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410章

策行三国-第410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虞名声好,得民心,与胡人的关系也不错,但他书生气太重,不知用兵之道。公孙瓒擅长用兵,但他穷兵黩武,民愤极大。两人各有所长,又水火不容,冲突在所难免。调解的作用可能不大,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占一席之地比较实际。
  刘备一边走一边想,忽然充满了自信。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啊。刘虞与公孙瓒交战,肯定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北疆不缺武人,但大多靠天赋,在实际战斗中积累经验,放眼天下,像孙策那样重视练兵的人都没几个。我虽然在孙策麾下时间不长,可是我学到的那些本领在幽州几乎无人可比,尤其是步卒。
  刘备心中主意已定,轻笑一声:“兵法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幽州贫瘠,本就不如冀州富庶。一战不胜,便当休养生息,养士练兵,怎么能轻易出击呢。伯珪兄勇猛无双,这性子却有些轻躁,难怪刘牧烦恼。我虽不才,不忍见幽州父老受苦,愿借朝廷诏书之威,尽绵薄之力,助刘牧劝服伯珪,罢兵休战,养兵殖谷。待会儿见到刘牧,还请鲜于兄代我呈意。”
  鲜于辅心中暗喜,对刘备多了几分好感。“刘君所言甚是,我一定将你的美意转达刘牧。”


第822章 观其友
  蓟城东北二十余里有个胡市,地方不大,方仅两百余步。临时设市,所以没有市墙,也没有市肆,基本是自由堆放。胡人也没什么精细的货物,大多是一些皮货、山货,另外还有一些马匹。
  刘备对马匹尤其关心。赵云带了五百余骑来,战马的消耗就成了他必须考虑的因素。五百名骑兵最少需要六百匹战马,如果考虑到急行军的消耗和战损,这个数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果能有一千匹战马,他就能保证这五百骑士的战斗力了。
  稍稍看了一眼,刘备就有些失望。胡市上虽然有马,但都不是什么好马,仅有三成堪作战马,剩下的大多是普通骑乘马,有一些甚至只能拉车。刘备向鲜于辅请教这些马的价格,鲜于辅有些迟疑,过了一会儿才说,这些马价格都不低,好的要五六千一匹,差的也要三四千。不过为了鼓励交易,胡市是不收税的。
  鲜于辅说得很隐晦,但刘备听懂了。这些胡市都是安抚胡人的,相当于送钱。
  刘虞就在胡市中,正和几个乌桓人站在一起说话。他又高又瘦,头发花白,穿着一身布衣,比市中的商人还要朴素几分。得知刘备从长安来,他随即问起他派往长安的使者田畴和鲜于银。刘备很惊讶,他在长安时间不短,张飞还和很多人比武较艺,却没听说田寿和鲜于银。
  刘虞没有再问,随即请刘备到当作公廨的帐篷里就座,接了诏书。他捧着诏书,长吁短叹。鲜于辅向刘虞转达了刘备刚刚在路上说的话,刘备也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协助刘虞劝阻公孙瓒,恢复幽州的安定,并主动请缨,愿往涿郡面见公孙瓒,传达朝廷诏书。
  刘虞表示感谢,便让鲜于辅送刘备去驿馆休息,明天起程去涿郡见公孙瓒。
  刘备感觉到了刘虞的敷衍,却也无可奈何,只得趁鲜于辅送他出门的时候,再次向鲜于辅表示他的一片诚意,请他代为转达。鲜于辅送走刘备,回到刘虞身边,问起刘虞对刘备的观感。
  刘虞思索良久。“元弼,你知道我子刘和被袁绍扣在邺城吧。”
  鲜于辅点点头。“知道,袁绍还不肯让他回来?”
  “我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件事,我说的是刘备。犬子虽然不能脱身,却时常有书信来,曾经提及刘备。一年之间,刘备附陶谦,归袁绍,又降孙策,几次反复,此人恐怕不能信啊。”
  刘虞将他了解的情况说了一遍。刘备奉诏而来,就是为调解他和公孙瓒的矛盾,所以刘备的表态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刘备与公孙瓒是同门,他对刘备的主动示好不太相信。
  鲜于辅皱着眉头,半天没说话。他对刘备了解不多,如果刘虞不说,他还真不知道这些情况。他仔细斟酌了一会儿,又劝道:“使君,我觉得正是如此,刘备方可用。他背公孙瓒在前,现在就算想重归公孙瓒麾下,以公孙瓒的性格,恐怕也无法接受。他要想在幽州立稳脚跟,只能与使君共进退。”
  刘虞苦笑道:“我知道他可用,我只是担心他不可靠。万一他临阵倒戈,奈何?”
