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52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52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富贵:“我家小蔫吧越来越出息。”呼噜噜喝口粥。
  高屠户:“我可要好好尝尝,胖丫挖的蒜指定比旁人挖的还脆生好吃。”
  宋茯苓:高爷爷,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钱米寿:高爷爷,我姐姐最能干。
  小姐弟俩很没自觉,真是这么认为的,正盘腿坐在炕桌边互相夸奖。
  “我跟你说,娘,我以为米寿干一会儿活就会烦呢,没有。我弟长大了准错不了。”
  “我跟你说,姑父,我就没见比姐姐还厉害的姐姐。你看看这些,姐姐一人就挖了大半,手都磨坏了。我们吃的时候要记得,里面有姐姐的汗水。”
  当爹娘的,也一点不谦虚当真事听。
  钱佩英是用行动表示:“那是不会用巧劲,一会儿我给你水泡挑开。先吃干豆腐吧,别人家都没有,我特意去老白家买了这几张,闺女你不是爱吃吗?对了,就咱几口人吃哈,你俩别出去说。”
  宋福生是望着女儿笑,很是感慨:真没有比他闺女还懂事的孩子了。
  咋就能那么优秀呢,随了他。
  宋茯苓听着爸爸妈妈弟弟的夸奖,用干豆腐,包上婆婆丁、包上小葱,抹了些鸡蛋酱,婆婆丁和鸡蛋酱最配,卷起来往嘴里一塞,咔嚓咔嚓咬。
  咬一口蘸酱菜,喝几口玉米面粥,再夹一口新腌的小根蒜。
  米寿更会吃,咬口蒜,喝口粥,吃块姑母烙的软乎乎发面饼。
  用筷子尖挑回些鸡蛋酱,拌一拌粥,给粥拌出颜色,呼噜噜半碗下去。
  宋茯苓一向是在夸奖中长大的,这回连同米寿也是,越夸越有劲。
  金宝喊米寿玩。
  “我不,我要挖菜。不是我说你,金宝哥哥,不干活你吃啥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瞎玩啥,别一天天混日子。”
  宋茯苓也越挖野菜越上瘾。
  宋茯苓在奶奶们累的不行,开辟了好大一块菜园子,又是沤粪,又是种上了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青葱、倭瓜、荠菜、油菜、生菜、香菜,还在篱笆附近种了些葫芦时,日日带着弟弟妹妹们晌午之前念书画画,午睡过后就去挖菜。
  “姐姐,你别光自个吃呀。”树下,一堆孩子急的直招手,仰头望着爬上榆钱树的宋茯苓。
  宋茯苓上树就撸了一把塞进嘴里,甜,真甜,特别中间凸起那块,格外甜。急忙往下不停撸,撸一挎兜。
  村里的小朋友很羡慕地问米寿:“你姐姐竟会爬树?”
  “把竟字去掉,自信些。我姐姐,上山下河,无所不能。”
  然后家里就多了种吃食。
  宋茯苓给村里的几颗树差些撸秃了,惹哭了村里不少孩子,让大伙吃上了榆树钱玉米饼子、榆树钱玉米窝头,端上来,满满的春天清香味道。
  米寿一口疙瘩汤,一口饼子:“姐,你果然没有欺我。这么吃,真香。”


第四百七十九章 小鬼们进村(二更)
  宋茯苓这回没吃弟弟甜言蜜语那一套。
  “嗳嗳?那俩小姐姐可说了,往后摘山丁子,圆枣子,野榛子,那都是要爬树的。你们这么多男孩子,就指望我一个女孩子爬上去摘回来吃,好意思吗?”
  米寿平日里被他姐精神上磋磨的,早就没有大姐姐要照顾小弟弟的想法。倒是很懂男孩子要照顾体贴女孩子。
  握着筷子的小手一僵:“姐,我不好意思,可是,我没爬过树,该怎么解决呢这事儿。”
  好办呀。
  “上。”
  宋茯苓一声令下。
  一帮壮的跟小牛犊一样的男娃,一二三猛劲助跑冲到了墙下,脚蹬墙,脚背差些弯到九十度往墙上猛蹿。
  院落里,才从后园子回来的任七叔,一手攥着葫芦瓢,一手拿着柳树条蹭牙,蹭差不多了喝口水漱嘴,看到宋金宝忽然骑他家墙上,咕噜一声,漱口水咽进了肚。
  他家墙根那里,离这么老远,都能听到一群娃子在叽叽喳喳的。
  米寿被几个小哥哥齐心协力推着屁股,真是小哥哥,才六岁半,骑墙上的宋金宝也拽他胳膊,终于爬了上去。
  “姐,我上来了,我厉不厉害?”
