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520章

大唐马王爷-第520章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审行暗自庆幸自己在最后的时刻终于抵住了吕氏的诱惑——完事后她曾经暗示留下来的愿望,因为那个时候天色已然不早了。虽然高审行也以为夫人不可能赶回来,但他坚决地叫人把她送到驿馆去了。

    他捉了一只鸽子回屋,苏殷已经把信写好、卷起来装进一只一寸来长的细竹管儿里。而夫人崔氏和丽容,正忙着燃蜡、封竹管儿的口,三人都是一副极其神秘的样子。

    “给西州大都督写的什么?信里怎么说我这里抗旱之事?”他问。

    苏殷不好意思、也不想说。

    夫人嗔道,“孩子们的事,你问什么!”

    高审行一乐,帮她们将竹筒“密信”仔细地捆绑在信鸽的一只腿上,又亲自去门外、替她们将鸽子放飞。

    白鸽子像一只幽灵,扑簌着,一眨眼飞入夜空不见了踪影。

 第890章 以三保五

    第二天天不亮,由黔州刺史府往六县传递符书的快马飞驰而出。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一大早,黔州各县就接到了这个消息。

    各县的官员们在惊讶于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六县都水使”的同时,再稍稍联想一下长安的高府、以及刺史大人一向的行事风格,心中也就释然了。

    他们来不及羡慕这名短短时间里,便飞升至从六品下阶的刺史府内卫,纷纷打起精神迎接这位新任的黔州六县都水使踢出的头三脚。

    李大人果然是高审行一手扶持起来的嫡系,刺史大人向各县官员们郑重引见自己的得力干将,并且明言:在黔州抗旱大计上,李大人可以代行刺史之权。

    “哪个县、哪个官员若是胆敢不听吆喝,那就提着乌纱帽来见!”

    高审行在玩转乌纱帽方面的手段早已无人不知,他要是想摘掉一位县令头上的乌纱,简直就是一眨眼的事。

    任何一位县中官员都明白高刺史此话的份量,与天夺粮的时间,的的确确已经所剩不多,刺史大人也真是急了眼了。

    之后,李引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跑了三个县:澎水县、洋水县和洪杜县,流经黔州的三条最最主要的大河——澎水河、洋河和赤水河,最适于架构水车取水的地段,就在这三个县境之内。

    李引说,黔州抗旱是整座黔州的大事,各县都要抛却门户之见,通力合作,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共举“三县保五县”的抗旱大计。

    刺史忙问详细,何为“三县保五县”。

    李引说,就在澎水县、洋水县、洪杜县各建起一条由水车、石渠、储水池组成的输水线,分头将河水一级、一级提引到最适合的山上去,最后在山顶凿建巨大的蓄水石池。

    然后再分别以蓄水石池为中枢,依着山势走向、勘察详细的输水路线,建起一座五县灌溉水网,这便是“三县保五县”的抗旱格局。

    李引说,将来这三县所保的五县之中不必包括都濡县,因为都濡县已经依托着盈隆岭和岭下深潭、建起了自成一体的灌溉方式。

    李引只打算在三县开建,另外的两县也可以抽出一大部人力,投入到这三县的引水工程上来。

    而这三个县将来的灌溉任务,也只是在各保自身的情况下、再增加了多半个县左右的灌溉任务。

    如果此事能及时完成,李引说,“那么,黔州在贞观二十年开荒拓亩所新增的土地,几乎可以保下来八成、甚至还要更多。”

    高审行的脑海里再一次久违地闪现出漫山遍野、谷浪翻滚的丰收景象。他精神焕发、大喝一声对手下道,“时不我待!我们这些为官的、非率领着治内民众、日以继夜地大干,何来战胜天时的不世之功!”

    他对李引道,“李大人你且说,眼下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本刺史一定亲自督办!谁都不许偷半天的懒!”

    李引说,黔州抗旱最着急的事情并不是建渠、建水车和凿建山顶蓄水池。而是各县早就开始的挑水保苗。

    但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已在都濡县证明了、很有效果的锄地保水步骤。这样一来,担水浇过后只能保持一天的地块,便可延长到三至五天地中依就湿润,而担水的人力也节省下来了。

    省下来的人力一部分支援取水三县的工程,另一部分要抢在时间前面、在无苗地块抓紧补种晚季苗。不然,就算引水成功了,浇那些没苗之地又有何用!

