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颂-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厉自言自语,说着说着,便顿时抑制不住,难免失笑起来。
“为了天下更易的傻子,为了百姓?我辈中人,学得文武艺,货与君王家,这才是正途,这才是正道!”
“你…程知远,太学主!迂腐,迂腐!谁才是真正迂腐的人?诸士无功?我等纵横策士,千年谋划,百年布局,天下为棋,九州作盘,王侯将相,众生百姓,皆为棋子!”
“这是何等大快之事!这是何等壮哉之举!”
“在你眼里,这是诸士无功吗?”
“我等该有大功!何来无功之说!”
苏厉走着走着,忽然停下,说到这里,忽然有些歇斯底里,好在四周并没有人,他仿佛站在最苍凉的街头拐角,纵然是大声喧哗,却也连野狗都不能引来一条。
他抬起头来,看到一面墙壁。
就好像是今日在讲学馆中,他所遇到的那个难题一样,不论怎么去解,都无法得出答案,最后经历那个儒门姑娘的点拨,这才瞬间通透。
策士擅长的不是这个。
但今日,苏厉却发现自己极端痴迷于数学之道。
他忽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自己真的是喜欢纵横之道的么?
刚刚那一番言论,也是因为今日程知远的呵斥,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个不服气的种子。
鬼谷一脉多奇才,庞涓、孙膑、张仪、犀首、苏秦,哪一个不曾威震天下?
他甚至都要说,都要站起来暴露自己的身份,甚至想要义正言辞的呵斥,是太学主不懂纵横,不懂鬼谷,不懂以棋操天下之道!
太学主不懂君王之心!
但苏厉最后没有站起来,不是为了维护纵横策士的颜面,策士本就是不要脸的职业,要脸的那是君子,不是策士。
但事实上,又未尝不是,程知远字字诛心,皆是打到他心坎深处的原因呢?
苏厉不得不承认,程知远说的是对的。
因为以上策士,除去张仪犀首外,其他皆无好下场。
还有更多的策士,都死于非命,虽然这是必然的结果。
但诸士,确实“于世无功”啊。
他们是天下的蠹虫!
苏厉难以相信,不过是听了两天讲课而已,太学主只是随便说了些道理,他此时却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是极为认同的。
还有,他知道,他承认,他更喜欢太学主所教授的那“数学之道”。
“…数学…机械…物理…真是一些没有听过的名词,但却又引人入胜,也未曾想到,惠子难了世间千年的玉连环,居然今日,被太学主开玩笑一般的…解掉了!”
“耸人听闻,惊世骇俗,可以道哉?”
“我知我无知,说的好啊,真的好。我本来想尽窥其学,回去交给季兄,但现在看来,倒是我自己蠢笨至极,太学主之才,非一日,一年,十年可学完……非得尽其百年,皓首穷经,方能得之半分。”
“策士,策士!利君王而恶世间,我还有必要当这个策士吗?”
“或许我的毕生理想,并非策士纵横,只是在这之前,我没有选择,或许鬼谷云梦,朝歌之地也并非是我的归宿……我或许有错,有错…”
按照间者的身份,这种情况,必须尽早撤离,不然有可能被“反洗脑”,但是苏厉却心中挣扎无比,他知道知识的可贵,并且从未有过如此渴望第三天的来临。
最后一天,再听一天课。
这是最后一次了,也是最后一天了,他一定要知道,第三天太学主会讲出什么,又会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又会拿出什么震动世间的公式?
