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

第489章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第489章

小说: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夏淡淡地瞥了顾青兰一眼,也抬眼示意睿王世子。
    那边睿王世子很郁闷啊,打好的腹稿被小姨丈这么一喷,都给打乱了:“茶,乃大雅之事。茶品固然要紧,茶具、茶器、沏茶之水……乃至饮茶之人,也具紧要,不可粗疏,不可懈怠……”
    说到饮茶之人的时候,睿王世子还有意无意地瞟了顾青兰一眼,让顾青兰差点儿又喷了……
    睿王世子陈述完毕,换成大皇子宋允陈述,就见他一脸淡笑,气定神闲道:“茶是雅事,是趣事,不错,但对于茶座来说,风雅意趣的同时,成本却也极其重要……而,种茶采茶制茶无一不辛劳,无一不辛苦,却不能说不雅,更不能说懈怠、粗疏;于茶座而言,采买、制作,同样辛苦劳累,却同样不能称其为不雅,无趣……”
    各自陈述完,江夏并不作评,只淡淡抬手示意:“你们交换看看对方的成果。”
    看过之后,双方确认,东西是一样的。至少,他们的眼力看不出明显的差别来。
    然后,就到了最后报价的环节,睿王世子很得意:“六十两四套茶盏,并附赠一套竹子抠的茶四件!”
    说完,很有些小得意地看向大皇子宋允。宋允那边同样四套茶盏,可没有茶四件!
    宋允低头看了看身边的小小子朗哥儿,淡然一笑,对睿王世子几个人拱拱手道:“几位兄台,承让了!”
    睿王世子脸色一变,就听宋允不急不慢地从袖袋里摸了三两银子出来:“我们没买到茶四件,只得了四套茶盏子,统共花了纹银七两!”

