刚落水。

    但此处的河水早几年就是浅浅的、深不及膝,再看二人身上的衣物显然也有些年头了,当时他们在泥下并卧,而且在女人的怀中紧紧抱着一只阴沉木的饰金木匣。

    民役们飞报县衙,随后再报褚大人。能让褚遂良把这二人与樊伯山、樊莺联系起来的,正是这只饰金木匣里的东西。

    此时,褚大人再次上前,伸手在樊伯江夫妇身体中间打开那只木匣,一道冷艳的光辉从木盖下溢射出来。同时,众人的鼻子里忽然闻到了一股轻微的味道——不错,那明明就是苦涩味。

    苦味一般须靠舌尝,但此时明明白白的,屋中漂浮着一缕鼻子就能嗅到的苦味!匣盖已经全都打开,苦味又浓了几分,而屋中光华大盛!

    褚大人道,“匣盖上原有铜锁,起掘时已锈落了。”高峻凝神看向匣中,一颗鸽蛋大小的明珠正在熠熠生辉!而匣内所衬的红绸,也被它映得一团红晕。

    在木匣的盖子内侧也衬有红绸,上边是一只夹袋,褚大人不动那颗珠子,而是探指从夹袋内夹出折叠着的一张纸。

    他对高峻和樊莺道,“老夫以前见所未见,都是这页纸上所说……此珠名叫‘黄连’,医中至宝……我们都已见证了。”

    按着樊伯江失踪时间,至今不会少于十年,但夫妇二人至今不腐,不由人不相信了。他们死时两人紧靠,樊夫人怀中所抱的木匣当然离两人最近,那么他们之不腐也就可以解释了。

    褚大人和郑县令开始时并不知这个秘密,而且还立案探察,以为尸身是新近才为人所害。但是后来在夹层发现了这页纸,这才弄清了两名死者的身份。

    “不知褚大人当时是怎么知道他们便是樊莺父母?”高峻问。

    褚大人道,都在纸上,高大人你且自看。是老夫在上边看到了他的名字,恍然想起樊少卿曾经说过其兄之名正是“伯江”,这才紧急通报了樊大人。

 第958章 无头之案

    这只是一张钱、物两清的收据,“兹据:急让于余杭郡、余杭县樊员外伯江夜明黄莲一颗,拒腐生肌、医家至宝。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钱一万五千缗收讫,出据无悔!”

    底下是落款:“王海蛟,贞观九年六月初十日”,在“王海蛟”三字上有个大大的朱砂指印。

    从贞观九年至今,已经十一年过去,但这枚红指印,与阴沉木的饰金木盒中所衬的红绸一样,均是清晰如新。想必是阴沉木匣密封严实的缘故。

    褚大人对高峻、樊莺道,“逝者已矣!两位故人身份业已确认,总是不幸中之万幸,贤侄女还当节哀!”

    樊莺此刻方寸大乱,依旧抽噎着,不知如何是好。

    高峻道“褚大人,按理,两位逝者宜早日入土为安才是正理,只是不知我岳父岳母死因……可有个大致的眉目?”

    如不弄个明白,高峻料想师妹是不会甘心的,樊莺眼里含泪不停地点头。

    樊伯山少小离家闯荡、博取功名,猛见兄嫂遗容如故,心内也极是悲伤,听了高峻的话便替褚大人答道,“本官到时,褚大人已令仵作验过,除兄长后脑处有钝物撞击伤,两人再无其它伤痕。”

    “难道是有人图财害命?”

    褚遂良道,“这倒不一定,当时一发现这二人,老夫恐怕他们的身份可能与樊大人、贤侄女有关,当时便责令于潜县郑大人多方探察。但我们手中除了有这只阴沉木匣、黄莲珠、收据,就再也没什么线索,难啊!”

    樊伯山也说,收据上倒是有个相关人的名字,就是那个王海蛟。但奇怪的是,这份收据把兄长的郡、县记了个清楚,出据之人自己却如此的简练,让他们到哪里去找呢!

    褚大人也道,“黄莲珠倒是个线索,但如此的稀世之宝,拥有者怎会轻易示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世间有此物,就更不能询问些什么了!”

    县令郑早说,“高都督,此事时间久远,查无可查,下官以为这便是个无头的悬案……难啊!原来有褚大人、樊大人在,下官还有些指项。两位大人一离开,下官就更没办法了。”

    高峻看向褚遂良,褚大人道,“你们二位到达前,老夫和樊大人已接到长安传诏了……岭南大雨成灾,听说甚于黔州。雨后雷州、崖州隔了海,竟然同时害了兔灾,千万为群,兔过而苗尽,兔亦不复见!”

    樊伯山道,“陛下之意,委任褚大人为正使、本官为副使,接诏后即刻赶赴岭南巡察灾情,见机赈济,有道是灾情如火……恐怕……兄嫂只能速速入土为安了!”

    他说,再说侄婿你可是身负西州边陲一州之重任,因为私家之事,长时间滞留于外恐怕也不大好,我意速将兄嫂隆重厚葬,然后以公事为要。

    褚大人也微微点头,似是同意樊大人的意思。

    陛下见诏,有道是忠孝不两全,那么褚遂良的三年丁忧之期,只过了不足一年便可以再行公务。之后,他便可名正言顺地回到京师职上、而不犯忌。

    褚大人远在余杭也被皇帝想起,一则从余杭出发总快过长安,足可看出皇帝对岭南灾情的焦虑。二则不能不说他在丁忧期间为家乡屯田的义举,已经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了。三则,高峻以为恰恰是樊伯山也在余杭,无形中也为褚大人的复起多多少少助了些力——正好由两位大臣同去。

    不得不说,这两位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先公后私嘛。高峻想,就算是自己,虽然已同长安请了假期,但长时间滞留在外也不大妥当。

    但樊莺听了,刚刚止住的眼泪禁不住再次涌了出来,这一回她就控制不住哭出声来,最后伏在爹娘的身子上,任谁拉也不起来。

    高峻明白她的心思,如果眼前躺着的是两具枯骨,那还倒罢了。

    但明明两位亲人宛如睡熟了一般,与年幼时分手的那一刻一般无二。但情、势所然,很快他们就要入土,而死因只好永久地放下,这样不明不白只会让她伤心不已,留下深切的遗憾。

    樊伯山、褚遂良同时征询地看向高峻,只待他点个头,成殓所用的上等棺椁其实早就备好了。

    “师兄……”樊莺哽咽道。她不能阻止,但心有不甘。

    高峻不说此事,而是看着西边被布遮住的木床上问道,“两位大人,郑大人,不知那是什么人?”

    郑县令说,“也是挖渠时发现的一具枯骨,与樊夫人双亲埋身处相距八十步远,这就更是一桩无头的悬案了!想来年代更远!”

    高峻走过去,一伸手揭开蒙着的青布,有一具无头的白骨出现在他面前。这就更不能断定些什么了,唯一异样的是,这人的右膝盖是残缺的,小腿腿骨也有断后续接的痕迹。

    高峻心头一动,又把青布蒙上,“两位大人,其实我们总还可再尽些力的,因为线索不止郑大人所说的这些。”

    褚遂良道,“哦?!那可再好不过,如果须要耽搁个三、五天,释清大家的疑问,老夫和樊大人还是能作得主的!”

    樊莺终于止住啜泣,抬了泪眼看向师兄。

    高峻道,“那是自然,日子再久,我也有不便。但尽尽人事总是应该,至于结果清楚不清楚的,也只好看天意了。”

    郑早县令也有些急切地问道,“高都督难道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