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549章

大唐马王爷-第549章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不用再罗哩罗嗦说些别的了。现在皇帝急于看看来自黔州的奏章,以往这类大事,高审行是从不落后的,但这次迟迟没有消息。

    高审行上一次递上来的奏章被皇帝看到后,皇帝便体察到一点点的不正常,这一次,看来高审行的文章不大好做啊。

    底下的某些臣子似乎已经知道了一些黔州的情况,因为当初对高审行的溢美之辞一下子销声匿迹了。没有人挑头提起这件事,都在小心翼翼的绕过去。

    他不去询问哪一个人有关黔州的情况,因为被问到的臣子会被迫发表对黔州雨灾的看法、因而不可避免地就要说出他们的立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受的。

    想不难受便会有偏颇。而皇帝不想被他们的说辞左右了自我判断,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高府官员们先前的谦卑态度,此时显现出了绝妙之处,此时他们一如既往,对黔州的灾情从来不置一辞,给人一种无比镇定的感觉。

    其实,进入八月后,南方各地有关雨情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都有上报,综合这些情况,皇帝认为黔州的雨情也不该有多么严重,但是十四眼盐井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高审行到现在没有奏章上报,说明他也很难受黔州的灾情,那就再等一旬,如果黔州还无消息,那时就该下诏催询一下了。

    ……

    黔州刺史府前厅,来自西州的四十八名衣甲鲜明的护牧队首先吸引了黔州官员们的眼球,他们个个年轻力壮,连个头都极为匀称,人人挎刀带弩全副装备。

    官员们留意到,西州大都督的护卫人数多于刺史大人的三十二名,这是因为父子二人不同的品阶决定的。

    这里全部的官员都是头一次见到高刺史的公子,他没有穿着西州大都督的官服,而是一件白袍,他一定不是因公而来的。

    在他的身边有位十八九岁的绝代佳人,早已被人们惊为天人的、都督的五夫人和八夫人奔出来后呼她作“樊莺”,两人的光彩在她的面前忽然就有些黯淡,有人说,那该是高峻的三夫人。

    人们不敢像模像样地挤出去看,只敢偷偷地瞟上一下,然后那些人快步进入了后宅。

    有人心中暗赞,不论是大都督、还是三夫人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有人期待着过不多久,刺史大人一定引以为傲地把新到的西州来客当众引见给他们。

    而在二门上的内卫,很快听到五夫人崔嫣兴奋地问道,“峻,来接我们就带了四十八名护卫啊,有些威风了!”

    高峻没有回话,因为接下来是彼此与刺史大人、刺史夫人见礼的动静。然后内卫不用回头,便听到刺史大人沉声责问道,“西州长史在黔州,你又赶来了,那西州是谁在主事?”

    “回父亲大人,是刘司马在主事。”

    高审行哼了一声,再道,“接两个人罢了,先看看你的排场,四十八个!难道有什么公务?苏殷来时就带了女子卫队二十人,为父很快便会罚俸,成心来吃穷我么?”

    高审行这是成心,虽然后宅的二门上只有两名内卫算是外人,又没什么身份,但他仍要当着他们批评儿子两句,然后再道,“进屋吧。”

    甜甜跑出来迎接,自回凉州后,她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见到他了。以往的时候高峻总会快步上前抱起她,在山阳镇的时候他还常背起她到镇外的菜地里去玩耍。

    但是今天,小姑娘发现他有些紧张,甚至不敢在祖父的面前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多看她一眼。小姑娘不吱声,走上去牵起大都督的手,然后心满意足地靠在他腿上。

    丫环今天也是头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西州大都督,还有随着他一同前来的三夫人樊莺,两个人几乎都让她心中惊叹,仿佛看到他们之后,因为刺史与苏姐姐的奏章之争引起的不快也消失了。

    苏殷说她刚刚写了奏章但不知合不合适,她想要高峻看一看。

    于是高峻有些意外地发现,是高审行不大情愿地从袖筒里把奏章拿出来。

    高峻就站着、飞快地看了一遍。他与樊莺来时,对一路上看到的、黔州境内十山九空的灾后情形,于是也就有了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他略一思索,对苏殷道,“这份奏章是不能报送的。”

    他的第一句有关奏章的意见竟然令高审行极为满意!