  “我以为可能性不大。”
  “为何?”
  “欲知其人,先观其友。赵云是常山人,他能纠集五六百骑,举家追随刘备,刘备必有可取之处。观刘备之前行径,的确有轻于去就之病,但他出身单微,急于建功立业,公孙瓒虽然是他的同门师兄,却置他于田楷之下,可见没有重用之意。陶谦虽益其兵,却只是拿他当鹰犬。袁绍高门,恐怕也不会把刘备当回事。刘备降孙策乃是战败,并非倒戈,不可等同视之。观刘备所为,纵有小节不谨,并无大恶。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刘备若能投效使君,也是人心所向,对使君有利。”
  刘虞抚着胡须,沉吟半晌,觉得鲜于辅说得有些道理。刘备的身份特殊,不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对公孙瓒都是一个打击。
  “依元弼之见,如何安置刘备为好?”
  “不妨让他先去见公孙瓒,观其所行。若他与公孙瓒交恶,则置他于渔阳,为使君左臂。若他与公孙瓒暗通,则置他于乐浪,让他去抚慰高句丽。待使君平定公孙瓒后,再视其顺逆决定用舍。”
  刘虞点点头,轻笑一声。“元弼此计甚妙。”
  ……
  沈直走进孙策的大帐,躬身行礼。孙策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又把目光转回面前的公文上。
  “伯平,坐。”
  沈直应了一声,在一旁的席上入座,双手递上一份文稿。这是盛宪用两天时间写出来的文章。盛宪自己不好意思来,让沈直来。沈直推脱不掉,只好硬着头皮来见孙策。他看过这篇文章,觉得盛宪态度很端正,文章写得也很好,只要孙策不是故意刁难他,应该会满意。
  孙策接过文稿,看了一眼便扔在一边。他一手据案,一手捏着眉心。“伯平觉得如何?”
  “呃……”沈直暗自叫苦。孙策这不是为难人么,他能评盛宪的文章,而且是这种文章?
  孙策瞥了沈直一眼,叹了一口气。“我知道他是你的长辈,你不方便评论。我也知道,以他的身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难能可贵,你大概从中出力不少。不过很遗憾,这篇文章治标不治本,无法让我相信他会真的改弦更张。他只是为保命而委曲求全,将来一有机会,他还会背道而驰。伯平,你希望这样的事再来一遍吗?”
  沈直心中一紧,忽然明白了孙策的用意。这一次盛宪本来必死,是孙策看在沈友的面子上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来劝盛宪。如果盛宪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放弃与孙策为敌的心思,他们将来迟早还会发生冲突。有这个危险存在,孙策就算不杀盛宪,也不会用他,当然也不敢放手用他沈直。
  但他真不知道孙策需要什么样的文章,这么猜什么时候才能猜到结果?沈直心一横。“还请将军指教。”
  孙策打量着沈直。“你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沈直很尴尬。“直愚昧。”
  孙策摇了摇头,轻笑一声,透着一丝遗憾。“伯平,我听说你在固陵受到郭异、王晟轻忽,可有此事?”
  沈直窘迫不堪,讪讪地干笑了两声。
  “你难道不觉得这种事很诡异?大战之际,这些人居然还顽固的轻视武人,他们哪来的自信?”


第823章 同气相求
  沈直愣了片刻,如梦初醒,脸上发烧,无地自容。他原本以为孙策是故意刁难盛宪,欲行诛心之举,现在才知道孙策是真的想纠正盛宪那些不合理的理念,比如文武之别。作为一个重武事的家族,沈家尤其不能接受这一点,只是他们没有孙策这样的实力,也没有孙策这样的勇气,不敢向世家发起挑战。
  “将军,我明白了。”沈直拜伏在地,伸手取过盛宪的文稿。“我这就回去请盛君重写。”
  孙策示意沈直不要急着走。“嗯,下次你就不要来了,让他自己来吧。有些话,我能说,你未必能说,夹在中间反而不好做人。”
  沈直感激不尽。孙策太体贴他了,他夹在中间的确很难做。
  “伯平,对这件事,你自己怎么看?”
