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184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184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富贵拿着银钱,拽着溜爬犁,打算去四嫂子家买酱。
  宋富贵都打算好了,以后他们这伙人有啥好事,能让人家挣挣钱的,他就先可四嫂子家来。
  “金宝啊,跟富贵叔溜达去啊?”
  “我还得站岗呢。”
  “别站了,谁敢来啊?村里人现在哪有敢惹咱们的。”
  阿爷在后面骂宋富贵,“你没正溜,少拐哒娃子,自个走。”
  宋福生站在房前听着这些,回眸间,正好看到宋茯苓拿着一沓子大白兔纸,要送去烤炉房。
  “卖没啦?”
  “啊,大白兔可好卖了。爹,你站这瞅什么呢。”
  “没什么,去吧。”
  宋福生望着女儿的背影,心想:
  之前,他没觉得老太太和女儿开蛋糕房有多了不起。
  眼下再一想,一个新食物,别人没见过的,一点一点推广出去,也挺不容易。
  先是用推车卖,才卖多久啊,就四处开花,各县接单。
  后头,这又开店。
  甭管是不是借陆畔他三姐光,首先你得自个能立起来。极短的时间内,要同时支起四家店铺的销售。
  从只有古早,生辰蛋糕,到眼下,她闺女和老娘的烤炉房已经品种几十样,其中只饼干卖的慢一些,剩下的日日出祸,一天天烤炉不停火。
  从大白兔卷、甜甜圈、毛巾圈、团圆奶面包,到目前有了榨汁机,又要做戚风苹果蛋糕。老太太四处张罗在各县收苹果,在戚风蛋糕里面放苹果泥,还要做苹果派。
  剩下的小点心,他都记不住,什么香葱牛扎酥,什么喝的,听说闺女过几日还要进城。
  在评书联播正式开讲前,要教会店里的员工做汉堡、做披萨、做三明治、做炸鸡类,闺女那店就差啤酒和咖啡了,要不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古代简餐厅。
  “唉。”
  宋茯苓没走远就听见叹气声了,边走边回头看她爹。
  寻思这怎么了?
  她哪猜得到,她爹正在感慨她挺厉害的。
  她要是知道,一定会告诉她爹:是运气啊运气,爹。
  有时候,你不服运气也不行,就像她和她奶的最开始,一路是稀里糊涂的。
  从没有像她爹还晓得在卖蒜黄时就给辣椒铺路,会算计一些之后的事,她们祖孙俩没有,啥也没想。
  缺人就先找人,缺送货的,还没等犯愁呢,老太太们就甩了抹布,说不做大锅饭了,想要跟她们干。
  甚至最初缺搭炉子的砖头,也是扒别人家墙头不小心遇见的。
  直到今天,开了三小一大店,也是像有人在后面推她们似的,一步步是被架在那,一路跌跌撞撞到了今天。
  要真有人有一天采访宋茯苓和马老太,你当初猜到古代贵人们会买你们的点心吗?答案是:不知道。那谁能猜到人家喜不喜欢吃。
  传统点心店里的山楂锅盔和梨花糕挺好吃,但他们好吃他们的,咱们也试试呗,万一呢,就一路试到了今天。
  所以说,宋茯苓比起她爹,目前还属于做买卖没什么经验的。
  她如果晓得她爹的苦恼,唯一能帮她爹的经验就是:“要不然,爹,你带我或者米寿,再出去卖一圈辣椒试试?万一有我俩跟着,你就能卖出去了呢。”
  人生,运气这种事,谁又能说得清。
  晚上,宋阿爷特意提前来了宋福生家。
  进屋就问宋福生:“咋的了,上火啦?别上火,么大不了事儿。咱们不止有三百两银子,别听外头那些小子瞎说八道,他们不晓得,你还不晓得吗?”
  宋福生:外头那些小子,就是他告诉的。
  宋阿爷强调:“是三百一十九两。三百一十九哇,福生,就是咱那一屋子辣椒全留着不卖,咱这一冬也能过得挺好。他们不认辣椒,他们得认蒜黄吧?地窝子里还有那么些蒜黄呢。”
  “阿爷,我没上火,就是躺着想想事。”
  “没上?”
