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美国汽车三大巨头行列,中华集团和特斯拉的合作不会遭受美国政府的反对。
因此,韩皓和马斯克的江州会谈,双方都在心里有小算盘,但又不得不相互扶持。
马斯克需要韩皓投资5000万美金,但又不能让中国人成为大股东,他必须保持自己20%左右的控股地位。韩皓希望中华集团进攻美国市场时,特斯拉用技术为中华汽车背书,并且成为结盟的伙伴。
“你真的打算进军美国市场?看上去这真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通用、丰田等地头蛇会将你们中国汽车打得落花流水。”
马斯克听了韩皓介绍要进军美国市场,他第一反应是中国人不会成功。
“所以我才需要你这个新地头蛇在适当时候帮上一把,我们跟通用、丰田斗得越狠,搅乱美国汽车市场打破均衡,你们特斯拉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外我们双方可是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盟军,不打破传统汽车巨头的封锁,特斯拉也没有出头之日。何况我们可以在电池、汽车生产线以及充电桩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分担,这样算下来结盟的收益要好过对抗的损失。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害怕将来我们两家要在市场上直接竞争,但你不要忘了美国汽车市场份额在千万辆之上,我们首先要对付的是传统的汽车巨头。何况,特斯拉一向来高端定位,跟我们走低端家用轿车明显有别。好比丰田再怎么厉害,也无法跟奔驰直接竞争,产品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韩皓对此反应早有意料,他算准特斯拉不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你们会拉低我们特斯拉的高端形象!”
马斯克努力为自己找出拒绝韩皓提议的理由。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确实我们两家使用的技术大同小异,只不过你们走高端路线,而我们追求经济实用更多一些。
为了打消你的顾虑,我们可以利用中国模式征战美国,就是成立合资公司。你们可以入股我们在美国的公司,将来收益和风险共担。”
韩皓发现合资模式还挺不错,不但适用在俄罗斯、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就连来到地球霸主美国也一样有用武之地。
“这倒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聪明的马斯克很快想到其中的好处,以特斯拉名义入股投资,便可以名正言顺替中国人站台。如果未来企业发展得好,特斯拉也有收益,一旦情况不妙也能及早脱身。更关键是,他此番中国之行必须拿到救命资金,不然特斯拉活不到见到明天的太阳。
最终,韩皓和马斯克达成了合作协议。
特斯拉获得韩皓个人投资5000万美金,但中国人股份被限制在15%,仅次于大股东马斯克的18%股权。马斯克承诺特斯拉将在5年内成功上市,不然将承担1000万美金和10%公司股份的对赌赔偿。
将来中华集团北美分公司成立,特斯拉有获得不超过20%的股份认购权力,并且需要为中华集团宣传进行技术背书。
双方将在电池工厂、汽车制造工厂、充电桩网点布局、共用生产线和零部件供应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协议有效期为6年时间,将来视情况再做调整。
中华集团将利用特斯拉作为翘板进入美国,因此特斯拉的新车型“S项目”研发中国人也介入其中,只求其能尽快面世。
第一百二十六章 行业标准(修)
在跟特斯拉的合作协议签订不久,又有一件事情主动找上门,完全证明了中华集团当前已经成为一家跨国巨头之存在。
毕竟去年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而这个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又有路虎和沃尔沃充当门面,中华集团可以说在国际汽车江湖之中已经具备了豪强地位。
这是一封邀请函,内容是邀请来自中国汽车界的代表中华集团,出席由全球汽车巨头们组成的联席讨论会,共同商议关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全球标准制定问题。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而一流的企业却制定标准。
毫无疑问,中华集团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有资格参与大家对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认证。
只要看有哪些汽车巨头出席会议,就能知道这次事关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讨论层面有多高标准。
丰田汽车牵头,奔驰、本田、雷诺日产、通用、福特、现代起亚加入,最后还有来自中国的中华集团参会,基本上垄断了全球主流汽车市场。
当然少了另外两个重量级巨头大众汽车和标致雪铁龙汽车,他们因企业发展原因于柴油机上投入巨资,在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领域缺乏成果,并不想加入由日系企业主导的谈判标准之中。
实际上少了大众和标致雪铁龙影响不大,因为连同中华集团在内的八家企业足以构成垄断主流,联合国也将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汽车的世界标准。
中华集团派出了赵全复和熊繁星两大技术干将率队出席会议,要跟国外巨头同行现场交流讨论,从而得出新的全球汽车行业标准。
“大家都在争夺标准,谁先做出来,确立了行业标准,在后期才能拥有更多话语权,不至受制于人。”
赵全复在飞往联合国总部的航班上,就非常明确这个道理。
在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厅中,来自八大汽车巨头的代表们纷纷汇聚一堂,大家将展开多轮讨论,对各自提名的新技术标准进行协商,从而得出一致意见。
会议由联合国官员主持,当然他只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最终说话下结论的还是来自全球八大汽车巨头代表。
当赵全复和熊繁星带领中国小组走进会议室时,发现他们是最晚抵达的代表,很快在圆桌上找到了属于中华集团的位置,因为桌面上不单插着五星红旗还有中华集团的标识。
集体落座后,全体与会代表们才发现,会场中亚洲人面孔占据了一半位置,丰田、本田、日产、现代以及中华集团都是来自亚洲的汽车巨头。
怪不得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光从这次圆桌会议就能窥见一斑,负责主持会议的联合国官员在心里暗自想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谁能想到一直被跨国公司当成汽车殖民地的中国市场,竟然横空出世冒出一个新巨头能跟大家坐而论道,让中华集团看上去属于一个发展奇迹。
这次会议更像是一次技术成果交流大会,与会代表纷纷拿出自己公司研发的汽车新动力系统讲解,同时相互交流成败得失。
由于在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上,实际上只有丰田和中华集团具有大规模量产的成功经验,因此这次会议更多聚焦在中日两国的方案标准之上。
说起混合动力,丰田的THS属于独步天下的存在,要知道普锐斯在十年前就已经量产上路,因此这次关于混合动力的产业标准基本以丰田马首是瞻。
可以说本田的IMMD和中华集团的ZHS非插电混合动力系统都要称呼丰田的THS为老大哥。
这种非插电的油电混合类型(简称HEV)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行方案,本田新推出的车型Insight和中华集团的“汉”都历经近大半年时间考验,在道路上表现很是优异。
除了丰田汽车拿出多年积累数据之外,连中华集团也给出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支撑,加上其他各家也都在实验室对此有过分析研究,所以丰田THS油电混合衍生出来的HEV混合动力率先成为八大巨头一致同意的行业标准。
不过在另外一大混合动力系统上,中华集团提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却面临孤掌难鸣的境地。
“经过我们实际测试,插电PHEV版比HEV要在加速性能上更加优越,并在续航上毫不逊色,而且大规模应用充电桩将是迈向未来的桥梁。谁都不能否认,BEV(纯电动汽车)是未来,而PHEV应该是向HEV过渡的理想桥梁。”
熊繁星在力推中华集团自己的插电PHEV标准时,充分从战略角度分析了问题。
跟丰田力推的HEV相比,PHEV的插电系统更像是一辆未来新能源汽车,而HEV依旧以内燃机为主导。
“我想问一下,你们的PHEV在没有汽油的情况下能坚持多少公里?”
