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颂-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是涣卦。
风行水上,涣,洪水突来,通篇在说一个大水祸患的事情。
但是,却是危险之中见证幸运,所以是“劫后余生”,是吉卦。
“六三,涣其躬,无悔…志在外。”
水患打湿衣裳,需要日照…
阳之大正。
首当其中,这是一个暴(曝)字。
“一暴…”
第三个是空的,苏秦看了很久,发现这并不是卦,而是数字假借卦象而掩饰的一个字,事实上无卦,数字的结局就是单一的,是“十”。
十得八,是为易之变,故十为不变,其中体现在一个“石”字上,是通假。
第四个,是井卦,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
往来井井。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屋为盖于井口,井口不移,算出的结果数字是六四,那就是井甃,也就是…
是一个寒字。
“一暴十寒”
苏秦解出了最先的四个字,同时一瞬间就心神开朗了。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第三百零九章 十寒变,所欲明
第五个是随卦,六三,系小子,失丈夫。
丈者,战国文字看上去像是一个三叉戟上面加个十,那么失去十就是失去了丈夫,因为十尺方为丈,上面那个十就是尺的意思。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然则伸臂一寻。
周之丈也,故从又(指“手”字)持十。
抓住了小子,是一根绳子,不如十尺,所以放在三叉戟的下面,就是一个寸字(战国文)。
“寸。”
战国的文字很有意思,“寸”产生于战国时代,其字形是在“又”(指手)字下部添一短横,其含义是在离掌根一寸的桡动脉处有一短横作指事符号指明这个部位,是中医切脉诊病之处。
这地方是“寸口”,叫“寸”,中医诊脉时,古有“寸”“关”“尺”说,也叫脉门,所以延伸出来,关者则是重要的隘口,寸者则是性命攸关之处,而尺则变成了规矩,在尺中找关,关下寻寸。
离掌根大约一寸是经脉部位的名称。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
苏秦解出了第五个字。
这是他十天内的成就之一,算是突破了一个小关口,但是还没有结束。
第六个是升卦。
“初六,允升,大吉。”
“这本是一个极其旺盛的卦,但是在前面,被寸字一压,顿时变得有些小气吧啦,所以必然不是飞,也不是升…升者同意,进也,如鸟行步,步步行。”
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
苏秦确认且重新解了一次,认为应该是一个进(战国)字没有错。
第七是复卦,六四,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中行独复,要结合之前的卦来看,寸进,之后有一回来,而不是十者俱归,此时已经失去原本的十,纵然回来一,加在小横上也不满足,所以十丈离者取一,是一个尺字。
第八个是遁卦,这个好解,就是回避,退缩的意思。
“初六(06),遁尾,厉,勿用有攸往,遁尾之厉,不往何灾。”
君子全部隐退,国家就危险了。不能有所作为了。
《象辞》说:逃遁隐藏仍未脱离危险,若能坚持苦斗,设法取胜,有什么灾难?
这是严厉呵斥,所以自然就是一个退字。
退,却也,虽欲有退,众将责焉,此为《国语·晋语二》所言。
国语,是左丘明所编篡的书籍。
于是,这就解出了八个字。
“一暴十寒,寸进尺退。”
苏秦把这八个字记下来,十天的世间解出了十个字,他的速度算是很快了,事实上这几天他几乎都是茶不思饭不想,但穷尽自己的知识,花费了十天的时间,也仅仅解出了等量的数字而已。
《穷天》(老子)第六十九章 :“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是在比喻得到的少,而失去的比较多。
所以前八个字简明扼要的翻译一下,就是:
“不能持之以恒进行修行的人,失去的东西远远少于得到的。”
这明显是一句前言,是用作后文的引导,苏秦当然不是傻子,于是他知道后面的四个字更为重要。
于是截止到这第十天。
他解出了十个字,而他最关注的后面四个字,只解出了一半。
第九个是观卦。
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通篇在说一个心意。
那么,心意之中,初六,幼稚之心;六二,短浅之心;六三,自我之心;六四,察政之心;九五,万民之心;上九,天下之心。
“白…心?!”
苏秦解出第九卦的时候,便惊讶了,这是《管子》中的一篇题目,白心,意思就是表明心愿,类似于向天地立誓言。
六三,是自我之心,所以先从浅显来看,是一个“我”字。
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再深入一点,我字,其实为“古之杀字”。
“我”者,天子斧钺也!
“观自我之心,知道自己的动向,该向谁进行攻击与讨伐…”
苏秦大概从这个字内查出了这些意思,但是我字更是一个连接词,在进行自我表述的同时,还要和后面的字连接起来。
第十个是大壮卦,公羊的角插进了篱笆,进退不得。
“六五,丧羊于狄。”
《象辞》说:丧羊于狄,因为六五阴爻而居处阳位,是所处不当,像人所处环境不适当,将蒙受损失。
所字,在战国时代的文字形象,像是一个太阳(日)被拴在了一个地方,所以是截为“处所”的意思。
还有一个,是指的伐木声。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一暴十寒,寸进尺退,我所……我所什么?”
