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98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98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咱们第一步就是做个窑,到时候将做好的东西放在这窑里烧。也就是做个泥巴炉子,晓得吧?”
  钱米寿疑惑,“可是炉子很高呀,你怎么都是搓一个长条一个长条的?”
  “咱这不是泥巴嘛,你烀一大块当窑身,哪能一下子堆起来,一会儿就得倒塌。
  而且它又不像是用砖搭的,又不是土坯子搭的。
  大人们不会给咱们的土坯子玩的,他们会认为我们祸害东西。咱们只能靠自己了。
  纯泥巴搭建,就得一长条一长条,往上一点点垒加,一点点用泥巴条盖起窑身。”
  宋茯苓说完,给米寿示意:
  “你把这个长泥巴条放在刚才堆好的长条上,米寿,你看姐姐的手形,然后再给两个泥巴条中间相结合处用手压平,每一次都要这样。在咱们搓长条的时候,洞里的火也能给新围过去的泥巴烤烤,烤干了就不会倒塌了。学会了吗?”
  钱米寿瞅了眼才搭起来还没有三里面高的窑身,怎么看此时怎么也不像是窑身,小声道:“学倒是学会了,可是?”没说姐姐你不会成功,换了个词:“可是好脏啊。”
  “玩泥巴,脏什么,快些,帮我搓泥巴条,就搓这样长的,我看你学会了没有。”
  米寿没办法,只能蹲在泥堆前,和宋茯苓一起搓泥巴条。
  小娃第一次将两只小手伸向稀泥巴里,整张小脸都皱了起来,小眉头也微皱,一脸痛苦的模样。
  太脏了。
  宋茯苓没注意弟弟表情,只真心实意赞叹:
  弟弟是真聪明啊,记什么一听就能记住,看什么一看就会。
  那么点的两只小手,搓起泥巴条还真的有模有样,而且往三厘米的窑身上垒新搓出的泥巴条时,弟弟还一点不傻,还知道躲着些下面正呼呼燃烧的火,别被烫着。
  行了,可以放心的走了,将这一摊扔给米寿。
  “我一会儿就回来哈,你在这搓吧。”
  宋茯苓说完就往茅草屋方向跑。
  宋茯苓跑到家时,正好送粮的队伍到了,也是大伙最忙的时候。
  你想啊,几千斤粮食,得有人卸车、得接应、得上秤,得秤一秤,宋阿爷还得记录,来的送粮队伍人又多,再加上他们自己人本来就多,茅草屋前得是多么拥挤且热闹。
  有的小孩子看不出眉眼高低,跟着瞎兴奋,都挨揍了,大人们嫌弃小娃子捣乱。
  就这,还没全送完粮食,第一趟只送了几千斤。
  带队的任府管家说了,任子苼会分三天买完所有粮,所以会分三天先后送来,让宋福生每接应一次给写个收据。
  还告诉说,他们其实早就从奉天城出发,天蒙蒙亮就出来了,但是这里的桥坏了,没法过河,所以只能从进了村口就绕山走,绕远就绕了两个时辰。
  宋茯苓只听了几耳朵,就贴边走,直奔堆放的木头处。
  她找了一颗看起来年代很久远的粗树,从树身上往下扒树皮,扒树身上最厚实的树皮,扒掉了几块后,又拽了一小把干草绳子,又跑到她二伯宋福喜那,捡了块像菜板子那么大的木板子,用腋下一夹,就加速度离开这里。
  宋茯苓跑的快,主要是怕她奶发现她,到时候该让她干活背粮食了。
  毕竟眼下,大部分的壮劳力在山上伐木,又有一部分在地窝子耕地、一部分在倒动倭瓜,可不就得女人们上,你看桃花姐她们几个姑娘家累的,你看本该在远处负责烧木炭的半大小子都被叫了回来。
  她可不想背粮袋子,她背不动。
  还别说,马老太还真瞧见小孙女了,才张嘴要喊住宋茯苓,可惜她小孙女速度极快,衣角都被风吹了起来,一股风就跑走。
  “唉,这孩子,也不知又上哪玩去了。”马老太嘀咕道。
  宋茯苓噔噔蹬跑回来,眼睛一亮:“哇,小弟你好能干好厉害呀。”
  只看一根根泥巴条,垒加往上搭,已经搭出七八厘米的高度了,窑身的底座已经搭了出来。
  米寿也挺高兴,之前太矮,看不出那是什么,可是通过自个的努力,蹲的腿发软,他也发现原来炉筒子形状的窑,他是能搭建起来的,他好厉害,尤其姐姐夸人也好直白,他很稀罕听。
  米寿小脸都激动的红了,两只小手搓泥条也更卖力。
  而宋茯苓不止嘴上夸夸,她抓起一把泥,一顿揉,揉了十几下,一个金元宝样式泥巴就出现在手心里:
  “喏,奖励你的,等我给你多捏几个,扔咱小窑里烧一烧,烧结实了不会裂开,到时候再想办法,唔,就给它们弄成银色金色的,摆在咱家窗台上。”
  米寿笑容一僵,姐姐好幼稚,“可捏它又不能用,它总归是假的,姐姐有捏它的功夫,都能搓出一根泥条了。咱家窗台,姑母说了,得用盆栽葱的。”
  “……”
  什么时候说的栽葱?她怎么不知道?
