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515章

大唐马王爷-第515章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广和谢大听说后,不由得再一次暗叹丽蓝的精明,这哪是温汤池子,聚宝盆又能什么样儿?!

    有一次谢大输了个狠的,回家后瞅着媳妇发牢骚:

    “穷命脑袋!脑筋怎么和模样一样的不堪!以前天天在那里出出进进,可曾想过建个池子?看看人家丽蓝,脑筋就和模样一样的水灵!我怎么碰不到呢!天生的一副好根基全让你个村妇毁了……”

    谢二嫂像斗鸡似的,“你想过!你们哥俩一对儿活宝都没想过凭什么让我想!”

    庭州那边,由别驾改任长史的王达,带领一州民众挖渠引水也取得了极大进展,人工水渠已经修过了浮图城,很快便到田地城了。

    织绫场的成品绢成批下了机,质量有很大提升,苏殷做了长史后很少再来织绫场,但她画出的许多图样子,这时都在那一匹匹的彩绢上。

    有花鸟、有四时景致、还有西州女子们生活、劳作和游玩的片断,有天山牧野牧的、万马奔腾的画面……这就比内地传统的暗格绢、条纹绢更有卖场。

    有西域来的专门贩卖丝绸的胡商,先到长安去游玩一番,看看那里的丝绢价格,有的就空手返回来,在天山牧的织绫场进货后西去,而长安的东市里也开了西州的丝绢门市。

    当陈赡护着妻子乘坐马车进入牧场村时,他的眼前就是这么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之前他与年轻的牧子们住的通铺,在牧场村没有合适的地方,就直接将马车赶到了新村高大人家,把他从黔州带来的信交给高都督。

    柳玉如等人把陈赡的妻子吕氏拉进家里,她们都知道陈赡当初为什么从黔州来这里,因而对这位脸上略显旅途劳顿的女子十分热情。

    高峻看信,原以为信是苏殷写来的,但打开后却是崔夫人的口吻,里面也没有黔州抗旱的只言片语。信中说,“赡去西州后,其妻吕氏于都濡县,一人无依,县令李引遣其随赡同返,望为安顿……”

    这封信让高峻好生奇怪,按理说,黔州之下一座县中的普通女子,大可不必由一位刺史夫人亲自写信叮嘱。而既然是一位县令出面,怎么不是刺史出面写信?

    一封信中的三个人:吕氏、李引、崔夫人,似乎刻意避开了一个人。

    这个李引身为县令、多半知道陈赡刑徒的身份,陈赡不满期限而回,他非但不提、还将吕氏送出来。再看看吕氏随身带来的东西,除了几件衣物之外再无其他,这也不正常。

    高峻一时想不明白,当陈赡对高大人说,这位李引县令曾说与高都督是故交时,高峻没有细问,马上对柳玉如道:

    “旧村已经没有闲房了,要有也就是苏殷那个院子,让高白把那里收拾出来给他们暂住,一应日常用具、米粮让高白操办。安顿好住处后,再让婉清带她到蚕事房,有事情天天做着,就算安家了。”

    吕氏一下车就在打量这位高都督,知道他就是黔州刺史的独生公子,他说话不打官腔,也没有黔州刺史的威严。

 第881章 时来运转

    他看了只有几行的信,也不多问她在黔州的事情,寥寥几句就把她与陈赡的生活安排妥贴,而且都是都督的夫人们亲自过问,吕氏忐忑不安了一路的心这才平稳下来。全本小说网,HTTPS://。m;

    中午,她和陈赡在都督家用饭,饭后就有个中年人进来回禀说,旧村苏夫人的院子收拾好了,请他们过去。

    想来这就是那位叫高白的管家了。

    他们随高白去旧村,都督的六夫人也一同过去,先去看了她们的住处,被褥和家俱都换了新的,炊具、粮食、连佐料、柴草也已备好。

    随后,六夫人李婉清带吕氏去蚕事房记了名、划归在谢大嫂那一组。婉清对她说不计休息几天,只要想来上工,随时可来。

    都督夫人领来的人,蚕事房的女子们对吕氏很热情,拉着手问长问短,当时就带她各处看、讲解每个环节。

    吕氏当天就留在蚕事房,新生活一眨眼这就开始了。

    而在新村高大人的家中,谢金莲与这些人说,“怎么我看这个吕妹子,眉眼就与婆婆有几分相似!怪不得婆婆有亲笔信到。”

    思晴就偷偷瞪她,谢金莲不知自己又哪里说错了,跑下去到厨房啃咸菜。

    崔嫣说,“但苏姐姐怎么不加上一笔,说说抗旱的事……一只鸽子也不来!”

