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180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180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家要啥有啥。
  除非他家造反,然后咱们帮他脱逃,改名换姓啥的。”
  宋福生被逗笑:“你是不是听闺女讲话本子不过瘾,打算自个也要编一个?”
  “我就是打个比方。她爹,我劝你,心事别太重。要知道,再大的人情,桩桩件件也不是咱们硬贴上去的,这不都是机缘巧合嘛。他非要帮,谁让咱命好?你还能嫌弃自个运气好吗?”
  宋福生说:“我叹气不是为那个,你不懂,也不是着急要还人情。就是觉得,咱们过日子还得靠自己。”
  “艾玛,咱们还不够靠自己吗?
  老宋,真的,你已经很厉害了,咱才落户多久?
  大伙要是没有你,切,不是我瞧不起他们,眼下吃饭都得成问题。
  难怪他们不愿意散伙,一提解散大锅饭,就跟天要塌了似的。你啥都帮他们操心到了,从吃到穿,还得拉拔他们挣钱干活。”
  “别那么讲,都是大伙配合,我哪有那么厉害。”
  钱佩英拍了下宋福生胳膊:
  “你就是厉害,厉害死了都。
  咱两手空空逃出来,闺女那时候小脸造得像花猫,那真是,要饭的啥样,她啥样。你再看看现在,就属她衣裳多。
  米寿那时候瘦的更是像根刺。你再看看现在,小肚子圆溜溜。
  你闺女,一天天竟嘴好,和她奶,这么挣钱,那么挣钱的,也没见往家拿过一文钱,吃穿不都是你这个爹给置办的?”
  宋福生翻了个身,给钱佩英后背看。
  才翻过身就咧嘴笑。
  他家佩英,就这点,很不好,太能忽悠。
  清了清嗓子,宋福生背对着冲媳妇道:
  “说一千道一万,过日子还得是靠自己。
  眼下不算是好日子,差得多。
  吃饱和吃好,穿暖和穿美,那能一样吗?
  我想让你们娘几个吃好、穿美。
  咱家米缸里有一堆粮,住得房子,要轻易进不来坏人。
  外面就是打得再乱套,哪怕乱世又来,外面再闹饥荒,咱们这伙人也要有粮、穿得暖和,手里有武器。谁敢冲进来就揍他,离这目标还远着。”
  宋福生睡着前最后嘀咕道:“不过,可不能再逃荒,一回想就没拧!
  钱佩英给他盖被,被这嘀咕的话逗笑了。
  她家老宋,操心时可爱,不自信时可爱。
  有时候胆小也透着股可爱。
  这个招人稀罕劲儿。
  吧嗒一下,钱佩英亲了宋福生老脸一口。
  早上五点多钟。
  宋茯苓和米寿还在梦中。
  老太太们各分队,早早的就出发了。
  宋福生带着几个汉子,在这时也出发了。
  宋阿爷特意指着一堆皮子里的野猪皮嘱咐,说马老太稀罕虱子油,那三张野猪皮就接着换虱子油。


第三百四十四章 二更
  这回要换虱子油,大伙不但没意见,而且还都很赞同。
  因为耿良他们这回来,夸他们了。
  好多士兵们表示说,你们真是难得的村里人。
  住在这么破的房子,每家屋里拾掇的却很干净,看你们每次干完活,竟用皂角。
  大伙听着骄傲极了。
  谁还能不要个面子是咋。
  大伙就显摆:
  “俺们还三天一洗头呢。
  你猜俺们洗完头抹啥?药房里的油,老贵啦。
  为啥呀?那还用问为啥嘛,家里有点心房,点心是卖给富贵人的。入口的东西,那方方面面必须得注意。”
  这话,又引得连耿良在内的赞同。
  所以说,城里来的官兵,对大伙越是侧目,越是高看一眼,大伙越来劲。
  阿爷提出仍用猪皮去换虱子油,一点也不突兀。
  虽然他们以前几十年一直认为,熬皮冻吃更实在。
  但是咱这不是走高端路线嘛,就不要总提以前。
  以前还寻思,用没了拿啥买呢,正惦记着,你看看,又有了野猪皮送上门。
  宋阿爷操心,跟在汉子们后面带小跑喊:“慢些拽,别给炭袋子拽掉喽。这回不比往常,不是推车推,是用爬犁拽。别一个个跟熊瞎子掰苞米似的,进了城回头一瞅,全丢路上了!”
