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开局一条小渔船 >

第204章

开局一条小渔船-第204章

小说: 开局一条小渔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地人来你们香江,一次平均消费多少呢?吃喝玩其实比兰方还少很多,但关键是倒关税免税品买买买啊!光是纯买东西这块,一个人起码3000美金以上吧!GDP拉动太强了。

    未来兰方要把这些游客的GDP拉动潜力彻底发掘出来,把兰方从一个以美景著称的观光圣地、国际会议圣地,进一步发展成购物天堂,是绝对必须的。但要确保我们拉动出来的这部分利益,王室能够赚到大头,那么自有一些奢侈品品牌、并且倾斜性地推这些品牌,就是必须的了。

    目前我跟马来人配合,只能在燕窝和榴莲咖啡上做点文章,而且都还没做起来,品类和规模都太少了。”

    许多看官或许以为98年内地人还不太有钱,去香江也花不了人均三千美金以上——因为很多人印象里,五年十年之后,那些去香江的人,也才平均购物花那么多。

    但是,顾鲲说的每一句话绝对都是事实,都是他根据眼下的调研亲自发现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跟如今内地来香江的人数规模相对较小,有很大的关系。

    来香江购物的人,都是奔着香江这个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图免税便宜。所以90年代末来香江的人虽然少,却每个人都要肩负更多倍的亲戚好友带货需求。

    难得大家族里有一两个成员能来一趟香江,亲友都提前说好要带啥啥啥,甚至单位同事都要帮带。这跟10年后香江说走就走时,大家都可以自己只给自己买,是有极大差距的。

    换言之,来香江买东西,买到就是赚到,所以也就跟游客自己有钱没钱关系不大了。

    不过,对于这些问题,梁劲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兰方不也是自贸港么?也没有关税吧。如果只是眼红这部分收入,只要游客规模上去了,完全是可以从香江抢走一些份额的。”

    顾鲲摇摇头:“兰方之前没有建设大规模的高档SHOPPING…MALL,档次逼格不够,很难让游客对购物的正品率产生如香江一样的依赖。

    另一方面,如今来香江的游客,大多还是地面入境吧?他们的带货物流比较方便,能够带大宗家电。而兰方几乎全部是坐飞机出入境的游客,少数人才坐游轮,带行李重量很受限制。

    我们兰方国际机场,是去年年中的时候才建好投入使用的,算算也才一年半。最初第一年,机场配套设施也比较差,免税店这些都还没造好,今年开始才有的免税店,在游客中还没形成口碑,也是没办法的。”

    跟后世很多人想象的不同,98年内地去香江带货的购物游,绝大多数其实是看上了香江那些免税的进口电器。

    尤其是那时候来香江买笔记本电脑的内地有钱人极多。

    说到底,还是内地人还没富裕到普遍消费奢侈品的阶段,小资风格的中产阶级人群规模也远远不够大。

    轻便、物流净值高的美妆护肤品、珠宝服饰包包之类的女人用的东西,在带货里的金额比例不大。反而很多人家里结婚或者办点别的大事,有个进口的大彩电、进口的笔记本电脑,能极大地撑起门面。

    98年香江那些购物中心里,最被内地客追捧的就是电器柜台,电脑是最热的,其次就是刚出现不久、还以时尚高贵著称的MP3和数码相机。

    这样的购物结构,注定兰方即使也免关税,但是想跟香江抢,还是很有难度的。

    兰方如果不发展控股一些奢侈品牌、提升奢侈购物的竞争力和得利比例,未来最多也就跟李家坡竞争一下。

    关键是人流量还远不如李家坡大。李家坡98年已经有每年一百多万的华夏人经过了,或许其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是专程来旅游的,剩下八成都是做生意或者跑船、转口途径李家坡。但无论是不是专程来李家坡旅游的还是路过的,那些人也都会带李家坡的免税品。

    综合来看,顾鲲现在就开始布局,过个两三年发力,绝对是非常有必要的。

    ……

    梁劲松初步了解了客户的需求,耐心地拿出一叠股权报告,摊开在顾鲲面前:

    “那天你给我电话之后,我就把我们有持股的香江投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投资组成调出来了。如果你想置换股权,Crocodile的鳄鱼、金利来的男装、周大福的珠宝、英皇、依波路的钟表,这些公司多多少少能置换到15%以内的股权,只要置换价格合适。