他感觉到这门学科的不一般,甚至拥有浓烈的好奇与求学欲望。
“我知我无知。”
苏厉觉得,他简直就要把这句话,奉为圭臬了。
他深吸口气,推开自家的门扉,木门发出吱嘎的声音,似乎是在鄙视他的摇摆不定。
苏厉不由得苦笑一声。
数学害人啊。
第三百五十章 野有蔓草,零露潯
同夜,嬴异人侍奉程知远回到馆中。
烛火摇曳,一如未曾冷却的心脏,异人感觉自己看到了一份不同于以往各学的大道,《穷天》有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先生便是这般的人物。
起于微末之中,成算于诸士之上,那数学一科,其中精妙,居然把惠子难了世间千年的玉连环之题,在反手之间便解了开去。
或许这次得到好处的是名家,因为惠子辩下十题,多认为是巧言令色,诡辩之道,然而今日,先生于讲学馆一番通彻讲述,却是把不可能化为了可能。
数学之道,玄妙于此,乃算经本相,至此异人方才知道,被世间许多人视为工匠之法,墨家之技的,末流之道的算学,居然有这般大的作用。
解释万象根本之构造,乃世间一切更易之基石!
稷下之行,本以为自己就该在那个冰天雪地的时间结束,却未曾想到,因为太史简骑马不看路,一撞结缘,这才得以见到了先生。
异人知道自己日后的道路该如何走,他在今日便下定了决心。
既然在父亲那里并不受到待见,那自己便好好贯彻来时的目标,必然不能让母亲失望。
人要学道,便要学改天换地之道!
程知远在北偏西第三馆前,抬起头来,望见了天上的星空。
他忽然莫名感慨起来,这个年代没有大气污染,天地纯净,时时能够仰望到宏伟的银河。
在这个仙与鬼共舞的东周列国之中,天空之外,是否和原来的世间一般,都是一颗又一颗的璀璨群星呢?
也可能是真的一片大幕布,那到了晚上,某位主宰大手一挥,把这幕布给世间盖上,于是天地便进入了夜幕,也可能是和上古神话中传说的烛龙一样,在遥远的山海尽头,那位庞然的神明睁开眼睛,闭上眼睛,便是春秋一世。
“异人,你知道光的速度吗?”
好在不论是哪个世界,光的速度必然是恒定不变的。
光速不变是一种恒定理论,当然是在真空中,在不同的介质之内,光的速度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却不可能提升,这就是折射率。
所以如果世间的光速下降,那么人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或许就……
异人当然不知道程知远在想什么青光眼近视眼之类的东西,他行了礼:“异人不知,先生,这也是可以靠数学算出来的吗?”
程知远看了他一眼:“自然是可以的,光速在虚空中处于恒定速,在没有障碍折射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是每顷刻二十九万九千七百九十二…取三十万数整。”
嬴异人眨了眨眼,有些懵,但还是认真听着。
光辉不是瞬时出现的?
程知远说了一些关于光速的基础知识,随后用谈故事般的语气,说着天上的群星,但他用的虽然是故事,然而嬴异人听得,却是越来越惊异。
“先生之说,那什么,日于宇世,十亿万相同之星,月于宇世,如尘沙般不可计矣…荧惑大岁,其实皆无光华……这,这与盖天,浑天皆异也,倒是有些像是…像是……宣夜之谈。”
程知远:“是啊,这里谈到惠子吧,你还记得那十题中的第一题吗?”
异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程知远:“惠子说的,也是无穷大和无穷小两个概念,无穷大我已经给你演示过了,玉连环便是。”
“天,便是无穷大的,我们常言天是什么东西…空空旷旷,其实天只是我们看到的这片穹庐,事实上呢…”
“天了无质,瞻而远之。”
程知远说着,却又不免摇头:“不过倒也不能全然如此定论,毕竟九天主宰神话由来已久,而南华真君在白玉京中,我也是仙人之一,倒是不应该否定天盖的存在…”
然而在程知远的感觉中,这种所谓的九天,应该就类似于“界”一样的存在,处于三维之上的四维时空间…不,应该是介于三维与四维之间。
嗯…不过本身用科学的想法去揣测仙鬼,这在程知远的半吊子科学水准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偏颇,后世常常有人说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事实上在程知远看来,这应该是偷换概念。
这不就是承认神学就是高等科学吗。
那说到底,神学只不过是一种虚谈,万物本质还是科学。
程知远想到这里,发现名家的辩证思维倒是很不错的。
有些东西轻轻一个颠倒,就能发现里面的问题所在。
不能解释的科学就不是科学了?