  “回吧回吧。”汉子们实在嫌烦,不得不回头摆手。
  这趟去童谣镇。
  宋福生几人不仅要去卖兽皮,而且也是为了送木炭。
  昨日郭婆子家来就告诉,说老隋找宋福生有事说。
  另外,郭婆子说,之前买炭的,一个传一个,又来了两家要买些便宜炭的,都找到了蛋糕店,应是老隋告诉的,让给送货。
  这不嘛,就想着,一趟拉进城。
  宋福生两肩上捆着麻绳,和郭老大一起拽身后的爬犁车,边走边说:“你们几个,真该练练滑溜子,这要是能滑起来,拽着爬犁滑着跑,咱们能省一半的时辰。”
  高铁头说:“三叔,做滑溜子得买铁,咱们这些人都做,要花不少银钱。”
  “花钱不怕,铁丝子能值几个钱。置办正经家用不要省。记住,有时候,人为钱奔命。同样,有时候,钱也是为人服务的。服务就是为咱近便的意思,明白不?”
  高铁头一顿死记硬背。
  他眼下已经背下好些“三叔语录”。
  三叔在铁头的心里,句句都带着人生道理。
  汉子们正讨论滑溜子的事呢,就听到身后不远处传来:“驾,驾”的声。
  几个人急忙拉拽着爬犁往道边去,给人让路。
  没一会儿,三台牛车出现了。
  第一台赶牛车的老把式急忙拉缰绳:“吁。哎呀?这不那谁嘛?咱村里人呀。你们也进城?”
  宋福生只觉得看起来面熟,指定是见过,但叫不上名。
  宋富贵上前一步喊话道:“这不是村东头老王家二大爷嘛,你们也进城啊?”
  说完还给宋福生介绍:“赶车的叔,他儿子家养猪,村里有一家盖一大片猪圈的,你记得不。就这回耿副尉他们来,杀的那头老母猪,也是他儿家的。”
  宋富贵,宋包打听,果然名不虚传。
  任家村繁琐的亲属关系,在宋富贵那,一点也不难。
  就在这时,后面两台车上的人也有下来的。
  任尤金任族长的三儿子,还有另两个小伙子。
  任尤金的三儿子问:“宋老弟,你们也是要进城卖皮子?”
  宋福生说:“对,你们也是?狼皮收拾出来啦?”
  “早收拾出了,我爹岁数大,不扛折腾,这不就派了我和村里这几个叔一起进城,去将这几十条狼皮卖啦。早卖了早省心。”
  说话时,任尤金的三儿子,指了指坐在车上没动地方的几人。
  宋福生一瞧:
  有村里养鸡大户代表,人称七叔。
  有村里小地主家代表。
  所谓小地主,不过就是家有一百来亩不到二百亩地,其实要论富,照任子苼他爹,前任里正家条件差远了。
  小地主的大儿子在车上坐着。
  瞅那样,脸上还有点牛逼哄哄的。
  另外还有村里几户壮劳力挺多,家境殷实的三名代表。
  总之,跟着去卖狼皮的,都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村里行走,会被人高看一眼的那种。
  任尤金的三儿子拽着宋福生:“来,老弟,我给你介绍介绍,这都是咱村里人,你还不道叫啥吧。”
  宋福生急忙推让:“这在路上,就先不了,我看你们也挺冷,等回头的。那个什么,那你们走吧?”
  牛车上坐的养鸡大户,村里人都叫他“七叔”,忽然开口冲宋福生说道:“上来,你们这拉着去多费劲,匀一匀,就给你们的也装下了。”
  赶牛车的王把式也张罗:“上来吧,一会儿我就赶到地方。天冷,你们靠走得走到啥时候去。”
  村里两个小年轻的,就要过来帮忙拽爬犁。
  宋福生他们几人急忙拦着:“不用,你们快走吧,也冻得够呛,我们走惯了,这几步路,不算啥。”
  任尤金的三儿最后确定一遍:“真不用?”
  “不用。”
  “那你们这皮子要往哪卖?你们几人真能行吗?”
  这话又引来任家村几人的一阵七嘴八舌。
  “你们外地的不懂,别瞎卖,不要去药堂,那地方,卖不上价。”
  “你们外地的不道,童谣镇也不让随便支摊子卖,别想着铺块破布,往地上一扔就卖,人家再给你收走。”
  “你们晓不晓得县里卖皮子那条街?”
