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 >

第58章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读者的反馈,不仅能促进安支书下定决心,也能让县里的领导看到食品厂的前景。
  到时候安支书再给他们画一个大饼,把话说的漂漂亮亮的,这事也就容易了。
  不过这个需要再等一会儿,等安支书激起心中的雄心,等他放下心中的顾虑。
  随着繁忙的劳动,第二季的播种育苗已经完成了,村民们总算可以松口气了。
  从这天开始,他们有大半个月的休息时间,也是下半年唯一的休息了。
  安西的家具和安大伯家的新房子就安排在这个时候,村里人帮帮忙,加班加点的干,大半个月其实已经够了。
  更何况,安西已经提前把木材和砖块瓦片买回来了,地基也找人专门量好了,只差动工了。
  家具由村里的木匠带着他的儿子孙子忙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忙。
  安西就让大家先帮自己把规划好的厕所以及院墙建起来,因为来帮忙的人多,一天就弄的有模有样了,放着晾干,等过几天再过来修整好就可以了。
  重点还是在安大伯的新房子上,老大已经结婚,还有一儿一女,老二也马上要结婚了,家里实在摆布不开。
  因此安大伯就想趁着建房,把家分一分。
  这事在安诚离开前就已经分好了的。
  房子的钱是安西出的,是还帮他建房子的钱。这钱其实也就是安诚出的大头,然后安大伯拿出了一部分,安支书也填了一部分,说来是没有老大一家什么事的。
  但这个家不能这么分,毕竟老大一家也是有贡献的,总不能建新房子了,老大却什么都没有吧。
  索性不管是安诚,还是他未过门的媳妇孙秀秀都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主,所以安大伯征求了两人的意见,最终定下了分家的方法。
  安大伯做主,再向安西借两百元,凑够六百元,给两兄弟一人建一个院子,都是一模一样大的。
  房子建四间,老大这里因为要养二老,就多加一间,其他的厨房厕所之类的都看他们自己。
  房子建完,安家就不剩下一分钱了,所以也没什么好分的,至于锅碗瓢盆那些物件,孙秀秀表示她不要,她自己买新的,那就全给了老大家。
  至于那两百元的外债,考虑到老大家还有两个孩子需要上学,而老二又是个有工资的,所以就老二拿。
  对此安诚没意见,这也只是他半年的工资而已,他给的起。
  而孙秀秀……
  有空间的人无所畏惧!
  因此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最后是二老的养老问题。
  未来孙秀秀会跟着安诚随军,他们肯定拿不出粮食什么的,可能还需要老家这边支援,因此就定了每个月给二十元,从还完债开始。
  这个钱数不是安大伯定的,是安诚自己提出来的,他觉得父母养大他不容易,而自己又常年不在家,父母有个头疼脑热的,还需要嫂子伺候。
  而那二十块钱就是吊在嫂子面前的胡萝卜,让她对公婆多上点心。
  这事,安诚提前和孙秀秀就商量过了,就怕到时候媳妇不高兴,导致家里不和。
  但是孙秀秀真是个傻白甜,在她的概念里,二十块真的很少,在前世还不够她一顿饭钱的。即使明白,在这个年代,二十真不少了,但有着整个空间物资做后盾,她的观念依然没有转变过来。
  因此在安诚询问她的意见之后,她还傻乎乎的问,“二十够吗?要不然我们多给点,你知道我啥也不会干,那我们多给点钱也是好的。”
  这话一出,安诚感动坏了,对着孙秀秀更是百般的体贴。
  直到他的探亲假结束,都依依不舍,舍不得离开孙秀秀这个未来媳妇,甚至恨不得直接把她带上火车。
  家已经分了,两家的面积也是一样的,甚至分配到的砖块和瓦片都是一样多的,但内里怎么建,就要看两家人自己的想法了。
  老大家没关系,他们都在呢,商量着来就行。
  关键是安诚家,他去军队之前,就已经问过孙秀秀的意见了。
  家里要怎么建?
