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48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48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你倒是帮帮我啊。”
  三口人盘腿坐在书房。
  一边吃着,一边画着、翻着书、做笔记,嘴上也不闲,还沟通着。
  “佩英,你见过水车没?”
  “我可是县城人,去哪见过,北方本就少。”
  一句话给宋福生噎住,好,他是农村人,凭小时候记忆在纸上画圈,他见过一种脚踏的,从井里取。
  要说水车谁见的多,宋茯苓。
  她旅游去张家界和广西都见过。
  翻书也东一句西一句的查到了些资料,她对种地一窍不通,也不敢兴趣,没有这方面的书籍。东一句西一句都是各种书带出来的几句话。
  就凭着这些凑出来的资料。
  宋茯苓抢过他爹手里的纸:“你这画的啥呀,”拿橡皮蹭掉自个就开始了。
  小嘴嘀嘀咕咕道:
  “咱们要做大水车,大的才能灌溉六七百亩地。
  根据这本书上提到小水车的轮轴直径,可以按比例算出,我们要是做轮辐直径二十米左右,就能提水高达15到18米左右,合抱粗的轮轴应为这个数据。
  势能转换成动能的过程,要考虑好力的度。
  那么在转轮上装盛水竹筒时,还要考虑与筒车轴呈多少度,流水槽与转轮的距离。”
  宋福生凑过去:“多少度呢。”水车长什么样,见过的都会画,比比划划也能说两句。但是设计出能用的,可不就是得有这个度那个度。
  实现丘陵地山坡地的灌溉,包括建水渠都是有讲究的,能浇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以排水,这些都要有讲究。
  宋茯苓:“别着急啊,我这不算呢嘛。”
  “那你旁边这又画的啥?”
  “风车呀,我怕咱任家村的河流不湍急,只水动力推动主轮转的慢,我给加一个带扇形的风力,在旁边辅助,呼呼呼就能转起来。”
  宋福生憋不住笑了:他闺女,大发,就是厉害。
  “你好好画,爹不瞎参与,你画完明儿个我拿出去实地考察。画错也不要紧,放心大胆的整。”
  得,直接给这一摊甩给了宋茯苓。
  宋福生扯过钱佩英,拿着笔本就出了书房。
  不能在书太多的地方呆着,压抑。
  两口子坐在沙发上,喝着啤酒饮料吃着小菜,越聊越投机。
  “弄个移动轮子,移动轮后面接犁。这犁头我重新给设计了,我管它叫搂锄,前头尖尖的,草直接就能割断,深挖效果也好,你看咋样。”
  钱佩英喝口可乐:“你可真厉害。”
  宋福生又急忙告诉:“然后再安个扶手,就不用弯腰了,推着走,溜溜达达,边走就能边犁地。”
  钱佩英:“扶手你最好弄个能调节的,根据身高调节高矮,大伙都能直起腰犁。而且这个犁,老宋你最好也能整那种能拆卸的。到时给犁头撤下来,换成耙子,给土地平整也能省不少事。这叫一样工具两样用。”
  “那得用螺丝,拆卸能拧的,用鱼鳔胶指定不行。”
  钱佩英:“回头把陆畔坐在榨汁机上的螺丝拧下来,拿着去找师傅给做,人家要是问是谁设计的螺丝,你就说是陆畔干的。”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捷(一更)
  宋福生将起名叫“摩天轮”的图纸递给宋福喜。
  二十六个木工,凑头看纸上各种角度图,看完第一反应就是团长疯了。
  就他们这二把刀手艺,真的能做出来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相信自己。”
  宋福生硬着头皮留下这句话就走了。
  他也没想到,明明书上有记载,古代是有筒车也就是水车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一。
  可是也不知是北方这里没流行起来,只有南方有这个?
  还是封闭了太多年,信息不发达,南方有,但这里没有。
  这图纸拿出来,问了宋阿爷,问了任族长,问了好些老人。问谁,谁都说没见过。
  不过,图纸既然已经费挺大劲设计了出来,那就要做。咬死了你们只是不知道而已,别的地方有,只不过咱这个改良了一下。
  宋福喜望着三弟的背影。
  三弟都敢想,他还有啥可不敢干的。
  无非就是很费木料和力气呗。
  “试试?”
