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637章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637章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年,恰好这位宋大人的夫人,染出一手好布,得到宫中贵人的喜欢,还派人亲自来给赏赐。
  后来又是这位夫人,居然在山里发现了野茶,和京城里的贵人联手,炒制出云雾茶来,不过一年的时间,这云雾茶据说已经成了贡品,供不应求。
  今年清明前后,就已经有不少人闻风而来,在这里守着,想分上一杯羹。
  镇长琢磨着,指望镇上出个进士和官老爷不现实了,倒不如从这两样入手,说出去也是极为荣耀的事情。
  到时候,将这两件事情和这位夫人写入县志,再顺带提上他一笔,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为这个,他已经在县里活动得差不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等跟那位宋大人的夫人面谈一二,得到她的首肯,这事就成了,谁曾想这位夫人跟着进京去了。
  他当时还郁闷了好几日,喝了好几天的闷酒。
  没曾想,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天上掉下来一个新出炉的县太爷来!这下上县志是妥妥的了!
  以后说起石桥镇,提起这位县太爷来,也免不得要提到他一二,他好歹也算是入了县志的人了!
  因此镇长回过神来后,那真是喜出望外。
  即可将镇上他的下属都给叫来,细细的叮嘱一番,这既然是衣锦还乡,自然要要好好的办,热闹的办,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石桥镇出了一位县太爷!
  下属一听,也是喜形于色。
  要知道,虽然说朝廷法度,县令不得是本地人担任,可到底他们同朝为官,这石桥镇又是宋大人故里,这本地的县太爷不看僧面看佛面,以后对他们石桥镇都要高看一眼。
  因此一个个自告奋勇,群情激昂的表示,一定要让宋大人感受到他们石桥镇百姓的一番热情。
  他们天天琢磨着,想出了无数方案来,可是却总是被否定,觉得不够表达他们对宋大人的敬仰之情。
  好几日了,连一个章程都没拿出来。
  没曾想,昨晚就得到了消息,说是一行人,看着就跟一般人不一样,非富即贵,进了镇里面。
  镇长忙让人去悄悄的打听,是不是宋重锦回乡了。
  果然,到了半夜就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镇长恨不得连夜就去拜见,好歹还有最后一点理智让他收住了脚步。
  几乎一夜没睡,也再也顾不得别的了,吩咐让人准备好迎接的事宜,一早上就点齐了班底,都不敢进巷子里打扰,只守在这巷子口里等着。
  好不容易等到车队出来了,立刻上前拜见。
  到了马车前,宋重锦犹豫了一下,到底是起身,下了车。
  镇长和他那票手下,走到面前,先跪下请安:“小的石桥镇镇长何长寿,拜见宋大人!”
  宋重锦神色和缓的抬抬手:“起来吧,不必行此大礼!”
  镇长和他那票手下,哪里曾经受过这种优容,往日去荆县,能得到下面一个小吏的好脸色就已经是难得了。
  都没资格凑到县太爷面前去好吗?
  今日能跟大人面对面说话,这些人心潮澎湃,激动得话都不会说了。
  互相搀扶着站了起来。
  好一会,镇长何长寿才平复了激动的心情:“接到上面的公文,说宋大人要衣锦还乡,小的们就一直在准备欢迎大人荣归故里。只是时间仓促,不够隆重,有疏忽怠慢之处还请大人见谅!”
  宋重锦挥挥手,表示不在意:“我这次回乡,本就不想惊动太多人,兴师动众,倒是让我受之有愧”
  “大人何出此言”何长寿激动起来。
  两人一番你来我往的谦逊和吹捧之后,宋重锦只得“无奈”的接受了。
  毕竟皇帝亲口说衣锦还乡,在荆县,就有县太爷率领一干手下亲迎,到了镇上,若是一早上就这么悄悄的走了,也就罢了。
  这被人堵在了巷子口,再推辞的话,就落人把柄了。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衣锦还乡
  有了宋重锦的首肯,何长寿自觉面上光彩,忙做了个手势,请宋重锦挪动贵足,移驾到了巷子口。
  一出巷子口,宋重锦才发现,这外面街道上,早就黄土铺道,洒水净街,收拾得格外的干净整齐。
  道路两旁都是人,路中间还有一小队的人,腰缠红绸,敲锣打鼓,在他们身后,是一顶轿子,也被系上了红绸,八个膀大腰圆的轿夫守候在一旁。
  隔着不远,还有几个精神的伙计,举着高高的竹竿,上面挑着长长的鞭炮。
  一看到宋重锦出来,顿时如同油锅里泼了一瓢凉水一般,炸开了锅。
  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何长寿带着一干人,早就跪在了宋重锦的面前,俯首大拜:“参见宋大人!”
