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姜姬 >

第672章

姜姬-第672章

小说: 姜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人遇灾遭祸,都与他们无关。他也从来不会在意。
  所以,丁强收下了各城送来的粮食,将其源源不绝的送回鲁国,送给公主。置郑太后与小郑王的求援信于度外。
  不到月余,郑太后获罪,被缚于禁宫。小郑王受太后所害,悲痛难忍,将国事托与诸位大臣,闭宫不见外人。
  旧年郑国两任先王都曾闭宫数年不出,小郑王这么做,没有人觉得奇怪。
  郑国逍遥台上,两座最大的王宫的宫门紧紧关闭着。
  小郑王舌焦唇裂,衣衫脏污,头发散乱。他趴在紧闭的门上沙哑的唤着:“王后,王后,你放孤出来吧。”
  小郑王新娶的王后也是一个小少女,她出身郑国世家,容貌秀美。
  她紧张极了,不停的向外看,生怕被人发现她跟大王在说话。
  她小声说:“大王!不要再叫了!他们会来的!”
  小郑王听到也像没听到一样,他喃喃道:“母后怎么样了?”王后小声说:“太后没事,我去见过她了……太后一直在问大王……”
  小郑王的眼中滚出热泪,“是孤的错……是孤害了母亲……”
  王后年幼,哪怕进宫前被家人一再教导,进宫后仍然不免为小郑王心痛。
  “大王日后长大就好了。”王后小声劝道。
  小郑王不再是之前的他了,他怕自己活不到长大了。
  他曾厌恶鲁人,但他发现鲁人保护了他,他相信的“先生”是郑人,却要害他。
  小郑王从门缝底下塞出去一条腰带,上面有他的血书。
  “王后,求你将这条腰带送去给丁相。求丁相救出母亲,送母亲去鲁国找王姐。王姐是鲁国王后,一定能庇护母亲。”小郑王干涩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了,“孤怕再拖下去,母亲就会被……”
  王后犹豫起来。
  如果只是救太后,那……应该还可以吧?
  她也知道,她的家族和其他人只需要大王,对太后倒是不太在意。
  他们不想让太后活下去。而现在除掉太后就像除掉一只虫子一样简单。
  小郑王在门内跪了下去,“求王后助孤救母后一命。孤会听话的,孤会听他们的话的。孤什么都愿意听。王后,求你……”王后迅速把腰带藏在裙子下面,“大王,我答应你。我该把信送到哪里呢?”
  小郑王摇摇头,“孤也不知……送到丁府去吧。”他也只知道这一个地方。
  只盼望着丁府还有丁相的人,还能给他们母子一条生路。
  大梁末帝二十一年,秋,郑国望仙台降下天火,郑王与太后葬身火海。郑国举哀。
  又,末帝二十四年春,郑王获天幸还生于凤凰台,交国为民。
  末帝二十七年,郑国除国,后称郑洲。


第740章 赵国
  赵国。
  赵王显坐在王殿内; 对着一本秘奏已经看了很久了。
  他时而起身在殿中漫步,时而回到案前看那本奏。
  殿中的侍人都见怪不怪了,他们都是服侍先王的侍人; 新王继任以后不但没有杀了他们; 反而继续任用,别人都说这是因为新王仁慈。
  侍人们却明白,新王不是仁慈,而是拿不定主意。
  赵王显犹豫了好几天; 终于召来了曹备。
  曹备无官无职,赵国世家曹家出身。他青年时才认识赵王显; 结交后慢慢的才发现……这个六公子竟然是想找他偷师的!
  这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大王的六公子竟然不学无术。
  不过细想起来,曹备也相当同情六公子。或者说大公子之下的公子都和六公子是一般情况。
  先王年轻时还有些规矩; 等赵国全在他掌握之中之后,他就不再顾忌那些老臣的规劝了。
  所以先王没有跟王后生下太子; 任由宫中妇人调拨弄权。
  曹备很清楚; 先王并没有宠妾灭妻的心思; 他只是不在乎。
  王后没有一儿半女就离世了; 他也不在意。
  大公子能有先生; 乃是因为他虽非嫡,却为长。所以自然有先生主动上门要教他。
  但剩下的公子们就没这个好运气了。
  先王再不关心; 于是宫中就多了一群目不识丁的公子。
  不过他们之后也就是被赶出宫自谋生路而已,所以也没人关心他们到底有没有读书; 识不识字。
  曹备觉察到六公子的心思后; 就不动声色的暗中指点他。他本意只是偶发善心; 不想天降洪福,六公子竟然继位为帝了!