  那二十多名二把刀木匠齐声道:“那就试试。”
  画的挺漂亮,不试试那不白瞎了嘛。
  有了“摩天轮”在前,非要用任家村的河里水,靠风力、水利,不费柴火不费力气,不用一桶桶打水让耕牛拉到田里,就要灌溉六七百亩田,这种“天方夜谭”的想法都能出现,那么改良耕具,要“祸害”他们吃饭的家伙什,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当第一批五把新型犁地试验品拿回时。
  那天,宋阿爷的神情,像个定影一样。
  宋阿爷蹲下身,细看宋福生设计的“搂锄”,用手指试探搂锄前端的尖尖,又摸了摸两个轮子。
  随后他扶住用螺丝拧住能伸缩高矮的木车把,就在自家院子里转圈犁上了地。
  试了好一会儿,都累冒汗了,老爷子才像新得了一个玩具般,兴奋地笑着回眸喊:“生娃子,这是个什么神仙宝物,就我这岁数都能一天犁上五亩地。”
  一笑,少了半口牙。
  宋福生回望宋阿爷,笑的眼睛也出了皱纹。
  接下来的日子,宋福生的侧重点就全放在了这两件事上。
  将辣椒基地,完全甩给了钱佩英和牛掌柜。
  钱佩英和牛掌柜,每日要给六个辣椒大棚烧火墙,打井浇水,伺候辣椒。
  包括撒种育秧苗的活,也全在他俩身上。
  宋福生跑了两次城里,前后定了三百两银钱的新型犁地工具。
  工具安排完,他就带着村里种田经验足的老爷子们,日日泡在大地里。
  手里拿的小本子已经记满,虚心听取这些种地老把式的意见。
  一天走下来,在村里的田间地头走的步数,愣是比逃荒那阵一日赶路走的还多。
  累的宋福生,头几日晚上夜夜贴膏药,后来差点都适应这种强度了,一天不走就闹心。
  就为了将水渠设计的合理一些,真的能做到旱时有水灌溉,积水时也能排水,宋福生可谓煞费苦心。
  还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这个团长越来越受大伙信任,即便村里人没见过水车,也一个个将一生的种地经验全倒给他。
  不白忙,水渠的设计方案定了下来。
  开干。
  一部分汉子,在马老太带着奶豆腐妇女队搅合牛奶的声音中,在宋茯苓带领黑列巴姑娘队一锅锅往院子台上倒面包的声音中,在宋福财几个“大厨”煸炒鸡肉松的声音中,挥舞着镰刀刷刷刷开始提前割草,荒地那草,长老高了。
  另一部分汉子,开始向水渠的指定地点拉石头。
  预备深挖出沟,用石头筑起水渠。
  村里人都清楚,河对岸那伙人累一冬,攒了不少石头,本是预备要盖房用的,现在却要拿出来建这个。
  没等任族长站出来。
  村里任三叔他们几个老头就说:
  “不怕,等地种上了,咱家家户户锄草不那么忙时,大伙一起去山里帮你们捡石头。一百多户呢,一家捡一些就能给你们攒不少。到时咱再留着盖房用。”
  如果说,前方的兵士犹如湍流的河水,震惊了那几位王爷,一批又一批在向前线不停涌动。
  北方那个荒芜之地的兵,就像杀不完似的。
  那么任家村这大片荒地上的汉子们,就像一条有曲线的小溪一样,一人几百米在用石头筑水渠。
  他们每日天不亮就出现在大地,天黑看不到人影才会撤回。
  眼下粮食多金贵,宋阿爷是位多抠门的老爷子呢。
  他却在吃饭时招呼的是:“娃子们,吃饱喽,家里干的稀的都有。”
  河对岸做的饭食,让村里家家户户提起时,心歪的人家都会翘大拇指。
  因为河对岸那伙人,真没亏待家里这些去抵徭役的小子。
  像九嫂子他家在村里属于条件上等的,家里小子去那面干完活回来问,“吃的咋样?”
  据说,竟然和九嫂子他家吃的差不多。
  四百多口子人吃饭,汤里还能见到荤腥,并且吃的花样还多,一听就是费了心思的。
  一个月后。
  放荒。
  宋茯苓在家里炕上坐着也能被呛到,戴着口罩。
  大片的地一起放荒,空气太污染,贼呛得慌。
  她是能在屋里呆着,决不出去。
  倒是孩子们,天一暖和,圈不住了。
  “米寿,戴上帽子再出门。”
  “姑母,不冷,戴帽子冒汗。”
  钱佩英急忙撵出来:“那也得戴上,春捂秋冻。”
  “姑母,你啥时候来呀?”