  “厉害。”
  “可问题来了,我怎么下去。”
  这话问的好。
  已经骑在墙上的金宝一激灵,瞪眼看了看墙下面的高度,看了眼宋茯苓。
  坏了,可不是?
  宋茯苓一溜烟跑走。
  墙上的宋金宝和米寿,望着姐姐跑走的背影:“……”
  半个多时辰后,宋茯苓才回来。
  身后跟着一群娃。
  之前一群娃看到姐姐跑走,他们也跟着跑回了家。
  也就是说,当时这片区域,放眼望去,只剩米寿和金宝在墙头上。
  当时他俩,下,下不去,太高。
  喊人吧,任七叔家没人,还住在靠边的位置。
  农村家家户户人口多,一家占很大面积,隔这么远喊邻居院子,听不着。
  然后七叔一家起早就走,老爷子任七叔属于是最晚的一个。
  俩孙子去了河对岸当徭役干活,剩下家里所有的男女劳力通通下地,干自个家的活。
  家里稍大些的男娃女娃也去砍柴,要不然一冬烧啥,就指望这时节多攒一些。
  七叔看见自家墙上有孩子,又没好意思骂人,那是宋福生家的,要给些面子。所以他也装没看见走了。
  可给宋金宝和钱米寿急坏了,村里大人们都在忙,也没个路过的帮帮他们。
  宋茯苓重新出现时,俩娃骑在墙上都有些昏昏欲睡了。
  “等着急了吧?”
  “姐,你猜猜看,我俩急没急。”
  宋茯苓噗嗤笑出声,张开双手:“看,这是什么?”
  一张大网,之前没编完,现让二伯紧急给编的。
  “你俩等姐给固定上就能下来了。”
  这回俩小人不仅能下来了,而且墙根一群小娃也能上去,踩着网绳借下力就往上窜。
  完了,这可毁了,这堵墙,成了娃子们的新游乐园。
  小孩的思维实在是搞不懂,这有啥可玩的呢。
  宋茯苓拦都拦不住:“可以了,咱们该去爬树了。”
  不可以,爬树没有意思,村里的树还没有这墙高。
  一个个鞋蹬飞了也不下来,比赛般往上窜。
  任七叔忍了三天,终于忍不了啦。
  他溜溜达达来到村头奶豆腐方队。
  天越来越暖和,外面搭的大棚子就没撤。
  村里熬奶豆腐的妇女们,压根就没回家熬过,始终聚在一起熬制。
  每天早上,拿锅的、拎奶桶的、抱柴火的,宁可麻烦也要凑一起。
  一方面是极其想知道别人家能熬出几块,挣了几文钱。
  一方面是熬完了直接就上交,免得还要送。
  家里有手艺人的,发现老娘拔锅抱过来太费劲,还给制出泥锅。有不会这手艺的人家,就端着些自家的吃喝,或是给对方点啥,换口泥锅。
  泥锅不怕偷,天天摆在大棚子里。
  村里人眼下是真忙,家家也都忙着搭牛棚子。白天从地里回来,晚上贪黑干。
  老牛出的不是奶,那是钱,必须得对它们好。也得说,乡下人很珍惜牲口。
  任七叔本想找马老太说说来着,发现马老太正在一边看秤,一边记账,身边围着好些人,看起来很忙的养子。
  他就回去了。
  特意跑河对岸告状?不成,面子上不好看。
  任七叔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假装遇见,无意间提一嘴。
  “团长回来啦。”
  宋福生牵着小红对任七叔笑着一点头。
  “那个啥,团长,你吃了没?到家坐坐啊?”
