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的日常生活-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不能卡。”
“这批电脑是我老公捐给母校用的,口碑上一定要硬,至于说多花的钱,这块我自己掏钱来,到时候基金会、我老公、我以及我老公母校四个微博要对这件事互动起来,争取扩大影响范围,竖立起正面报道,这对大家很重要。”
在赵启明面前跳脱可爱的小媳妇,此刻却显得异常冷静与强势。
明明是同一张可爱的面庞,但莫名得会产生一股子气势,让刘伟宏这个大老黑有些局促不安。
“……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这事要不要通知一下理事长啊。”刘伟宏小心翼翼地看向宁玉燕,说道。
微微蹙眉,宁玉燕并未说什么,就这么看着刘伟宏。
不到十秒钟,刘伟宏自动投降,很是夸张地举起双手,快速说道:“OKOK,我知道怎么做了,不过理事长那边还要拜托副理事长帮忙说情,毕竟我私自改既定计划很容易骂甚至是开除,如今这世道,能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很不容易,尤其我这肤色。”
说道最后,明明年岁比宁玉燕还大的刘伟宏,却做可怜兮兮的模样,那一口大白牙配上委屈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
“行了,我会和他说的,你干活去吧。”笑着摇头,宁玉燕摆手,示意对方赶紧滚蛋。
见状,刘伟宏也不敢多BB,连忙溜之大吉。
办公室内,无论是专职员工还是志愿者,其工作效率明显比赵启明在办公室的时候还要高。
看到这么多积极努力干活的员工,宁玉燕满意地点头,同时琢磨着就这事要怎么赔礼道歉。
嗯……
如果他不开心的话,我就英伦风JK服做道歉礼。
如果他欣然接受的话,我就魅惑女巫迦娜做奖励?
不好,魅惑女巫可爱度不够,应该走约德尔人才行。
所以……
小蜜蜂提莫?
第197章。197 惊人数据(求订阅)
“抱歉,这次是我任性了~”视频电话中,宁玉燕双手合十,一脸‘我错了’的可怜模样,完全没有白天时的镇定与从容。
“都是小事情。”很随意地摆摆手,赵启明并不在意捐给母校电脑费用升高的事。
实际上只要品质不降低、只要没升成奢侈品,那就都无所谓,而且刘伟宏今天来电话解释的时候,也阐述了这里面存在的好处。
别的不说,最起码宁玉燕官微的粉丝数量要比赵启明、基金会、母校加一起还要多,而做好事本身也能促进宁玉燕在社会中的名声。
如今虽然宁玉燕已经结婚有段时间了,但依旧有黑粉,不敢说能扭转黑粉,但好歹也要努努力,争取个路人缘、路人粉什么的。
“你定好什么时候去我妈家了吗?到时候提前通知一下我妈,我让我妈给你做好吃的!”可怜兮兮的模样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憨笑,而且是慢动作的那种。
如同《疯狂动物城》中的树懒,苹果肌上提,眼眉下弯,脸颊上的肉堆积在一起,唇角外侧上方一两厘米的位置上出现两个酒窝,看上去憨憨的、傻傻的可爱。
“具体的看情况吧,应该是周五,不过总不能咱妈给我做饭啊,你在家练习的怎么样了?我妈给我发微信的时候,问她她也不告诉我你学做的是什么菜。”赵启明心里多少有愧于自家丈母娘,所以转变话题。
慈善很重要,但把看丈母娘这事放在慈善后头就很不对了,若不是各种事情互相牵连,赵启明还真不可能这么选择。
周日下午要捐款,周日上午还要开志愿者会议,意味着赵启明最迟周六晚上到帝都,然而东边市到帝都的飞机是在上午,时间存在浪费,再一个如果先看丈母娘的话,赵启明就光明镇教育实地考察只限中端,没头没尾的那种,之外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烦的一比。
“嘻嘻,我特意嘱咐咱爸咱妈不让他们告诉你,我可是有好好学的哦,等你回来给你惊喜~”调皮地吐了吐粉红鲜嫩的舌头,宁玉燕一歪头,扮作可爱模样。
不讲道理的可爱,一下子击沉了赵启明号。
‘你这是犯规啊,红牌罚下的那种!’