  钱佩英知道,今日大伙都去看热闹了。
  熬奶豆腐的时辰据说也调整了,就是为看水车转不转起来。
  “我浇完水就去,找到你姐就站一边看,别乱跑。”
  钱佩英又喊宋金宝:“金宝啊,顾着些弟弟妹妹。”
  “晓得啦,三婶。”
  河边这里,正密密麻麻站满了人。
  冰凉的河水淹没上百名汉子们的腿,岸上更是有数不过来的人影在帮忙。
  “一二三!”
  “立起来啦,立起来啦!”好些人一起欢呼。
  任公信两只袖子卷起,一看就是也来帮过忙的样子,他眼睛发直的瞅着“摩天轮”,没见过啊,太稀奇。
  随后,除了烤炉房的姑娘们正在和一锅锅黑列巴作战,满村人开始齐齐的一惊一乍。
  “转起来,真转起来啦!”
  “那谁,你们几个快起开,别挡风。”
  大白胖娘们低头瞅瞅自个,她这身材能挡多点风,咋就当众人面让她起开,人家不要面子的啊?
  大白拽着四嫂子忽然惊呼道:“妈呀,你瞅瞅,舀起水啦!”
  随着这声惊呼,全村百姓也七嘴八舌跟着鼓掌惊叫开。他们眼不眨望着流水槽的水流,又情不自禁一个个跟着水流沿着水渠走。
  就在“摩天轮”立起这日,又是很凑巧的,前线传来大捷,吴王全线后撤。
  那几位和吴王很是不对付的王爷,都不得不出手帮他。


第四百七十三章 越来越近(二更)
  村里一大帮人跟着水渠走啊走,回头还不空手呢。
  干惯活的人,眼里有活。
  看见山边有石块,不空跑,一人搬几块夹几块,没拉车没带袋子,他们就扔一边,给堆成小山。
  回头告诉一声,让宋阿爷那伙人拉回去就成。
  一群人脸上洋溢着兴奋,看完水渠,浩浩荡荡回来时,宋福生在岸边指着任家村这条河奔流的方向,正在和村里有名望的这些男人们讲:
  “修水渠是个大活,尤其是你们这些人的熟地,与我是两个方向,现在也没有那么多人手给你们修。
  等明年的,明年咱早做准确,齐心协力在那面给你们也支起几架水车。
  没啥事我抽空的,赶明去你们那面多走走,看看怎么整水渠路线。”
  宋福生讲这番话时,始终眯眼望着河流的方向,畅想着一步步怎么干活,也就没注意村里人听到他这番话的反应。
  他不知道就这几句话,在村里人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震动。
  或许,宋福生即便知道了也无法完全理解,这大概就是现代人和古代人的差距。
  “我要下河洗个澡!”
  “你洗啥澡啊?这么大岁数。”
  “别拦我。”村里任七叔一把年纪,脱鞋就下了冰凉的河。
  心热,他心太热。
  福生,不,团长,种地苦啊!
  一桶桶水,肩挑手提弄到地里,几桶水浇下去,直起腰一看,一片片大地看不到尽头,都需要用水浇。
  团长,你弄出这东西,还要给村里人也弄,你知不知道对我们有多重要。
  任族长眼圈发红,一手拍在宋福生的肩膀,宋福生才回头。要不然他还在畅想呢。
  “福生福生,有福气的后生,你往后一定会有大福报的。”
  恩?
  宋福生看到任族长说完这话还肯定的点点头,扭身望向后面的村里人。
  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在冲他点头。
  宋福生在人群中,寻找妻女的身影。
  小小的米寿,也许并没有听懂大家的话,却笑的格外骄傲。小身板挺的直直的。
  妻子佩英,在悄悄地对他竖了竖大拇指。
  宋福生心想:怎么就成了这样?我是个庸俗的人啊。
  钱佩英与她老公同步,此时望着老宋笑心想:
  以前一直觉得,惦记将自个家日子过好的宋福生,很有魅力。
  她也一向认为,别管闲事,自家都没忙明白呢,管别人干啥。
  可今日,她有点不那么想了。因为这样的老宋,怎么就格外有魅力呢。
  宋茯苓是冲她爹笑着点了点头。
  老爸,就该这样。
  一家打墙两家好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今日,给村里人感动的,这事最先受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