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183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183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太太认为她给雪人买花布不是浪费,因为她打算将这两块花布再发给送点心小分队,正好让那些婆子们换着戴,洗一洗啥的。
  其实,老太太的第一反应是想将两块粉花布给宝珠,宝珠倒是没拒绝,和大伙打扮一样,戴块花巾,没啥。
  可是当马老太眼神盯上大德子时,给宝珠吓一跳:她哥可不能戴花布啊她哥。
  马老太:切,不要拉倒。你们晓得不?只有第一批骨干才配戴粉花,其他都是蓝花。
  就这么的,老太太美滋滋解下自个头上的布,让田婆子也解下来,将两块新布戴在自个脑袋上。
  有新的,谁要旧的。
  新的自然要可人先来。
  然后将两块旧的,围在了两个圆墩墩的雪人头上。
  俩雪人围上头巾后,老带劲了,立即吸引人注目。
  宝珠一边看雪人笑,一边将插着糖葫芦的草垛子,红彤彤一大串,放在右侧雪人手的旁边。将一根雪糕,插在左侧雪人的手里。
  而关于糖葫芦和冰棍。
  尤其是糖葫芦。
  其实最初在打算要卖时,宋茯苓是不理解的。
  她问她奶:能挣几个钱啊?去掉成本,做起来那么麻烦,有那时间,还不如多烤两锅点心。
  马老太也问她:“那你为么要做,你会做,做的还挺好,不拿出去卖了换钱,我心里能不痒痒?”
  宋茯苓振振有词,“我要吃呀,你买的糖葫芦不好吃,没芝麻。也不是啥大手艺,连我娘都会,我就自个做了呗。至于雪糕,那是我早就做了的,只是您不知道罢了。我和米寿坐在炕头,还有金宝,我们几个都吃过,你们大人不道。”
  马老太无语,咋那么馋呢,一天在家竟琢磨吃。
  随后,才说了心里话。
  马老太告诉宋茯苓:
  “去掉成本,挣不了几个铜板的事,都是辛苦钱,也就不麻烦你了。
  你教会她们就中,不用你跟着干活。
  你要是实在没空,就让你娘教。
  我为了么呀?
  丫呀,奶这不是想着,咱们有店,也不占什么地方,顺手的事儿。
  你以为我在指望它挣大钱?
  那能挣到大钱吗?
  只是想着让家里的这些人,再多个进项,蚊子再小也是肉。挣一文是一文。
  然后俺们这些人,拉货时就给带着。
  卖货时,帮着张罗瞅两眼,跑跑腿,费费嘴皮子不当啥。
  挣得钱,总归是没进别人的兜里。”
  宋茯苓当时听完,很意外:
  她奶已经到了这种思想高度了吗?
  是啊,她们这伙人,不止奶奶会琢磨怎么帮大伙挣钱,说出了那句,总归是没挣到别人兜里。
  太爷爷他们也经常说,要将好饭给老太太们留着,日日在冰天雪地里走,辛苦。挣多少钱,也没挣到外人兜里,别分的那么清,最终都会拿回来。
  回头,宋茯苓和钱佩英就教大伙做雪糕、做带芝麻的糖葫芦了。
  很用心的教。
  她们娘俩纯义务,不收钱,一个铜板也没要,就只提出一个要求:
  “从咱们这里拿出去的吃食,要尽自个最大的能力,舍得用好的,且干净。不准砸了陆三小姐和咱们合伙开蛋糕店的招牌。”
  所以,从这一天起,马老太的各个店里就多了这类吃食。
  且马老太在卖糖葫芦的第一天,不但全部卖完,雪糕没全部卖完,雪糕得慢慢靠口碑推销,而且又拉回家一套打蛋器和榨汁机。
  是小全子送店里的。
  顺子没空来。
  顺子戴着耳包口罩,陪陆畔又再次去城郊,连耿良也跟着去了,这次是去练兵。
  一走可能至少又是半个月一个月的。
  有了两套榨汁机和打蛋器。
  宋茯苓宣布:“明日第一组师傅,比照平日再早起半个时辰,学新品。”
  ……
  “慢些,被子捆好了吗?别给菜冻喽。”宋阿爷再次天没亮就站在河边喊道。
  “回去吧。”宋福生回头冲他摆了摆手。
  今日,他们第二次种的蒜黄,第一茬长出来了,要背出去卖。
  同时,这回宋福生也带出去一百二十多斤辣椒,打算先试试水。


第三百五十章 四更(为盟主笑晓打赏+2)
  蒜黄一到,掌柜的掀开筐一瞅,新种的出来了,就摆手叫小二们抬走秤一秤。
  自个回到柜台,没多废话,结算银钱。
  倒是咱们自己人挺操心,宋富贵他们还问人家:“不往下翻一翻啊?你们就不怕下面是烂的俺们糊弄你。”
  童谣镇、云中县、葭县,几家合作过多次的酒楼掌柜的就笑:“我们即便信不过你们,还信不过马老太点心铺吗?”