  曹备觉得这真是老天开眼。不然换其他几个公子上去,那赵国就要多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大王了。
  但六公子就算成了大王,却仍然是那个胆小怕事的六公子。
  曹备因与他的渊源,也成了这位大王的亲信之人,有时不好与外人说的话,不敢当着外臣发言的东西,他都要先跟曹备商量商量。
  曹备不以为苦,他也能理解六公子的处境和为难。
  毕竟这个王位算是六公子白捡的,谁能想得到呢?先王从来都没对六公子另眼相看过,也没人会猜六公子会继位。
  可先王就是生生熬死了大公子,死的时候又没留下话来指一个太子,这才叫诸臣无所适从,只好在现存的几位公子中选。
  叫曹备说,六公子能继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脾气。
  有先王那样的大王,诸臣肯定都想要一个和软、脾气好的大王。
  六公子从长相上就透出一股老好人的气质,半点脾气、半点傲气都没有。
  曹备进了门,拜见了六公子,如今的赵王,显。——这个大名还是继位前才匆匆被取的。
  以前显王的小名是降生时大臣拟的,先王随意点的,叫满。
  也不是不好,但未免不够郑重。
  所以显王继位前,诸臣为了让他更添几分气势,才又郑重其事的议出一个新名来,替了“阿满”这个小名。
  显王规规矩矩的照着礼仪跟曹备三问三答,问过天地人和之后,显王就拿那卷东西给曹备看了。
  曹备看得出来显王坐立不安,就是不知道会是什么事。
  实在是显王继位以后,国中大事早就被欢天喜地迎来一个软和大王的诸臣接过去了。连他这个显王亲信都挣不到一个合适的官职,只能以宾客的身份来应诏。
  毕竟如果初封的官位不合适的话,他日后在殿上也走不远,倒不如耐下心来等一个合适的位子,以后的官途才顺畅。
  所以,显王实在是没什么好操心的。
  那他现在的不安就让人深思了。
  曹备拱手:“大王稍等。”
  然后细心读卷上文章,结果刚看了第一段,背上就冒出一层冷汗。
  这文章不知是何人送上——肯定不是殿上诸位大人送过来的!
  它写的是皇帝的事!
  如果说一国诸侯在谁的面前仍要执臣礼,那就是皇帝了。
  这赵国事事人人都不能叫显王动容,只要他安安稳稳坐在王座上,就能平平静静的过一辈子。妻儿子女全都不用他费一点心。
  但唯有皇帝的事,是他不能交给臣子去办的。
  而且这卷文章中还揭穿一件吓死人的大事。
  那就是皇帝先是遭奸人所掳,因劫出宫,后来却揭穿皇帝乃奸生子,得位不正,其德有亏,不堪帝位。
  现在奸人已被忠臣义士所除,可天下不能一日无帝!
  所以此文章是号召诸侯王们去凤凰台,共议帝位。
  曹德看完又来回重读数遍,直到这卷文章都会背了,才放下来。但一时半刻也说不出话来。
  上面的显王还在眼睁睁的盼着他说点什么出来。
  曹德先问:“此奏是何人递上的?大王如能告知,某也好断其来意是善是恶。”
  反正肯定不是殿上大臣们递过来的。他们就是知道这样的事,也肯定不乐意掺和进去。
  毕竟这皇帝谁做跟他们又没关系,反正他们做不了皇帝,也没个亲友能当个皇帝。既然这样,做赵国一地豪强不是更舒服?
  显王犹豫片刻,叹道:“乃是一个远来的士子递给孤的。”他顿了一下,道,“此人乃凤凰台出身。”
  曹备忙问,“此人何在?”“已看押起来,就收在后殿,孤平时起居之侧。除了领他进来的一个小侍之外,就只有孤的内侍知晓。”
  曹备心急想见此人,可也知道他必要先安一安显王的心。
  他打了一篇腹稿,徐徐道:“以某的余见,此文……如果属实,大王实在是应该往凤凰台一行的。”
  显王大松一口气,喜道:“你也这么想吗?”跟着拍着案说,“孤也觉得,应该去凤凰台。”
  曹备就知道显王心里也是盼着成就一番事业的。先王何等威风?轮到他这个儿子继位,半分威风都没有了。诸臣有事都不需找他商议,他们自己商量着就办了,最多事后再给他禀一回。
  可显王又自卑得很,他的学问都是找曹备偷学的,有时诸臣上禀之事,他听着都稀里糊涂的,都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当然更不敢发表意见,生怕说错了被人嘲笑。
  大王因无知被臣下嘲笑,不必等到后世,当下就会有人著文替他宣扬出去了。
  但显王以前就算想,也只敢在心里做梦,他是不敢露出这个意思来的。
  因为他确实腹内空空,纵有雄心,也不敢支张。
  直到这卷文章送到手中,他才发现他能做的一件事,诸臣都做不了!