荒谬至极。
那要是维多利亚蒸汽时代的人,哪里能想到以后能飞上太空。
再想想过去古人,你要是开个小汽车在他们面前乱窜,他们还不把你奉为神人?
看,会跑的铁犀牛!
在某些时代的人们看来大概就是这样了。
“列子所言,日月星宿,积气之中,有光耀者。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并无他物”
“银河也是气,如太阳之星辰,茫茫宇宙,不计其数。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便是银河,一曰云汉。”
“卿云歌会背诵吗?”
程知远问异人,异人回答,自然是会背的。
“舜帝禅让于大禹时,作此诗歌,儒门之中弟子,最尊崇此歌,认为这首歌代表了上古时代的大仁、大义、大德。”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程知远道:“明明上天,灿烂星辰啊…不知道这片大地头顶的穹庐内,是不是如我所知的一样呢?”
嬴异人笑:“先生那上天谪仙人,难道还不知道上天的模样么?”
程知远道:“我倒是宁可当个谪仙人,也不要去那白玉京,你不为我,哪里知道褪去七情之苦闷。”
程知远摇头,但他随后想到,宣夜的思想最早出自于《列子》,后来在《逍遥游》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庄子没事时,靠着他的遐想,构筑了一篇弘大巍峨,孤独辽远的巨幅宇宙画卷,而在这个时代,既然逍遥游未变,列子亦未变,那就说明,自己的猜测,或许是正确的。
白玉京以及九天,应该是类似于“界”的存在,虚虚冥冥,不为真实所见,却又确实存在,介乎于三四之间。
因为程知远也想到,当初自己看到白璧黄泉时,那些躲藏在云霭中,不能出手,但却无比愤怒,不断呵斥自己的“山君”们,他们也是被卡在山腰处,上不去,下不来。
所谓的虚假仙人,这是自己当时对他们的呵斥,但他们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怎么形成的,仙人按照道理,一者死一者生,不应该存在什么没有修到家的伪仙。
难道又和郑庄公有关系?毕竟只有郑庄公才弄过假冒伪劣的仙道典籍。
不过说实话,这个假冒伪劣产品还救过自己性命…虽然副作用很大,但是却不失为一个扭转乾坤的好东西。
程知远想了想,对异人道:“今夜还需麻烦异人,助我做一物件。”
异人道:“先生尽管吩咐便是,先生要做的,必然是那等蕴含数学大道的宝物。”
程知远道:“你说沙钟?小玩意而已。”
嬴异人只是笑:“先生要什么材料,我这便去为先生寻来。”
程知远当然不打算讲小孔成像,这要是拿出来必定遭人耻笑了,因为这种试验早在很久前就被墨子做过了。
《墨经》:“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目以火见”。
《吕氏春秋·任数篇》:“目之见也借于昭”。
《礼记·仲尼燕居》:“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见?”
而连《周礼》中都记载有“十辉”,指的是括“霾”和“虹”等在内的十种大气光学现象。
还有鉴以鉴影,立竿见影等等……
华夏,赤县的古人对于光学的认知是非常早的,说实话,最差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文字混乱,书简不通,连年大战……但是最好的时代,无疑也是春秋战国。
山花烂漫,谁也别想一枝独秀。各家各派的学说,思想,在这个纷乱繁杂的时代,碰撞出最璀璨的火花,文化风气的开放导致赤县神州上那些野花,肆意而又洒脱,甚至于疯狂的生长,向那茫茫天地,展示着他们最美丽的模样!
如果再让他们这样捣鼓下去,确实是可能出现科学的萌芽。
然而历史不谈如果。
所以程知远要用连山做一个公式,用阴阳易相辅助。
连山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
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成变化,而行鬼神。”
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