    奢侈品这个行业,我必须提醒你一点,你千万别幻想直接另起炉灶弄个什么新颖设计品牌。那种新牌子玩玩没什么消费力的年轻潮人还行,奢侈是奢侈不起来的。奢侈需要的是历史底蕴。”

    梁劲松也没指望大客户对此满意,但他受人之托,这些功课还是要推荐的。

    顾鲲果然摇摇头:“我当然知道奢侈需要历史底蕴,我也从没想过自创什么潮牌,肯定是要收购或者投资现有的尊贵品牌。不过,这些香江本土的所谓名牌,我看不上,我觉得不出十年,这些牌子就无法满足内地游客对奢侈品的要求了,不够高档。”

    顾鲲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从来没有跟那些妄人一样,意淫靠着自己的个人名声和圈内流量、人脉,就凭空搞一个奢侈品牌出来。

    相比之下,收购和入股的可行性就要大得多。

    入股几乎是零门槛,就好比后世内地A股市场上的股民,只要有决心,2016/2017年那阵子,想买黔州茅台的股票随便买。那严格来说也是一种对稀缺奢侈品的投资,而且历史证明了茅台这个牌子的稀缺装逼度非常足够,那些200块的时候就觉得它股价太贵的人,等到每股一千多块的时候都看傻了,却也徒呼奈何。

    至于收购,事实上也没有大众想的那么不可思议。

    比如后世一度成为世界首富的LVMH集团老板、法国人阿诺特,其实他的大部分生意,都是并购来的,并不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奢侈品品牌。

    阿诺特自己起家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牌子,那就是迪奥,再加上后来的LV,在阿诺特的奢侈帝国中,严格来说只有这两个牌子是亲生的。

    阿诺特从80年代初开始创业,一直到94年、95年,手下只有靠两个“亲儿子”品牌赚钱滚雪球原始积累,然后收购了纪梵希,才算是进入了买买买的快车道。

    说到底,是因为冷战时期,奢侈生意前途未卜、大家都没心思奢侈。

    冷战结束后,对“全球化盛世”的预期,让奢侈业突飞猛进,所谓乱世黄金盛世珠宝嘛。加上阿诺特也算是看准了互联网传媒的草根化,让“世界顶级品牌”的宣传变得容易,所以才孤注一掷重仓得手。

    不信这一点的看官可以扪心自问想一想,尤其是经历过前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只有关心奢侈业的人才能喊出那些名牌,每个国家的人有每个国家的人自己认识的名牌。

    是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后来搜索引擎的出现,让“全球顶级品牌”的认知出现了快速的扩张和统一。因为再**丝的人也能因为猎奇随手一搜,而知道如今最大牌的牌子是什么。

    即使大众不关心奢侈品,但是那些关心奢侈品的人,却可以让他们装的逼能够被大众看懂了,这就极大推动了那些关心者的消费动力。

    要是一个绿茶表炫富表买了个爱马仕在街上走,直男都不认识,那她还花这个冤枉钱干嘛?

    而没有互联网,直男们靠传统媒体会认识爱马仕吗?

    不可能的,光靠杂志的话,直男根本不会看瑞丽和米娜,一辈子都认识不了爱马仕。光靠电视的话,直男们看到迪奥的第一瞬间就换台了,还认识个屁的爱马仕啊。

    一定要有扣群、热搜、贴吧、这些装逼分享的渠道,才能让品牌红利触达率暴涨。

    阿诺特显然是看这些道理最清晰的人,所以他从95年开始,看懂了互联网对品牌传媒的改变,开始变得决心非常巨大、拿出比当时其他同行多得多的溢价来买买买。

    因为他相信这些优质品牌在新的互联网营销时代,能膨胀到比原先更值钱、更能变现好多倍的程度。

    其他人看不懂,不愿意给这么高的预期,不愿意高价收购竞争对手的股权,或者说看清这一点太晚了,也就抢不过他——比如后世阿诺特最大的对手,开云集团,人家之所以沦落到奢侈界的世界第二第三,就是因为买买买方面迟钝了。