  ☆、1015。第1015章 冷落了妻子

睿王世子那一组小子根本不相信,拉着另一组一定回去看看……
    江夏看看顾青兰,两人缓缓跟在小子们后边,也往那边卖旧货的铺子里走过去。
    这卖旧货的不体面,铺面并不在天坛寺主街上,需要拐进一个小胡同里,一个宽敞的院子里,顺着院墙搭了两面棚子,棚子下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
    这里已经没有了细白瓷的茶盏,却找到了几个细白瓷的酒盅子、汤匙之类的零碎瓷器,胎、釉都与商记糕饼铺茶座上用的一样。
    一个腿脚不好的中年人迎了出来,走到江夏面前行礼问候:“夫人怎么得空过来了?”
    江夏淡淡道:“孩子们想来你这里淘换点儿小东西,我就跟过来了。春来兄弟,今年的腿可好?天冷了后,又疼了么?”
    那汉子拖着腿缓慢地躬身:“多谢夫人惦记,小的着腿啊得了夫人给的药,都没怎么遭罪了,比原来好得多了……瞧,都不耽误小的拾掇干活儿!”
    江夏点头笑道:“嗯,你也注意休养,别太累了,你那腿毕竟伤过,太累了撑不住!”
    说了一会话,江夏随着小子们离了大院,重新回到商记糕饼铺子的后院里。
    睿王世子憋了半天,这会儿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夏姨,那里的瓷器是不是铺子送过去的呀?”
    这小子仔细看过之后,有了个细微的发现,就是这些细白瓷都不是新瓷,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磨损的痕迹,明显是用过的瓷器。结合前后,就有了这么一个推测。
    江夏端着茶杯喝了口茶,坦然点头:“对,就是铺子里的瓷放过去的。不仅仅是他们找回来的是,你们找回来的也是……你们没找过,允儿那一组找到,没有谁透信儿给他们。那么,你们可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找到那边去?”
    睿王世子一张白皙俊美的容颜满是隐忍的怒气和尴尬,听得江夏这么一问,却突然一愣,随即垂下眼睛去。
    江夏也不再催促,而是将目光转向另一边,去购买米面的两个小组都回来了。
    顾青兰跟着江夏上了半天课,从最初的不以为意,到后来渐渐深思……他突然想知道,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什么不同呢?
    再看下去,居然还有惩罚措施。获胜的少年们有江夏亲手制作的点心和奶茶,而没有获胜的少年们,却只有一碗白水,一块白糕。
    睿王世子拿起那块白糕,狠狠地一口咬掉大半,然后挥着手对大皇子那边宣战:“哼,一时胜负算什么,咱们走着瞧!”
    大皇子宋允仍旧一脸淡淡的微笑,同样挥挥手:“尽管放马过来!”
    等吃完糕饼,喝完茶或者水,少年们已经没了太明显的欢喜或者沮丧,大家重新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江夏这才站起来,给孩子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然后宣布家庭作业:“……每个人回家找齐十种同类的物件儿,标注好名称、产地、价格……”
    顾青兰多少有些不明白了,什么叫同类的物件儿?
    他不好询问江夏,寻摸着问也白问,说不定还转俩白眼。于是,他偷偷地问了一声身边的朗哥儿,结果,朗哥儿很耐心地给他解释:“粮食、布帛、木器、瓷器……”
    顾青兰的嘴角抽了抽,暗暗后悔自己问了个愚蠢无比的问题!——真是被江夏娘给带沟里去了!
    布置了作业,也发放了这一天的奖励:每个孩子都能亲手去制作一种点心,然后,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点心带回家,与父母亲人一起分享。
    看到一群皇子、世子的挽起袖子和面做点心,顾青兰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不是应该君子远庖厨么?可这些天下最尊贵的孩子们,不但会和面,还会烧火……
    朗哥儿和迅哥儿也乐呵呵地动起了手,江夏带着两个儿子,一会儿捏个小兔子,一会儿捏一只大白鹅……逗得两个小家伙乐的合不拢嘴的。至于其他的小子们,只是看着江夏母子们笑,却没有人过来凑热闹……顾青兰仔细一瞅,原来,那些小子们做点心的手艺竟然不错,手底下的小点心同样生动、形象、鲜活、可爱。
    看着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顾青兰突然有了个决定,等妻子带着孩子回京,他一定把孩子们也送进宫里做伴读去!
    家眷还没到京,顾青兰晚上又跟着江夏回了徐家。
    徐襄下衙,江夏也终于把这块狗皮膏药甩脱给老公和大儿子,自己带着迅哥儿进后院歇息吃饭去了。
    将近戌时中,徐襄才回到后院。
    已经洗漱过的江夏起身迎过去,帮着徐襄脱去斗篷,然后陪着他进了浴室。只要江夏在家,又不是怀孕不便的时候,江夏总是亲自给徐襄准备衣服、沐浴等等……这些活计,她不想假手他人。
    尽管没有人教她,她也知道,该杜绝的要尽力杜绝,避免一切可能的出现。
    一边给徐襄搓着背,江夏低声将顾青兰那个孩子的事儿说了出来。
    徐襄沉吟着道:“此事我们看着吧……”
    江夏点点头。她其实之前也想到了,徐襄到了这个位置,忌惮的事情也更多了,顾青兰私生子的事情,江夏暗地里伸手帮了那一对母子,只是因为恻隐之心,但毕竟不是什么光鲜事情,告诉顾青兰说不定反而被误会成抓了小辫子。
    看着妻子沉吟不语,徐襄抿抿嘴,站起身,拎起旁边备下的干净热水,冲了一下身体,抬脚迈出了浴桶……
    听到声音,江夏蓦地抬头,恰好对上毫无遮掩的小襄襄……她下意识地转开眼,脸颊一阵发烧,随即反应过来就忍不住嗔道:“啐,发生么疯!”
    边说着,边将徐襄的浴袍丢过去,转身出了浴室。
    徐襄也不紧迫,只看着匆匆逃出去的妻子,弯着嘴角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妻子给他搓着背还有心思为别人操心……看来,他最近有些冷落妻子呢!