  孙秀秀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
  她觉得安西对房子非常有想法,至少之前他对厕所的设想就非常符合她这个现代人的要求,而她自己对于建房子的事又一窍不通,所以就想着让安西帮帮忙。
  冲着安诚之前那么惦记自己,这个忙安西怎么也得帮啊,因此也就答应了。
  所以在忙完自家之后,安西当起了安诚家的监工,指挥着村民按照自己的设计把房子建好。
  而孙秀秀……
  孙秀秀真不愧是穿越来的,看过安西的设计图之后,就把安西当成万能的设计师了,全权交给安西处理。
  问她意见,她就一句:问安树啊,我不懂的!
  这还真是现代人惯用的思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干,自己付钱就行。
  只是
  他安西,真不是设计师啊!


第79章 年代文世界19
  这个年代乡下盖房子也就这样;再复杂也复杂不到哪里去;不像后世的小楼房,需要钢筋水泥。
  而这里也是比较和平的地方;从古至今也没有什么地震洪水之类的;所以房子地基都不需要挖的太深。
  唯一一点需要技术含量的,大概就剩下挑选一根好木头做房梁?
  哦,这也不需要安西费心。
  农村人对于这个都有着超前的意识;好木头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须储备的东西。
  安家在好些年前就存了一些好木材;安西的房子建起来后用了一些,最近又淘换了一些,已经够用了,就是给每个房间都换上新的家具都够用了。
  所以其实;安西也没干多少事;毕竟他也不是真正的设计师。
  就算是真正的设计师;农村的房子也用不上。
  安西主要是给泥瓦匠们介绍了一下;新房子的格局是怎么设计的。
  其实也没什么;主要就是中间是正堂,左右各两个房间,房间前后都装上窗户。厨房放在正堂的后面,厨房再开一个小门;连接后院。
  前院可以种上一两颗果树,果树下摆个桌椅。等树木长大了,不仅可以乘凉;也可以遮挡部分阳光。
  后面开辟出一块菜地,厨房需要什么,后院都可以种上。这样一来,不仅打理方便,还便于采摘。
  另外就是,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建个鸡圈猪圈啥的,只不过现在不允许私人养殖,所以暂时用不上。
  安忠家听完安西的介绍,觉得这样建造比较简单大方,而且宽敞明亮,也就都改成这样了。
  花了十来天的功夫,两座新房子都建好了,一水的青砖绿瓦,看的村里人羡慕不已。
  不过村里人也没说什么酸话,主要一来有安西在,他们受了安西的好处,现在也正是对安西带着滤镜的时候。
  二来安家会做人,每天来做工的,不仅会包一顿午饭,还有下午点心。
  午饭有肉有鱼,这在这个年代很难得了,有些人家一年到头都不沾荤腥,就是之前农忙的时候,家里也不见得舍得买肉。
  因此在安家帮工,天天有肉吃,他们是非常高兴的,干起活来也是干劲十足。
  而下午的点心,就是安西另类的补贴了。
  安西特意花大价钱买了不少桃酥饼,凡是过来帮工的,下午点心都会发两块,这些他们不会吃,一般都是放在口袋里,带回去给自家的孩子。
  干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喝个茶水很正常,但是像安西这样发点心的,却是从来没有的。
  所以不管心里怎么想,明面上大家都称赞安西大方,对他也都是笑脸相迎。
  对于安家一连建了三座房子的事,也都打消了嫉妒的心思,谁让人家厉害呢。
  不过人家吃肉,也没忘了让乡亲们喝口汤。
  吃人嘴软,算了算了,不说了。
  还是好好干活吧,指不定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建一座这么漂亮的大房子呢。
  房子建好,家具那边也都打的差不多了,已经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家。
  农村的家具不讲究美观,实用就行,大桌子长凳子,高大的衣柜,实用的箱子,结识的木床,然后就是一些桌椅摆设。
  这些都弄完之后,就可以搬到新家居住了,当然,请客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不仅仅是请帮工的人,基本上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出一个人,拿点东西过来,算作温家的礼品,这也是下河村惯有的规矩。
  这次办席是安家早就计划好的,温家的同时,也是为了把安西介绍给村里,算是正式落户了。
  因此这次的席面准备的非常充分,土豆焖肉,米粉蒸肉,丁菜烀肉,骨头汤……
  可谓是非常隆重了。
  其实通过之前安西干的几件事,村里还真没有不认识他的,现在他可是下河村的大红人,就是三岁的小娃娃也是知道他的。