    ……

    正如高峻所说,苏殷到了黔州,与丽容就是来玩儿的。长安的诏书只说协助,又不明确西州来员的抗旱职责,苏殷便从“协助”一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高审行很满足于奉诏而来的西州长史是自己的八儿媳,这样,就没人敢对他的抗旱大事指手划脚了。

    而苏长史偶尔不得不陪同刺史大人下乡时,在那些当地迎来送往的官吏面前,所有的抗旱意见都是高审行在指点江山似地发布。

    这位远来的女长史总是低眉顺首,就连跟随苏殷长史一同出行的七夫人、女子卫队,仿佛也给高审行增了不少的脸面。

    后来苏殷就尽量避免再随刺史出去看他显摆,她每天只与丽容在一起,带着她的卫队、陪着崔夫人外出。

    她们先是把夫人花圃中的桕树苗移去了澎水县的盐井边。这些还远远不够,既然县令张佶说那里只能种桕树,婆婆对种树、栽树又有着极大的兴趣,她们当然更乐意。

    有西州长史和刺史夫人参与,张佶再也不怕刺史大人骂,栽树一事就成了澎水县半官方的行动。

    别的县都在挑水浇地,而澎水县发动了不少的人,到高僻的山林里挖取野生的桕树苗儿,借着当年适于植树的最后时光,把它们移栽到开垦出来、却长不出庄稼的土地上。

    马洇便是栽树大军中除了县令、县尉之外的具体负责人。他跑前跑后,大声地吩咐手下人,“栽到这里……去提水……”

    一见刺史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媳提着花锄、拎了树苗儿走过来,马洇赶紧一路小跑过去说,“长史大人,崔夫人,丽容夫人,你们能到地头来就是对小人们的鞭策了,不必亲历亲为!”

    他拿来锹镐,不须别人干,亲自上手给她们在地下刨好坑,只由她们抓着树苗稳到树坑里,土早被他抢着埋好了。

    苏殷和丽容对马涸很是欣赏,有一次当着县令张佶的面夸奖马洇。

    丽容从苏姐姐那里得知这个马洇曾经就是个县令、正是因为判错了案子,被高审行一脚踢下来的。于是就嘀咕,“正是个勤干的,如何偏偏就把他撤下……”

    马洇听到后眼含热泪,“怪不得小人早就听说西州蒸蒸日上,从两位美貌夫人的身上,小人就看到了西州大都督不是平凡人物!两位夫人在大都督面前说话,也一定最受重视!不然怎么会放心让两位夫人到黔州来抗旱?”

    多数女子最在意自己的容貌,谁夸她好、就对谁有了好印象。丽容便对苏姐姐道,“抓机会,我们与张县令说句话,让他人尽其材!”

    苏殷算计精明,但离了家中那些人的比较,在黔州处处有人明里、暗里的赞她与丽容的容貌,此时竟然也瞧不出马洇哪里不好。

    她觉着这事没有多难,又不是再让他升回县令,于是打算与澎水县令张佶提一下,崔氏一边干着活儿,也听到了两个人的嘀咕。

    她本想对她们提一句老爷颇为自负的脾气,让她们说话之前犯犯寻思。因为老爷向来不喜欢有人与他意见相拧,尤其是到黔州上任后,这一点就越发的明显。

    一个经他手罢了职、并因罢职事件给他赢得了良好官声的废县令,如果再被别人提议用起来的话,高审行肯定会不爽。

    另外,以她对高审行的了解,让他宁肯自己罚俸也要蹬下去的人,原因肯定不会是表面上那些。但崔氏并未当时制止她们,乐见她们嘀咕一些种树、栽树以外的事情。

    对远来的长史、儿媳,崔氏以为不能让她们患得患失,再说她也认为马洇正该管点事。如果此事能成,那么刺史的儿媳就替刺史化解了一些政事上惹来的旧怨。

    苏殷就与县令张佶说了。

    张县令试着提醒一下她——这个马洇的由来——正是刺史大人拨拉下来的。苏殷说我知道啊,但这个马洇能力还是有的,再说又不是让他官复原职。

    张佶提醒在前,也就放了心,万一刺史大人知道后也有的解释。

    再说能把一位旧县令起用起来,拉他到手底下张罗些事、自己多了个感恩戴德的死党、又不须担责,他何乐而不为!