  道路两边围观的百姓们,都看傻了,看到镇长带着人都跪下了,还口称大人,一个个都稀里糊涂的跟着跪了下去,也三呼:“参见大人!”
  这声音远远的传开去,远远的人,看不清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看到前面的人跪下来,喊着参见大人,也都跟着跪下来。
  此刻车队后面的闲汉和那些嘴碎的婆娘们,都傻住了。
  这,这连镇长都给人跪下了,真当官了?
  一个个又怕又惧,扑通扑通的也都跪了下来,尤其是方才说了几句酸话的,此刻浑身发抖,整个人都趴伏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出。
  宋重锦只得努力让自己严肃些,不过他本就天生一张黑脸,看谁都跟欠他八百两银子没还似的,再加上在京城被顾长卿和宋弘带着历练,如今这么四平八稳的往那里一站,还真有几分官威。
  只点点头,不辨喜怒的道:“都起来吧!”
  何长寿这才又高呼:“谢宋大人!”
  然后才起身。
  身后的人也都跟着喊:“谢宋大人!”
  一时惊得路旁树上的鸟,都扑棱棱的朝着天上飞去。
  张婆子在车上,看着眼前这一幕,乐得合不拢嘴。
  往常只在戏文里的才看到,那些状元郎什么的衣锦还乡,那排场就让人咂舌。
  可那毕竟是在戏台上,也就那么几个人。
  如今看自己女婿,这排面,这架势,看看这满街都跪下的人,这才叫衣锦还乡呢!
  就这个场面,这个排场,等回到七里墩去,她能吹上一个月。
  让村里那帮老娘们也见识见识。
  那边,何长寿已经请宋重锦坐上轿子,按理来说,应该要敲锣打鼓的入孔庙、拜见孔圣人、还要走魁星门。
  然后街坊四邻都要上前道贺,讨个吉利。
  可这镇上哪里有孔庙和孔圣人?因此何长寿干脆简化了,只让宋重锦披红挂绿的,坐在轿子里,游街一圈。
  宋重锦看着那系满红绸子的轿子,十分的抗拒。
  何长寿还在一旁喋喋不休的劝说,说什么这样才声势浩大,还让宋重锦将轿帘都掀开,让大家一睹宋大人的风采云云。
  宋重锦嘴角直抽抽,恨不得将何长寿的嘴给堵上。
  可他也知道,何长寿这般是衣锦还乡的正确做法,别处只有更夸张的。
  因此即使心中不愿,也只得不情不愿的上了轿子。
  僵硬的坐好,那轿夫们就中气十足的嘿了一身,将轿子给抬了起来,一个个抬头挺胸,胸前的大红绸子映衬着他们红彤彤的脸,看着就喜气。
  轿子缓慢的往前走着,经过巷子口,王永珠看着轿子里一脸僵硬,生无可恋的宋重锦,十分没同情心的笑了。
  还特意冲宋重锦甩甩手拍,见宋重锦看过来,无声的说了句:“加油!”然后憋着笑放下了马车帘子。
  宋重锦气得只咬牙,有心想回一句,可是轿子往前,也不好扭头,只得罢了。
  路边的百姓,不管是摆摊的,挑担走路的、路边作坊铺子的伙计还是一早出来买菜的,干活的,都纷纷道贺不提。
  宋重锦端坐在轿中,也不时的冲着四周的百姓拱手道谢。
  看着轿子慢慢前去,领头的亲兵忙吩咐了两句,留下一半的守护着车队,剩下的人,跟了上去保护。
  这虽然是世子爷长大的地方,可到底如今世子爷身份不同,不能懈怠,若真出了事,只怕他们都要以死谢罪了!