    刺史说,“嗯,有理,保水保墒和补种……但本官要到最关键的建渠引水步骤中去,”他说到这里,就去看西州来的儿媳。

    苏殷连忙道,“父亲大人,就由我和丽容两个督办各县保水、保墒、补种之事。”

    刺史道,“本官就是这样想的,放别人我还不大放心!只是要辛苦你们了。”

    刺史夫人也道,“我是一定要与媳妇们在一起的!”高审行哈哈大笑,又问李引建渠取水之事,李引详细道来:

    他要广征六县木匠伐木,在选定的河边位置建造取水舀车。再征集石匠,按着选定的路线开凿水渠。另外还需一部分人员采石,并将采、伐下来的石材和木材运送到使用地点。

    李引着重说,“输水水渠一定要尽量选择在全石地面开凿,这样一可防止水流过程中渗漏损失,二来也尽可能地不占用好地,三则可以节省人力,减少采石量。”

    在水渠的线路选择也有个关键:宁可水渠蜿蜒曲折,也要减少提水层级。因为每提升一个高度,意味着就要增建一座水车。

    刺史总结说,“都体会一下李大人的话,本官理解,就是‘宁可多跑路,也要少登高’,水渠走得越远,可浇的地就越多!”

    众官员齐声道,“还是刺史大人言简意赅,使我等记忆深刻!”

    刺史对李引道,“你接着说!”

    “这个法子也同样要用在引水上山的阶段,石渠要盘山而建,在同一个高度上尽可能多的让水流得更远,而山中提水水车的选址也大有琢磨,比如选在山间的风口,这样就可以建成风力水车,又可省下一部分值守的人力和畜力……”

    在那些无石地段,只能直接采石砌渠。

    人不怕干活儿,怕的是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新任六县都水使李引大人在上至刺史、下至各县官员的脑海中,描画了一幅宏大的战天斗地的画面。

    而陪同着高审行一同前来的刺史夫人崔氏,此时也有说不尽的感慨。以往她与李引之间的恩恩怨怨,可以认为是相互抵消了,但他至今决然一身,不由得崔氏不把责任联系到自己的身上来。

    她能帮李引、也减少自己愧疚感的,就是让他再度回到以前的地位上去,男人的地位到了,自然想法的诱惑也就多了,也能够吸引更多女子的目光。

    本来崔夫人还担心有人说她因恩徇私,但今天她又可以把这个担心放下了——李引思路清晰、方法有理有据,细想也很可行。

    夫人看得出,多日来高审行一直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代之以信心满满的状态。他几乎再也坐不住,拉着李引、带着众官员奔了出去。

    她感慨:这两个或多或少与自己的过去都牵扯不断的男人,竟然表现得这样志同道合。她招呼苏殷和丽容道,“女儿们,我们先去哪一县看看?”

    丽容道,“母亲,虽然苏姐姐是个长史,但我们都听你的。”

 第891章 宽泛眼界

    婆媳三个在西州女护卫队的护送下去了信宁县。全本小说网;HTTPS://。m;

    按着李引大人的规划,这个信宁县不须修建引水工程,它恰好夹在了澎水和洪杜两县之间。那两县的工程完毕后,一县吐出一些水来,也就够信宁用了。

    但县中各乡也都像蜂群一样嗡嗡起来了,县衙的差役们分赴各乡,传达黔州刺史高大人、都水使李引大人的安排。

    各乡的村正们、以及村正的得力助手们也都行动起来,挨家挨户按着人头分派。

    担水的、抽调出去助力另三县工程的,都要求是壮役;锄地保墒的可以再次一些;而留下来补苗的,则只能是稍为年轻的村妇和老人、半大孩子。

    在黔州身份最高的三个女子到达信宁时,那些选拔出来助力他县的壮役们已经出发了,而山坡地上也再一次布满了补苗、落种、担水、浇地、锄地的村民。

    他们早就听说了,台州和杭州都给黔州捐了抗旱钱,这一次刺史大人是下了血本儿:所有出役之丁,在视作完成各月庸役的基础上,在庸役期内的,石匠和木匠每两天另补给一个大钱,在役期之外的,一天补给一个大钱。而普通壮丁减半,老幼、女子再减半。