  ☆、1016。第1016章 腊八施粥

当天晚上,兴致高涨的徐襄连番索取,让江夏大呼吃不消,到最后更是求饶连连,割地求饶,方才作罢。
    第二天一早,徐襄早早起身上朝,江夏却腰酸腿疼的受不住,快到两个儿子过来问安的时间,才强撑着起身,要了药汤泡了一回,酸疼才略略缓了些。
    刚刚吃过早饭,顾青兰就打发了人过来向江夏招呼,顾二到京,他这个当弟弟的,要去接风,中午就不回来用饭了。
    江夏眼睛一亮,随即笑着应了。
    她很想知道,顾青兰这么主动凑上去,会不会被他二哥嫌弃的一脚踢出来呢!
    心情大好的江夏收拾了两个孩子,一起出门往庄子上去了。再过两日就是腊八了,每年腊月初一开始,她都要在庄子外搭十天粥棚施粥,这一年也不例外。
    之所以带着孩子们过去,也是让孩子们亲眼看一看,有那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并让孩子亲身体会帮助人的满足和幸福。
    江夏过去还有一件事,每年施粥,她都会叮嘱庄子上,若有失了庇护的孩子和合适的劳力都可以留下。昨日得了信儿,庄子上今年来领粥的人多了不少,她要过去看看,了解一下流民的来处、流落的原因……当然,顺便看看能留下的人。
    粥棚子并不在庄子里,而是建在往来官道的路边,分做两处搭了棚子,前面临着官路的是粥棚,后边相对空旷处搭的棚子里,铺了许多干草,零落散乱地堆着些破棉絮,却是无家可归者的临时安身之处。
    负责施粥的管事丁明匆匆迎上来,引着江夏往粥棚那边去,一边低声回禀着粥棚的情况:“……因着腊八各寺院都有布施,城门外也有不少人家搭棚子施粥,所以今儿人少了些。一共留了七个孩子,五个大人,都在那边呢。夫人小心着,这边来!”
    江夏一手牵着一个儿子,默默听着,注意到两个孩子,特别是朗哥儿看到那许多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人,真是满心满眼的震撼。
    他跟着木齐你出京,自以为见过了困苦、艰难,却没想到,这么多无家可归之人聚在一起,是这样的冲击人心的情景:病残、哀苦、申吟,还有那一双双麻木绝望毫无生气的眼睛——就仿佛,身在地狱一般!
    江夏察觉到儿子握着她的小手抓紧了,知道儿子不舒服,却也佯作不知。
    世间之事,阳关白雪有之,苦难病弱贫穷更是比比皆是,她能教给儿子的只有让他们了解更多,更加坚强,而不是捂着盖着,将他们培养成温室里的小花朵,经不得半点儿风雨。
    那边收容下的人已经洗浴过了,换了干净厚实的棉袄棉裤。
    丁明继续向江夏介绍:“七个孩子,有两个八岁以下的,已经送到庄子上安置了。这五个都是大一些的,负责烧火、拾草……五个大人,三女两男,两个男的负责挑水,三个女的负责熬粥……”
    江夏一边听着,一边看过去,目光从蹲在灶前的几个孩子,看到站在灶台旁的几个妇人……有几个妇人是庄子上的,一见江夏连忙停下活计叉手行礼。江夏也含笑点点头,道一声辛苦。
    走到倒数第二个灶台前,这里熬粥的是一个刚刚收容的妇女,穿着一身黑色粗布棉袄棉裤,头发也算梳得整齐,在脑后挽成一个圆髻,可能是年龄大些,发量不多,小小的发髻看着有些寒怆的味道,加上她干瘦黧黑的面孔,微微佝偻的腰背,江夏在心里做了个初步判断,这个女人怎么也得四十出头了……这个年龄的妇人,在这个时代,大多已经做了祖母外婆,差不多被划到老年人行列了。这个人却独身一人,流落至此……唉,好歹庄子上能收留她,只要她勤快肯干,好好干上几年,怎么也能攒些银钱粮食,晚年温饱大抵不必担心了。
    刚收容的妇人都有些拘谨,三个人都学着人见礼,却声音、干巴。这算人之常情,江夏也不会多想。
    江夏看着这个年纪最大,感叹着开口问道:“你是哪里人士啊?”
    那老妇人手里杵着熬粥的大勺子,半垂着头,似乎满身拘谨地往后退了一小步,这才低声道:“俺是河南的……”
    江夏应了一声:“河南的……家里遭了灾吗?家里还有旁的人吗?”
    那妇人摇摇头,道:“没人嘞……发大水,都淹死了……”
    江夏眯了眯眼睛,点点头,转身离开。
    若是她没有记错,水患连年的河南,偏偏今年没有发生大水灾,一年都风调雨顺的。这位却说发水灾……而且,口音也不太对,乍听是鲁豫地界的口音,但每句话的末尾总有些南方的味道,嗯,大概沾一点川桂、云南那边的口音。
    丁明察言观色,紧跟上来,低声问道:“夫人,可是觉得那老妇有什么不妥当?要不要打发了?”
    江夏摇摇头道:“暂且不用动作……只是觉得口音不太对,不过,好像她的门牙掉了,保不住是漏风所致呢!”
    丁明连忙道:“是,夫人放心,小的会打发人盯着她的,保证不会出什么岔子!”
    江夏点点头,神色淡然,指着另一边棚子里的一些人道:“年龄大的多不多?有没有因灾无家可归的?”
    她救助人,向来不赞同无条件地救助。那些年轻力壮的,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