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驸马无情 >

第57章

重生之驸马无情-第57章

小说: 重生之驸马无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怎还会有说话的心思。
登上城头,眼前豁然开阔,我瞬间屏住了呼吸,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襄城百姓竟然全在这里,就在南城门下,黑压压跪了一片。虽然距离遥远,但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眼中的期望。
“长公主殿下,襄城百姓已经在南城门下跪了多时了。”护在我身边的林若小声道。
我想对襄城百姓说些什么,但最终什么都没说。我的主将已整装待发静立于十万精兵前,没有什么比他手里泛起寒光的玄铁长枪更能表达我击退敌军的决心。
远处,副将庞一鸣正最后一次指挥各部清点人数。各级军官将本部的人数、准备情况逐级上报,直到庞一鸣报至明轩处时,最后的时刻便已来临。
明轩策马上前行至城头下,依惯例向我请求出征,我亦依惯例予以应允。与曾经一次次的分别一样,他并未有半点留恋,催马回身,沿着中央通道飞马直奔队尾,背影决绝而孤傲。
十万士兵齐刷刷转身,队尾变队首,刀戟盔甲翻转时反射出的光泽让人无法直视。这时已在队首的他突然转身朝向我,高举玄铁长枪,声音高亢:
“不胜不归!”
虽然相隔甚远,那声音却依然如金釜破空,穿过十万精兵的整齐队列,穿过披挂重甲的战马,穿过一排排凌厉雪亮的刀尖,带着铿锵有力的毅然,毫无迂回地传到我耳朵里。
他策马前行几步,驻足朝我遥遥凝望。记忆中他从未有哪此凝望与我相隔这般遥远,亦从未有哪次凝望如这般热切深沉,似乎倾注了他所有的生命与期待。
我低低回应:“大周必胜。”
“大周必胜!”身后离我最近的护卫凝香、林若和李涛抑制不住心潮澎湃,首先附声高呼。接着城头上的群臣、城下的士兵乃至百姓也一遍遍跟着高呼,潮水般的呼声一浪接一浪冲向天际,不能停息……
我默然望住远处那个傲然挺拔的身影,那一刻,他灿烂而笑,而我双眼模糊。他在我潮湿的视野里决然转身,再没有回头。他的身后,精兵战马踏起滚滚黄尘,那景象,天地相连没有交界,似地狱,亦似天堂。
作者有话要说:我好象把一篇虐言写成了热血文……
还记得将军番外最后那里的一段话吗:
“出门时他转头望向将军府那块金字大匾,他一定会被关押,接下来的计划若不能成功,他或许会死在狱中,即便不死也定然不能活着回到这里来;若能成功,他终将为大周一战,那将会是他生平最艰险的征战,那一战后他也未必能活着回到这里来。”
这就是将军的计划:先束手就擒,让公主对他的忠诚放心,然后暗地里派人说服许相,去公主面前举荐他出战池州。
如果说服许相的计划不成功,或者许相说服公主的计划不成功,他都可能被斩,或者死在狱中。如果计划成功,那么他就要为大周出战,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他很可能会战死。
因此从不回头的他离开将军府时才会回望,无论这个计划成功与否,他都未必能回得来。他即将迈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死亡的步伐。

☆、终结篇 … 只影向谁去(四)