    这已经不错了,要知道按着此时黔州的物价,一个大钱便可购上三四斤精米,这就相当于官府管饭了,除去吃的还会有所节余。

    刺史夫人、西州都督的两位夫人们下车时,连她们的二十名女护卫在内,每人的手中都有一只小小的铁锄,看来也不打算闲着。

    一些当地的女子们惊讶于她们的美丽与平易,纷纷拥上前来、热情地与她们见礼。而上山的老人们招呼跟着他们的半大孩子、嗓门儿也格外的敞亮,“都别偷懒,刺史夫人都来锄地了……”

    在洋水县,刺史高审行、都水使李引,在洋水县令的陪同下,来到建造河边水车的地点。

    早就有人在河岸上搭起的高大的凉棚,供刺史和李大人现场休息之用。

    但高审行见了刚刚搭起来的棚子,不由得将县令好一顿训斥,“那些民役们都有纳凉的棚子么?为官之道,就在于与民同甘共苦,众志成城,你倒好!”

    而洋水河边那些打桩、锯板的夫役们听了,号子喊得更响亮。

    县令恭敬而真诚地对刺史大人道,“大人与卑职哪会相同,卑职只须盯在一县,而大人却要跑五六县,卑职实在不忍不做些表示,再说只是个棚子、并未靡费。不然影响了大人休息、便是影响了修渠大事、便是卑职的失职。”

    这里的河岸正是两山夹空,山风强劲。

    李引打算着一排建起三架最大规格的水车,高约三丈六尺,三架都是风力、畜力混用——即便某天无风也不会间断取水。

    石匠们则在专司之吏的带领下,在石地上勘测地势高下、规划着、着手开凿石渠。高审行在工地上转了一遍,最终还是回到了纳凉的棚子底下坐下。

    棚外烈日当空,但他喝着茶水,心里十分舒服。

    民情踊跃、官员用力,工程进展出乎意料的迅速。水车的基桩已经延伸着、一直打入河面上去了。而凿渠工地也响彻了铁锤敲击之声,一股豪情瞬间充斥于刺史大人的胸中。

    自入主黔州以来,高审行自认为不论在勤政、廉洁上、还是在用人选材上都做得可圈可点。这可不是自夸自擂!皇帝陛下隔三差五对黔州的关注便说明了一切。

    他以为,陛下对黔州的关注是有深奥道理的,一般的人绝对看不出道理何在,他虽猜不全面,却能猜个大概。

    一年来,大唐在高丽战场所获颇多,那是侧重和关乎着大唐的国运。西边的经略也看得过眼,西州集郭孝恪和高峻二人之力,牧业蒸蒸日上,博了个热闹的气势。

    而他认为,自己在黔州搞出来的全民拓荒,则可称得上是一锤定音的大手笔。说他是锦上添花都不大合适——谁不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大唐东西两边的进展事关“国泰”,而黔州的做法却事关着“民安”,这么看来,陛下先派自己过来主政、再通过划增都濡县过来、并紧接着升格黔州为中州,绝不是心血来潮。

    只须看一看一年来有多少高官到黔州来过就知道了:通直散骑常侍褚褚良、宗正少卿樊伯山、当然还有故太子中庶子李洎、还有台州刺史苏大人、西州长史……

    再放眼辽州方向、西州方向、和黔州方向,三个地方恰好就是个鼎足之势!陛下摆下来的这场大局面,没有一定的宽泛眼界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身为一位封疆大吏,光是有眼界还不行,还得有魄力,和果决的手段,尤其是眼下这种与天抢时的大工程,要员坐镇就更显重要。

    中午的时候,那些夫役们拿出自带的干粮,或蹲或坐找地方用饭,有的就掬起河水来喝。

    高审行看到后大手一挥,对县令道,“这样太费时,万一喝坏了肚子又要耽误工程。从晚上起,你给我安排县内专人、按时将蒸饼、咸菜、热汤给我送到工地来!”

    县令问,“大人,钱从哪里出?”

    刺史道,“看你这斤斤计较的小气样子,怎么做大事!你自去办好就是,总有人拨大钱给你的。”工地上再是一片欢呼声。

    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