    苏殷也没有想到,自己执意要送往长安的奏章,被高峻看了一眼后就是这么个结论,于是她轻声问,“你能细说说么?”

    但高峻忽然以手扶额,身子晃了一晃,仿佛十分劳乏、困顿的样子,甜甜以童声道,“高大人一定旅途累了。”

    高审行连忙道,“那就快些去休息,正事我们稍后吃过饭再谈。”

    在仆妇们新打开的客房里,看看身边只的崔嫣和苏殷,高峻才对苏殷说道,“看起来这份奏章没有涉及其他人,只说了你自己的失职,但不要忘了奏章说的是黔州的事。那么黔州的灾情,父亲大人要不要往长安奏报?”

    “身为一州刺史,父亲大人一定会报,而我猜他一定不愿意多说你在抗旱中的不是之处,那么让皇帝陛下相信谁?会不会认为父亲大人徇私?”

    午时,高峻只在桌上吃了一点点,酒也未沾便推开碗筷,看起来还是不大舒服。樊莺、崔嫣和苏长史连忙将他扶去客房,三个人才再回来用饭,崔嫣还对高审行说,高峻可能是病了。

    后晌时,有官员对刺史大人说,威名赫赫的西州大都督到了黔州,那一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又有官员道,“那还用说!只要看一看西州女长史的才学,不用想就知道了!”众人都说想听一听都督对于黔州灾情的见解,问刺史大人可不可以请出来让大家请教。

    高审行微露得意之色,说道,“犬子只会打打杀杀的,哪会有什么好的见解!”但说归说,刺史还是立刻让人去后宅叫高峻。

    不一会儿,去的人回来向刺史大人回禀道,“西州大都督身子不适,都督五夫人说不能出来见人。”

 第945章 有雕入林

    虽然西州大都督高峻自从一入府就没有再露面,但高审行有个感觉:原来因为要给黔州灾情定责、而在黔州官场上引起的推诿、摇摆、观望、抱怨,以及因为窃窃私语、引起的与刺史离心离德的现象,一下子消失不见了。(全本小说网,https://。)

    刺史大人的威严仿佛一下子又回来了。

    他把西州长史苏殷写就的奏章,一下子摔在他那些属下的面前。

    知道了奏章的内容以后,澎水县县令张佶低下了头,原来暗中与其随声附和的石城县、信宁县县令也噤声了。

    苏殷在坐,想起当初李引未失势时,因为水渠贯通时所起的龌龊,石城县和信宁县的两位县令还曾站在李引一边。

    但黔州的灾情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丢官罢职的危险之下,他们又跑到张佶那边抱团儿去了。

    连她都有些奇怪,高峻突然出现在黔州引起的悄然变化,好比一座林子里各种各样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吵闹不休,忽然有一只雕儿的身影掠过了林子上空,林子里霎时安静下来。

    她暗笑,不知一只装病的雕儿怎么就有这样大的影响。

    关于高峻此次的出行,苏殷和崔嫣已私下里问过,他到黔州来不穿官袍,就是为了防止引发高审行的不快。

    想想吧,父子二人同时出现在黔州众官员面前,老子是四品,儿子是三品,一向以黔州老大自居的高审行要怎么不舒服!万一刺史再当众训斥起西州大都督来,那高峻也不舒服了。

    因而取了个折中,官袍不穿、护卫要带。

    四十八名护卫就是柳玉如决定让他带的。柳玉如说,平时护卫可不带,但去黔州必是要带的,这个排场务必要讲,要让黔州那些大小官儿们知道,去的是三品大都督。

    再看一看张佶的反应,原先私底下声言、能找出一打儿证人的嚣张瞬间不见了。苏殷估计着张佶的心中也有个掂量——他再牛,总牛不过剑南道那些军界政界位高权重的人精们。

    高峻去剑南道平乱时是只身前往、是个西州别驾。而眼下是大都督,身边又是护卫又是长史,力量比在剑南道时无疑要大得多得多得多。

    这些官员们老老实实地坐在一起,至少明白了一件事,黔州灾情的上报已经迫在眉睫,再拖延下去,恐怕影响就不亚于这次灾情了。

    但西州大都督的病情仿佛没有一点好转,刺史在手下们面前忧心忡忡,一连几顿饭,高峻都没有吃下去几口,有些站都站不稳的样子。

    这是一位父亲对久不见面的儿子的担忧,刺史对他们说,“你们先议论一下,我回后宅看一看。”