    张县令叫过马洇对他道,“马兄!你又时来运转了!本官都没想到,但这都是你干出来的。”

    马洇猜到会有好事,连忙道,“小人还不是仰仗县令大人关照!”

    张佶道,“既然西州长史大人发话了……正好澎水县有个县渡,津丞到岁数了,马上致仕,到时你去顶上……品阶不高,是个从九品下阶。”

    马洇知道,澎水河在黔州西南三十里、往北经涪州汇入长江。

    而澎水河在本县境内有个黔州唯一的渡口——武隆渡。虽说渡口是县一级的,但却是黔州由水路进入播州地面的唯一官渡。

    这是马洇身为一位废官重入官场的关键一步,品阶虽然低到不能再低,但总算又是官,他哪敢挑挑拣拣。再说全国的渡口不论等级,津丞一律都是从九品下阶。

    马洇感激涕零,几乎又要给张县令跪下,县令拉住他道:

    “本官能帮马大人的也仅至此!不过因为是县渡,马兄的名字报到黔州后、按着权限也不须刺史大人过目,这就少了些罗累。只要过了功曹参军这一关,让他给你入了册、不与刺史大人声张便大功告成了……只是需要打点一二……”

    马洇连声说,“卑职明白,卑职明白,卑职这就去准备!”

 第882章 绕来绕去

    马洇跑到澎水县不久后、又要再度被起用的这件事,就因为七夫人丽容的撺掇、西州长史苏殷的一句话、刺史夫人的默许,便悄悄地运作起来。(全本小说网,HTTPS://。)

    而崔氏给两位媳妇的建议,就是不必刻意地将这件事告诉老爷。

    马洇的拟任官职不归黔州府审核任命——这只是个十几人规模的县渡——马洇不过将是个二把手,县令认可后到黔州府备个案底也就是了。

    因而她们不与老爷说也算不上违理,更算不上欺骗,顶多算是忘了说。再说老爷总是不知在哪里忙,累日也不见一面。

    一切步骤都很顺利地进行着,张佶县令对马洇道,“栽树之事还得善始善终,务必让西州的两位夫人满意。再说你看得出,崔夫人对这些小树十分在意。”

    马洇唯命是从,在栽植桕木的事情上更为尽心尽责。

    他领人到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去,将那些新生的桕树苗从阴晦之处挖来、移植到阳光下开垦出来的荒坡上。

    将近一个月的光景,澎水县盐井周边新栽植的小树就成了气候,一眼望不透。

    这些桕树恰耐盐碱,只浇水三遍,枝枝杈杈的就挺直起来。

    马洇生活朴素,连布袜都打着补丁穿,但在这件关键的大事上他下了本钱,张县令只要开口,他第二天便将钱银送到。

    但对西州来的两位夫人他就没舍得。

    一是不知道她们有没有这个意思,看看她们人手一只的鸽血红指戒,自己半只也拿不出。冒然出手不大稳妥不说,万一拿少了再惹到人家烦气;

    再者,只须努力干活儿、见面后由衷地夸奖她们美貌动人,看起来已经足够了。

    时间进入了四月中旬,植树进入了收尾阶段,而武隆渡津丞的任命已经板上钉钉,马洇想着把这边来个完美收官,然后就走马上任。

    武隆渡口的官方使用频率并不高。黔州与播州城隔河相距四百八十里,官方没什么过多来往,两方面往长安去、也都有各自的水路和官道。

    真正从渡口过的,多半是澎水河两岸看丈人、回娘家的村男、村女。

    渡口隐在一大片山岗的后边,马洇估计,高审行直到离任都不会来这里一次。张佶县令给他安顿的这处地方真是再好不过了。

    今天刺史夫人和西州高都督的两位夫人没来,她们可能看着胜利在望,就给自己放松了一下。

    但马洇不能放松,他牢记着县令那句“善始善终”的话,督促着植树的百十号人做最后的冲刺,“把那小片地方给我抢栽上,我就给大家去向县令大人请功!西州的长史大人也会满意的!”

    他豪情万丈,高声鼓动,从林后驰来了十几匹快马也没引起他的注意——只能说山坡上的桕树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