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53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53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这么好,其实肚里比往年强太多,不缺油水,这不是做肉松借光有猪下水和鸡爪子鸡脖子啥的嘛,放在菜里炖,指定是比清水炖的有营养就是了。却眼瞅着个个瘦了一大圈。
  她三儿也瘦的下巴尖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那阵谷雨过后,就代表着活重。
  地太多,三百多人一起忙,有那么多牲口有水车的帮了大忙的情况下,仍旧忙的脚打后脑勺。
  就是比起她们这些老婆子,马老太都觉得自个比孙女要辛苦好些倍。
  裤腰眼瞅着松,裤腰绳从之前只打个结,到现在要打完结将绳塞进裤子里。
  每日睁眼就去监督奶豆腐,监督熬制时手不闲,编筐。
  大列巴也好,奶豆腐也罢,要有东西装,缝袋子编筐,需求量大着呢。而这就算轻巧活了,能坐着干。
  忙完了,她们八人将奶豆腐都上称记账,这基本就晌午过去了,才能急慌慌去河对岸扒拉口饭,吃完嘴一抹,拎着锄头就去后院。
  这么多人吃饭,菜园子必须要大。
  家里的老头子们都跟着上山种地,媳妇们要煮饭,去地里送饭,收拾牛棚子,喂牛喂马,摔土坯子,一直在攒土坯子,在家附近挖地窖,再加上零零碎碎的活计指望不上。
  可以说,这一大片园子全是八个老婆子干的。
  从挖地松土,到打井水,一桶桶往后园子拎,种完了开春的这茬菜,拾掇拾掇接着准备种豆角、茄子、辣椒等等这些夏日里喜高温的蔬菜。
  直忙到晚上看不清,她八人才能结伴回家,搬到村里去住了嘛。
  所以说,小孙女到底是干了些啥,咋一见她就嚷嚷累呢。
  这日晚上,还不算太晚,八位老太太才给村里百十多户结完奶豆腐银钱,寻思回来伺候伺候园子再回村里睡觉吧,就听到米寿在对村里的几个小娃子显摆。
  从米寿的口中,一直忙叨叨的马老太,才终于晓得孙女一天天在忙啥,为啥直嚷嚷累累累了。
  而且米寿那语气,任何人都能听出来,姐姐在弟弟的心里真的很辛苦,很让弟弟骄傲。
  米寿告诉村里新认识的小伙伴:“我姐姐会让我们采很多很多婆婆丁,她摘好后,就铺在我们念书的地方晾晒。”
  “你们在哪念书?”
  “那可没一定,走哪念哪晾哪。我姐姐说了,多挖不止是要现在吃,更是要多晾晒存起来。这样冬日里,可以吃,可以泡水喝,婆婆丁的根茎能去火。”
  马老太和王婆子她们对视:啥时候晾晒过,咋没注意到。
  米寿捡起几颗野菜,又告诉那些小娃:“就这几种,我姐姐还会晒的干干的磨成粉留起来。她说到了冬日,没有绿色菜吃,今年可要多存点,让我们有吃的。你家会做这种吗?我告诉你,和面能变成带颜色的。”
  那几个小娃说,没吃过带颜色的干粮。
  “那你们姐姐能给菇娘咬出响吗?青时,我姐姐将果肉弄出来,教我们一吸一咬,发出吱吱声,咬响玩。
  等菇娘红了,我姐说,她要用线串成串,挂在我们家院子里向阳的屋前,离远看,墙壁上都是一串串红,指定好看极了。你们姐姐会将房子用红菇娘装饰的漂漂亮亮吗?”
  几个小娃摇头,“我们吃过菇娘,好不好看又能咋。”
  米寿不服:“吃谁不会,也没耽误我们吃啊。那你们会做刺玫果酱吗?”
  刺玫果,俗称野玫瑰,遍山遍野开小粉花。
  “那有啥吃头?”
  “这你们就不懂了,我姐姐带着我们采回来好些刺玫果,她拌上糖,做酱,存了好些坛子放地窖里。姐姐说,存一段日子,就能让我吃上玫瑰糖饼了。为了让我吃上,那刺玫果上全是刺,给我姐扎了好些回呢。你们姐姐是不是怕扎才不给你们做啊?”
  “我跟你们说哈,就咱采的野果子不是酸的人直倒牙嘛,”米寿边说还边抖了一下肩膀,表演下被酸倒牙:“我姐姐会给我们制成罐头,酸酸甜甜可好吃了。”
  “啥是罐头?”