  王把式是个热心老头,又劝了一遍:“就是,一个村的,你们别再找不着准地方。上来吧,那个谁,”指了指后车上坐的牛逼哄哄的小地主家代表:
  “他二女婿的表姨家的大儿子的舅兄,认识县里的一个皮货商,不能哄弄咱,认识人也能给个实惠价。上来吧,卖这么多条狼皮,不差你们那几条虎皮,就捎句话的事儿。”
  宋福生再次谢了好意。
  “那俺们走啦?”任尤金的三儿子问道。
  “走吧。”
  “不成的话,就去卖皮子的街上寻俺们。”
  宋福生满口答应:“行,慢些哈。”


第三百四十五章 一更
  三台牛车走了后。
  高铁头嫌弃道:“就他们磨叽,我这走一身汗,谁坐他们破车,坐上才冷。”
  郭老大说:“年纪轻轻的,说话别那样,他们也是好心。”
  “好心我也看不惯,尤其是那个家里地多的,他还斜眼珠子瞅咱们。
  用眼珠子上下涮我三叔,别以为我没看到。
  怎的,家里有一百多亩地就了不起?等着咱们凑过去主动套近乎呢,想得美,咱家也有百十多亩地。”
  “咱家那是荒地。”
  “荒地也是地,种两年就熟。”
  年轻人就是气盛。
  不过,宋福生摸了摸耳朵,耳朵很热。
  估计那三台牛车上的人,也没轻了在背后聊他们。
  童谣镇进城口。
  宋富贵忽然咧开大嘴笑道:“嗳?你们发现没?这回守门的竟没拦我。”
  他高兴啊,换上了顺子爷给的衣裳是不一样。
  以前,虽然没来过城里几回,但是他每次进城每次被查。
  而且那才倒霉呢。
  即便是抽查,不抽查别人,也会查他。
  就好像他进城能扰乱治安会沿街讨饭似的。
  “铁头,你和大郎拽我爬犁。”
  “你干啥去。”
  “我再出下城门,再进来一下,试试他们到底查不查我。”
  不爱笑的大郎都笑了,“富贵叔,可别耍了啊,干正事吧。”
  药堂门口。
  汉子们一趟又一趟从篱笆上卸下虎骨,虎骨泡酒大补,药堂收。
  既然药堂收,他们就不吃啦。
  卸下熊骨、熊肉,脂、做保鲜处理的熊血块,脑髓,以上均可入药。
  既然药堂收,他们就不吃啦。
  卸下三头完整的野猪皮,在药童的带领下,上秤。
  既然药堂收,能给换虱子油,他们就不熬皮冻吃啦。
  药堂掌柜的,正一边使唤另一名药童取药,一边劈里啪啦扒拉在打算盘。
  这回帐有些复杂。
  像野猪皮换虱子油,其他要换风寒药,换伤药,主要是换伤药多。
  几种兑换,各种价位不同,兑换的斤数也不可能是正正好好的,所以常年打算盘的掌柜,也要仔细地算。
  宋福生干等算不完,他瞧着实在费劲。
  借根毛笔,借了张纸,将几项一列,后面多少钱,用多少斤兑换的,每样该给多少,刷刷刷眨眼书写完成。
  双手递过去:“这些药配完,您再找我一钱七十文即成。”
  掌柜的有点不信,心想:
  你一没用算盘,二也没看你怎么用心算账。店里的药价,你也是刚晓得的,不存在提前算好。那么,你怎么可能会算对?他这拿算盘的还没算完呢。
  终于扒拉完算盘后,掌柜的双手取过宋福生扔在柜台上的那张记账纸,才看一眼,就赞一声:“好字。”
  随后,瞅了瞅算盘,又瞅了眼纸上写的所剩银钱,忽然冲宋福生,竖起了大拇指。
  宋福生脸上是一派从容,高铁头他们却咧嘴笑得贼开心。
  出药堂时,几个小子将装药的布包,全部捆在胸前,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拽爬犁。
  三叔就是牛,谁见了都会赞一句。
  ——
  马老太糕糕兴兴分店门前。
  郭老大没进屋就喊:“娘。”
  “嗳呦?来了,呵呵,客官您走好哈。”
  郭老太将收好的银钱急忙塞进腰间,带小跑迎出来:
  “我大侄子们都来啦,快进屋暖和。我刚还说呢,你们也快来送炭。我就说吧,让你们跟俺俩一块出来,正好还能给俺们推推车,你们非不干。”
  一袋子又一袋子木炭堆在外面旮旯的地方。
  郭老大问:“娘,他们定炭的今日能来取吗?”
  “能,说好的。”
  “你收银钱能收明白不?”
  郭老太太:“真有意思,瞧不起谁。你们那些破炭拢共能值几文钱,我这一日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