    于是西州女长史陪着刺史父亲大人一起回后宅,却发现高峻不在,高甜甜和樊莺也不在。

    崔嫣对他们说,高峻借着外边阳光好,试着带了甜甜到野外去晒一晒,于病情是有好处的。

    然后,崔嫣再拉住父亲,有些撒娇地说不让他回前边去,“为着李引的婚事,母亲已经有些忙不开了!”

    然后只有西州的苏长史回来、见这些重又有些交头结耳的黔州官员。她对他们说,“父亲大人走不开,”于是这些人便暂放下灾情、担心起西州大都督的病情来。

    苏长史道,“事情不能搁着不动,刺史大人不在,至少我们可以先估算一下此次灾情的损失,到时刺史大人写奏章时,也好有的放矢。”

    苏殷态度上也是有些变化的,她变得主动起来。刺史不在场,她便是在座中品级最高的官员,又是带诏到黔州携助抗旱的,人们不能不听。

    于是,先有黔州府库的掌管官员进行陈述,然后各县的官员们再说本县的详细灾情。

    他们发现,自大雨过去之后这么多天,这应该是他们头一次心无旁骛地、不掺杂任何无关情绪地说起这件事。

    最后,苏殷道,“损失不大嘛,前几天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吓到了。”

    她的这句话让众官员有些不解,这样的损失还敢说不大!难道是她从西州大都督那里取了什么经来?

    她说,黔州年初的开荒,几乎把原有的土地一下子翻了一倍。虽然这次大雨把六县冲垮了四县,但我们还有都濡县、洋水县各保了八、九成的收成。

    那么按着两县翻倍的土地计算,黔州今年总的收成,至少相当于去年四座县的收成了。长史开导道,“列位想想吧,去年黔州五县,我们在这样大的灾情面前,仍能取得四县的收成!”

    “如果不是因为刺史大人在年初就一力地在督促开荒,黔州怎么能抵住这样大的灾情?试问临近各州,今年有哪个州能够保得住八成的年景!?”

    人们不由得对刺史大人肃然起敬,可不就是这个理!如果都濡县和洋水县不开荒,那么收成只算保住了五县中的两县。

    西州长史道,“至于那些新开垦的荒地,在雨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些期待的,期待收成会更多一些。但是这里有了天灾啊,今年的收成虽然没有了,但土地还在呢!这对我们明年加倍地夺回损失,难道不是一大利好么?”

    群情激奋,这样说起来责任也没多大,犯不上斤斤计较了。有官员低声说,“唉!若是早上两天、只须两天!按着李引大人的吩咐砸开石渠,那会是什么成色!”

    女长史道,“那些引水的设施除了都濡县盈隆岭的水车被雷击毁,其余都算完好。明年,如果黔州剩下澎水、洪杜、石城、信宁四个县的石渠,都按着六县都水使李引大人的意见做过改造,难道我们不会加倍地把损失夺回来?

    转眼间,在座的就只剩下了澎水县县令张佶闷闷不乐,收成说得过去,但盐井呢?只有澎水县有盐井被淤,他总跑不掉干系。

    但是再偷眼看那些各县的同僚,已经没有人再多看他一眼,都去围着西州女长史献殷勤了。

    看看天色不早了,而刺史大人一直没有再返回前厅。让众人散去后,苏殷到后宅来,发现高峻、樊莺、甜甜三人仍未回来。

    但刺史大人脸色好了许多,态度也和顺了许多。她不知道,就在她引导着黔州众官员们分析今年灾情的时候,刺史大人曾经轻步移过去,站在门后听了一会儿。

    他现在的心情也很好。因为苏殷当众把今年抗灾的、还算说得过去的结局,与自己年初的开荒联系起来、而且似乎立刻取得了众官员们的共识,使他渐渐被动摇的威信一下子稳当了许多。

    只是接下来仍然要从速确定相关的责任,不然黔州的情况再晚报上去、等着长安问下来,那就极为被动了。

    这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