苏秦感觉有些天旋地转,这十日耗损的精气神明极大,此时他知道不能再解,所以立刻关上卷宗,就地调息起来。
同时心中带有无边的震动与赞叹。
言简意赅的文字,当中还有各种典故,由此才能拼接出句子,要用数字解成周易,周易中再找对应的卦象,从卦象当中联系前后文字才能完成这个文字拼图。
确实是很有意思,苏秦自从返老还童之后,很久没有感觉到这么有意思过了。
他很希望继续解答,但是自己的精气神明耗损的有些眼中,解这种类似于周易的东西,损耗的精气神明,所流逝的速度,是比起受伤,或者与人较量,都要多得多的。
“诶…”
他无奈叹息了一声,这次耗损极大,因为这是精神上的考验,并不是肉体上的碰撞。
………………………
稷下学宫,前院,水地小筑。
龙素看着身前被甘棠写出来的东西,有些失笑,但也有些沉吟。
这和自己解出来的是一样的,之前甘棠说要帮自己解,但龙素只向她请教了数字如何转换的方式,并且很快举一反三,完成了前一部分的解读。
“一暴十寒,寸进尺退,我所欲明,汝却于贵,弃咎于力,凤鸟不至,何以为安……”
“不能持之以恒进行修行的人,失去的东西远远少于得到的,我现在想要明白,你(答题者)如果失却了如今的地位,成为一个失败者(或废人,或谪世者,或遗忘者,或遗弃者,或失心者),在面对你不能抵挡的力量前,失去一切希望,你当何去何从(又有何处可以让汝安定下来呢)?”
龙素念诵了一遍,心思有些波澜,第一次思索,言道:“何天之衢,道大行也,上之所履,而不与下共。”
因上九大畜大道已成,往日乾阳不可上进,现在可以上进了,往日贤才不得用,现在贤路大开,可以得用了。君子才德充实,又得大有作为之时,故象辞日“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她说完,却又补了一句,更像是呢喃,却引得甘棠微微瞧看。
龙素心中却是觉得,写这道题目的人,似乎真的经历过苦难一般,于是便有些想要见见这位渊博者,虽然此次,若是没有甘棠帮助,自己万万不可能这么快解出来…
龙素道:“凡君子言行,皆三思而后行,我解三分之一,故此时只是一思之言,不准也。”
第三百一十章 公子召南
十天的时间,稷下学宫所解出来的,只有三分之一的题目,而这明显后面还有两问,如果依旧是这个句势的话。
二十八个字,总阵列是五十。
这是一半,但后面究竟是一问还是两问,这个无人知道。
姑且先算作是两问。
龙素是这样想的,但是甘棠却看出后面的阵列,起码后面的十六个字,是两问。
因为后四列暂且不管,第八列,是一个焉字。
焉字,在这种题目形式的卷宗中,并且是作为数个阵列的末位,那必然是用作反问,这也是战国时代卷宗是常见用法,在这个上面,只有基本的语气顺序,并没有太过于高深的学问。
既然是一个焉字,那这就是一问。
而第十六个阵列,是一个否字。
否者,同样代表疑问不不解。
而跟后面的,阵列也更加复杂,即使是甘棠,她看着也有些糟心,不是解不出来,只是那些记忆需要翻找,对于她来说,虽然她的智慧很高,而她原身,也就是那位真正的二十二代王,她作为青丘之主,学识也很高,但毕竟已经过去了如此漫长的时间。
她虽然看过连山,但是对于其中的数字变化,也不敢深入研究。
《连山》为伏羲氏所做,传说此易变之相一出,天地反复,上苍有雷龙行天,青云如海,仿佛天公震怒,后又有大日凌霄,行于甘渊之山,蒙昧之谷,后火桑凋零,烛龙闭眼…总而言之,种种异像,似乎是天运在向伏羲氏表达不满。
天运者,是天之运势,运数,亦是世间五十二仙人之一,传说南华真君座下的“天运君”,便是因为伏羲氏开画连山之后而诞生出来的。
连山的可怕之处,在于把世间很多不可明晰的东西,用数字做出了最精确的计算,如此万物皆可计算,计算的结果又可一一对应某些事物,不仅仅是言行举止,甚至有原因结果,这种情况,如果是有“道教”的人在此,或许会说,这是“窃天机”的行为。
而事实上,程知远在那《连山》原册之中,所解出来的一句话,正是“伏羲窃仙法于天”。
伏羲氏与南华真君的关系,很耐人寻味。
甘棠看着后面那些比较复杂的计算,似乎是连山中的“藏山之变”,这种数字的难搞之处就在于,数字之中体现给你看的不是正确的,而是需要重新计算,拨云见日,如此才能看到真实的结果。
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算错。
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错的计算,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如果是一个人自己解,一旦错了,很可能会误以为正确,从而进行“修行”或者“使用”,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情况。
譬如今天本来有大雨,你算过之后说今天不下雨,然后部族中的人们都出去晾衣服,结果突然风雨大作,雷霆滚滚,然后部族中的人被劈死了两个。
这就是失误造成的结果。
从一点上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譬如南辕北辙,其实也算是一种计算方式错误,所导致的错误结果,当然,最后这个成语成为了一个经典,包括那个驾车的路痴。
虽然那个路痴似乎是季梁虚构给魏惠王的,但在这个时空,这位路痴说不定就真的存在呢。
甘棠在怔怔出神,脑子里胡思乱想,而龙素此时发出了一声叹息。
“已经十天了,后面的阵列更加困难,区区两天,我的精气神明损耗也已经很大,而前院诸位师兄弟,他们的精气神明还有保留,公子召南在前,素有一问,不知清晨甘霖之露,二滴可润裂土否,若不得润,素当拜罪…”
龙素称甘棠为“公子”,在战国时代,也就是整个周朝的时期内,公子并不是仅仅对于男子的称呼,女子亦可以称公子,或者叫女公子,但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身份与地位。
诸侯之子,是只有被周天子承认的诸侯,这位王的孩子,才能被叫做“公子”。
龙素认为甘棠是涂山王的孩子,而甘棠也没有否认,只是提了一句,自己不是苏氏,而是程氏。
这让龙素有些困惑。
但她却没多问,毕竟其中缘由,或许不足为外人道,自己不过是个外人,没有追问的必要。
不管程知远与青丘关系是什么样……
她是如此想的,并恪守礼法。
诸侯之子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