自明轩出兵后,我整个人象是换了一个人般,无悲无喜,已没有什么事再能打乱我的心绪。
宁胜等一批挪用国库钱银的官员因证据确凿,被我打入死牢,期间宁国舅求见过几次,无非是想替宁胜等宁姓罪臣求情。
我凉凉地瞧了眼书桌前跪着的宁国舅,摆手让李超递给他一份长长的名单和宁胜的口供。他只看了几眼,额间便沁出一层细汗。
“宁胜等罪名已定,证据确凿,本公主在朝堂上已讲过,求情者以同犯处置,望国舅不要以身试法。至于国舅手上的这些东西,李大人尚未将其公布于众,看在国舅这段时间筹粮筹款办事幸苦的份上,本公主暂且不追究名单上其余人等的罪责。这份名单和口供便交由国舅处置,李超不必再管。”
李超拱手领命,宁国舅立刻咚咚咚地磕了一连串的响头,抬首正要说什么,我挥手打断道:“如今战事吃紧,国库空虚,本公主不想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军饷粮草方面,不必多言,总之若有闪失,军法处置!”
见他额头细汗化作涓涓细流,我朝他安抚性地笑了笑。多日不笑,这一笑起来,面皮还真觉得有些紧。
“凭国舅的手段,本公主深信,军饷粮草方面国舅是定不会让本公主失望的。对了,如今的情况,本公主再叫‘国舅’似乎与礼不符,若是称‘宁尚书’,又显得你我之间生疏,不如……称‘宁爱卿’何如?皇兄皇嫂虽已不在,本公主又岂是薄情寡义之人,你我之间的亲情还是依旧如故的。”
宁尚书一口气憋在喉间,咽又咽不下,吐又吐不出,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反复几次后,才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闷声道:“公主说的是。臣遵公主旨。”
宁尚书离去后,一直在我身边服侍的凝香终于憋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竖起大拇指道:“公主英明神武,国舅,哦不,这宁尚书才大半月功夫便服服帖帖的了。”
我摇了摇头:“不过是拿捏住了他宁家的把柄,他被我打了个措手不及,暂时安分一些罢了。他虽胆小怕死,却也不是可以随便乱捏的软柿子。现在看起来虽然服服帖帖的,暗地里必定对我嫉恨在心,看吧,过几日等他调整过来,一准给我使绊子。”
说起来,由于我准了许相的折子派明轩出战池州,同时又把宁尚书压制得死死的,朝中许多文臣们见风使舵,已纷纷倒向许相。看起来似乎是我在朝中的权利斗争中获胜,但实际上朝中原本的权利的平衡被破坏,许党气焰大涨,许相羽下的大臣们结党营私严重,从稳定局势的层面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武将方面,因为我提拔李超、林若,收回兵权并交与明轩,武将中已有不少我的心腹,相对来说对文臣的掌控却是很吃力,因而当下我最需要的是笼络有能力的文臣,培植自己的势力。
我转向站在另一边的林若,自明轩出兵后,除了每日早朝,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公主府的书房里,左有凝香、右有林若护卫已成了习惯。
“将军出兵已有十日,我让他带去我的旨意,召回史清、许遣之,如今这两人可有消息?”
林若回道:“史世子和许将军今日午时刚到襄城,现下已在门外等候。两人尚未用饭,许将军还来不及见过家人,只匆匆换了身朝服便来求见公主了。”
我将手中正在翻阅的奏折一扔,提起裙裾便往外走:“怎不早说!”
史清和许遣之果然跪在门外,两人都面庞消瘦,清减了许多。虽然已换了干净衣衫,但衣衫下多处鼓起,想必每日苦战,近一月下来早就浑身是伤了。
我的目光最终停在许遣之身上,走到他跟前俯下身将手按在他肩上。原本许多话想说,但最后只说了四个字:“不负所托。”
当日离开池州时,他曾在军前亲手斩了欲引起军中哗变的义弟,以表自己死守池州的决心。我也曾在他面前立下誓约,救出被皇兄囚禁的他的妻儿、说服皇兄增派援军。如今这两个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誓约竟然都已兑现,我终于可以在他面前说一句“不负所托”。
望见他眼底的潮湿,我微微一笑,追问道:“你呢?可否继续效力与本公主?”
他毫不犹豫地磕了一个头:“肝脑涂地!”
我心中感动,一边吩咐林若领他去看望朝思暮想的妻儿,一边缓步走到史清面前。近一月不见,他形容疲惫,单膝跪地,一只手搁在膝头,手臂上的衣衫绷紧,想是臂部受伤。
我轻握住他的伤手将他拉起,在他愕然的目光中问道:“你在池州时曾说过,若是从前,你会选择和我一起跳下漩涡,但那时,你已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将我拖出来。如今我一意孤行身陷泥沼,你可还愿意陪我一起跳下去?”