  不不不,这不是重点,宋茯苓觉得捏它怎么会没用?
  米寿你才五岁,怎么辣么不可爱,不懂乐趣。
  等有空,她真就捏,总有欣赏的,比如,她奶。
  哈哈哈,她要给她奶捏一屋子假的金元宝银元宝。
  想象那个画面,宋茯苓就抿嘴笑,不过两只手干活的动作却没停,蹲在洞里的火堆前,一是检查米寿将窑身垒的有没有缝隙,二嘛,就是给手上的两块大小差不多的树皮烤烤干。
  烤干后,宋茯苓将两块树皮,用尖锐的小石块慢慢划开个豁口,两块树皮十字型合起来,这就是十字拼插成的扇叶了。
  然后站起身,去米寿之前捡的烧火树枝子里,扒拉出一根长短合适的木棍。
  将木棍竖起用两腿夹住,还是用小石头,在木棍的一端,一点点向下砸,给木棍的一端处砸劈开,然后从兜里掏出刚才在家顺出来的干草绳,将做好的树皮扇叶插在木棍上,用草绳绑好,绑结实了,“米寿,你看?”
  米寿一直在埋头干活,干的认认真真的,没想到一抬头,姐姐给做了个“风车”。
  没错,在孩子眼中,扇叶上插根长棍,迎风跑,形状就像风车似的。
  “这就是姐姐你说的吹风筒?”
  宋茯苓摇头,差远了。
  一边提醒米寿得加快速度垒窑身,一边用两手抓出好些块大泥巴,甩在她从二伯那顺来的木板子上。
  木板子,其实没啥用。
  但宋茯苓认为干活这事吧,要么别干,要干就得有模有样。
  木板子是她的操作台。
  在她的操作台上,宋茯苓用泥巴做出了一个炒锅,更准确些讲,其实更形似于舀水用的葫芦瓢。
  只是无论“炒锅”也好,葫芦瓢也罢,握住的把手处都是空芯的,然后又给“炒锅”锅身最中间的地方,抠出个小圆圈。
  这样的话,就等窑了,等窑建好后,将这“锅”放在里面烧制,烧干烧结实了取出,放在地上将锅倒扣,在地上将“风车”从倒扣的锅身圆眼里竖进去,然后空芯锅把,对准灶口,她一搓插在“风车”上的木头,扇叶不就能在里面转了嘛。
  不对,宋茯苓自个先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
  她必须得做个底座,给扇叶那头的木棍插在底座里,在底座里来回转。
  然后那才叫真的成功了,到时候扇叶在倒扣的“炒锅”里,用手一搓木棍,扇叶就在锅里转起来,用手一搓就转起来,“炒锅”把手,到时候冲着火,风呼呼的吹过去,那火得多旺啊,哈哈哈哈。
  宋茯苓心里大笑着琢磨完,就赶紧加快速度做扇叶底座,也是在这时,好多小孩子跑了过来。
  “胖丫姐姐,你在干嘛?”刚才被大人们嫌弃,才挨过揍的蒜苗子问道。
  宋茯苓说,我们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做成了的话,能省了我们很多事。瞪将来你们到了帮大人们烧柴烧水的年纪,会非常感谢我的。现在,我宣布,让米寿教你们,你们要管米寿叫师傅噢,都给我干活。
  丫丫蹲在米寿旁边:“师傅,你在干嘛?”