  没错,“马老太”在他们这几家眼里,很有诚信。
  眼下,鼓捣和蛋卷等,在外面卖的很贵。
  但是马老太点心铺为了信用,除了生辰蛋糕,其他竟一直给他们的是老价格。
  也不是没听说过有别的酒楼去订货谈价钱的事。
  据说,压根儿和他们就不是一个价。
  也有人不服,真问为啥了。一样的酒楼茶馆,每日也不少出货。能给那几家低价,为何不能给他们那个价?
  人家“马老太”那头的回复是:
  不为啥,早谈好的事。
  最初推着小板车,就是那几家老板先留下的。
  最初就是和那几家老板说好了的,只会在米面粮鸡蛋涨价时,才会给他们调价格,不会看卖的好就给他们随意涨价,更不会拿店面成本当理由给加价。
  所以,别和那几家早订货的相比,我们是为信用,不挣钱。
  但也只有那几家,不会再多了。
  你们也不用觉得心理不得劲,要知道,我们能和他们讲诚信,同样也会和你们讲。
  就冲马老太点心铺能这样,这几家订蒜黄的酒楼掌柜,有什么可信不着的,日日打交道,天天见面。
  不过,话说回来,这伙送蒜黄的人也挺好。
  虽然不常见,但是合作过两次也能看出来,每次蒜黄都给摘的干干净净,一捆一捆打好的,中间芯没烂的。
  在这么好的口碑前提下,宋富贵等几组小分队,却没想到在卖辣椒时受挫了。
  宋富贵他们,在推广辣椒时,会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肉片,和辣椒一起炒,给现场表演一个,也让掌柜的尝了尝。
  香,辣。
  掌柜的们说出一堆味觉受了刺激的话,但是在听说想要八十文一斤售卖时,有的掌柜作主留下,也只留五斤十斤,不能再多。有的是干脆就没留。
  这很出乎大家的意料。
  奉天城,一品轩。
  不是掌柜的在招待宋福生,而是陈东家亲自接待的。
  陈东家对宋福生道出了难处:
  “兄弟,我知道你想说,这是独一份。
  也知道你想说,蒜黄都能卖上六十文,为何酒楼不敢收八十文一斤的辣椒,比起蒜黄,你这独一份的辣椒卖的并不贵。
  这些,我都晓得。
  但难,也难在你这是独一份上。
  蒜黄,在这个季节吃,谁进酒楼都知道是贵菜。
  就咱哥俩小声说,那些高门,甚至宫里,冬日又能吃上个啥?不也就是这个嘛。
  但蒜黄,早就在大伙心里根深蒂固是富贵菜,冬日吃,比大鱼大肉还贵。
  所以不用我们怎么废话,人家吃得起的就会点。
  可你这辣椒,是新菜,除非谁来我都赠一盘,可我也赠不起啊。
  毕竟咱这东西,又不是泡发的,一泡就能泡出一堆。
  那么,不赠,你就得给人介绍你这玩意是啥,对不对?
  可是,兄弟,老哥跟你说实话,真正吃得起蒜黄和新鲜菜的那拨富贵人,他们是不需要我在旁边陪的。
  我都进不去包间。
  我与人说不上话,打不上交道,我怎么介绍?
  就比方说,对,我就拿陆公子给你打比方吧,你和他熟。
  比方说陆公子带人来我这里,压根儿就不是他点菜,他是直接就上楼了。
  无事,我不能随便进。
  是他身边的顺子爷会来知会我们,点什么什么菜。
  你看,我没机会介绍新菜不是?
