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49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49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茯苓是冲她爹笑着点了点头。
  老爸,就该这样。
  一家打墙两家好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今日,给村里人感动的,这事最先受益的是马老太。
  “这都啥呀。”
  “菜种子。”
  你一包,她一包,马老太想买的菜种子被凑齐了。
  “你说你是咋教的儿子呢?”九嫂子她们满眼羡慕问道。
  马老太用开玩笑的语气先说,告诉你们啊,给我菜种子奶豆腐也不许缺斤少两,不合格我照样扣铜板。
  然后才满脸带笑道:
  “因为我是寡母呗,打小就说与他们哥几个听,你们可没爹指望,就得自个强。
  没想到一个个还成。
  俺家老大,憨厚,能吃苦,不争不抢让着俩弟弟。
  老二,能干,认干,你给他安排啥活都放心,不睡觉都能给你干完。
  老三,你们也晓得,聪明。”
  葛二妞打证言:“十里八村就没有比他聪明的,比别的孩子抓挠都早。”
  得,村里人本来就挺羡慕的,问两句以为马老太能谦虚,没想到马老太比谁夸的都来劲,更让人嫉妒了。
  回过头,任三叔的大儿媳一边摆碗筷,一边就将这事学了。
  她主要是想说,能给团长当娘的马老太,果真是不一样的。
  旁的寡母一提自个“寡”,那都恨不得苦着脸学往事。
  到了马老太这,笑呵呵的,一点不回避就说,真不是个一般人。
  任三叔呼噜噜喝口粥:“那你们就都学着些。”
  几个儿媳:爹,让我们学“寡”吗?
  任三叔的几个儿子拿筷子也愣住:爹,你是在咒我们吗?
  任三叔一点也没发觉儿子儿媳在瞪眼瞅他,给孙子夹口咸菜条放碗里,呼噜噜吃完自个的就朝外走,边走边说道:
  “爹差差一个,娘蹉才蹉一窝。要是有个好娘,家里至多窝囊一个,剩下的娃都能是那好样的。谁给她娶进家,那才叫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任三叔走了,留给他儿子儿媳的是一桌子人面面相觑:啥意思,爹想娶后老伴?相中团长他娘啦?
  “他爹,用不用问问哪?”
  “闭嘴,问个屁,装没听着。”啥时候爹自个主动聊这事,啥时候再研究。
  也得亏任三叔的大儿子没听婆娘的去问问老爹,要不然就得挨揍。
  任三叔:谁说要娶后老伴啦?都多大岁数了,土埋半截脖子,你骂谁不正经呢。
  那您怎么总夸她。
  夸几句咋的啦,他对马老太,那是纯男人对女人的欣赏。
  不能欣赏吗?
  “老五哇,”任三叔拐进任族长家。
  任族长家也在喝粥,地没种呢,不吃干的。任族长在村里这些岁数大里排行老五。
  “三哥,吃了没,没吃过来吃些,坐。”
  “吃了,那啥,我家老大他媳妇说了这么件事,”任三叔就将村里那些妇女给马老太菜种子的事说了:“我寻思过来与你商量,咱是不是也需要表示表示?”
  “表示啥?”
  “水车。虽说明年才能给咱们整,但是不能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做人不能那样的,对不?我就想,河对岸那伙人,正愁他那一百二十多亩地的粮食种子呢。眼下去外面买粮都买不着,更不用提好种子了。咱们村里这些户,给凑凑?”
  任族长拍了下腿,“还是三哥想的周全。”
  任三叔笑了笑:“别看得给匀出不少种子,但我想着亏不着。”
  没一会儿,任族长二儿子给任七叔他们几人也叫来了。
  这些老头当即表示:“确实亏不着,河对岸那伙人讲究。远的不提,就咱要是给他们这些种子,信不信?那伙人在饭食上就不会亏待村里去那面干活的小子们,吃都能给吃回来。”
  “那是,福生团长那小子,一向不差事。”
  宋阿爷和宋福生带着家里的这些人,共同望着村里人。
  两伙人中间摆的是一袋袋粮食种子。


第四百七十四章 几亩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有了这些感人的种子,宋阿爷就定下来隶属于他们这伙人的一百二十四亩田该种些啥了。
  谷子种两亩。
  两亩小米,够胃肠不好的娃子们吃不?