  好嘛,几分钟后,十七个小孩子,一起搓泥巴条。
  宋茯苓怕小孩子们冷,还很贴心的给小家伙们燃起一个大火堆,让大家都蹲在火堆旁边认真搓泥巴。


第二百零八章 
  一日两顿饭,这天下晌,宋茯苓带着十八个孩子,又多了一个娃、是宋金宝。
  他们只匆匆喝碗萝卜汤,又赶紧跑到河边附近。
  孩子们一点不傻,先燃起火堆取暖,然后再接着干活。
  因为胖丫姐姐说了,任何情况下,都要率先保证工作环境舒适。
  搞得大人们看娃子们匆匆跑走的背影都无奈了,因为问小娃子们,你们忙啥去,怎么比俺们还忙,孩子们响亮回答道:玩泥巴。
  宋福生听过后也笑,她闺女都多大了,领孩子们玩泥巴。
  瞅瞅给米寿弄的,小棉裤脏兮兮,新买的小鹿皮靴子也脏了。
  行啊,孩子爱玩玩去吧。当年他还送闺女去陶艺吧玩过呢,那时候玩泥巴得掏钱。
  其他的大人们也都没拦着,也没人去关心宋茯苓带领的娃子们到底是在怎么玩泥巴,估计大人们是想着:反正你们别满哪乱跑、别添乱就好。
  而这天晚上六点多快七点,冬日里天黑的早,天都黑呼呼的了,只看,远远的望过去,宋茯苓的窑早已经搭建起来。
  他们是干了一中午外加一下午,窑身早就被火烤的干干的了,而且窑身是用泥巴硬生生垒起来的,也真的奇了怪,真没倒塌。
  不仅如此,宋茯苓的吹风机也终于烧制出来了。
  将“炒锅”牌吹风机,放在地上敲打几下,没碎,真好。
  宋茯苓将吹风机正式投入到试验中。
  将吹风机的空芯把口,冲向她的小窑添柴口,对准火,然后她用手一搓插着扇叶的木棍,炒锅里的扇叶就转动带起了风,风又沿着封闭的锅身、沿着空芯把口吹向灶口,里面的火苗子呼一下就蹿高。
  “哈哈哈哈哈,成功了。”
  小娃子们也又蹦又跳跟着嚷嚷,成功了,成功了。
  宋金宝说,姐,快给我搓搓玩。
  就在宋金宝搓着玩时,宋茯苓忽然皱眉问:“金宝,你搓的手心疼不疼?要是搓一天,手心受不住吧?”
  问完也不等金宝回话,宋茯苓心想:这不行呀,即便金宝能受的住,她还受不住呢,手该搓糙了。
  她还要给自己的小手保养嫩嫩的呢。
  要打破农家女脸糙手粗。
  将来,她一定要做个漂亮的农家女,要比城里富家小姐还要嫩。
  要知道,她保养好了,小手白嫩,伸出双手可全是为了老爸的脸面。说明她爸有本事。说明没让她和她妈吃苦受罪。
  恩,改良,必须改良,先让她静一静。
  宋茯苓瞪着火苗子,陷入思考。
  ……
  宋福生来找闺女了,这都几点了,他火墙都搭完了,这些孩子泥巴还没玩完。
  当宋福生离窑身几十米远,借着旺盛的火堆光,隐隐约约看到小窑时,眼睛都瞪圆了。
  疾步走过去,指着窑身,“这,这?”想问,你们是什么时候盖的。
  可是宋福生又着急问女儿另一个问题。
  他指着像是在拉二胡的女儿。
  只看他闺女,正拿着个自制像弓似的木棍,木棍上缠着绳子,正在一拽一拉,且在一拽一拉间,火苗子嗖嗖的就往上蹿。
  宋福生张口结舌,“这是啥?”
  宋茯苓扬脸看她爸:“我自制的吹风筒啊。”
  米寿抱着宋福生大腿急急道:
  “姑父姑父,你快看,姐姐好厉害,她真是好厉害呀。姐姐不用手搓木棍,那个木棍下面插着的扇叶,就能在这口锅里转悠。她一拽,那个扇叶就在里面转,可好拽了,不费劲,真的,你拽拽啊?不信你试试,快试试。”
  宋福生笑了,蹲下身细瞧了瞧才说:
  “不用拽,就知道好。闺女啊,我那辣椒屋子,得有个吹风筒,你给做一个吧。还有四个地窝子里也需要。其实家家都需要,得烧火做饭不是?冬天的柴火潮,不好引火,你受累,先做二十个吧。”
  “啥?”宋茯苓瞪大眼。
  马老太是又走路带风骄傲了,不过做人得谦虚,所以她指着吹风筒对大伙说的是:“瞧见没,我小孙女,为了懒,那很是聪明。”
  而此时宋阿爷、高屠户他们,是在宋福生的带领下,举着火把特意赶到河边,在仔细查看宋茯苓做的窑。
  之前,小窑一直在烧着,里头都是火苗子,窑身也滚烫,不能仔细看。
  眼下停火了,能好好观察一番里面的构造了。
  王忠玉围着小窑绕了一圈,啧啧出声,他说真是奇了,里面构造还挺复杂呢,你们看看,里头有隔层。
  宋富贵说,胖丫比我脑子都好使,我一个男的,又是常年做活的人,却搭不出这种带隔层的窑。因为俺想象都想象不出来。
  高屠户说,我就说吧,俺们胖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