  “真没上火。”
  “胖丫啊,今晚啥时候开讲?”宋阿爷叼着烟袋锅,一脸笑容扔下宋福生,直奔里屋炕的胖丫去了。


第三百五十二章 六更(为盟主笑晓打赏+4)
  宋茯苓那边炕上,到了吃完晚饭后,眼下是一炕的孩子,这几日正在做手工品。
  小娃子们帮她做最基础的沙盘底,像过家家一样玩。
  不过,宋茯苓在教他们玩的过程中数数,将干草扎进去一小点,就要数一,二,三。
  一晚上下来,哪个小娃扎得多,干的好,数的数最多,第二日就奖给谁几颗糖葫芦球。
  排名第一的,奖励一串,排名第二的奖励三颗,排名第三的奖励一颗。
  雪糕也是。一根雪糕用刀切开,谁厉害谁吃的块大。
  偶尔也用点心奖励。
  总之,宋茯苓用好吃的吊着这些孩子们。
  一是为教他们从小懂得,不能不劳而获,你只有付出了,才会得到想吃的。
  你想吃,也绝不是能靠打滚撒娇耍驴就行的。
  这方面,进步最大的就是宋金宝。
  金宝现在帮他爹干活都问,我帮你把住木头,你会给点啥吗。
  就昨天的事,让他爹拎着笤帚撵半个院子,宋福喜:“我奖你一顿揍。”
  二是为教他们的动手能力。主要是小娃子们精力太旺盛,玩啥不是玩,帮着干活就当玩了,沙盘的制成能快不少。
  三是为了让小娃子们别白玩,锻炼坐的住的奈心,有竞争感,且顺嘴能教的数数,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宋茯苓都带着教。
  宋阿爷:“哎呀,真带劲呀,正在做的这是么?”
  宋茯苓告诉他道:“在做英吉利海峡,太爷爷还记得我讲的不?”
  “记得记得,英霞。你这真得做,要是想靠话本子拉客只讲是听不明白的,就像我,你那个名,简直太多,我得多听两遍,要不都记混,全靠跟前认提醒才能想起来哪是哪。”
  “那以后我起名简单些,您的意见我接受了。太爷爷,你跟他们一起沾啊?”
  “中,我也做做英霞,这玩意咋做呀,这个细致劲儿。”
  没一会儿,中间隔着火墙的另一半炕上就响起笑声。
  小娃子们在叽叽喳喳笑着说:“太爷爷,你又记错了,哈哈哈。”
  “太爷爷,不是粘这的。”
  “太爷爷,你手怎么抖。”
  太爷爷笑哈哈道:“别总盯我手,越盯我越抖。”
  宋茯苓在炕下,正站在二伯新给做的沙盘桌前,弯腰黏贴,回头冲米寿喊道:“米寿,去帮姐将灶台上的糨糊拿来,先摸摸晾凉没。”
  米寿踩着棉鞋,小鹿皮靴子,鞋帮已经让他总这么趿拉着踩堆帮了。
  端着一小盆糨糊进屋,米寿瞅了瞅正好从炕头起身的宋福生,很是敏感地歪头问道:“姑父,你怎的啦?”
  披散着小头发,上面的小辩早就疯的散开,小脸红扑扑,歪着头的那张小脸,比丫丫个女孩子都娇俏。
  宋福生心里稀罕米寿,面上不显:“没咋,站住。”
  米寿站住,身上的皮子莫名跟着紧了紧。
  “今个描了几张大字。”
  米寿左手伸出四根手指,想了想,小心翼翼又缩回去一根,眼神闪烁着瞅姑父。
  “阿爷,阿爷?”
  钱米寿听到宋福生忽然叫宋太爷,直觉就感觉不好。真心希望太爷爷听不见。
  但是挡不住他有一个傻狍子似的金宝哥哥,正扒拉着宋阿爷的肩膀大声提醒:“太爷爷,我三叔喊你嘞。”
  “咋啦,福生?”
  “正好最近等辣椒红,我也不常出门了,开始教他们认字吧,不能再这么让他们疯跑,明日就开始。”
  米寿盘腿坐在炕上,学着姐姐教的一休哥样子,两手指放在太阳穴上:他想静静,冰面上的美好、要与他无关了。心情复杂。
  米寿做完这个动作,其他的孩子见了像很好玩似的,也将手里的东西扔下,急忙盘腿坐好,也学米寿的样子打坐。
  宋阿爷一回头,一炕的“一休哥”,笑呵呵摸了摸胡须,还不小心给粘纸的胶沾胡子上了,“中,要不白瞎这些娃子们的聪明劲儿了。”
  就这样,宋九族的小娃子们,莫名其妙的就开课了。
  不选个双日子什么的吉日吗?
  不选。
  不用买桂圆红枣什么的拜先生吗?