  他才是赵王!
  曹备见状,道:“帝王失德,其罪不小。除了大王与诸侯可以议一议帝位,别的人都是臣属,哪里能开得了口呢?哪怕为了天下,大王也不能失职畏难而不去。”
  显王连连点头:“正是!”
  曹备又道:“何况,若是段氏无人……这帝位,说不定就要从诸王之中选出了。”
  显王立刻吓得瞪直了眼:“什么?!”
  曹备就说了一段故事。
  大梁传承七百余年,什么事故都发生过。就有一代,皇帝继位后突发重疾,眼看要死。可他身后并无子嗣!
  这就相当麻烦了。
  彼时凤凰台与诸侯之间的联系还相当紧密。皇帝这边一重病,诸侯得到消息就都赶来了。皇帝病得快死了,诸侯更不可能走了。
  一看皇帝没有孩子,诸侯就帮着出主意。朝中诸臣此时一边担心皇帝的身体,一边担心诸侯,他们自己之间还要勾心斗角一番,乱得不得了。
  其中就有一个诸侯起了心思,特意炮制出一篇赋,传扬出去。
  赋的意思就是说,假如皇帝死了,他又没有孩子,那天下不就失了主人了吗?
  这肯定不行。
  那就要选皇帝。
  从哪里选呢?
  当然是诸侯之中啊。
  理由是除了皇帝,就只有诸侯可以祭天。
  这个理由真是相当充足了。
  连驳都不好驳。
  当时凤凰台的臣子都急得不得了,天天盼着皇帝好起来,不然他们可真敌不过诸侯的厚脸皮与刀枪了。
  然后皇帝就真好起来了。
  然后皇帝就开始整治诸侯了。他整完他儿子接着整,他儿子死了孙子接棒整。
  那几代凤凰台与诸侯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时常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是西风压倒东风。
  如果不是皇帝不能杀诸侯,不能除国,当今的诸侯还能剩下几个都不好说了。
  曹备说完这一段故事后,还问显王“有意帝位否?”
  显王一片雄心登时被打消大半,吓得连连摇头。
  曹备又问如果到了凤凰台,显王要选哪个诸侯为皇帝呢?
  他是觉得魏王不错,还是鲁王不错呢?如果有人推举他,那他要如何回答呢?
  显王也答不上来。
  两问之后,显王垂头丧气。曹备得已去见那个送上此文的人。
  曹备见过那人后,发觉那人就是一个眼大心空之辈。空有一腔志向,却没有才学也没有城府。
  ——他也不是什么人送来的。就是一个乱跑乱撞的傻子,没有出众的才学,没有显赫的家世,空有高志,意图寻大树栖之,发一笔横财。
  而凤凰台的情形比想像的更复杂。
  曹备对凤凰台的人物一无所知,唯有一个熟悉的是鲁国公主姜姬,听闻此女到了凤凰台,哪怕皇帝都失德被劫了,她仍安座凤凰台之上,还得了个封号安乐公主,还获得凤凰台上诸臣的支持,还令鲁人能在凤凰台上横行无忌。
  曹备听得目瞪口呆,出来后就苦笑,如果显王有这个公主的本事,哪怕只有五分,也够他去凤凰台招摇一番的了。
  他叮嘱显王不能再把此事告诉别人,如果显王还想去凤凰台,好歹容他去试探试探,看能不能多拉几个人支持显王这么没事出门瞎溜哒。
  ——还是以赵国的名义溜哒到一个明显非常危险的地方去。说不定就把赵国给带到沟里去了。
  显王还是不太死心,听曹备这么说,连忙赞成。
  曹备深深的暗叹了一声,出宫后就开始寻人打听凤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