  够啦,咱家娃皮实,就没有胃肠不好的。
  种玉米三十亩。
  “得那样,得。”几个上岁数老爷子一起点头认可。
  小麦三十亩。
  要种那些面粉吗?
  产量低呀。
  低也得种,从胖丫往下数,都馋。
  也是,那……中!
  高粱十二亩。
  “大豆五十亩。”
  宋茯苓问她妈还有啥讲究没?
  钱佩英告诉五谷不分的女儿,荒地,也就是咱老百姓俗称的生茬地,那种从来没种过粮食的地,头一年种大豆好,能养地,肥地,种过大豆后,第二年就能差不少。一般有荒地的人家都尽量种这个,甚至全种。但是咱们这些人不能总买着吃啊,没办法,产量低也要种些其他粮食。
  宋茯苓点点头:“其实咱家种豆子好,咱做辣椒酱,生豆芽,都需要豆子呀。”
  宋阿爷他们那面也还在商量,“团长?”
  “阿爷,早就说过,在家就别团长团长的了。”
  “啊,福生,一天都给我叫乱套了。那什么,我看山上给划出的那片地方,除了种辣椒,咱再好好寻寻开垦一大块。”
  “种啥?”
  几个老头立马七嘴八舌道:
  “种花生。”
  “头伏萝卜二伏菜,还得种萝卜。今年可不能再买的吃,卖咱一个铜板一袋子也不买,就没听说过吃菜还花钱的,不合适。”
  “对,种大白菜,今年咱们可要多种些。”
  “好,”宋福生一锤定音,那咱们就这么定啦。
  说实话,听着就累,家里一百多亩的田,官府划定指定的五百亩辣椒地,自家还要在山里再拓荒种花生种菜,瞧大伙摩拳擦掌的样,还是拓得越多越好。
  这一大片地,你想想都干出界,跑五福村去了,就能想象有多大块地方了。
  如果想象不出来,他家五谷不分没种过地的小硕士,正好算出了公式,让她来告诉你。
  宋茯苓:将家里的这些地用脚丈量?走,她是不能走的,
  但是,她是会坐家里算。
  按照国际足联规定的标准球场计算,六亩地是半个足球场大小,不算自家山上将要开荒的,只算山边荒地,假设有只有六百亩田,那么就是五十个足球场大。
  五十个。
  我的天。
  “爹,弯腰伺候这么多田,要累死了。”
  可不是……
  多亏有水车,省了一拢拢一个坑一个坑浇水。
  多亏他宋福生聪明,还改良了工具,不用一拢拢猫腰刨地,能直起一会儿是一会儿,要不然这老腰还能要了嘛?
  可是,仍然还有好多好多活。
  比如,最简单的,给这些人送饭都是个难事。
  最难的是山上的荒地。
  所以转回头,宋福生一咬牙,找门路托关系。
  在四处奔走的时候,让宋阿爷组织四壮他们这些自家的小子,在家里划出一块地方盖草棚子。
  然后没过多久,他就带着人手进城。
  钱是王八蛋,花没咱再赚。
  甩出小五百两,三十头耕牛进村。
  牛群的出现,震惊了任家村人。
  自从宋福生给他们当了团长,大伙就是一阵接着一阵的惊。
  其实卖黄牛的,听说一口气要买三十头也震惊过。
  啥家庭啊?几十头几十头这么买。
  宋福生有解释过:“我们是十几户合伙买。”
  就没听说过,买这么贵的大家伙自用,然后十几户一起买的。谁能放心啊?
  也难怪这些人震惊,在古代,耕牛这就相当于现代的汽车,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没见过买大农机自用,一气批发回三十台的。
  高屠户喊得满脸通红,笑得眼睛都没了,拉着长音两手做喇叭状:“九族的,都家来,分牛啦啊啊啊!”
  任家村的村里人看的这个服气、眼气,对岸那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仙大家庭啊。
  连老牛都给分哪?
  宋阿爷搂住牛脖子:不是陆三小姐借用的,不是奶牛,是他最亲密的小伙伴啊,想死你了,他的老黄牛。
  宋富贵抹着汗:“咋整,牛棚子没盖完哪。”
  高屠户激动地将牛往家赶,大嗓门回道:“不怕,咱家牛不会嫌弃咱家的,搭完这面墙,再搭那面墙。”
  好嘛,别人家是拆完东面墙再拆西面墙,他们可倒好,搭完这个再搭那个,跟搭堆乐高积木似的过后再往一起凑。
  宋福生牵着头牛,“阿爷,您先松手,别抱牛脖子,我得……您老怎么了?”