赵启明内心感慨一句后,也不免怀念出差前的夜生活。
虽然现在被窝依旧暖和,但明显没有那熟悉的香味,胸口上也少了沉甸甸的小脑袋,甚至连手都觉得有些空落落。
“做得要是不好吃,看我怎么收拾你!”赵启明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威胁之意溢于言表。
捂嘴偷笑,宁玉燕可爱的面孔上却白出一个娇媚的眼神,混杂着青春、清纯和与之相反的妩媚、成熟,这让赵启明有些难以自持……
光明镇下面一共8个村,‘行政中心’为光明村,地理位置的中心是青松村,这两个村就教育统计上来看,户籍村民家庭孩子的辍学率是最低的,主要因为可能是离家最近。
早起后,赵启明一行人驱车去三岔河村。
“三岔河村是光明镇下属最北边的村,因为村东边有一条拐了三个弯的河,所以叫做三岔河。”路途有些远,吴科员照例介绍今天去目的地的情况。
‘那为什么不叫三弯村……’
赵启明强忍着吐槽的欲望,耐心听着对方的话,并未出言打断。
好在值得吐槽的地方并不说,吴科员下一句话就把大家的注意力给捏住了,熟稔地驱车跑在乡间土路上,他继续说:“我昨天回去查了查资料,三岔河一共有73户人家,在册人口为916人,其中18岁以下的孩子一共有178个,去外地打工的人有692人,实际常住人口数量为224人,留守老人有112个,留守儿童78个,青壮年有34个,全村总计辍学儿童有125个,仅辍学这一块来讲,三岔河是8个村中排行最多的一个。”
“换个说法说就是,目前适龄儿童中,仅仅有27个还在读,且不确定未来是否会辍学”
“27个啊……而且……”顿了一下,赵启明不禁摇摇头,感叹这数据惊人,却未把超生这事说出来。
国家在16年开放二胎政策,但还没开放三胎政策,但换句话来说,谁也不敢说第二胎的时候就生不出龙凤胎、双胞胎一类的。
至于说赵启明为什么把国家开放二胎正常时间记得这么清楚,不是因为他为未来婚后繁衍上做预想,而是他在16年的时候有做过一段时间家教,然后给人家高三生做高考语文作文预测。
当年他预测的是‘国家开放二胎带来的影响’一类的作文,而实际上当年沪市高考题目是‘请谈谈网络键盘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没得说,次年赵启明就熄了当家教的心,至于说当年辅导过的、肥嘟嘟的高三妹,正在北方某重点大学学习兽医专业……
“27个的确少,而且这也是准确数字,村里的同志工作很细致,挨家挨户都有摸排,再一个就是村子也不大,同志们都生活在村子里,有什么风吹草动的,同志们也都清楚得很。”吴科员基于各种原因解释了一句,免得让后座这位以为村干部不干活呢。
虽然吴科员一路上不想让车子陷入莫名的沉默,但路途尚远不说,这一路颠簸与冷冽,后半段路程的时候,大家也都没多少谈兴。
三岔河村村口,车子缓缓停住了,于冷风中在此等候的六七个村干部连忙过来迎接。
“麻烦诸位了,这么冷的天。”
伸手不打笑面人,吴科员挨个介绍一番后,赵启明脱掉手套去握手,只是东北风大得要命,他觉得他的笑容在这冷风中肯定变形了。
别问为什么,问了就是眼前这村支书笑容已经鬼畜化。
“哪的话,这都是应该的。”胡子拉碴,看上去有五六十岁的村支书,操着一口非常浓重的东北方言寒暄起来。
并未在村口多寒暄,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赵启明被拥着去村委会了。
第198章。198 各家悲欢离合(2更求订阅)
村委会看上去很普通,三个平房围住中间一个空地的模样,空地左边有一辆拖拉机和几个自行车,右边是一堆煤,上面覆盖这带有积雪的塑料膜。
应该是煤烧得很旺,进入中间的平房后,能明显感觉到暖和起来,墙壁上贴着一堆宣传板,上面挂着诸如村委会职责、村委会义务一类的宣传物。
大家集体办公,没有所谓的‘个人办公室’,因而不只是空间足够大,而且凳子也不缺。
能明显看出来事先有过收拾,所有的办公桌上都很干净整齐。
照例,依旧是阮正业出头负责具体事项,身体微微前倾,阮正业一脸平和地看着村支书,说:“冒昧问一下,我能了解一下咱们村辍学孩子的具体情况吗?各家到底因为什么而辍学?”