来自通用汽车的代表举手向中方提问。
“理论上可以达到50公里,但实际上在30公里出头。”
熊繁星结合已有数据,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噢——”
底下其他车企代表纷纷摇头,看来他们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
在他们看来,插电PHEV更多是象征意义,在实用性上并不足。为了这样的里程,还有兴师动众新建充电桩,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现在里程短并不等于今后里程不足,要知道我们更多考虑是在两个时代中的过渡产品,许多消费者想要体验电动汽车但又害怕中途没电将他们半路抛锚,这种插电PHEV模式可以解决他们的最大顾虑。我认为应该可以成为推广标准之一,让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谁。”
大规模量产试验插电PHEV模式,只有在中国开始,因此国外汽车巨头对此表现冷漠,熊繁星见状不由大声说道。
真正原因不在于插电PHEV模式表现如何,而是中华集团在此领域率先投入占了先机,而其他国际巨头还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他们并不想让中国人走在前面。要知道丰田的THS系统可是历经10年时间后才开始为大家公认,现在中华集团的数据并不足以让大家信服。
“跟HEV相比,PHEV在许多领域还没有成熟,也没有得到大规模实践数据验证。
我们认为PHEV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但要成为行业标准的话,现在还为时尚早。
不过PHEV可以写入新发展方向,由大家自行探索,至于行业标准可以过几年再讨论。”
丰田汽车的代表出面发言,他们的意思除了维护自己的THS系统外,还将由中国人提出的插电PHEV标准搁置。
毫无疑问,这样的提议得到其他七大巨头的举手同意,中华集团的插电PHEV标准被冷处理。
接下来是另外的重头戏,纯电动BEV系统,这是所有车企都在重点研发的方向。
同样中华集团由于在中国大规模量产实用BEV的公交车,以及新上市的“汉”BEV车型,让熊繁星再一次登上讲台。
“BEV是未来,我们采用三元锂电池控制系统,可以快速充电并且改进了电池稳定性……
车辆启动性能要远远好于内燃机,并且在行驶过程稳定性上可以跟传统汽车相提并论。许多中国民众在乘坐了BEV公交后就再也不愿意达成内燃机车型,因为车辆开起来平顺并且没有异味……
高速充电桩的设立解决了大家最为关心充电时间的问题,在我们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出现因充电而影响车辆调度的局面,在车辆维护上也跟普通燃油车相当……
主要成本是锂电池价格高居不下,让BEV汽车必须依赖大规模政府补贴才能存活……”
在全球国家内,只有中国是最早大规模量产上路纯电动BEV汽车的国度,因此熊繁星讲解时其他车企代表都安静聆听来自中国的经验。
纯电动汽车的话,BEV大方向在场车企都不反对,但到底应该采用何种电池材料以及充电桩应该何种标准,是大家争论不休的存在。
可以说,中国BEV经验让大家很是心动,但由于有自己的纯电动研发成果,中华集团给出的标准依旧缺乏实践说明,所以其他七大巨头仍然没有同意将中国人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
真实理由跟PHEV一样,中国人走在了前头,其他国家不能由中华集团牵着鼻子走,至少也要等大家都在该领域有所收获才能达成一致。
最终经过讨价还价,出席会议的八大巨头发表了联合声明:
大家同意汽车行业将进入新能源时代,将在2015年正式开始普及混合动力系统汽车,其中由丰田汽车创造的油电HEV将成为行业推广标准。另外,大家一致同意为人类出行进步,将在PHEV和BEV方向开展研究投入,未来时机合适再对BEV制定全球行业标准。
而联合国也将在此会议结论基础上,对全球新汽车标准进行修订。
看上去中国人是最大的失意者,因为中华集团坐拥HEV、PHEV和BEV三大标准,却只能为丰田汽车做了嫁衣。
“至少我们的ZHS非插电系统得到了国际认同,可以不用改动不必增加负担,就能直接投入商用。而其他企业则必须在新标准指导下做出各种努力,你没看见韩国人脸色最不好看嘛,他们才是最大的失意者,因为邻居们都超过了自己。”
在回国途中,赵全复就此次出国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跟熊繁星交流道。
“说的也是,至少我们还是努力将PHEV写入了联合声明之中,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