此刻我并未屏退左右,凝香、侍女、太监们都在,我说这番话时却是平常音量,因而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真切。
他愕然转头瞧了瞧周围,又看住我,目光中暗潮涌动,什么都没说,双颊却逐渐微微泛红。
我顺着他的目光也扫了扫身边左右,笑道:“你也曾说,关心好友最是光明正大之事。如今本公主光明正大邀你入朝辅政,你倒小家子气来!”
他看住我的目光先是疑惑,慢慢的越来越清澈,忽地眉毛一扬,道:“定不负使命。”
我哈哈一笑,索性拉着他的伤手往书房里拖:“那还磨蹭什么,快给本公主看奏折去。没日没夜地看了大半个月,困倦得要命。你看奏折,我且打个盹儿,有事叫醒本公主,无事继续看。”
他想是被我拖着牵动了伤口,皱着眉忙不迭道:“慢点,慢点。”眉头皱得紧,声音却透着笑意,“还没吃饭呢,怎的每次来见你都来不及吃饭。”
我朝忍俊不禁的凝香招了招手:“把本公主吃剩的午膳给世子送来。”
说是“吃剩的”,其实根本没动过,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每日有顿完整的晚膳就已不错,哪里来的时间和胃口吃午饭。但说也奇怪,似乎每次见到史清,我的胃口都会好许多。
史清为我带回来的不止是协助我整治朝纲的希望,同时还有池州的捷报。
明轩一改被动为主动,突袭东阾军后方成功,使池州大半月来一味死守的局面变作现下的有守有攻。明轩的奏折还写道,待池州战况稳定后,他计划改守为攻,逐渐收回皇兄在位时失去的城池,而后大周的兵力和粮饷若能跟上,他将率军南下攻打东阾。
“明轩要为大周收复东阾么?”我有些不可置信地问。
史清叹口气道:“收复东阾不是一年两年的事,甚至不是五年十年的事。即便是定远侯未叛时,东阾也只是名义上受大周管辖,实权是掌握在慕容家族手里的。以大周目前的实力,能守住现在的边界已经很不错,至于收回已失的城池,也只有明轩敢这样想、这样做。”
我点点头:“我明白,此事不易,兵力、粮饷供给不断这一条就很难办到。”
说到兵力粮饷,我和史清都沉默不语。这件事,仅仅靠目前大周的力量必定是做不到的,也只有这件事,史清无法帮到我,总不至于让他去反了自己的父亲夺取平南的兵权,更何况史家的嫡子也不止他一个,若逼急了平南王,换一个儿子做继承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你自己可以调动的兵马约为多少?”我问。
“两万。有半数已经在池州,另外的一半我正在安排。”他回答道。
“若是……”我手指轻击着桌面,犹豫要不要问出这问题。
“你想问整个平南的兵马数目,是吗?”他直视着我,声音平稳眼神清澈,“十万以上。若平南全力出兵,以明轩之能,收复所失城池不成问题,但若我父决心观望以求自保,若东阾最终决定倾巢而出犯我大周,那么明轩的情况就危急了。”
我一下握紧了手上明轩的奏折,须臾后松开,想了片刻后淡然地道:“最坏不过是和大周一起覆灭罢了,但也要叫东阾付出相应的代价。”说罢抬头朝他微微一笑,“我果真没有看错你,无论这场战争胜败如何,我都会感激你。”
他看我时目光稍有恍惚,忽而象是意识到什么,将目光迅速移开,顺手拿起一本奏折翻开。看似在翻阅奏折,视线却是停留在一点上一动未动。
我见他不再说话,便拿起笔蘸了朱砂准备批阅池州的奏折,这时突然听见他温和却坚定的声音:“我既说了‘不负使命’,便定会在这里陪你到最后一刻,无论这场战争胜败如何。”
拿着朱砂笔的手停在半空,即便是傻子也能听出他话里的深情。若不是情根深重,他何必放着太平世子不做,巴巴地赶去池州送死,又何必见我一纸诏书便二话不说赶回襄城,与大周同生共死。
我深吸一口气,平定胸中微微起伏的气息,手腕下沉,以朱砂笔在明轩奏折的回执上写了三个字:“可安好。”
作者有话要说:

☆、终结篇 … 只影向谁去(五)

转眼又是十日,史清在朝中本就人头颇熟,各股势力中都有他早先安插的心腹,而笼络人心、权谋交易又是他擅长,短短十日间,朝政各项已被他理得颇有头绪。我先前担心宁尚书会在军饷粮草上使绊子的事最终也没有发生,而许相独霸朝政的势头也被打乱。朝中逐渐有许相、宁尚书、史清三足鼎立的趋势。
第十日上,我又收到来自池州的文书。照惯例,文书有两本,一本是明轩亲自写的折子,另一本是朝廷派去的监军写回的战报。总是我先看明轩的折子,战报交由史清,然后两人再互换着看。
打开明轩的奏折时,第一页只有两个字:“安好。”
我看着那两个字怔了很久。
“若累了便去歇息。这里有我。”史清朝我手中的折子瞥了一眼。
我随手将那页纸夹进桌角的一本经书里,道:“没事,一时走神而已。”
自那以后,每隔几日便有池州的文书送来,战事吃紧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