第四百八十一章 分割现实与理想的世外桃源(二更)
  米寿好顿给村里娃讲解:
  “就是把果子熬的面面的,果子皮都能熬到开了花,里面放糖,我姐姐也给存了不少,说赶明天凉没果子了,也能让我们吃上零嘴。”
  “我姐姐带我们在山里找到了脱瓣儿(学名树莓),已经给我们移栽回来了,你们姐姐应该也认识呀,可她们有栽回家打算留给你们明年吃吗?”
  “我姐姐……”
  马老太急忙出现,再说下去,家里存的牛奶冰棍就要显摆出来了。
  即使马老太出现的很及时。
  村里几个小娃也羡慕的快哭:呜呜,他们也想吃罐头,吃玫瑰糖饼,别人家的姐姐怎么那么好。
  “天黑了,都家去吧。”葛二妞轰这些娃。
  米寿被马老太拉着手,仰头问:“奶奶,我还没有说姐姐带我们学了啥玩些啥呢。”
  “快别说了,再给人惹呼哭。”
  马老太这天晚上,下了专属于小孙女的地窖,特意查看。再上来时,看见宋茯苓就笑。
  宋茯苓被笑的毛毛的。
  晚上,老太太回了家,终于有闲心搭理宋金宝了。
  不是大人平日里不搭理孩子,是真累呀,忙一天回来洗洗涮涮,累大劲有时连话都不想说。
  老太太不知,多亏她不是现代人,要是在现代,干完一天活还要看着孩子写作业,写作业才是最心累的。
  “你胖丫姐还带你们干啥了?”
  宋金宝一脸畅想告诉马老太:
  “那可忒多。俺姐说,赶明要带我们将山上果子杏子包圆,要给俺们做杏干果干。
  她说大户人家冬日见客,无非也就是四蜜饯四果干,她也要让俺们冬天里坐在炕上就能吃上果干,四种不算事,怎么也要存五种。
  胖丫姐说野杏的核留着,到时做杏仁,让俺们练好爬树,再上山打榛子,地形都侦查完了。”
  “在哪?”
  “生山地阴坡那。”
  宋金宝翘着脚,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两手枕在脑后笑道:
  “胖丫姐还要酿酒嘞,已经提前与我商量好,到时多摘野子和五味子,姐说那酒才大补。果酒给奶你们喝,五味子酒给俺爹他们男人喝,说酒稠到能挂杯,我也不道啥叫挂杯。总之,您擎等着吧,姐说算我们对你们的孝心。”
  马老太笤帚都举了起来,实在看不得才几岁呀,就一副流里流气样,可听完孩子话,下不了手。手腕一拐,用笤帚划拉划拉炕。心里头热乎的不行。
  终于得出结论,哎呦,我小孙女累,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明儿起早收奶豆腐时,就买回一些鸡蛋送三儿家。
  你说错眼间,孩子竟干了这么些活。
  ……
  而宋茯苓之所以如此认干,像个小仓鼠一样,带着一群孩子不停地往家倒动各种吃食,想尽一切办法存储多种多样的吃的。
  一是觉得这里的孩子,真的是吃不上什么。
  听起来这么多样式似乎挺好。
  可有些野果子之类的,过了果实成熟期就没了。
  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和大人们吃的一样,没有什么零嘴。
  看到小娃子们只因分到一小块糖饼、分得一勺她煮的酸甜果子就能围着她欢呼到像过年。珍惜到将勺子舔的干干净净,拿糖饼的小手也吸溜到再没甜味才算拉倒。
  每每看到这一幕,她就想再多存些,这样以后孩子们吃的花样越多,笑容就会越多。
  二是,宋茯苓自己也很珍惜现在的日子。
  虽然和现代比,简直没法比。
  要是回忆现代生活,会感觉自己在这里好苦,太不容易了,能哭出声。
  但是和这里的人对比,在这种世道的大背景下,即便老爸每次送货回来很少讲外面过的如何,宋茯苓也能猜到,任家村目前被称为世外桃源一点儿也不为过。
  她是因为有一个好爸爸,强大的老爸,所以才能过上如此安稳的生活。
  奉天城。
  宋福生今日进城是一品轩酒楼陈东家终于有信了,回来了。
  说起老陈,这老小子听到征兵的消息就跑回祖籍老家。
  老陈家里孩子都小,最大的跟米寿差不多,按规定应是交粮抵一个名额,另一个名额是老陈自己。
  给陈东家吓完了,交粮没问题啊,掉脑袋的事,交啥都没问题,做这么多年生意不差钱。
  差在自己绝对绝对不能被征,就跑了。
  得说甭管啥年月有钱也能使鬼推磨,也多亏他的籍贯没落在奉天城。
  回了祖籍老家,托人寻办理户籍的管事,将他买来的两名汉子抵了自家两位被征名额。
  不买俩不行,老陈怕不保险,怕到时候征兵的衙役难为他说:“你家本就该去两位,既然你闲着,不许交粮,你也去吧。”
  两位二十多岁的汉子,加一起花了五十两银钱。
  这就是他们往后的卖命钱。
  用老陈此刻和宋福生说的:“我已经很厚道了,我那兄弟才给一个人只值十五两银的粮食。”
  下面各城,越偏的地方,抢着寻替人卖命活计的汉子就越多。
  他们不要银钱,要粮食。
  担心走后,家里老娘、婆娘、娃子饿死。
  老陈倒是给改户籍的管事,塞了三百两银钱的好处费。
  “就这,都是我那兄弟与他熟才收,要不然别说三百两,五百两也没地方送啊。我想送,人家敢收吗?”