  王永珠知道这游街一时半会的还不会结束,他们这马车停在这巷子口堵住了进出的路,里面的人想出去也不敢,外面的人想进来也害怕。
  干脆的吩咐将马车折回到先前的院子里。
  反正也是无事,王永珠让人守住了大门,就让叫杜使君前来。
  杜使君此刻还有些没回过神来,以前他只知道,读书好,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又知道,这读书科举才是正途,若是能高中,将来能做官为宰。
  他在京城没三年看一次状元游街,那时候还小不觉得,只觉得羡慕和热闹。
  此刻在此地,看到了这一幕,他却感受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一时说不上来,可他知道,那是不同的!
  听到王永珠叫他,有几分魂不守舍的过来,行了礼,让他坐下。
  王永珠才道:“今日看了你小姑父游街,可有什么感想?”
  杜使君带着几分疑惑看向王永珠:“小师姑,我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在京城,中了状元,大家也不过是看热闹,羡慕两句就罢了。”
  “可是在这里,小姑父还不是状元,回乡之后,却有如此声威!周围的人,他们都不认识小姑父,可他们是真为小姑父高兴,也是真的恭喜小姑父的!可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却又表现的那么害怕?为何会这样?”
  王永珠挑了挑眉毛,看来这孩子,倒也没有师父说的那般不可教。
  因此一笑,不答反问:“你知道你父亲为何要将你送出京城?你祖父又为何将你托付给我们吗?”
  杜使君犹豫了一下,才道:“是因为祖父祖母年岁已高,身边需要亲人照顾。以前有小师姑您在,可您即将和小姑父去赤城,他们身边没人,我爹娘不放心,所以让我到荆县来。”
  王永珠冷笑一声:“这是你爹告诉你的?”
  杜使君低头不语,默认了。
  “那你呢?你是怎么想的?”王永珠问。
  杜使君不说话,只低头看着鞋尖。
  “你若不说,你方才的疑问,我就不会为你解答。”王永珠轻描淡写的道。
  杜使君纠结了半日,才嗫嚅道:“是,是因为母亲行事,行事不妥,得罪了小师姑。父亲为了给母亲一个教训,也让我远离母亲,怕母亲教坏了我,才将我送到荆县。”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考虑清楚
  王永珠忍不住嗤笑出声:“你也太看得起我了!我且问你,你在京城这许多年,你娘是第一次这样行事不妥,得罪人吗?”
  杜使君涨红了脸不做声。
  即使是为人子,他也不能昧着良心说,他娘行事妥帖,以前从来没有得罪过人。
  只不过以前是祖母当家,有祖母撑着,有什么疏漏之处,祖母就给描补了。
  再者和他们家来往的,都有求于他们家,谁人不食五谷杂粮,不生病?若是跟他家交恶,生病的时候怎么好意思开口?
  因着大家也都一笑而过,面上无曾计较过。
  “再说了,既是你娘得罪我了,咋没见你爹让你娘来给我赔不是?怎么反而将你交给我带回荆县?就不怕我小心眼路上故意挫磨你一番?要知道,这世上,你若是得罪了小心眼的女人,女人们多得是法子,让你有苦无处说。”
  杜使君恨不得地上有条缝钻进去,诺诺的道:“那……那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路,他也看得清楚明白,王永珠对他和对金壶这个亲侄子,是一样的,并无二般,谁也挑不出个不字来。
  王永珠突然道:“那日我去你家,你也在家吧?”
  杜使君愣了一下,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忙解释道:“小师姑,我当时,当时在书房读书,不知道您来了。后来知道了,可我娘说二叔跟您有话说,大人说重要的事情,让我别去打搅你——”
  剩下的解释的话,在王永珠似笑非笑的眼神下,消失在嘴角边。
  他终于意识到了什么,露出羞愧之色来。
  王永珠这才正色道:“知道你爹为何送你到荆县了?”
  杜使君点点头,又摇摇头,他明白了一点,可是又不太明白。
  王永珠反正此刻也是闲着,这些话总要跟杜使君挑明了说的,她带杜使君到乡下来,是为了磨练他,这是为他好的事情,也是师父和大师兄的托付。
  她可不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同学。
  既然要她做恶人,她也要做得明明白白,免得到时候杜使君磨练过了,师父和大师兄放心了,她倒被人厌恶了,这样亏本的买卖她可不做。
  因此,十分好心的,详尽的解释了一番,
  “我们两家的关系,你娘做事就算有什么不妥,我也不会跟她一般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