  宋福生就听出来任七叔可能是有事。
  “有事您老就说。”
  “不算事,团长客气了。就是那啥,我家后园子那里有面墙,不是弃掉不用的,是没银钱只盖了一半……”
  回头,宋福生到家就看着女儿笑:“村里让你们祸害的不轻啊。嗓门大的,鸡抱窝呢。别去那玩了,那墙没盖完,怕让你们折腾塌。”
  宋茯苓也乐了:“我以为是不要的呢。”
  “米寿他们愿意爬墙,上山吧。”
  宋茯苓很惊喜:“你让我们上山啦?”之前他爹一直不让,明令禁止。
  “只准在四壮他们犁地的跟前玩,爬树玩水射箭干啥都行,就是不能离开开垦那一片。”
  宋茯苓撇了撇嘴:她就知道有限制。
  不过,活动区域更大了,宋茯苓带领孩子们挖回的野菜样式也越来越多。
  钱佩英最高兴。
  还是春天好。
  终于能合理的将空间的米面拿出来吃,还让米寿和四壮、牛掌柜发现不到。
  要不然空间的米面太白,做两样饭能看出来,有了绿色就不怕了。
  杂面野菜饼。被野菜一掺,都是绿了吧唧的颜色,看不出来。
  米寿他们吃的是,用玉米面、鸡蛋、野菜、盐、香葱烙的。
  茯苓他们三口人吃的是,用白面多、玉米面少的饼子。
  荠菜小米粥,钱佩英可喜欢给米寿做这个。
  熬的烂烂的,有营养还养胃。
  米寿胃肠不怎么好,逃荒那阵,米寿和四壮不是单独混过两天吗?小娃挨过饿。
  车轱辘菜汤面条,面条都是用野菜汁和面,带着绿色。
  钱佩英每次做这个都会先买两块新鲜豆腐,给豆腐切成丁,放一些车轱辘菜,做热汤面条,出锅前点几滴芝麻油。
  还做猪肝野菜汤。
  说起这个猪肝,要感谢员外爷一家,他们家不和大伙一起吃,住在老翟家那偏房里,单独开火。
  员外爷一家现在负责各村收肉,先皇丧期过了四十九日可以屠宰了,日日能收上来不少。
  去掉做肉松的肉,剩下的鸡肝猪肝,鸡爪子猪爪子,大肠子,猪下水,猪皮,总之,员外爷一家能送过来一大半。
  就很成全她们这伙人。
  给地里干活的能吃的挺好,家里娃子们比照村里孩子吃的更好。
  “娘,今天吃什么呀?”
  “我看看你挖回来啥啦?水芹菜,包包子吧。”
  米寿欢呼着,“包包子,姑母,那你别忘了煮大碴粥,再蒸一碗鸡蛋焖子。我去薅小葱,姑父爱吃。”


第四百八十章 显摆(一更)
  宋茯苓捶着腰说:“这一天天的,可累坏我了。”
  那语气,动作,像极了她奶。
  可惜她奶听到这话,直冲她翻白眼。
  在马老太眼里,小孙女是家里最不累的人。
  大列巴那,小孙女画出一种表格,每日早上收回头一天的表格再递张新的就完事。
  这一摊就不用管了。
  以前点心房那几位老师傅负责督促干活,把好质量关。
  宝珠忙自个烤炉的同时,负责师傅们每出一锅就在表格上画对勾。
  比如郭大丫做好一锅了,宝珠就画上。
  小孙女根据表格上的对勾,算出每人每天总共做了多少块列巴,在表格的最后一个空白处写上每人当天挣的钱。
  该咋是咋,这要是换成她们这些老太太,算账确实是个累活。
  但小孙女算账比吃豆子还简单。
  给她现场表演过,那真是瞟一眼人名,看一眼几个对勾,就能立马说出人家挣了多少银钱。
  从来不像她们似的,一人背好些兜小石子。
  每户每天做多少奶豆腐,需要往袋子里扔石子。
  八位老太太天天背一兜子一兜子石子,负重前行。
  关键小孙女也不再做列巴了。
  教会了徒弟就准备饿死师傅,大列巴钱一文不赚,说太辛苦。
  当时,马老太心想:不挣就不挣吧。
  毛大人奖给小孙女一百两,她这里奶豆腐能给小孙女匀出二百两存上,再加上她们祖孙俩做蛋糕买卖那阵偷摸攒的,就小孙女这身价,将来想许配啥样的人家也配得起,真有意思,有钱。
  所以说,烤炉房这里,小孙女就苦了几日,之后就不伸手了,只收表格,咋还能嚷嚷累得慌?
  那大地里的活呢,你说种田啊?
  艾玛,马老太嗤之以鼻,那更是连木梨子都没扶过。
  三儿逗过胖丫,“你下地试试?”
  小孙女那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不不,会死人的。”当时被她拍了一巴掌,一天竟胡说八道。死死的,一点没忌讳。
  也不用砍柴。
  这不是在山上也选块山坳坳开荒了嘛,每天上山干活那伙人,天不亮就出去,天黑才回来。
  回来牛车不空,砍的柴摞老高,身上也背柴火。
  从来就没用过家里孩子干过啥重活呀。
  不像村里胖丫那么大的女娃,身前挂着弟弟妹妹,后面背着柴火,回头到家还要洗衣煮饭熬猪食,赶鸭子喂鸡,有的那女孩子还要去大地里拎一桶水、一土篮子饽饽,去送饭。
  在马老太眼里,倒是这些大人们真是累的不行。
  吃这么好,其实肚里比往年强太多,不缺油水,这不是做肉松借光有猪下水和鸡爪子鸡脖子啥的嘛,放在菜里炖,指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