  用不着,买了也是给他们吃。
  第二日,也不给娃子们有个思想准备,大早上的,才放下饭碗,就被赶猪似的撵到会议室。
  分班。
  大班的,像铁头、大郎、虎子、宋阿爷的大孙子之类的,这些先跪地。
  这次跪地,就意味着,这些半大小青年将来甭管是下地干活,还是出去卖货,就哪怕是明年就成家,也要每日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学习。再忙也要坚持。
  他们学的不是四书五经,学的不为考功名,目的是不当睁眼瞎。
  所以,宋福生决定给他们开三种课。
  一种是他当老师,教常用字,上来就开始教这些。
  以契约、出门和人谈事常见的字为主,可以写的不好看,没关系,反正也不为考功名,但一定要会写,尤其是一定要认识。
  每日,忙完一天的工,在晚上吃完饭后,宋福生会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字,教他们读、认,这些小子们要记住。
  什么时候练习写呢,冬天早六点开工,这些小子三点就得起来写。
  苦吗?不苦,老太太们天天就是那个时候起来。
  第二种课是,打拳,或是学习用棍子抽人。
  这第二种课的师父是,四壮。
  四壮不会说话,但是教这些小青年没问题。
  毕竟这些小子们也挺大岁数了,还非得让人家废话告诉怎么摆动作吗?不会自个看着练?
  而什么时候学打拳课呢,不是三点起来习字?写到四点半,坐一个半小时也该动一动了,四点半后就出去打拳,一直练习到全体成员早六点出工。
  第三种课,是算学。
  先生自然是牛掌柜。
  牛掌柜教他们也选择直接来难的,毕竟这些小子们又不是小孩,理解能力差,出去也早就花过几次钱了。
  牛掌柜会直接教打算盘,教复杂的怎么找钱,怎么算银钱。
  具体教学时间是中午,但随时随地也教。这些小子们需要干活,碎片化教学嘛。
  跪一地的小子们,三位先生上前,用毛笔蘸猪血,挨个脑门点红点。


第三百五十三章 七更(为盟主笑晓打赏+5)
  其实红点应该是点朱莎的。
  因为古人讲究,用朱砂开智。
  讲究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像“痣”一样的红点,痣与智是谐音,取意“望你们能一点就通”的意思。
  但是,朱砂不还得花钱买吗?整那个景干啥,买朱砂的钱买斤肉吃它不香吗?
  所以,就用了猪血替代。
  这拨小子们双膝跪地,在三叩首时,出现个小插曲。
  先是宋福生,受学生们一拜。
  然后武术指导先生四壮,受学生们一拜。
  接着算盘先生牛掌柜,受学生们一拜。
  小插曲就出现在四壮的身上。
  四壮不会说话,却很忙碌地表达自个的想法。他一会儿站起身受学生们一拜,一会儿噗通跪地,冲宋福生和牛掌柜行礼。
  所以说,作为老师的四壮,等他出会议室时,他的脑门上也有猪血印。
  这批“大孩子”行礼完,才轮到小娃子们。
  家长们偏心眼啊。
  先头大儿子、大孙子跪地,一个个在旁边瞧着也没有眼冒精光。
  但是当小儿子、小孙子们,从最大的二郎、金宝打头开始,一个个乖乖上前跪地时,会议室就差响起掌声了。
  气氛都变得不一样。
  有好几个汉子情不自禁地搓起了手,感觉这一幕,让他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其实,就连宋福生也带着偏心眼,表情都不一样。
  比起对待那些半大小青年,他要严肃得多。
  因为,这些小娃子们,将要学的是四书五经。
  他们小,他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米寿跟着一众娃子们一起跪地,向自己的姑父,自己的第一任启蒙先生,认认真真地磕头行礼。
  多少年后,米寿都记得他五岁这一年发生的所有事。
  而在那些事中,一定不会少了今天。
  就是在这个简易的屋子里,和城里的学堂完全不一样的屋子里,姑父宋福生,开启了他们读书的征程,让他们的未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姑父宋福生,用干活变粗了的大手掌,摸过他们每一个小娃的头,认认真真地给他们点上、猪血。
  “好好读书。”
  ……
  “大拇指拨下珠上梁,中拇指拨动上珠靠梁,中拇指拨上珠离梁,二拇指拨下珠离梁……”
  “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四上四……”
  牛掌柜教小娃子们可认真了,可比教大郎和铁头虎子他们耐心十足,先教指法。
  要知道,指法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