  老爷子毫无预兆地哭了。
  路上曾经杀的那些牛,如今都回来了。
  宋福生赶紧松开绳子,和附近的汉子们对视一眼,有些明了,好笑地先哄宋阿爷。
  宋阿爷抹泪,一边抹一边笑:“就赖你,你这生娃子,一天天给我这心整得潮呼的。”
  宋福生一抬眼,得,哭这事好像能传染。
  他大伯双手背在身后,眼睛红红在瞪天。
  一直很兴奋的高屠户,忽然也背过身哭了起来。
  铁头才凑过去就嫌弃道:“爹,你那是哭还是笑,你整准了,吓我一跳。”
  高屠户吸着哭出来的鼻涕,笑骂道:“滚犊子。”还撵着儿子踢了一脚。
  宋富贵也很是感慨地张开双手,仰天长啸道:“我就说吧,穷不过三代。太爷太奶,爷、奶,爹,娘,你们看到了没有,到我这辈终于翻身啦!”
  八个老太太连表情眼神都一样,站一排斜睨宋富贵:
  啧啧啧,那叫富不过三代。
  而且即便是穷不过三代,那也是把老天爷逼得没法了,不得不睁眼。
  为啥?
  因为你这辈要是再穷下去就没后代了,怕你们断根,真饿死。
  “大娘婶子们,你们干什么呀,我好不容易高兴一回。”
  哈哈哈,满院子里充满笑声。
  有好些人是搂着牛脖子笑。
  这三十头耕牛,每户两头,不过李秀是一头,这一头她还得欠公家钱。而马老太是自掏腰包,她家要了三头。
  老姐妹们问她为啥多买一头,马老太说,“我仨儿子,不偏不向,往后我没那天,一人一头。”
  并且这天,宋福生的“名言”传进了村里。
  家家户户都听说了宋福生的那句:“路上丢的,都置办齐。从前没有的,往后也会有。”


第四百七十五章 小豆包(二更)
  宋茯苓上身穿白色带蓝花的小袄,下面深蓝色的粗布裤子。
  裤腿边,让钱佩英给缝了一圈上衣的白色带蓝花边,这样一看就知道穿的是一套。
  小姑娘又被老娘给编了两个辫子,怕头发脏,头上扎块花布。
  花布还是白色带蓝花的,在头顶系成三角形。
  宋茯苓扛块黑板,二蔫吧和宋金宝等几个小小少年正在拉着爬犁。
  爬犁早就改装了,冬天爬犁下面放两条铁丝能在冰面上滑。现在是安装俩木轱辘,用绳捆在身体上,往前拉。老牛拉车什么样,这些小小少年就是什么样。
  车上摞着一堆东西。
  比如,黑板架子。
  比如,宋福喜叔叔给小朋友们做的小板凳、矮长凳。
  几位小小少年的身后,此时跟着一帮“一年级”的小豆包。
  小豆包们一个跟着一个背着满是补丁的书包。
  其实也不是故意给打补丁,只不过是用碎步拼凑做出来的,碎布,太碎了。
  一个个累的吭哧吭哧的,双手还抱着小书桌。
  事实上,他们怀里抱的都不能称作是书桌,也就是大人平日里坐的凳子。
  这些娃子们要干嘛去啊?
  没办法,没地方念书了。
  公共大食堂在宋福财伯伯的带领下,天天烟熏火燎。
  咳咳咳,他们天天用童声咳嗽,咳得弯了腰,咳成了小老头小老太太。
  这不嘛,胖丫姐姐忙完黑列巴那一摊,将那些大姐姐教会,让二丫姐姐当生产组组长,抓好生产量,让宝珠姐姐当会计,记好每人每天做了多少块,就立马甩手不干,来拯救他们了。
  说再不能这样下去,领他们寻找新课堂。
  “小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预备唱。”
  “小么小二郎……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刮,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小么小二郎……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广,只为穷人要翻身啊……”
  大地上,汉子们听到离老远传来的歌声,用袖子蹭了把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了憨憨的笑。
  这几天一直都是。
  孩子们一来,他们心里就清楚,再过一个时辰就能吃上饭。
  整的他们只要累的直不起腰,就开始盼孩子们来。
  没错,宋茯苓新寻找的学堂就是田间地头。
  她考虑,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