  但知道归知道,为了显得郑重,安支书还是坚持让安西在酒席上正式露个面。也是和下河村的村民做个宣布。
  那就是,从这一天起,安西就是下河村的人了。
  他和那些外来的知青是不一样的,他就是本地人,未来不管他去哪,在下河村,都有他的一地之席。
  作为本地人被接纳,和作为知青被接纳是不一样的。
  即使现在下河村的村民和知青们普遍相处的不错,甚至还有几家结成了姻亲。但也不能让他们真心的把知青当自己人,没有事还罢了,万一有个什么问题,就容易出现排外的情绪。
  而安西……
  安支书私心里觉得这个侄子太能闹腾了,别看他长得斯斯文文,平日里行事好像挺稳重的。
  但其实呢,他回来之后干的这一件件事,每一次都在挑战自己的心跳。
  引来大量的鱼,吃金贵的大米,写文章挣钱,现在甚至还撺掇自己开工厂了。
  那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吗?
  啊?!
  安支书指着安西的额头,啰啰嗦嗦说了很久,翻来覆去就是一个意思。
  安西太不让他省心了!
  安西摸摸自己的鼻子,颇有点不好意思。
  他好像一直都是这样,做事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出完了主意,又喜欢偷懒,索性他的运气一直不错,从林如海,到花满楼,到安支书,总是有人能给他背锅。
  当然,安西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有这些人在,可能他也不会想着去干,直接就找家工厂进厂了嘛。
  安支书是不知道安西这些小心思的,要是知道,他得气死。
  想来想去,安支书都舍不得这样一个能带着村里人发家致富,又能给自己一次机缘的计划。
  最后,咬咬牙,干了!
  之后,安支书就积极的往县里跑。安西不知道他是怎么运作的,反正在大半个月之后,他拿回了一张许可证。
  是农产品加工许可证!
  安支书当然不会大大咧咧的说自己要建厂,他只是申请让村里人自己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产品再卖给收购站。
  经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他终于拿到了那张许可证。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得到了上面的支持。
  上面只是被他缠的没办法了,又觉得这也是一个改变的机会,就睁只眼闭只眼而已。
  但除了这一张许可证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资金,没有建厂的地址,没有人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索性安支书拿到了下河村一块空地使用权的审批,在这块地上,不管村里拿来建什么,上面都不会管,都是合法的。
  之后,安支书就想尽了脑细胞,终于编出了一套合理合法的说法来,用来忽悠村民和知青们。
  县里收购站收购农产品之后,还要自己加工,尤其是一些容易腐烂的,耗时耗力不说,县里也没那么多人手。
  所以上面的领导决定,让村里自己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农产品再卖给收购站,给收购站的同志们减少一点工作量。
  报酬就是,加工后的农产品可以提高一点收购价格。
  能提价村民们自然愿意,因此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至于干活,农村人谁会吝惜一点力气,多挣点钱才是大事。
  安支书看他们都表态了,就接着忽悠。
  这种方法是从来没实行过的,县里的领导信任下河村,于是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下河村。
  完了,安支书还带头喊起来口号。
  ‘我们多做一点,国家就能少做一点。’
  ‘不怕苦,不怕累,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
  而这些口号,在这个年代,就像鸡血一样,瞬间让村民们热血沸腾。
  就是一些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乡下人的知青,也被安支书的话说的心潮澎湃,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安支书就能毫无障碍的调拨人手,在第二次播种的时候,依然分配出十来个人去建厂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