  即便我和点菜的顺子爷苦口婆心推荐,这些富贵人身边的小厮又贼尖,他们不会为新菜去和主子废话的,更何况着急安排饭菜,怕挨主子骂,哪会听我啰嗦。
  你甭觉得主子进来一句随便上些好菜,我们就真敢随便,小厮会跟着嘱咐的。
  将人家主子平日里,喜欢的不喜欢的,忌口的,他们会给我们一顿安排。”
  宋福生懂了,就是没推广起来,别人不认呗。
  “行,陈哥,我知道了。”
  “兄弟,我留三十斤。”
  宋福生急忙拦住:“你别,要是冲我面子留,真没必要。”
  陈东家笑道:“在商言商,谁冲你面子了,我是留下十来斤自个吃,我吃的是挺好,够味儿。剩下的十几斤我打算送人。”
  给宋福生逗笑了,看了眼陈东家胖胖的身体:
  “你是真舍得吃,八十文一斤呐。
  不过,陈哥,我也与你说实话,我这个虽然是独一份,但不会一直是八十文。
  现在是大冬天,种植极为费心血,扣棚子成本太高,我才卖这么贵。和蒜黄是一个道理,卖的就是物以稀。没办法,得将成本算进去。
  但是等大地能种菜的,价钱虽不会稀烂贱,会比照其他的青菜贵一些,可也不会贵到这么离谱。
  也和蒜黄是一个道理,这季节能卖这么贵,到了夏天,再卖那么贵,谁买啊对不对?
  将来,我还是会走量大,条件差不多的老百姓家也能吃得起的这条路。”
  陈东家一听,使劲拍了下宋福生肩膀:“兄弟,你要是这么想,那老哥觉得你早晚能成,早晚是这个,”竖了竖大拇指。
  “我还以为,你会掐着独一份这点,一直卖这么贵呢。
  你要是真那样,那就,啧,真的,吃的人是有数的。
  可你要是能放平心态,将来大面积的种植,价格也下来啦,我告诉你,一旦要是让大伙都认了,你这个独一份才真正的起作用,得老有优势了。
  笨寻思,大伙都吃得起,想买,还只能去你那里买,你又不多挣,但是积少成多,量大的话,你照样会挣的,哎呀呀,不敢想,独一份。
  你再给他们吃上瘾,到了明年冬日你再试试,八十文就不难卖了,嘿嘿。
  我有点琢磨明白你了,你是在铺路啊,难怪你就带几十斤来,你压根就没打算多挣。
  老哥在这先预祝你,定会马到成功。”
  陈东家说着说着,还抱了下拳。
  宋福生也笑着回礼道:“那就借老哥吉言了。”


第三百五十一章 五更(为盟主笑晓打赏+3)
  怎么了?”
  “不摘了,留的它长红。”
  钱佩英扑落扑落身上的土,辣椒房里是有小泥锅的。
  从泥锅里舀出一瓢水,递给宋福生,关心道:“不好卖,没卖出去?”
  宋福生喝了口热水,咽下去后才说:“四个地方才卖出去几十斤,前期靠蒜黄铺垫过也没用,那几家老板不敢留。不像在现代,你摆出去卖,大伙就知道是啥,也不用废话。这里的人不认识。”
  “你教他们做了吃也不行?”
  宋福生没解释太多。
  放下水瓢,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搓了搓脸道:
  “没事儿,养红了就好了。
  养红了,做麻辣面,麻辣烫,涮火锅子,水煮鱼,烤羊肉串上面撒辣椒面,到时我香死他们。
  他们不认识,等赶明我亲自给他们普及,就不信了,我非得让他们排号来我这里买。”
  说完就出去了。
  心疼他那些已经摘下来的新鲜辣椒。
  指挥灶房负责做饭的婆子们,将那些辣椒都做成辣椒酱,一坛一坛做好放凉,储存好。
  给宋富贵钱,让宋富贵进村买一些大酱。
  按理,大酱应该是自己下酱,不用花钱,吃着也放心。
  但是他们这伙人,来时已经是十一月头了,他们能腌酸菜,能储备萝卜咸菜,就是不能下酱。
  因为过了那个时候,没法下,没有酱块子,大酱得是收了豆子,将它炒完烀熟碾碎了做成块,放屋里日常风干几月后,第二年四月才能做,一做就做一整年的。
  也就是说,他们这伙人想吃自个下的酱,今年不成,明年或许也不成,因为家里没有酱块子,总不能直接买酱块子吧,那还不如直接买现成的酱,费那劲儿去。
  所以说,这也是宋福生和宋阿爷挣多少钱,也总觉得不够用的原因。
  生活里,方方面面,要花银钱的地方太多了。
  破家值万贯,万贯就是这么来的。
  背井离乡,吃酱都得靠买。
  这要是在老家,家再破,家里最起码这些东西是有的。
  宋富贵拿着银钱,拽着溜爬犁,打算去四嫂子家买酱。
  宋富贵都打算好了,以后他们这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