  可说着说着,望着宋福生的脸,陈东家又忽然心疼了起来。
  悔的不行,一拍大腿道:“你说我怎么就不等等你给口信。说白了,我呀,还是对你不足够了解。还是小看你了,怨我!”
  气的没法:“兄弟,我要晓得你都能办成这样的大事了,我将这几百两给你好不好?那俩汉子将来回来,我还要再花银钱给他俩户籍起出去,别哪日我突然没了,再说不清分抢我家产。你说这劲费的,全办完,还要再花些银两。”
  宋福生安抚他:“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就行啦,对了,你说什么门面?”
  陈东家领着宋福生去了后面一条街。
  离中街已经很近了。
  “看见没?挺大吧,他家要干不下去了。要价四百两银。”
  陈东家冲宋福生眨了下眼:“我就是让你看看,相中了没?相中我帮你盯着,要是有人买,我就帮你抢下来。要是没人,咱们也等。再过段日子,他家就得自个主动降价,三百五,三百……”


第四百八十二章 小道消息(一更)
  宋福生之前有拜托一品轩掌柜的,帮他留意价银合适的门面。
  那时候老陈不在。
  掌柜的也一直没给信儿,就将买门面这事搁置了。
  没想到陈东家才回来就帮他寻到。
  俩人没有进去打听,倒是围着这门面外围好顿转悠。
  初步估计,不算后面两间挺规整的小仓房,只前面就能有二百多平方。
  “东家?”
  宋福生正扭头与老陈说话,就感觉有人在喊他们。
  本以为是喊陈东家的,转回身一看,竟是叫他。
  这不是那位在点心店的说书先生嘛。
  那时,接手他说话本子的活,照猫画虎的讲,讲的还行。
  怎么眼下造成了这样?
  “东家,有些日子不见了,您还好吗?”
  “还好。倒是你,这是?”
  说书先生苦着脸告诉宋福生:
  他一共有四子,家里能干活的两子已被征走。
  剩下俩还年幼。
  说不了书了,各地茶馆早在封城那阵就关闭,他从过年一直到眼下就没挣过嚼用。
  雪上加霜,平日里能干活挣钱的俩儿子离开,他就病了一场,身子骨从那开始就有些不中用,干重活干不动。再加上买粮,已给家里存项彻底花空。
  现在小儿子又病了。
  说书先生低头看了眼自个身上穿的衣服,“不怕东家笑话,实在是没啥可换银钱给小二治病的,就将家里的体面衣裳都拿去当了。小儿发热,土办法没有用。”
  “那当了衣裳后够用吗?”
  说书先生脸通红,不仔细看,发现不到他在摇头。
  宋福生看他那样,想了想,孩子病了可不是小事,耽误了可能会影响一生,别给脑子烧坏喽。从怀里摸出一角银,大约小半两:“给,拿着。”
  “东家,我?”
  “拿着吧,速去给孩子抓药。”
  说书先生好顿告诉宋福生他家住址,说赶明一定还,等能干活的俩儿子回来就还。
  宋福生和陈东家已经结伴走出很远,说书先生还在原地攥着银子哭,泪眼模糊望着宋福生的背影。
  “唉,他还指望他俩儿子回来呢。兄弟,你在这里,自然听到的消息都是好的。可我回老家有听说,前一阵,虽然捷报传回,但是攻城时也死了好些人,这个数。”
  陈东家比了个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