    开云加入买买买大战,已经是2005年了,还是因为意呆利大牌“古驰”(gucci)面临阿诺特的恶意收购风险、古驰董事会主动向开云集团求援稀释股权,开云才半推半就出手的。

    所以严格来说,顾鲲现在出手绝对不算晚的,他虽然比阿诺特的LVMH反应晚了三年,却至少比开云集团快了六年。

    对他来说,更大的障碍反而是他身为华人的身份,如果控股了某些奢侈品牌的消息被曝光出去,是否会导致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逼格下降——不是顾鲲自卑,而是他必须考虑要是老外因为民族注意情绪而不再买这些牌子,他又该怎么办。

    或许,他不能跟阿诺特一样激进砸钱吧,甚至不能当第一大股东,只能分分钱、引进战略合作。


………………………………

第139章 老婆买包我买包公司

    顾鲲的反应和眼界,留给梁劲松的欣慰和惊讶,只能说是五五开。

    一半是欣慰,因为他看到顾鲲并不是那种“少年轻狂、有了百亿美金后飘得不知自己是谁”的疯子。顾鲲好歹还是有逼数的,知道奢侈业的高压红线在哪里,绝对没敢自创品牌。

    自创品牌创得再好,叫时尚潮牌是有可能的,但不能叫奢侈品。

    时尚潮牌的上限极限,也就是后世的ZARA、H&;M、无印良品那个段位,没有更大想象空间了。

    不过,梁劲松感到的另一半惊讶,就在于顾鲲居然彻底看不上眼下那些还算火热的香江品牌,一个都看不上,也不屑于入股和收购。

    要知道,无论是香江鳄鱼,还是依波路英皇周大福,在98年的内地客眼里,可都还是最炙手可热的名牌呢,是成功人士的装逼象征。

    “您这是在赌内地客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会暴富起来、再也看不上香江品牌?不觉得这些牌子穿在身上能够显身份?”梁劲松反问时,惊讶溢于言表。

    98年的香江人,谁敢想短短十年八年后,内地人就不再以穿港牌为荣,至少一二线城市的人不再以穿港牌为荣。(部分三四线和农村市场的话,港牌还可以多维持十年身份,当然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只是说客观陈述消费结构)

    见顾鲲态度非常坚决,梁劲松两手一摊:“这都看不上,那你只有考虑收购法国或者意大利牌子了,可我不认为那些国际一线大牌会愿意被黄种人的资本收购。我不是说他们有歧视,而是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太强了。”

    顾鲲却看起来比梁劲松更有信心:“不试试怎么知道?局势是在变化的嘛,如果倒退五年,你敢说纪梵希和兰姿这样的法国牌子会考虑卖SHEN么?但是现在,一个已经卖了,一个正在谈,所以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阿诺特给纪梵希收购时候开的价格,是远远高于95年以前那些品牌的估值的。”

    顾鲲举的这两个例子,可谓是90年代奢侈界并购潮的两大代表,也算得上是风向标了。

    买买买潮,就是始于95年的阿诺特买纪梵希。而第二个重要标杆,则是如今正在谈判中的历峰集团收购兰姿。

    (注:考虑到我的书都是男人看的,对奢侈业集团太不了解,稍微说一句。后世公认的全球三大奢侈集团,分别是阿诺特的LVMH、第二名的是历峰集团,第三名的是开云。这三大集团开窍进入买买买模式的先后顺序,也是跟实力成正比的,LVMH在95年就进入金融扩张并购模式,历峰97~98才开始,开云反应最慢,21世纪初才开始疯狂并购,所以它也最弱。

    不过在服装箱包领域,主要是LVMH和开云在竞争,第二名的历峰比较置身事外,因为历峰专注于珠宝和手表——如果是女频文,这段话估计完全不用写,女频小吊带读者肯定个个对这些买买买知识如数家珍)

    梁劲松下意识提醒:“纪梵希是法国人买法国人,没有外国人介入,不会有损法国人的文化自尊。”

    顾鲲耸耸肩:“但兰姿是瑞士人买法国人。”

    兰姿这个牌子,虽然在华夏名声不大,不过历史却是足够悠久的,人家1876年就创牌了。或者说,历峰集团的收购风格,就是盯着历史悠久去的。从自家嫡系的1755年的手表牌子康斯坦丁开始,积家伯爵朗格一堆的都是19世纪的货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