  沈直苦笑一声。对这件事,他的感触比谁都深。凭什么读经就不能读兵法,武人就低人一等?论学问,他不比那些人差,否则盛宪不会将女儿嫁给他。就因为沈家通晓武事,沈家在吴郡一直挤不进前列。原因很简单,世家要想出头,除了拥有雄厚的财力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出仕做官。出仕需要别人的提携,尤其是州刺史、郡太守的推荐。沈家因为好武事,这些机会就比别人少很多,因为州郡往往会优先挑选通经的儒士,有意无意地跳过沈家。
  一个家族,不管有多么勤劳,有多么节约,如果不能在官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终于只是一方豪强,无法迅速提升层次。做官不仅有人脉,发家致富也更快。太守的正式年俸就是二千石,相当于五六百亩良田的收入,更别说还有其他的收入。种地还有丰年、歉年,做官却是旱涝保收。出一个二千石,相当于拥有两千亩良田,甚至更多。
  仕途受阻,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对于沈家这种曾经跻身前列的家族来说尤其如此。沈家这些年也有做官的,可是和陆家、顾家相比,从数量到级别都逊色不少,家道有中落之势。作为大宗嫡子,沈直的压力很大。
  “将军,我也不赞成这种观点,但世事如此,我也无能为力啊。”
  “是啊,世事如此,一个人的力量毕竟不够,所以我需要更多像你和子正一样的俊杰帮助,帮助我改变这重文轻武的不良风气。江东弟子多才俊,又多文武兼备之人,你我同舟共济,不仅可保江东太平,席卷中原、匡济天下也不是难事。想当年项羽凭江东八千子弟兵灭暴秦,何其雄哉,我虽不敢与他争雄,却相信江东子弟一样可以再创辉煌,让中原那些书生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士。”
  沈直心里痒痒的,孙策这句话简直说出了他的心声。什么是士?有担当的人就是士。文士是士,武士也是士,谁说好武事就低人一等?
  沈直拜倒。“将军所言甚是,直不才,愿随将军左右,效犬马之劳。”
  孙策离席而起,扶起沈直,拍拍沈直的肩膀。“哈哈,还是同龄人好说话,是便是,非便非,有过必改,有善必从,不像那些老朽死抱着几句子曰诗云不放。伯平,这么说,我们之间的过节揭过了?”
  看着孙策调侃的眼神,沈直很不好意思,连连点头。“是直狂悖,冒犯将军,还请将军海涵。”
  “行了,行了,你就别自责了,不让我赔你家大门就行。”孙策拍拍手。刘斌走了过来,递上了一把长刀。孙策取过长刀,放在沈直手中。“白虎山、石城山,我就托付给伯平了。事不宜迟,你今天就出发。”孙策说着,挤挤眼睛。“你丈人的事,我来摆平。对付这些老夫子,我有办法。”
  沈直抱着刀,喜不自胜,他向后退了一步,一揖到底,眼泪夺眶而出。
  ……
  沈直回到大帐,将孙策的话转告盛宪。盛宪沉默了片刻,点点头,把所有的部曲都交给沈直,只留下两个侍从。沈直是要去征剿山贼,身边没有信得过的部曲是不行的。
  沈直拜谢,带着这一百多人过江。甘宁让杨宏安排船送他到对岸。盛宪站在江边,看着沈直的身影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在浩渺的烟波之中,又站了好一会儿,这才转身回营。他坐在车上,一边走一边想着心思,沈直转达的那些话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
  我成了抱残守缺的老夫子?
  对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盛宪也不是非常赞同,否则他也不会将女儿嫁给沈直。就眼前的形势而言,如果郭异、王晟不是那么自以为是,也不会犯下如此重大失误,让孙策轻易渡江,截断后路。事实证明,文武不可偏废,他一直也觉得自己很开明,与那些迂腐的儒生不一样。
  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夫子,顽固不化的代名词。
  沈直没有直说,但盛宪听得懂。从沈直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已经对孙策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能让沈直如此佩服,孙策必有过人之处。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如果他没有过人之处,怎么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怎么可能让吴郡世家俯首称臣。
  与这样的人为敌,会稽世家还有机会取胜吗?当沈友、沈直、朱桓这样的吴郡年轻人纷纷倒向孙策之后,会稽的年轻人会不会也向孙策称臣?这些年轻人满脑子的建功立业,一肚皮的豪情壮志,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