“咋不行呢~”拍了一下大腿,村支书一边挨个递烟,一边碎碎念着说:“村儿里一共一百来个孩子没书念,有一半吧,一半是家里真的穷,书读半截就跑出去打工了,还有一半是读不下去了,家里也就不爱花冤枉钱。”
“老赵家的孙子就是家里穷,初中念完了就跑东边市当学徒,在一个叫什么勺的饭店当学徒,其实也就是刷碗一类的,就在后厨里干着不出去,觉得吧是个童工,但问题是老赵家是真的穷,赵老太太是个药罐子,年年月月药都停不了,老赵头腿脚又不好,别说下地干活了,去拉屎都得老太太扶着才能起来,俩人还没个退休金,赵老头的儿子之前是个船员跟着打渔,结果前年人掉海里没了,那儿媳虽然月月都给老赵头打钱,但人家也有自己的生活啊,又找了个男的,年年也不回来了,听说在南方还是哪的,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有的没的,这村支书挨家挨户开始介绍情况。
可能是太熟悉了吧,这村支书根本不需要去翻看文件资料,对村里的情况是张嘴就来。
各家有各家的悲欢离合,赵启明一边抽烟喝茶水,一边听着村支书的闲言碎语,脑海中逐渐建立起足够详细、立体的概念。
虽然来之前赵启明就有所感悟,隐约觉得即便是食宿学费全免也未必能唤回辍学儿童,而今听到村支书的话后,他觉得之前的猜测已然是肯定的。
从‘老赵头’一家的情况来看,那个辍学的童工,他需要的不是知识,或许知识能改变命运、改变家庭,但那都是未来的事情,他需要的是维持当下,他幼小的肩膀上已经开始承担养家的艰辛,他没时间去畅想知识是如何改变命运。
之后还有N个类似的家庭都如此,都需要孩子辍学,都需要孩子提供每月一两千的收入来维持一个家庭的艰难生活,甚至这里面还有几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好到在当下环境中,能考进高中的那种。
“小王的闺女是真可惜了,孩子长得俊,成绩又特别好,问题是小王腿没了不说,小王媳妇还特么跑了,这……”
卡壳一下,村支书咧嘴不好意思地笑笑,带着歉意说:“不好意思哈,平时习惯了。”
“没事,咱们继续往下说就好。”抬头,阮正业对老人笑笑,随后继续低头写字记录。
“哎~成,那俺继续说哈,那个……对,小王闺女,那成绩是真的好啊,往上数几年也都没出过这样的成绩,年纪考试第一名!”
咂咂嘴,随后村支书神情有些暗淡,无奈甚至是羞愧地摇头道:“其实俺们这些村干部之前就有讨论过,村儿里掏钱供这孩子念书,让这孩子念高中、考大学,让她有出息,但村儿里钱是真不多,小王一家老小也得吃饭啊,村儿的经费就那么点,平时都是抠搜地花,根本不够啊。”
随即,村支书有些跑题地举例说明今年村里经费是多少,开销内容、开销金额等情况,用以佐证他并没说谎。
赵启明三人也都是安静地听着,并未打断老人的话。
中午,村支书邀请大家去他家吃饭,赵启明几人并未拒绝,因为村里根本就没饭店。
“老婆子,饭整好了没~”推门入屋,村支书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嗓子。
没有所谓的厅堂,开门进去就是厨房,灶台上一口大铁锅,上面腾升着水蒸气,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猪肉的味道,让人味蕾大开。
“快了,赶紧进屋,天怪冷的。”回头,一个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小老太太回头应了一句,然后笑呵呵地和赵启明几人打招呼。
不过可能是性格和见识问题吧,翻来覆去的就那几句话,什么‘这姑娘长得真俊’、‘小伙子个头真高、真好’一类的话。
老太太很持家,虽然房间也好、家具也罢都充满年代感以及朴素感,但干净又板正,恍然间,让赵启明不免联想到上一世自己外婆家的画面。
“拖鞋上炕暖暖脚,前些年冬天市里组织我们去南方城市出差学习什么经验,当时住的是老乡家里,结果老乡家里居然没土炕,好家伙,晚上睡觉的时候恨不得盖两床被子,白天的时候外面居然比屋里暖和,真是气死个人了~”村支书哄小鸡似的,催着大家上炕。
土炕中间是一个小方桌,赵启明也不客气,拖鞋直接爬上去做好。
这种坚实又暖和的土炕赵启明却是有些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